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经济大论战 第8辑【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国经济大论战 第8辑
  • 张问敏等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 ISBN:7801625471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442页
  • 文件大小:19MB
  • 文件页数:462页
  • 主题词:社会主义经济-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经济大论战 第8辑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一、理论问题争伦多1

(一)实行要素分配是发展、倒退各持一说1

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价值基础是要素在价值创造中所做的贡献 蔡继明1

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对劳动价值理论的具体运用和发展 何伟3

按生产要素分配将导致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关系由斗争为主转向合作为主 杜光5

劳动价值论的“社会主义”应用在经济学形式上是错误的 白若冰7

要素价值不是理论发展而是倒退 卫兴华8

消灭剥削并不意味着消灭私有经济 蔡继明9

(二)如何从劳动价值论看剥削9

资本被其他要素并入经济过程所取得的收入不能一概认定为剥削 洪银兴11

马克思的剥削理论也存在一些理论和逻辑的缺陷 赵振华13

既然私企符合“三条有利于”,就没必要公开宣传和突出他们剥削的一面,也不应从理论的高度宣传不存在剥削 卫兴华14

不能发展成一个没有剥削的劳动价值论 胡代光15

资本对劳动力的剥削是存在的 黄少安 等16

现阶段的剥削关系不仅没有消灭反而有扩大趋势 吴光炳16

(三)怎么看社会阶层出现的新情况19

改革前的中间阶层是国企职工,20世纪80年代是个体户,90年代是中小企业主 张强19

最近几年进入中间阶层的成员大多来自权力中心 肖文涛21

如果认为形成了“新资产阶级”,那就等于说20多年来一切都错了 石仲泉23

中国的中间阶层不同于西方新中产阶级 肖文涛24

工人阶级的政治地位下降,与党的关系逐渐疏远 王春光26

在信息高速公路条件下,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也将随之消除 刘国晨27

(四)评论私营企业主入党的余波28

浙江省委有关部门同志说:私营企业主入党无非是使社会知名度大一点,不是要改造党的性质28

私营企业主中的优秀分子不会超过5%,也不可能都入党30

怎么看私营企业主的入党条件?32

浙江私营企业主入党情况33

公有制只有靠无产阶级政权来创立的观点,与现实发展不符,理论上也站不住脚 黄范章34

(五)所有制问题评说34

走出所有者阴影 杨风禄36

我国宪法为打着“公共利益”的幌子随意侵犯私有财产权行为提供了法律依据 殷啸虎39

工商联“头号提案”:要从宪法的高度对私有财产进行保护40

为什么要保护私有财产 晓亮41

(六)中国非主流经济学(“新左派”)思潮44

需要在经济政策上有一个强大的反对力量与主流经济学的优势的地位相抗衡 左大培44

海派与港派经济学家之争 程恩富45

警惕以殖民地经验误导中国改革 杨帆47

中国的非主流经济学(“新左派”)思潮50

有中国特色的经济自由主义 左大培54

非主流挑战“新自由主义经济学” 杨帆56

二、社会科学发展路遥遥60

(一)社会科学落后,原因何在60

国内社会科学落后的主要原因是体制问题 李志文60

我国学术管理制度依旧是集权式的 顾海兵62

产生于计划经济时期的院士制度与市场经济格格不入64

