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分化与选择 高等教育分流的理论与模式【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分化与选择 高等教育分流的理论与模式
  • 陶能祥,董泽芳著 著
  • 出版社: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2279068
  • 出版时间:2018
  • 标注页数:309页
  • 文件大小:107MB
  • 文件页数:325页
  • 主题词:高等教育-教育制度-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分化与选择 高等教育分流的理论与模式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言1

第一章 高等教育分流的内涵与特征14

第一节 高等教育分流的内涵14

一、高等教育分流的横向构成15

二、高等教育分流的纵向结构16

第二节 高等教育合理分流的主要特征17

一、分流取向的兼顾性18

二、分流依据的科学性18

三、分流时机的适宜性19

四、分流形式的多样性19

五、分流结构的协调性19

六、分流机构定位的合理性20

第二章 高等教育分流的理论基础21

第一节 社会学基础:社会分工理论21

一、亚当·斯密的“分工-专业化论”21

二、马克思主义的“分工-效率论”22

三、涂尔干的“分工-有序论”23

第二节 心理学基础:个性差异理论24

一、能力差异理论24

二、气质差异理论25

三、性格差异理论26

第三节 哲学基础:“人性-秩序论”和“生命类型-职业论”27

一、柏拉图“人性-秩序论”27

二、斯普兰格(Spranger)“生命类型一职业论”29

第四节 教育学基础:教育流动论和教育选择论31

一、特纳的“教育流动论”31

二、霍珀的“教育选择论”32

第三章 高等教育分流的实践依据35

第一节 个性发展与高等教育分流35

一、个性发展的理论概述35

二、个性发展的时代价值40

三、高等教育分流:促进个性发展的基本途径42

第二节 供求平衡与高等教育分流44

一、供求关系的理论分析44

二、高等教育与劳动力供求47

三、高等教育分流:实现供求平衡的有效手段51

第三节 社会分化与高等教育分流53

一、社会分化及其对教育分流的影响53

二、我国社会分化的现状与理想目标56

三、高等教育分流:促进合理分化的重要前提58

第四节 生态定位与高等教育分流61

一、教育生态位的基本理论62

二、高等教育生态系统中的“错位现象”64

三、高等教育分流:实现合理定位的必要条件66

第五节 高等教育和谐发展与高等教育分流68

一、高等教育和谐发展的表征与意义68

二、高等教育发展中的失谐及原因71

三、高等教育分流:实现高等教育和谐发展的有力举措74

第四章 高等教育分流的演变脉络77

第一节 高等教育分流的萌芽阶段77

一、古代国外的高等教育分流77

二、古代中国的高等教育分流81

三、古代高等教育分流的特点83

第二节 高等教育分流的拓展阶段85

一、高等教育分流机构类型增多、布局拓宽86

二、高等教育分流对象数量增多、选择性增强88

三、高等教育分流结构层次更多、类型更广89

四、高等教育分流得到政府的支持更多、经费渠道更广90

第三节 高等教育分流体系的形成阶段91

一、高等教育分流体系形成的历史背景91

二、高等教育分流体系形成的主要标志94

第四节 从演变脉络中得到的启示101

一、高等教育分流主体应具有广泛性101

二、高等教育分流对象的选择应具有科学性101

三、高等教育分流形式应具有多样性102

四、高等教育分流结构应具有合理性102

第五章 高等教育分流的模式构建104

第一节 高等教育分流模式的构成要素104

一、价值目标体系104

二、结构功能体系107

三、操作策略体系109

四、调适机制体系114

第二节 高等教育分流模式的制约因素115

一、经济发展与人才需求115

二、政府认识与政策导向117

三、教育基础与高校定位119

四、文化传统与国民意向121

第三节 高等教育分流模式的构建原则124

一、满足需求原则124

二、促进发展原则127

三、整体优化原则129

四、统筹兼顾原则131

第六章 高等教育分流的运行机制134

第一节 国家宏观调控机制134

第二节 高校自主适应机制136

