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近代史 1840-1949【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国近代史 1840-1949
  • 王文泉,刘天路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ISBN:7040102021
  • 出版时间:2001
  • 标注页数:590页
  • 文件大小:40MB
  • 文件页数:607页
  • 主题词:近代史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近代史 1840-1949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鸦片战争1

第一节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1

一、清朝统治的衰落1

二、西方资本主义的殖民扩张与清政府的闭关政策2

第二节 中英鸦片战争5

一、鸦片贸易与禁烟斗争5

二、中英鸦片战争的经过8

三、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的订立12

第三节 第二次鸦片战争15

一、鸦片战争后中外关系的发展15

二、英、法侵略中国的战争17

三、沙俄对中国北方领土的掠夺20

第四节 两次鸦片战争时期中国社会的变化22

一、通商口岸城市的出现22

二、自然经济受到冲击23

三、社会思潮的新趋向25

第二章 太平天国农民起义28

第一节 从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28

一、洪秀全早期思想和活动28

二、太平天国政权的建立31

三、太平军的北伐和西征34

第二节 太平天国的制度和政策37

一、《天朝田亩制度》37

二、太平天国的内政和外交39

第三节 太平天国后期斗争及其失败42

一、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的分裂42

二、太平天国挽救危局的努力45

三、太平天国的失败48

四、太平天国时期的其他反清起义51

第三章 洋务运动的开展及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54

第一节 清政府政治格局的调整54

一、总理衙门的设立和辛酉政变54

二、相对稳定的内外环境57

三、洋务派的形成及其与顽固派的斗争60

第二节 中国近代工业的兴起和新阶级的诞生62

一、近代军事工业的开办62

二、近代民用企业的出现66

三、商办企业的出现和中国新阶级的诞生70

第三节 洋务运动时期的思想文化73

一、近代文化教育事业的兴办73

二、西学传播和社会观念的变化76

三、早期维新思想的产生78

第四章 中法战争和中日战争80

第一节 边疆危机80

一、日、美侵犯台湾80

二、英国侵犯西南边疆81

三、俄国侵略西北和新疆的收复83

四、清政府创办近代陆海军86

第二节 中法战争88

一、法国发动侵华战争88

二、中国不败而败91

第三节 中日甲午战争94

一、朝鲜问题与战争的爆发94

二、辽东失陷和北洋海军的覆灭98

三、《马关条约》的签订100

第五章 戊戌维新运动104

第一节 甲午战后的民族危机104

一、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104

二、列强加强对华经济扩张107

第二节 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和发展110

一、中国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110

二、康有为变法理论的形成111

三、公车上书和维新运动的开展114

四、维新变法与顽固守旧的争论118

第三节 百日维新和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120

一、百日维新120

二、戊戌政变与维新运动的失败123

第六章 义和团运动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26

第一节 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126

一、反教会斗争的新高涨126

二、义和团运动的兴起128

三、义和团运动在京津地区的发展129

第二节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32

一、清政府对外宣战和天津、北京的陷落132

二、俄国侵略东北和《东南互保》136

三、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和《辛丑条约》的订立139

第七章 清末新政改革143

第一节 清政府实行新政143

一、列强对华侵略的加强143

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144

三、清政府实施新政146

第二节 立宪运动的开展与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150

一、立宪思想的兴起150

二、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与官制改革152

三、立宪团体的建立和活动153

第三节 清廷宪政改革及其失败155

一、宪法大纲的颁布与谘议局、资政院的设立155

二、国会请愿运动158

三、清政府预备立宪骗局及其失败160

第八章 辛亥革命164

第一节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164

一、孙中山的早期革命活动164

二、20世纪初年的爱国运动167

三、革命思想的传播和革命团体的出现169

四、中国同盟会的成立173

第二节 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175

一、革命派与康、梁保皇立宪思想的论战175

二、同盟会领导的武装起义178

三、群众性反抗斗争181

第三节 辛亥革命的胜利183

一、武昌起义与全国各地的响应183

二、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187

三、袁世凯窃夺革命果实和清帝退位188

第四节 辛亥革命时期的思想文化191

一、各种社会思潮的涌现191

二、新式教育和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194

三、资产阶级新史学的建立和文学艺术的新面貌197

第九章 共和开创及失败199

第一节 民国创建及临时政府的内外政策199

一、南京临时政府的政制及《临时约法》199

二、南京临时政府的对内对外政策201

三、民国政府北迁及北京政府的组建203

四、民国创建后的社会心态205

第二节 民族与社会危机的继续加深207

一、帝国主义侵略与分裂中国领土207

二、帝制复辟与护国运动209

三、北京政府推行媚外政策及帝国主义在华争夺的新格局212

第三节 军阀割据与护法运动215

一、皖系军阀的统治与第一次护法运动215

二、各派军阀的混战216

三、直系军阀的统治与第二次护法运动218

第十章 北京政府时期的经济与社会220

第一节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有限发展220

一、辛亥革命后中国经济发展的社会条件220

二、北京政府时期的财政与金融221

三、北京政府时期的工矿交通业223

四、北京政府时期的商业发展225

五、华侨资本与外国在华经济实力的变化226

第二节 农业生产发展的滞后227

一、北京政府时期的农业政策与农业生产227

二、农村社会经济的嬗变228

三、帝国主义和军阀统治对农村经济的破坏230

四、农村经济的衰败与农民生活的贫困化231

第三节 社会结构的变化233

一、政体形式的多变与实质的不变233

二、阶级力量的消长235

三、政党、社会团体及帮会的兴衰237

四、传统家庭的初步转换240

第十一章 五四运动243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243

一、《青年》杂志创刊243

二、“人权”、“科学”的宣传及对儒家学说的批判244

三、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246

四、对十月革命的介绍248

第二节 五四爱国运动249

一、五四运动的爆发249

二、五四运动的经过251

三、五四运动的延续254

第三节 新文化运动的发展256

一、各种思潮的涌入256

二、马克思主义在争鸣中迅速传播258

三、北京政府对新文化的压制261

第十二章 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兴起与资产阶级改良运动264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264