社会科学奖的主体、标准不符合宪法的规定 蒋德海66

理论创新应该成为我们的行动,而不能仅仅成为一句口号 李君如68

(二)社会科学发展道路,议论多68

现今处于半接轨状态的经济学尤其要注重建立学术规范 袁志刚69

国家对社会科学的预算支出应该大大增加 于光远 提出72

国家一年的社会科学基金数=1.2公里沈大高速公路的费用73

办一流大学要建立淘汰“博士”和“学术权威”的机制 孙哲74

彻底开放民间办学,打破教育垄断 邢予青75

强烈呼吁教育产业化 王建国76

教育不能市场化 丁宁宁78

不应简单否定现行教育方式 郭小凌79

科学研究要消除浮躁之风 邹承鲁80

(三)人才战略,尚待琢磨82

高校学术断层依旧 周大平82

受教育者事实上没有“老师” 汪丁丁83

“东风吹,战鼓擂,现在世界上究竟谁指导谁?” 虞清泉84

不能依靠商业激励推动学术研究 曹利群86

百万年薪聘教授引来种种议论88

我国教授人力资本的价格历史与现状 吴岩 等90

清末洋务学堂教习聘金 许顺富91

职称是个啥? 张传玖92

职称评出了:叹息、垃圾、腐败!94

三、在转轨中的中国经济学、经济学家96

(一)现代经济学是什么样的96

经济学作为科学应当具有科学的品质 刘伟96

现代经济学是解释现象的科学 张军98

经济数量分析应该成为21世纪中国经济学科的生长点 李子奈100

现代经济学的一个明显特点是越来越多地使用数学 钱颖一101

数理模型运用不当很可能变成“皇帝的新衣” 高小勇103

获诺贝尔奖靠的不是数学工具而是思想 梁小民105

经济学可以完全不用数学而达顶级的成就 张五常107

(二)中国经济学现状108

中国经济学家及其学说,在西方没有几个人知道 林德贝克108

我们对西方经济学的研究还处在初级阶段 韩康109

经济学家呼吁:我国经济学研究需要规范111

(三)中国的经济学家是否“通货膨胀”112

什么是一个合格的经济学家? 童盛112

经济学家需要具备的能力 许成钢115

中国的特有现象:经济学家溢出来了,遍地都是117

经济学家不是炒出来的 梁小民118

给“张五常热”降温 夏业良121

经济学家的“国有身份”带来的悖论 钟健夫123

爱张扬的经济学家都去了“市场” 张军125

经济学家何时该安静地走开? 肖知兴127

四、改革大路未走完,改革话题年年谈130

(一)市场体制要完善130

1.改革论谈,仍谈体制130

政府与市场冲突表现为“六十年风水轮流转” 吴敬琏130

“新二元结构”正在出现 孙立平133

信息经济将淘汰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 刘国晨135

2.反对垄断,无法可依136

反垄断立法不能再拖下去了 王晓晔136

如果不尽快遏制保险行业不正当竞争,将产生严重的诚信危机 刘茁卉 等137

航空意外险是否“暴利”引争议 周文杰138

民航人身保险是700%的暴利行业 茅于轼139

3.市场经济:信用经济141

市场经济既是法制经济,也是信用经济,更是道德经济 晓亮141

信任度和什么有关? 张维迎143

某些地方政府信用面临严重危机 董辅礽145

《南风窗》:政府信誉危机三个表现146

(二)行政体制还要变147

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关键在于行政体制转变 徐湘林147

行政垄断是现阶段经济发展的最大“体制性障碍” 胡鞍钢 等148

我国如果撤销不必要的行政与多余管制,GDP将增加30%149

深圳的行政管理已出现“商业化”的变异 黄文平151

(三)城乡分割,农村问题最多152

1.“三农”问题原因,众说纷纭152

农村全部问题的要害,是农民的(宪法)权利至今没有得到尊重 党国英152

农民只是义务的主体,但不是权力主体 李昌平154

“三农”问题面临“市场失灵+政府失灵”双重困境 温铁军155

“三农”问题的实质是农民的收入增长问题 陈锡文160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是经济增长乏力的原因 梁优彩161

