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现代综合机械设计手册 上【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彭荣济主编;《现代综合机械设计手册》编委会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北京出版社
- ISBN:7200029386
- 出版时间:1999
- 标注页数:900页
- 文件大小:47MB
- 文件页数:3045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现代综合机械设计手册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12.分度定位机构1
3.液压系统中的工作介质1
2.液压流体力学基础1
1.液压基本知识1
第七篇液压与气动1
4.行星齿轮减速器及?线针轮减速器、谐波传动减速器1
3.蜗杆减速器1
2.圆柱齿轮减速器1
第六篇通用标准传动部件通用标准减速器及其选用1
15.连杆曲线下1
14.供料装置及其示例1
13.机器人操作手1
4.液压泵和液压马达1
11.不完全齿轮机构1
10.棘轮机构1
9.槽轮机构1
8.组合机构1
7.行星与差动轮系1
6.凸轮机构1
5.空间连杆机构1
4.平面连杆机构1
3.平面机构的运动分析1
2.典型机构示例1
1. 机构基本概念1
第五篇常用机构1
3.电子技术1
1.4数列与简单级数1
1.3对数运算基本公式1
1.2指数运算基本公式1
1.1乘法和因式分解公式1
1代数1
第一章数学1
第一篇机械设计基础1
目录1
6.可编程序控制器(pC)1
5.数字控制技术1
4.继电控制技术1
5.液压缸1
2.电机与电器1
1.电工技术基础1
第八篇电气技术1
附录2国产主要气动元件品种规格1
附录1GB/T786.1—93液压气动图形符号1
11.气动系统的设计1
10.气动基本知识1
9.液压系统的设计1
8.液压回路1
7.液压辅件1
6.液压控制阀1
总目录1
第二篇材料1
5.机械结构设计1
4.计算机辅助设计1
3.机械可靠性设计1
2.机械最优化设计1
1.设计方法1
第三篇机械设计总论1
附录中国与其他各国常用金属材料牌号的近似对照表1
4.材料的选用原则1
3.材料标准制品1
2.非金属材料1
1. 金属材料1
6.机械产品造型设计1
10.常用数据资料1
9.自动控制原理1
8.微型计算机基本原理1
7.公差配合及表面粗糙度1
6.机械制图1
5.摩擦学1
4.热工学理论基础1
3.机械结构强度1
2.刚体力学1
1.数学1
上第一篇机械设计基础1
22.操作件1
10.滚动轴承1
21.机座与箱体1
20.导轨1
19.传动装置设计图例1
18.螺旋传动1
17.蜗杆传动1
16.齿轮传动1
15.链传动1
14.带传动1
13.弹簧1
12.密封与密封件1
11.润滑剂与润滑装置1
7.产品设计中的人机工程学1
9.滑动轴承1
8.制动器1
7.联轴器与离合器1
6.轴1
5.轴毂联接及销联接1
4.粘接1
3.焊接1
2.螺纹联接及紧固件1
1.机械零件的结构要素1
第四篇通用机械零件1
8.机械噪声控制中1
1.5排列与组合2
1.6矢量代数3
2平面三角函数3
2.1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和公式3
2.2反三角函数基本公式4
2.3三角形4
3常用平面图形计算公式5
4常用空间立体图形计算公式5
5解析几何7
5.1解析几何中的基本计算7
5.2平面图形8
5.3空间图形13
6.1矩阵与行列式16
6矩阵、行列式、线性方程组16
6.2线性方程组20
7导数与微分21
7.1几个基本极限和重要极限21
7.2微分法则21
7.3基本函数的导数表21
7.4简单函数的高阶导数21
7.5多变量函数微分法则22
7.6泰勒公式23
7.7导数与微分的应用23
8积分学24
8.1不定积分24
8.2定积分25
8.3广义积分26
8.4重积分26
9.2常用函数的幂级数展开式27
9级数27
9.1正项级数判敛法27
10常微分方程28
10.1一阶微分方程28
10.2常系数线性微分方程28
10.3常系数线性微分方程组30
11积分变换30
11.1拉普拉斯变换30
11.2傅立叶变换30
11.3快速傅立叶变换33
12复变函数35
12.1解析函数35
12.2保角映射35
13.2矢量场?的散度36
13.1数量场U=U(x,y,2)的梯度36
13场论36
12.3复变函数的积分36
13.3矢量场?的旋度37
13.4势量场与管形场37
14概率论与数理统计37
14.1概率论37
14.2数理统计41