一、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264

二、新的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266

三、工人运动高潮的出现267

第二节 北京政府时期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269

一、“国民大会”和上海“国是会议”269

二、北京“好人政府”和上海“民治委员会”271

三、省宪自治运动273

四、废督裁兵及和平运动274

第三节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276

一、中国共产党革命统一战线方针的制定276

二、国共合作的酝酿准备277

三、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278

第四节 北京政府时期的文教科学事业280

一、思想文化观念的多元发展280

二、新旧教育的同时并存283

三、科技与文体卫生事业284

第十三章 国共合作的国民革命286

第一节 国民革命的兴起286

一、工人运动的恢复和农民运动的发展286

二、革命军队的组建287

三、截留关余的斗争和平定商团叛乱289

四、废除不平等条约和国民会议运动290

五、善后会议和国民会议促成会292

第二节 革命高潮的到来293

一、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293

二、广东革命根据地的统一和国民政府成立295

三、“首都革命”和“三一八”惨案296

四、国民革命军北伐297

五、工人运动的发展和农民运动的深入299

六、对国家主义派的批判300

第三节 革命阵营的分裂与国民革命的失败302

一、西山会议与戴季陶主义302

二、中山舰事件和整理党务案303

三、帝国主义的干涉和蒋介石集团的背叛304

四、共产党内的右倾机会主义和汪精卫集团的背叛307

第十四章 国共两种政权的先后建立309

第一节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及其初期的内外政策309

一、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309

二、国民党在全国统治地位的确立312

三、南京国民政府初建时的政治体制及对内政策313

四、南京国民政府初期的外交314

第二节 国民党“训政”的实施317

一、“以党治国”的训政体制317

二、国民党各派间的斗争318

三、国民会议召开与《训政时期约法》320

四、地方行政机构与党政关系322

五、“训政”下的社会生活324

第三节 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创及土地革命的开展327

一、共产党领导的武装起义及根据地开辟327

二、土地革命的开展331

三、根据地的反“围剿”斗争333

四、红色区域的各项建设及新型社会体制的萌芽335

第十五章 日本武装侵华及中国的局部抗战337

第一节 九一八事变与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337

一、九一八事变与东北沦陷337

二、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与一二八抗战338

三、社会各界的态度与抗日民主运动340

四、国际各方的态度与国联调查团的活动341

第二节 日本侵华战争的扩大与国民党的“安内攘外”343

一、日本在东北的殖民统治及向华北的进攻343

二、察哈尔抗日同盟军、福建人民政府与人权保障同盟345

三、国民党及其政府的“先安内后攘外”347

第三节 红军长征与北上抗日349

一、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与主力转移349

二、遵义会议与红军北上抗日351

三、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与南方游击战争352

第四节 华北事变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355

一、华北事变与民族危机的加深355

二、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的确立356

三、抗日救亡运动进一步高涨357

四、国民党对日政策的变化358

五、西北地区抗日力量的初步联合359

六、西安事变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361

第十六章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前十年的社会经济和文教事业364

第一节 经济形态的新变化364

一、国家垄断资本的形成364

二、币制改革与国民经济建设运动366

三、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艰难发展368

四、外资的输入和外贸的起伏370

第二节 十年间的教育与科技371

一、国民政府的教育制度与“党化教育”371

二、民间开展的教育运动374

三、科研机构的成立及十年间科技成就376

第三节 十年间的文化艺术事业377

一、国民党的文化专制政策及学术界的争鸣377

二、文艺观的多元并行及其成就380

三、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论争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383

