图书介绍

语篇向心理论研究【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语篇向心理论研究
  • 王德亮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 ISBN:9787513561624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204页
  • 文件大小:62MB
  • 文件页数:225页
  • 主题词:语言学-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语篇向心理论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部分 向心理论的本体研究2

第一章 向心理论概论2

1.1 向心理论的主要内容2

1.2 向心理论对连贯性的解释4

1.3 向心理论的未解之谜5

1.3.1 向心理论中语句层面上的问题5

1.3.2 向心理论的语言普遍性6

1.3.3 向心理论在语篇处理模型中的作用7

1.3.4 信息结构和向心理论7

1.3.5 语篇结构和向心理论8

1.4 结语9

第二章 向心理论的概念基础10

2.1 与中心相关的基本概念10

2.1.1 注意10

2.1.1.1 心理学的角度10

2.1.1.2 语言学的角度13

2.1.2 焦点13

2.1.3 凸显15

2.2 指称16

2.2.1 指称的定义16

2.2.2 指称的分类17

2.2.3 指称的研究视角17

2.3 连贯18

2.3.1 衔接与连贯18

2.3.2 局部连贯与宏观连贯20

2.3.3 实体连贯与关系连贯20

2.3.4 基于命题的连贯与基于实体的连贯21

第三章 向心理论的理论背景22

3.1 Joshi,Kuhn和Weinstein的相关研究22

3.1.1 推理复杂性22

3.1.2 向心逻辑23

3.1.3 向心性与量词化24

3.2 Grosz和Sidner的相关研究24

3.2.1 焦点与聚焦24

3.2.1.1 即时焦点(immediate focus)和宏观焦点(global focus)24

3.2.1.2 当前语篇焦点(current discourse focus)和潜在焦点(potential foci)28

3.2.2 语篇结构理论29

第四章 向心理论的参数化34

4.1 向心理论的参数34

4.1.1 上指中心(Cb)34

4.1.2 语句(utterance)36

4.1.3 实现(realization)37

4.1.4 Cf排序(Cf-ranking)39

4.1.5 代词化(pronominalization)41

4.1.6 过渡类型(transition)42

4.2 相关的实证研究46

4.2.1 国外的研究46

4.2.1.1 Poesio,et al.(2004)46

4.2.2 国内的研究51

4.2.2.1 许余龙(2008)51

4.2.2.2 段蔓娟(2006)52

4.2.2.3 许宁云(2010)54

4.2.2.4 王德亮(2009a)56

第五章 向心理论的普遍性58

5.1 语言的普遍性与多样性58

5.2 向心理论体现的语言本质属性60

5.2.1 语篇语流的线性特征60

5.2.2 语言的经济性原则62

5.3 向心理论体现的人类认知属性63

5.3.1 凸显64

5.3.2 可及性65

5.3.3 焦点66

5.3.4 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69

5.4 结语71

第六章 向心理论的扩展72

6.1 扩展的必要性72

6.2 不同的扩展思路和尝试75

6.2.1 堆栈模型75

6.2.2 缓存模型77

6.2.3 脉络理论80

6.3 评论82

第二部分 向心理论的交叉研究86

第七章 向心理论与关联理论86

7.1 关联理论86

7.1.1 Grice的会话含义理论87

7.1.2 Sperber&Wilson的关联理论88

7.1.3 关联理论与回指消解89

7.1.4 简评91

7.2 向心理论中引入关联理论的必要性92

7.2.1 多个主题共现问题93

7.2.2 转换状态的排序问题95

7.3 关联向心论96

7.3.1 基于关联理论的解决方案96

7.3.2 简评99

7.4 结语99

第八章 向心理论与优选论100

8.1 优选论100

8.1.1 概述100

8.1.2 理论框架101

8.1.2.1 生成器(Generator)102

8.1.2.2 评估器(Evaluator)103

8.1.2.3 制约条件103

8.1.2.4 操作过程及分析方法104

8.2 向心优选论106

8.2.1 Beaver(2004)的研究106

8.2.2 熊学亮和翁依琴(2005)的研究109

8.2.3 简评111

8.3 可复性优选论112

8.3.1 理论背景112

8.3.2 理论框架113

8.3.3 运作方式113

8.3.4 可复性优选论与语言类型学114

8.4 小结115

第九章 向心理论与博弈论116

9.1 博弈论116

9.1.1 定义与简史116

9.1.2 基本概念117

9.1.3 分类118

9.2 语言博弈119

9.2.1 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119

9.2.2 辛提卡的语言博弈120

9.3 向心博弈论121

9.3.1 基本模型121

9.3.2 回指的向心博弈124

9.3.3 简评126

9.4 结语128

第三部分 向心理论的应用研究132

第十章 回指消解132

10.1 引言132

10.2 汉语向心模型133

10.3 汉语中的回指134

10.4 消解算法推导136

10.4.1 首次逼近136

10.4.2 句内回指消解140

10.4.3 长距离回指消解142

10.4.4 消解算法整合143

10.5 结语146

第十一章 基于向心理论的自然语言生成研究147

11.1 引言147

11.2 自然语言生成概观147

11.2.1 自然语言生成的基本概念147

11.2.2 自然语言生成的主要流程148

11.2.3 自然语言生成的发展现状149

11.2.4 自然语言生成的主要难点149

11.3 向心理论在自然语言生成中的应用150

11.3.1 篇章设计150

11.3.2 句子设计152

11.3.3 表层实现154

11.3.4 回指生成155

11.3.5 整合应用157

11.4 简评与启示160

第十二章 向心理论与作文自动评分系统162

12.1 作文自动评分系统162

12.1.1 国外的现状163

12.1.1.1 PEG系统(Page and Peterson,1995)163

12.1.1.2 IEA系统163

12.1.1.3 e-rater系统164

12.1.1.4 IntelliMetric系统165

12.1.2 国内的动态165

12.1.3 简评166

12.2 向心理论与作文连贯性评估167

12.2.1 连贯性量化测量的可能性167

12.2.2 作文连贯性评估的不同策略169

12.2.2.1 基于经典过渡状态的评估170

12.2.2.2 基于非流畅转换的评估171

12.2.2.3 其他策略174

12.3 结语178

参考书目17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