农民负担过重是推行城市偏向的财政分配政策造成的 刘书明162

我国是惟一对农民征收高额税费的国家 柯炳生165

“三聋”产生“三农” 朱健国167

2.解决“三农”,话改革170

改革的重心应转向农村 张要杰170

国家的优惠政策,该轮到农村和西部地区了 袁钢明171

土地使用权要流动,土地所有权也应流动 董辅礽172

实现土地让农民永久使用,条件还不成熟 杜润生172

《农村土地承包法》从促进要素充分流动角度看似乎缺乏前瞻性 文贯中174

解决“三农”问题要走出二元经济结构,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张卓元176

在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同时,发展农民自己的专业性合作组织 陈锡文178

期待着“彻底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方案”早日出台 李成贵179

国有商业银行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181

商业银行改革滞后制约了货币政策的传导 戴相龙181

1.银行需要革命181

(四)金融体制改革滞后,舆论纷纷话银行181

银行需要一场革命 贺力平183

国有商业银行“劫贫济富”,县域经济严重失血184

农村信用社改革迫在眉睫186

30元官司扯动银行业格局 郑作时187

服务收费是银行市场战略失误,让储户“买单” 陈淮190

中国银行协会呼吁:中外资银行应享受同等“国民待遇”191

旧账未了又添新债的中国银行业192

2.呆账大,风险多,原因是什么192

中国银行业坏账比率高达45%195

中国银行业的风险很大程度上是由产权制度而非监管不力造成 课题组195

用适度的通货膨胀消化国有银行的不良贷款 徐滇庆197

3.民营化、市场化,话化不一199

为什么民营金融发展不起来? 张曙光199

民营银行真有这么神? 张吉光 等201

浙、闽、粤三省地下金融市场调查203

让这样的“股票黑市”遍布全国209

“非正规金融”关不得 李扬210

城市商业银行要吸引民间资本入股,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刘士余 等211

组建区域性中小银行势在必行213

银行上市是为“圈钱”还是“服药”? 钟伟214

目前阶段金融机构不宜纷纷上市 王松奇215

五、宏观经济:有争论,有探索218

(一)扩大内需 如何扩大218

中国国债方兴未艾,要增加总量 刘慧勇218

每年都在发国债,可能出现财政危机和滞胀 董辅礽218

税负重,政府占有社会剩余产品过多,是社会投资不大的原因 杨继绳219

减税也是积极的财政政策 吴敬琏221

税收增长过快,脱离了经济增长的基础 刘国光 等221

调整积极财政政策是解决企业非税负担而不是减税 胡书东222

目前不选择减税是理性的选择 贾康 等223

积极财政政策将淡出,税收制度不大动 项怀诚225

以住宅金融为突破口实现城乡就业联动 刘树成 等226

公务员加薪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吗? 刘国选228

增加消费的途径很多,干嘛非得要给公务员加工资 戴园晨230

(二)治理紧缩 是否要害231

结构性松动货币,抑制通货紧缩趋势 刘国光 刘迎秋231

通货紧缩系子虚乌有,物价下降系结构调整所致 刘福垣233

降息并不是最好的选择 姚余栋235

(三)币值升贬 如何有利236

人民币没有升值的压力而有贬值的压力 吴晓灵236

中国是人民币贬值的最大赢家 杨帆237

人民币坚挺中国受益 高辉清239

人民币应谨慎升贬,警惕美国的“第二次阴谋” 钟伟241

(四)地区战略 还在探索244

西部大开发绝不能陷入“惟市场论” 林凌 等244

西部大开发为何“政府热,民间冷” 冯予标246

现在应轮到东北大开发 何伟248

经济特区变成了阻碍继续完善市场经济的障碍 贺军250

不能再建立画地为牢的自由贸易区 唐任伍 等251

中国亟须打破“诸侯经济” 龙永图252

六、经济生活 有喜有忧254

(一)居民收入:人们关心差距254

高收入人群如何界定?254

国企老总收入几多? 刘晓滨 等255

大城市职工:半年的工资供养一个大学生257

目前收入差距扩大已严重制约了有效需求的增加 袁志刚 等258

为什么人们容忍不了收入差距? 魏杰259

当前出现绝对贫困化,社会却能大体安定的原因 樊纲261

(二)奔小康:又在议论263

建设小康社会,社会指标难于经济指标 陆学艺263

浙江省把最低生活保障定义为低收入家庭的一项权利,并实行城乡一体化267

民政部公布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人口数 李明锦269

平均主义的福利思路漠视保障需求上的巨大差异 王远征271

(三)国有资产运转:步履维艰272

国有股减持目的主要不是为了充实社保基金,而应侧重降低国有股的比重 董辅礽272

国有资产管理应改控股为参股 樊纲273

国有股流通于打破国有股垄断地位 黄湘源274

破除“一股独大”不要简单化 李剑阁275

大股东一股独大最大的问题是“一人独大” 钟朋荣277

一股独大本身非坏事,关键是小股东利益要得到保护 王江279