第四节 社会改良派的主张与活动386

一、改组派与人权派386

二、第三党与平民革命388

三、乡村建设、县政建设与土地村公有389

第十七章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中华民族团结抗战393

第一节 从七七事变到八一三抗战393

一、抗战全面爆发时的国际形势及日本的侵华方针393

二、卢沟桥事变,全国性抗战开始395

三、八一三事变,中国政府发表抗战声明396

四、抗战初期国民政府的外交活动398

第二节 全民族抗战实现399

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399

二、中共洛川会议与《抗日救国十大纲领》400

三、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与《抗战建国纲领》401

四、其他各党派团体的抗日主张及行动402

五、广大民众的奋起抗战与海外华侨对国内抗战的支持404

六、国际各方面对中国抗战的态度406

第三节 中国军队正面防御作战408

一、中国政府的军事部署与战略方针408

二、中国军队在平绥、平汉、津浦路沿线的抵抗409

三、八路军出师华北及平型关战役411

四、国民政府迁都与南京大屠杀413

五、台儿庄战役和徐州撤退414

六、武汉会战与广州、武汉陷落416

第四节 敌后战场的开辟417

一、中国共产党的军事战略方针417

二、敌后战场的开辟419

三、《论持久战》及其对中国抗战的意义421

第十八章 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424

第一节 相持阶段到来及中国时局的变化424

一、中国抗战进入相持阶段424

二、南岳军事会议与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425

三、中国共产党六届六中全会427

四、汪精卫集团投敌与伪政权成立428

五、远东慕尼黑阴谋430

第二节 敌后战场成为主要战场431

一、日军以主要兵力保守后方431

二、华北抗日根据地军民的反“扫荡”和百团大战432

三、华中、华南抗日游击战争的开展435

四、东北抗日联军坚持斗争437

第三节 正面战场的继续抵抗439

一、第一次长沙会战和随枣、枣宜战役439

二、中条山战役和第二次长沙会战440

三、中国政府对日宣战及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441

四、第三次长沙会战和渐赣等地区的作战443

五、豫湘桂战役444

第四节 敌后军民的艰苦抗战446

一、解放区的严重困难局面和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战的方针446

二、敌后根据地军民的反“扫荡”、反“蚕食”、反“清乡”斗争447

三、中国共产党克服困难的各项政策449

四、解放区的大生产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整风运动450

五、解放区的恢复和发展454

第十九章 抗战期间的社会变动456

第一节 抗战全面爆发后的社会经济456

一、日本侵华战争对中国经济的破坏456

二、国民党政府的战时经济统制458

三、后方经济的发展与工业合作运动的开展460

四、国家垄断资本的加强462

五、敌后抗日根据地的经济建设464

六、对敌经济斗争467

第二节 战时中国的文教与科学事业470

一、国统区的教育与科学事业470

二、解放区的文教建设472

三、抗战初期文艺运动的蓬勃发展474

四、思想文化界的论争及抗战文艺的深入发展476

第三节 关于抗战与中国前途命运之争478

一、全面抗战与新民主主义理论的科学阐述478

二、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及法西斯主义的宣扬480

三、晋西事变与皖南事变482

四、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484

第四节 政治体制的变动485

一、国民党及其政府战时体制的演变485

二、敌后根据地的抗日民主政权建设487

