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媒介生态与当代文学【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胡友峰著 著
- 出版社: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7189041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561页
- 文件大小:67MB
- 文件页数:576页
- 主题词:中国文学-当代文学-文学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媒介生态与当代文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言:媒介生态与当代文学研究1
一、媒介生态对当代文学研究的意义2
二、“媒介与文学关系”研究综述6
三、本书的框架结构及其研究任务14
上编:文学出版与中国当代文学21
第一章 文学出版与中国当代文学21
一、当代文学出版领域的研究概况21
二、文学出版制度的确立与当代文学的发生25
三、文学出版观念的变革与当代文学的演进29
第二章 文学出版制度的确立与十七年文学生态35
一、文学出版制度的确立与当代文学的发生36
二、当代文学出版制度下的作家生态43
三、出版体制变革与十七年小说叙述模式47
四、文学出版制度的确立与当代文学读者53
第三章 中国当代文学出版观念的变迁56
一、意识形态规训下的文学出版(1949—1976)56
二、双重语境下的文学出版(1978—1992)66
三、文学出版观念的多元化(1992年至今)71
第四章 人民文学出版社与红色经典的生成78
一、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建立与出版特色78
二、人民文学出版社与红色经典的生成机制——以《青春之歌》的出版为例86
三、人民文学出版社与红色经典的接受效应90
四、对人民文学出版社打造红色经典的历史评价93
第五章 文艺出版社的转型与文学出版策划95
一、国家出版政策的调整与文艺出版社的转型95
二、市场竞争机制与文学出版策划101
三、多元化出版战略与当代文学发展导向106
第六章 媒介融合视域下21世纪的文学出版113
一、21世纪文学出版环境114
二、21世纪文学出版的“嫁接”——影视、互联网的工具性120
三、21世纪网络文学出版及其问题127
中编:文学期刊与中国当代文学145
第七章 文学期刊与中国当代文学生态145
一、文学期刊与文学发展互动共生146
二、文学制度影响文学期刊的发展151
三、文学期刊推动文学思潮的流变157
第八章 《文艺报》与十七年(1949—1966)的文学批评166
一、作为国家意识形态文学批评场域的《文艺报》166
二、丁玲与《文艺报》181
三、《文艺报》“编者按”的文学批判功能195
第九章 诗歌传播与文学政治——论《诗刊》的创刊与复刊198
一、《诗刊》的初创198
二、创刊后的《诗刊》(1957—1964)201
三、《诗刊》的停刊与复刊210
四、《诗刊》的前进与后撤213
结论220
第十章 《诗刊》与朦胧诗的兴衰221
一、《诗刊》的复刊与朦胧诗的兴起221
二、《诗刊》与朦胧诗的论争229
三、后朦胧诗时代《诗刊》的走向242
第十一章 《他们》:未完成的诗歌“现代性”246
一、诗歌“现代性”的承续与《他们》的创刊246
二、诗歌“现代性”的焦虑与《他们》的停复刊260
三、未完成的现代性:《他们》与中国新诗267
结语274
第十二章 《人民文学》与“人民的文学”275
一、《人民文学》的复刊与“人民”意义的重构277
二、《人民文学》与“人民文学”的复兴284
三、《人民文学》的“人民文学”制度建构294
第十三章 《收获》:中国当代文学的简写版302
一、《收获》的创刊与发展303
二、《收获》的编辑理念314
三、《收获》与先锋作家318
下编:电子媒介与中国当代文学327
第十四章 电子媒介的兴起与当代自主性文学场的裂变327
一、精英文学后期转型与自主性文学场的裂变327
二、知识分子的去精英化与大众文学场的形成331
三、传统文学范式的转型与网络文学场域的形成336
四、市场化的运作与青春文学场域的形成341
第十五章 电子媒介时代审美范式转型与文学镜像346
一、审美范式转型:从形像、影像到拟像346
二、电子媒介时代审美范式转型背景下文学的异变354
三、电子媒介时代审美范式转型与文学突破之径362
第十六章 电子媒介时代文学的生产方式368
一、文学生产方式理论溯源368
二、电子媒介时代文学生产的独特性371
三、电子媒介时代文学生产方式的变革378
第十七章 电子媒介时代文学的“消费”问题383
一、从文学消费到电子媒介时代的文学消费383
二、媒介文学视域中文学生产与消费的互动关系388
三、媒介文学消费的文本形态——以网络文学的影视改编为例393
四、电子媒介时代的文学消费的合理性399
第十八章 电子媒介时代“文学的危机”402
一、“文学危机说”的提出背景及其核心问题402
二、电子媒介时代文学危机的表征:“图文战争”抑或“图像对文字的优势”406
三、电子媒介时代文学危机的本质:从虚构到构虚409
第十九章 春晚:电子媒介时代的一个文化标本415
一、媒介与文化的融合:媒介文化溯源及其特征415
二、春晚作为媒介文化的运行机制424
三、春晚作为媒介文化的哲学批判436
第二十章 电子媒介时代文学审美形态的转变441
一、媒介转型与文学审美形态的历史关联442
二、从“读字”到“看图”——电子媒介时代文学的视觉审美形态445
三、文学视觉审美形态的确立及其效应452
第二十一章 电子媒介时代文学审美功能置换458
一、电子媒介时代文学审美功能的置换:从文学性到娱乐性459
二、电子媒介时代文学审美功能置换的原因463
三、电子媒介时代文学审美功能置换的反思468
第二十二章 电子媒介时代文学审美趣味的变迁474
一、审美趣味:从传统到现代474
二、文学审美趣味的历史演变478
三、从精神审美到肉身体验:电子媒介时代文学审美趣味的变迁480
四、电子媒介时代文学审美趣味变迁的原因485
第二十三章 反本质主义与电子媒介时代文论知识空间的重组492
一、本质主义文艺学的困境与反本质主义文艺学的出场492
二、反本质主义的谱系及其与文学研究的关联498
三、反本质主义与文学理论知识空间的重组503
结语:媒介与百年中国文学的“自主性”问题510
一、印刷媒介的兴起与中国自主性文学场的初现511
二、中国自主性文学场的形成的要素分析517
三、出版制度的变革与自主性文学场的断裂521
四、文学出版的主导与自主性文学场的再建构524
五、电子媒介的兴起与自主性文学场的解构537
参考文献541
后记558
热门推荐
- 3680547.html
- 645716.html
- 248856.html
- 2129884.html
- 2297356.html
- 3199028.html
- 933329.html
- 279127.html
- 1667636.html
- 163176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5322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11351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5566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40909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67269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72468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53761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62364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05741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2348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