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宗教与人生修养【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苏树华著 著
- 出版社: 济南:齐鲁书社
- ISBN:7533314271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367页
- 文件大小:13MB
- 文件页数:377页
- 主题词:原始宗教-研究-中国;道德修养-研究-中国-古代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宗教与人生修养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1
序 赖永海1
第一章 315宗教概说1
第一节 315宗教概念的历史考察2
一、《辞源》对宗教的解释2
二、印光大师的宗教观4
三、费尔巴哈的宗教观6
四、克利(A·bruce curry)的宗教观7
五、铁德尔(Ernest Fremont Tittle)的“不可定义”说8
六、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9
七、宗教是人类自我的一种特殊表述方式12
第二节 宗教的含义与分类14
一、宗教的一般含义15
二、中国古代宗教的分类20
第三节 宗教的起源28
一、宗教起源的一般原理28
二、原始宗教的产生30
三、成熟宗教的产生40
第二章 神道设教与以德辅天45
第一节 古代宗教的道德精神46
一、中国宗教的人本主义的性质46
二、古代宗教的祭拜对象51
三、古代宗教的借假修真的性质55
第二节 “天”的道德化与道德化了的“天”65
一、殷商与西周的“天”的区别65
二、“天”的道德化69
三、“天”的道德化的演进方式72
第三节 古代宗教与道德教化74
一、宗教信仰与宗教戒律75
二、宗教功能与人文教化79
第三章 崇道修仙与积德行善85
第一节 神仙方术与初期道教86
一、初期道教与历史文化86
二、初期道教与老子哲学93
三、初期道教与道教三系96
第二节 道教目标与刻意求善99
一、刻意求善与成仙之道100
二、刻意求善与道德境界105
第三节 道教目标与智慧解脱109
一、成熟道教与心性本体论111
二、成熟道教与清静无为118
三、成熟道教与老庄哲学120
第四章 五戒十善与修齐治平126
第一节 宗教戒律与道德规范127
一、宗教戒律与宗教用意127
二、宗教戒律与自净其意131
三、慈悲为怀与方便利他135
第二节 五戒十善与人生修养139
一、五戒十善与善恶因果140
二、十善业道与人生利益143
三、十善业道与智慧解脱151
第三节 修齐治平与自度度人153
一、“三纲”要义与修学进程154
二、“八条”内涵与自利利人159
三、自净其意与济世利人165
第五章 佛教文化与道德名教169
第一节 亲情孝道与心地修养170
一、以敬为孝与道德人格171
二、衣食奉养与精神利益174
三、亲情孝道与普利天下177
第二节 慈悲普度与孝敬父母179
一、佛家孝经与孝道精神180
二、念佛法门与孝敬父母185
第三节 佛法东来与道德名教191
一、道德名教与汉代儒家192
二、文化差异与相互借鉴195
第四节 行持善业与改过迁善199
一、行持善业与善行无住199
二、宗教忏悔与改过迁善202
第六章 即世超然与人生至善208
第一节 中国文化与心地修养209
一、形而上道与无相真心210
二、庄子哲学与禅宗心学215
三、仁义之说与体用之论218
四、人神二元与心物一元222
第二节 宗教隐喻与方便教化224
一、清净法身与无量化身225
二、宗教隐喻与人文精神228
三、大通无碍与佛法精神234
第三节 唯心净土与健康人生239
一、自心清净与佛土清净240
二、清净无为与大有作为244
三、济世利人与超然情怀248
第四节 禅宗哲学与人生修养252
一、拈花微笑与禅门意旨254
二、佛教隐喻与禅门心学257
三、禅定渐修与禅门顿悟262
四、禅宗演变与畸言异行264
附录1 马祖道一的禅学意境与心性修养的方法267
一、悟前渐修与顿悟心源268
二、马祖禅法与明心见性290
三、马祖禅法与后世传承310
附录2 儒释道三教心性学说的历史演变333
一、佛教与先秦儒家和道家333
二、佛教文化的传入及其与中国文化的衔接336
三、老庄哲学与般若学及魏晋玄学339
四、佛学与宋明理学341
五、佛教与道教346
附录3 王弼的“名教出于自然”的教育哲学思想初探351
一、“名教出于自然”的历史文化背景352
二、自然与名教的体用论思想356
三、性情不二与圣人有情363
后记367
热门推荐
- 1842666.html
- 1570007.html
- 1678724.html
- 2610088.html
- 2790898.html
- 3545337.html
- 1606784.html
- 959334.html
- 2694593.html
- 80001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6170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71276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16735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94374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67729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50287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17349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79105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88960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4088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