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教育心理学新编【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教育心理学新编
  • 汪凤炎,燕良轼主编 著
  • 出版社: 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 ISBN:7810797166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475页
  • 文件大小:40MB
  • 文件页数:487页
  • 主题词:教育心理学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教育心理学新编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1

第一篇 教育心理学概论1

第一章 走进教育心理学1

第一节 教育心理学的界定2

第二节 教育心理学的历史与反思3

一、古代哲学取向下的教育心理思想3

二、科学主义取向下的教育心理学6

第三节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新思路11

一、研究目的的完整化11

二、研究对象的全人化14

三、研究过程的中国化18

一、学习的定义21

第一节 关于学习的几个问题21

第二章 学习概论21

二、学习的生理机制28

三、学习的要素31

四、学习的意义31

五、学习问题新视野32

第二节 学习的过程与条件35

一、学习的一般过程35

二、有效学习的一般条件40

第三节 学习的分类43

一、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43

二、布卢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44

第四节 学习策略47

一、学习策略的概念47

二、学习策略的类型48

第二篇 人的发展与教育59

第三章 身体发展与教育59

第一节 婴儿期儿童的身体发展与教育60

一、健康的胎儿来自健康的父母60

二、婴儿期的身体发展64

第二节 学前儿童的身体发展与教育68

一、学前儿童身体发展的一般模式68

二、学前儿童的营养与健康70

三、学前儿童的近视问题72

四、正确看待早期教育72

第三节 小学生的身体发展与教育77

一、小学生身体发展的一般模式77

二、中国小学生的身体发展79

三、针对小学生身体发展特点的教育81

第四节 中学生的身体发展与教育84

一、中学生身体发展的一般模式84

二、中国中学生青春期提前的现状和原因85

三、青春期提前所引发的教育问题及对策88

第五节 大学生的身体发展与教育90

一、大学生身体发展的一般特点91

二、当代中国大学生身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92

三、针对中国大学生身体发展特点做好生理健康教育92

第四章 心理发展与教育94

第一节 认知发展与教育94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95

二、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理论108

一、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113

第二节 品德发展与教育113

二、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120

三、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131

第三节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135

一、对已有观点的简要回顾135

二、五因素交互作用论:对影响个体身心发展因素的新主张138

第三篇 学习理论147

第五章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147

第一节 桑代克的试误学习理论148

一、对哲学研究取向下的教育心理学思想的创新148

二、动物实验150

三、试误学习理论的主要内容150

第二节 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学习理论156

四、对试误学习理论的简要评价156

一、从桑代克、巴甫洛夫、华生到斯金纳157

二、经典实验158

三、操作条件作用学习理论的主要内容159

四、对操作条件作用学习理论的简要评价163

第三节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164

一、对经典行为主义和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质疑165

二、经典实验165

三、社会学习理论的主要内容167

四、对社会学习理论的简要评价172

第四节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173

一、程序教学与电脑辅助教学174

二、掌握学习176

三、负强化思想与惩罚教育180

四、正强化思想与赏识教育185

第六章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187

第一节 早期的认知学习理论188

一、格式塔心理学的学习观188

二、托尔曼的认知学习观194

第二节 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199

一、对已有学习理论的质疑与借鉴199

二、认知结构学习理论的核心内容201

三、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207

四、对认知结构学习理论的简要评价211

第三节 奥苏贝尔的意义—同化学习理论212

一、对先前学习理论的质疑212

二、意义—同化学习理论的核心内容212

三、意义—同化学习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220

四、对意义—同化学习理论的简要评价222

第四节 信息加工学习理论225

一、信息加工学习理论的兴起225

二、信息加工学习理论的核心主张226

三、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228

四、对信息加工学习理论的简要评价228

第五节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230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兴起的背景230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四大取向234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236

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239

五、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简要评价245

一、人本主义心理学兴起的缘由248

第一节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兴起248

第七章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248

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主张249

第二节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250

一、对已有学习理论的质疑250

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内容251

第三节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在教育中的实践256

一、提出一些具浓厚人本色彩的教育理念256

二、构建出人本主义的典型教学模式257

第四节 对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简要评价259

一、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贡献与不足259

二、中西方人本主义教育理念的比较261

第八章 知识的学习263

第四篇 育智的心理263

第一节 知识及其分类264

一、三种标准的知识分类264

二、知识分类宜遵循的路径267

第二节 陈述性知识的学习268

一、陈述性知识的表征方式268

二、陈述性知识学习的类型与过程271

三、促进陈述性知识学习与保持的策略272

第三节 程序性知识的学习274

一、程序性知识的表征、分类与学习过程274

二、智慧技能的学习278

三、认知策略的学习283

第四节 知识学习的迁移290

一、迁移的含义与种类290

二、解释知识学习迁移的理论292

三、影响知识学习迁移的因素299

四、知识学习迁移能力的促进301

第九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力的培养304

第一节 问题解决304

一、问题与问题解决304

二、问题解决的过程或模式308

三、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314

四、问题解决的策略318

五、促进问题解决的教学策略319

第二节 创造力的培养320

一、创造与创造力320

二、创造的过程321

三、影响创造力的因素322

四、创造力的培养328

第五篇 育人的心理338

第十章 品德的学习338

第一节 品德及其结构与培育路径339

一、品德与道德的界定339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341

三、品德的培养路径343

第二节 品德的形成与发展过程349

一、品德的形成与发展:理论解释349

二、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心理机制353

三、影响品德形成和改变的一般条件356

第三节 育德的方法358

一、化育法359

二、觉悟法361

三、情育法363

四、修心法365

五、践履法366

第四节 品德的考评369

一、他评法369

二、自评法371

三、品德考评法中宜注意的几个问题372

第五节 品行不端的防治374

一、品行不端形成的原因374

二、品行不端的转化过程375

三、品行不端的预防原则376

四、矫正不良品行的方法377

第六节 品德学习的迁移380

一、良知说与基于此说的迁移策略382

二、同情说与基于此说的迁移策略392

第十一章 学习动机:学习的动力系统403

第一节 学习与学习动机403

一、动机与学习之间的关系404

二、与学习有关的几种主要动机407

第二节 学习动机的理论410

一、强化理论410

二、需要理论411

三、认知失调理论416

四、归因理论416

五、成就动机理论419

一、尊重学生的合理兴趣与爱好421

第三节 学习动机的激发421

六、期望理论421

二、先满足缺失需要,然后引导学生从基本需要提升到成长需要422

三、根据任务的难度,提出明确而又适度的期望与要求422

四、有效利用反馈与评价423

五、增加学习任务的趣味性425

六、合理运用奖励与惩罚426

七、利用竞争与合作427

八、增强自我效能感429

九、进行适当的归因训练429

十、改变学生的消极动机模式430

第六篇 教学心理432

第十二章 教学心理学432

一、教师的心理素质与职业角色433

第一节 教师心理与教育433

二、教师的威信与师生关系440

三、教师的成长443

第二节 教学设计445

一、教学设计的含义与观点445

二、教学设计的模型446

第三节 教学方法与教学组织形式451

一、教学方法451

二、教学组织形式455

第四节 个别差异与教学458

一、个别差异的表现458

二、针对个别差异的教学466

参考文献471

后记47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