15计算方法47
15.1方程的近似解47
15.2有限差分与差商49
15.3插值法49
15.4导数的近似计算50
15.5数值积分51
15.6常微分方程数值解法52
1.1基本概念54
1静力学54
第二章刚体力学54
1.2刚体上力系的简化56
1.3受力分析64
1.4力系的平衡66
2运动学66
2.1基本概念66
2.2点的运动学67
2.3点的复合运动70
2.4刚体的基本运动70
2.5刚体的平面运动76
2.6刚体的定点运动78
2.7刚体的一般运动80
3动力学81
3.1质量几何81
3.4达朗伯原理84
3.2动力学普遍定理84
3.3刚体动力学微分方程84
3.5分析力学基础90
3.6单自由度系统的机械振动91
第三章机械结构强度94
1杆件的强度和刚度计算94
1.1基本概念94
1.2杆件的强度和刚度计算公式109
1.3压杆的稳定计算117
1.4杆件的疲劳强度计算127
1.5杆件的动应力强度计算133
2弹塑性力学基础与弹性薄板、壳的计算138
2.1弹性力学基础138
2.2塑性力学基础140
2.3弹性薄板149
2.4弹性薄壳154
2.5应力强度因子172
3有限单元法173
3.1位移有限单元法基本原理173
3.2典型单元179
3.3总刚矩阵和总载矢量的形成191
3.4大型线性方程组求解192
3.5弹性结构的动力分析193
3.6典型有限元程序简介195
4实验应力分析196
4.1电测应力分析技术196
4.2光测应力分析技术200
第四章热工学理论基础205
1工程热力学基础205
1.1基本定义205
1.2工质的热力状态及其状态参数205
1.3工质的物性参数206
1.4混合气体209
1.5气体的热力过程及热力学第一定律213
1.6气体在喷管中的绝热流动过程213
1.7热力循环及热力学第二定律213
2传热学基础215
2.1基本定义215
2.2热传导过程215
2.3对流放热过程225
2.4辐射换热过程229
1摩擦表面的性质、形貌与接触231
1.1表面性质231
第五章摩擦学231
1.2表面形貌232
4.2齿轮、蜗轮、蜗杆啮合画法234
1.3粗糙表面的接触235
2.1摩擦的分类236
2摩擦236
2.2滑动摩擦237
2.3固体滑动摩擦机理237
2.4摩擦系数及其影响因素238
2.5滚动摩擦238
2.6测定摩擦系数的方法238
3.3磨损机理239
3磨损239
3.1磨损量与磨损过程239
3.2磨损类型及其特性239
3.4磨损的控制原则与可控因素242
4减摩、耐磨材料及表面耐磨处理242
4.1减摩材料242
4.2耐磨材料245
4.3表面耐磨处理245
5润滑245
5.2流体润滑247
5.1润滑的类型247
5.3弹流润滑259
5.4固体润滑265
5.5边界润滑268
第六章机械制图271
1一般规定271
1.1图纸幅面271
1.5字体272
1.6图线272
1.4比例272
1.3明细栏272
1.2标题栏272
1.7剖面符号275
2图样的简化画法276
3螺纹及螺纹紧固件画法281
3.1螺纹的规定画法281
3.2螺纹的标注方法281
3.3螺纹紧固件画法282
4齿轮画法282
4.1轮齿部分的画法282
5花键画法285
5.1矩形花键的画法及其标注285
5.2渐开线花键的画法及其标注286
6弹簧画法287
6.1螺旋弹簧287
6.2碟形弹簧287
6.3平面涡卷弹簧287
6.4装配图中弹簧的画法287
7滚动轴承画法289
8轴测图289
9展开图画法291
9.1平行线法291
9.2放射线法294
9.3三角形法296
10尺寸注法297
11尺寸公差与配合的注法(GB4458.5—84)297
第七章公差与配合、形位公差及表面粗糙度305
1公差与配合305
1.1标准公差305
1.2基本偏差、极限偏差及配合选用305
1.3未注公差尺寸的极限偏差330
1.4公差与配合新旧国标对照330
2形状和位置公差333
2.2形位公差的标注方法334
2.1形位公差符(代)号334
2.3形位公差等级及公差值352
3表面粗糙度353
3.1表面粗糙度评定参数及其系列值和选用353
3.2表面粗糙度参数的选用355
3.3表面粗糙度符号、代号及其注法(摘自国标GB/T131—93)357
3.4表面粗糙度与表面光洁度的对照与转换361
第八章微型计算机基本原理363
1微型计算机363
1.1微型计算机的组成364
2.1总线及其分类366
2.2总线的工作方式与通信方式366
1.2微型计算机的类型366
2总线366
2.3S-100总线367
2.4IBMPC总线368
2.5MULTIBUS总线371
2.6STD总线371
3微型计算机系统的软件371
3.1软件的组成373
3.2操作系统374
1.1反馈与反馈控制376