一、自主办学137

二、自我发展137

三、自我调控137

四、自主选择137

第三节 学生流向指导机制138

一、流向指导机制的意义138

二、流向指导机制的类型139

第四节 利益主体协调机制140

第七章 国外高等教育分流的模式借鉴142

第一节 “流层考升型”142

第二节 “入学分流型”144

第三节 “中期分流型”146

第四节 “专业分岔型”148

第五节 “适时转流型”150

第六节 “工读交替型”152

第七节 “学校配置型”154

第八节 “学生选择型”156

第八章 国外高等教育分流的策略比较160

第一节 国外高等教育分流的选择策略比较160

一、分流选择主体的策略比较160

二、分流选择对象的策略比较164

三、分流选择方式的策略比较168

第二节 国外高等教育分流的分化策略比较176

一、适时分化策略比较176

二、适度分化策略比较177

三、适才分化策略比较179

第三节 国外高等教育分流的分配策略比较181

一、学生自选策略181

二、学校引导策略182

三、企业参与策略184

四、中介协调策略185

第九章 高等教育分流的发展趋势189

第一节 分流主体的多元化趋势189

一、公立高校力度加大190

二、私立高校蓬勃兴起192

三、企业办学方兴未艾193

四、多元联办大势所趋194

第二节 分流对象的大众化趋势195

一、高等教育规模扩大196

二、分流对象类型增多197

三、接受教育形式多样198

第三节 分流目标的综合化趋势199

一、精英目标与大众目标兼顾200

二、通才目标与专才目标结合202

三、公平目标与效率目标并重204

第四节 分流结构的合理化趋势207

一、流层结构的合理化207

二、流向结构的合理化209

三、流型结构的合理化210

四、流域结构的合理化211

第五节 分流策略的科学化趋势212

一、分流依据:从偏重知识向综合选拔发展212

二、分流方式:从偏重考试向灵活多样发展214

三、分流时机:从进校分流向适时分流发展216

四、分流比例:从片面适应向动态平衡发展217

五、分流次数:从一次到位向多次选择发展218

第六节 分流过程的民主化趋势219

一、突出个性发展220

二、尊重自主选择220

三、改进分流指导221

第七节 分流机制的协调化趋势222

一、政府:宏观调控有力222

二、高校:自主适应灵活225

三、社会:积极主动参与226

第十章 我国高等教育分流的现状分析228

第一节 我国高等教育分流的改革背景228

一、政治改革为高等教育分流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228

二、经济变革为高等教育分流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230

三、高等教育自身发展为分流的改革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231

第二节 我国高等教育分流的改革试验233

一、由“入学分流型”向“中期分流型”发展233

二、由“专业主流型”向“专业分岔型”发展238

三、由“一次分流型”向“适时转流型”发展243

四、由“学校配置型”向“学生选择型”发展247

第三节 我国高等教育分流改革中存在的问题255

一、价值偏颇,目标冲突255

二、结构失调,功能受阻261

三、自主有限,策略僵化272

四、机制不活,分流不畅277

第十一章 我国高等教育分流的对策思考284

第一节 提高思想认识,整合价值目标284

一、个人目标与社会目标结合284

二、大众目标与精英目标并重285

三、通才目标与专才目标融合286

四、公平目标与效率目标兼顾286

第二节 加强调查预测,优化分流结构287

一、加强人才需求预测,优化流层结构288

二、重视现行学科调查,优化流向结构291

三、探索多元发展途径,优化流型结构293

四、分析布局失衡现状,优化流域结构294

第三节 改革教育制度,完善分流策略296

一、改革招生制度,完善选择策略296

二、改革学年制度,完善分化策略300

三、改革双选制度,完善分配策略302

第四节 多方配合行动,健全分流机制303

一、转变政府职能,健全宏观调控304

二、改革高校体制,扩大分流权利305

三、建立配合系统,加强学生指导307

后记30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