三、中国民主政团同盟的成立与民主宪政运动489

四、国共关于建立联合政府的谈判491

第五节 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暴行493

一、对中国人民的血腥屠杀493

二、实施细菌战和毒气战494

三、在占领区的殖民统治496

第六节 国民党统治的腐败和人民的反抗斗争498

一、国民党的“党化”政策和特务统治的加强498

二、官场的腐败500

三、国统区人民的反抗斗争502

第二十章 抗日战争的胜利505

第一节 中国战场的局部反攻505

一、解放区战场的局部反攻和抗日力量的壮大505

二、史迪威公路修通和缅北滇西反击战507

三、豫西、鄂北、湘西作战和桂柳追击战509

第二节 争取抗战胜利的运筹决策510

一、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510

二、国民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511

三、中外关系的加强和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513

第三节 全面反攻 抗日战争最后胜利514

一、雅尔塔会议与日本帝国主义的最后挣扎514

二、原子弹的投掷和苏联出兵东北516

三、中国军民大反攻517

四、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519

第二十一章 抗战胜利后的中国时局521

第一节 战后中国的社会心态与动向521

一、人民欢庆胜利与向往和平建国521

二、国民党极力维护一党专政522

三、共产党力争和平民主523

四、中间派的和平统一主张与活动524

第二节 和平谈判与政治协调会议526

一、国共两党的谈判526

二、制约谈判的局部内战528

三、停战令发布和政治协商会议召开529

第三节 国民党部署内战和人民反内战运动531

一、国民党撕毁政协决议531

二、美国援蒋和马歇尔的“调停”532

三、全国人民的反内战运动533

四、解放区军民加紧准备自卫战争535

第二十二章 内战全面爆发537

第一节 国民党军的战略进攻537

一、国共双方力量对比与不同的战略战术537

二、国民党军的全面进攻538

三、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540

第二节 解放军的战略进攻542

一、解放军在各战场相继转入战略进攻542

二、中国共产党夺取胜利的军事、政治、经济纲领543

三、解放区深入开展土改和整党整军运动544

四、国民党及其政府进行“戡乱”总动员546

五、美国援助国民党的新举措547

第三节 战略决战549

一、济南战役揭开战略决战的序幕549

二、辽沈战役550

三、准海战役551

四、平津战役552

第二十三章 中国社会的历史性变革555

第一节 政治格局的变化555

一、国民政府实行“宪政”555

二、第二次国共合作彻底破裂557

三、国统区爱国民主运动的不断高涨558

四、边疆地区的反抗斗争560

五、解放区人民民主政权的发展562

六、民主党派同共产党合作的加强563

第二节 社会经济的变化565

一、《中美商约》的签订及其影响565

二、国家垄断资本急剧膨胀567

三、国统区经济体系总崩溃568

四、解放区农工商业的恢复和发展571

五、解放区财政金融事业的勃兴572

第三节 文教事业的兴衰573

一、国统区文教事业的破产573

二、解放区文教事业的发展575

三、文化思想战线的新成就576

第四节 国民党政权崩溃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78

一、国统区政治体系的崩溃578

二、中国共产党制定夺取全国胜利和建设新中国的纲领579

三、国民党“和平攻势”的失败和解放军渡江与攻占南京581

四、国民党军继续败逃和全国大陆解放583

五、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86

后记59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