第九章自动控制原理376
1概述376
1.2反馈控制系统的组成与常用术语377
1.3反馈控制系统的分类378
1.4典型输入信号380
1.5对反馈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380
2数学模型380
2.1数学模型的定义380
2.2微分方程380
2.3传递函数384
2.4频率特性385
2.6方??与闭环系统的传递函数390
2.5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与频率特性390
2.7系统频率特性线图的绘制392
3稳定性394
3.1稳定的基本概念及稳定条件394
3.2稳定判据395
3.3稳定裕量398
4动态性能与稳态性能399
4.1动态性能399
4.2稳态性能402
5.1机械结构因素对反馈控制系统的影响404
5反馈控制系统设计404
5.3反馈控制系统的特性设计405
5.2反馈控制系统设计的一般步骤405
第十章常用数据资料412
1常用符号412
2国内、外部分标准代号412
6材料线膨胀系数413
9金属材料的比热容和导热系数413
8机械传动效率的概略值413
7松散物料的密度及安息角413
5摩擦系数413
4常用材料的密度413
3法定计量单位413
10常用化学元素名称及符号420
11常用物理量常数421
12标准尺寸421
13常用材料弹性模量及泊松比423
14黑色金属硬度及强度换算参考值424
15国内外主要检索刊物及检索工具书426
16国际、国内联机情报检索427
本篇参考文献428
第二篇材料431
第一章金属材料433
1黑色金属材料433
1.1钢铁产品的分类及牌号表示方法433
1.2钢440
1.3铸铁486
2有色金属材料494
2.1有色金属材料的分类和牌号表示方法494
2.2铜及铜合金499
2.3铝及铝合金518
2.4钛及钛合金541
2.5镍及镍合金543
2.6铸造轴承合金545
3粉末冶金材料546
3.1粉末冶金材料的分类及牌号表示方法546
3.2粉末冶金结构材料548
3.3粉末冶金减摩材料550
3.4粉末冶金摩擦材料553
3.5粉末冶金过滤材料554
3.6粉末冶金工具材料555
1.1塑料的组成与分类560
1塑料560
第二章非金属材料560
1.2常用塑料的品种、特点和用途562
1.3常用塑料各种性能简介568
1.4塑料的选用590
2橡胶592
2.1橡胶的组成和分类592
2.2常用橡胶的品种、特点和用途595
2.3常用橡胶的各种性能597
2.4橡胶的选用600
3.2高温、高强度、耐磨、耐腐蚀陶瓷601
3.3透明瓷601
3.1耐酸陶瓷601
3陶瓷601
4复合材料605
4.1复合材料的分类606
4.2各种增强纤维的主要性能607
4.3偶联剂614
4.4纤维增强复合材料614
第三章材料的标准制品619
1钢铁材料标准制品619
1.1型钢619
1.2钢板、钢带、扁钢637
1.3钢管645
1.4钢丝647
2有色金属标准制品651
2.1有色金属棒材651
2.2有色金属板材和带材656
2.3有色金属管材656
2.4有色金属线材656
3非金属标准制品662
第四章材料的选用原则672
1选用材料的基本概念672
2.2工程塑料的强度673
2材料的强度673
2.1金属材料的强度673
2.3纤维强化复合材料强度674
2.4以材料的静强度为选材的根据675
3材料的韧性675
4材料的刚度676
5材料的疲劳强度677
6材料的使用温度678
7材料的腐蚀过程678
7.1腐蚀的基本概念678
8选材与制造加工方法间的关系679
7.4抗蚀材料的选用679
7.2异种金属系统的腐蚀679
7.3金属显微组织的影响679
9选材方案的评价680
附录中国与其他各国常用金属材料牌号的近似对照表680
本篇参考文献705
1.1设计706
1.4设计的工作阶段706
1.2设计的种类706
1.3现代设计方法706
1设计方法学706
第一章设计方法706
第三篇机械设计总论706
1.5设计中解决问题的逻辑步骤707
2系统化设计709
2.1技术系统709
2.2系统的输入和输出709
2.3功能分析709
2.4设计原理方案求解709
3创造性方法710
3.1创造性思维710
3.2创造性技法711
4评价和决策712
4.1评价目标712
4.2评价方法712
4.3技术——经济评价法714
5设计中的模型化方法715
5.1相似理论及其在模化设计中的应用716
5.2振动系统的模态分析719
第二章机械最优化设计722
1最优化设计的基本概念722
2.2构造目标函数725
2.1确定设计变量725
2最优化设计的数学模型725
2.3确定约束条件726
2.4数学模型的表达式726
