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 第6卷 下【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 第6卷 下
  • 冯契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7561716362
  • 出版时间:1997
  • 标注页数:429页
  • 文件大小:14MB
  • 文件页数:450页
  • 主题词:冯契 逻辑史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 第6卷 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二篇 秦汉——清代(鸦片战争以前)(下)3

第八章 理学盛行与对理学的批判3

第一节 理学的兴起与哲学论争的发展3

第二节 正统派理学的奠基13

一、周敦颐的宇宙论以及“主静”说13

二、邵雍的先天象数之学18

三、程颢、程颐的天理观与“复性”说22

一、保守的理学家和勇于追求真理的学者33

第三节 张载对“有无(动静)”之辩的总结——以气一元论阐发对立统一原理33

二、“由太虚有天之名,由气化有道之名”36

三、张载和二程的“理气(道器)”之辩47

四、“变化之理须存乎辞”52

五、“知礼成性,变化气质”60

第四节 王安石“荆公新学”与理学的对立68

一、反对复古主义和天人感应论69

二、“耦中有耦”——运动变化的源泉71

三、在“心物(知行)”、“天人(性习)”之辩上反对先验论75

第五节 沈括《梦溪笔谈》中的科学方法82

第六节 朱熹:正统派理学的完成——客观唯心主义的理一元论体系95

一、“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96

二、“理在气先”99

三、“理一分殊”与“物无无对”104

四、“性”、“命”的双重涵义与“复性”说111

五、“即物穷理”与“铢分毫析”118

第七节 朱陆之争与陆九渊的心学127

第八节 朱陈之争与陈亮、叶适的事功之学137

一、朱陈“王霸”、“义利”之辩139

二、叶适:“物之所在,道则在焉”;“以物用而不以己用”143

三、叶适论“势”150

第九节 王守仁的“致良知”说——主观唯心主义的心一元论体系154

一、破“功利之见”,倡导“狂者”学风155

二、“心外无物”,“心外无理”158

三、“知行合一”,“格物”即“格心”164

四、“理一而已”,展开为过程172

五、种树之喻和“人要随才成就”178

六、泰州学派的异端倾向183

第十节 王廷相:“元气之上无物、无道、无理”187

第十一节 李贽的异端思想196

第九章 中国古代哲学的总结阶段207

第一节 封建社会的自我批判与古代哲学的总结207

第二节 王夫之对“理气(道器)”、“心物(知行)”之辩的总结——朴素唯物主义与朴素辩证法统一的气一元论体系214

一、“均天下”的社会理想与反“孤秦、陋宋”的批判精神216

二、从气一元论出发总结“理气(道器)”之辩220

三、从气一元论出发总结“心物(知行)”之辩236

四、揭示“名”(概念)、“辞”(判断)、“推”(推理)的辩证性质250

五、“言、象、意、道”的统一259

六、“微言以明道”——分析与综合相结合269

七、理势合一的历史观277

八、“性日生而日成”的人性论282

九、“成身成性”与“循情定性”的“成人之道”291

第三节 黄宗羲的启蒙思想与历史主义的方法302

一、《明夷待访录》的民主思想304

二、“心即气”的泛神论308

三、“工夫所至,即是本体”——关于认识过程的理论310

四、历史主义的方法论316

五、理想人格(豪杰)的精神及其表现320

第四节 顾炎武以科学方法治经学327

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328

二、为“修己治人之实学”提供认识论的基础331

三、科学的治学方法337

第五节 颜元论“习行”343

第六节 戴震论“知”351

一、以社会实践为根源来考察这一时期的哲学发展368

第二篇小结368

二、这一时期哲学的主要论争与认识发展的环节373

三、这一时期哲学发展的积极成果380

四、两个重要的理论思维教训385

五、研究中国古代哲学的现实意义390

后记395

附录 索引399

整理后记42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