叫停减持意在托市,以泡沫换有效供给 纽文新281

国有股减持叫停,使减持遥遥无期 谢太峰282

停止国有股减持是双赢 张炜283

(四)民营经济:半壁江山285

市场经济就是民本经济 谢健285

民营企业发展需要突破“五大”瓶颈 周锦飞287

国民经济命脉靠国有经济,就业靠民营经济 吕政289

(五)征税、纳税、用税,人们议论公平合理291

税收黑洞每年吞噬4000亿 贾绍华291

纳税人、征税人、用税人,都要依法办事 高培勇292

北京盯紧高收入人群所得税294

查税风暴下的富人心态297

“富人纳税,国家得益,穷人也得益”论,缺乏说服力 肖雪慧298

平静应对富豪纳税之争 钟伟301

股市对“三个代表”贯彻得最差 李志林303

(六)股市:要管而不死303

1.道不明的股市303

看不清的经济,道不明的股市 高辉清304

挤掉股市泡沫,发展实业投资 樊纲307

股市泡沫不能捅破 华民308

实现股市真实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谢平309

2.怎么来管股市310

安然事件警示中国资本市场310

股市监管不能停,但应该是谨慎的 梁定邦311

管理层对股市的态度常常处于深深的矛盾之中 杭行 等313

政府既是证券市场上的运动员又是裁判,如何公平?315

最怕证监会借安然事件而加强监管 陈志武317

股市红黄牌太多干扰正常比赛 阚治东319

证券市场在“管”的同时应积极推出新金融品种,以解决长期积累的矛盾 陈云贤320

必须请外国会计公司作补充审计有矫枉过正之嫌 董辅礽321

3.悲哀的中小股民323

中国股市的“信用危机”大规模爆发了323

一名价值投资者永远的痛 文良325

中国股民并非缺乏理性 周其仁326

对中小股东的保护亟待改善 郁光华327

我国新闻媒体一定程度上侵犯了中小股东的利益 赵怀勇329

那些只为主承销商担忧的“业内人士”应该好好学习、天天向上330

当股民值得骄傲,不应遭非议 刘纪鹏332

(七)没有远虑,必有近忧334

直面财政危机 赵晓334

国家财富账户是资不抵债 钟伟336

楼继伟细算政府债务吐真言337

国际清算银行:中国外汇储备机会成本高昂338

中国的隐性赤字远远超过3098亿元338

中国资本外逃知多少? 程晓农340

全球平均发展成本为1.00,中国为1.25342

中国经济增长的代价:生态成本超过GDP两倍344

警惕房地产业泡沫 亚杰347

维护劳动者利益的制度环境正趋于松弛 陈淮349

我国的劳动力再生产费用实际是得不到充分保证的 弓孟谦350

乡村寅收卯粮愈演愈烈350

低价征用土地至少使农民损失2万亿元352

老外说,中国作出了“走向世界”的战略决定353

七、中国走向世界 纷纷议论中国353

(一)中国经济发展 双赢353

WEFA推测中国世界经济地位354

围绕中国经济形势的十种声音355

中国经济发展与全球经济将是双赢的 高盛 报告358

中国不是世界通缩的火车头 姚景源360

(二)中国入世后果 猜想362

“入世”的最大威胁和挑战是政府的体制 范恒山362

入世对银行的最大冲击不是行业的冲击,而是方法论的冲击 李纯年363

入世对中国金融部门的最主要影响在于人力资源的外流 刘遵义365

何帆等人担忧:后WTO时代的国内利益集团与国外资本的联合垄断366

不能无条件地遵守WTO的规则 顾学良369

入世迫使中国特权利益加速瓦解 张五常369

(三)经济增长 可信373

中国统计数据存在虚假成分373

部分外国学者认为:中国统计部门公布的经济增长数据失真375

西方学者质疑中国经济增长的理由378

中国统计数字基本上反映了中国经济发展的趋势 许宪春380

许多学者指出:罗斯基教授所使用的方法存在严重问题382

中国经济增长的真实性毋庸置疑 李晓西388

(四)经济“崩溃”胡说392

中国经济:在“崩溃”还是在成长?392

中国经济有问题但不崩溃 樊纲395

理性对待“唱衰中国”论调 高辉清396

人们应当如何冷静地判断自己的国情国力?398

本世纪能赶上美国吗?400

(五)“世界工厂” 尚远402

中国“世界工厂”地位将不断得以强化 高辉清402

中国现在还不是世界工厂 王延春 等403

“世界工厂”离我们还很远 黄真405

我们没有全球竞争优势的大企业408

提高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任重道远410

尴尬的中国货413

成为世界工厂有什么不好? 王德禄414

我国外交不应再持韬光养晦心态 叶自成417

我们是凭实力进入“财富500家”的吗? 徐剑明420

(六)建立“中元”区 将来423

放弃人民币、港币、新台币、澳元,建立“中元” 徐滇庆423

人民币有望成为国际货币的第四大“稳定角”425

人民币尚不具备作为亚洲中心货币的基本条件 芒德尔426

八、时弊不除,怨声不已429

权比法大是“仕场经济”能成功阻遏市场经济的关键 徐迅雷429

转轨时期寻租的租金量是全国一年生产财富的三分之一 吴敬琏431

政府行政部门之间公务员的收入差距来源于“权钱交易” 郑京平433

干部“混文凭”成了新“时尚” 蔡闯434

错位的教授“攻博” 谢鉴泉436

“权学交易”之怪现象438

用公款买学位甚于贪污 赵德志43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