3常用的最优化方法726
3.1一维最优化方法727
3.2多变量无约束最优化方法727
3.3多变量约束最优化方法727
4最优化设计的解算727
4.1解算的一般流程727
4.2迭代过程与迭代格式727
4.3常用的迭代过程终止准则728
第三章机械可靠性设计729
1可靠性特征量729
1.1可靠度R(t)和失效概率F(t)729
1.2失效率λ(t)729
4.4全局最优解和局部最优解729
1.3寿命指标730
1.4维修度M(t)730
1.5有效度A(t)730
2常用分布函数730
3机械零件的可靠性设计734
4.2可靠性分配736
4机械系统的可靠性设计736
4.1可靠性预测736
第四章计算机辅助设计739
1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基本概念739
2CAD系统的组成739
2.1CAD硬件系统739
2.2CAD软件系统742
3CAD系统的类型742
4CAD技术的发展趋势744
2.3考虑接触强度的合理设计746
2.2考虑疲劳强度的合理设计746
2.4考虑刚度的合理设计746
1机械结构设计准则746
2.1考虑静强度的合理设计746
2考虑强度和刚度的合理设计746
第五章机械结构设计746
3考虑工艺的合理设计747
3.1考虑铸件工艺的合理设计760
3.2考虑锻件工艺的合理设计779
3.3考虑冲压件工艺的合理设计793
3.4考虑塑料件及粉末冶金件工艺的合理设计794
4考虑装配的合理设计811
3.5考虑切削件机械加工工艺的合理设计811
5考虑腐蚀的合理设计834
5.1腐蚀种类、原因和可采取的设计措施834
5.2考虑腐蚀合理设计的准则834
第六章机械产品造型设计839
1工业产品造型设计的原则和过程839
1.1工业产品造型设计的概念839
1.2设计思想和设计原则839
1.3产品造型设计的过程839
2.1比例与尺度840
2.2均衡与稳定840
2产品造型设计的美学法则840
2.3统一与变化843
2.4节奏与韵律849
3工业产品色彩设计851
3.1色彩的基本性质851
3.2色彩的情感及其功能852
3.3工业产品色彩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852
1.1手的构造与功能854
1.2手工具的设计854
1手工具设计的人机工程854
第七章产品设计中的人机工程学854
2座椅设计的人机工程858
2.1坐姿理论858
2.2座椅设计860
3显示—控制系统的设计原则861
3.1控制及控制器的设计与选择861
3.2显示器的设计与选择866
3.3仪表盘的布置866
3.4显控装置的面板布置868
4人机工程学实用举例——汽车设计中的人机工程870
4.1汽车设计的人机工程870
4.2操纵系统872
4.3视野873
4.4座椅875
4.5照明875
第八章机械噪声控制876
1声学基础知识876
1.1声波的传播876
1.2声波方程与声速公式877
1.3声学量与级878
1.4噪声级的计算878
1.5等响曲线、响度级与响度879
1.7噪声频谱与频谱分析880
1.6计权网络、A声级、等效连续声级880
1.8噪声评价助级-N曲线881
2机械噪声及其控制途径881
2.1机械噪声源及其基本控制方法881
2.2吸声882
2.3隔声887
2.4隔振895
2.5消声896
本篇参考文献898
2角度与斜度标准系列901
1锥度与锥角标准系列901
目录第四篇通用机械零件901
第一章机械零件的结构要素901
3圆锥公差902
4锯缝尺寸902
5刻线尺寸904
6球面半径905
7滚花905
8零件倒圆与倒角906
9砂轮越程槽906
11中心孔908
10T形槽908
12刨切、插、珩磨越程?909
13插齿空刀糟910
14燕尾槽910
15阶梯轴过渡圆角半径和过盈配合轴用倒角910
16过渡配合、过盈配合嵌入倒角参考数据911
17滚人字齿轮退刀槽911
18弧形槽端部半径912
19螺纹的种类、特点和应用912
20普通螺纹913
21梯形螺纹921
2260°圆锥管螺纹924
23米制锥螺纹925
24用螺纹密封的管螺纹926
25非螺纹密封的管螺纹926
2630°圆弧螺纹及矩形螺纹929
27螺纹收尾、肩距、退刀槽、倒角929
1焊接方法与金属的可焊性933
29紧固件通孔及沉孔尺寸934
28螺塞与连接螺孔尺寸934
30扳手空间937
31锯齿形(3°、30°)螺纹937
1螺纹联接943
1.1普通螺纹联接的基本类型及应用943
1.2螺纹联接的拧紧943
第二章螺纹联接及紧固件943
1.3螺纹联接的防松944
1.4螺纹联接的结构设计原则947
1.5螺栓组联接的受力分析947
1.6单个螺栓联接的强度计算948
1.7螺栓、螺柱、螺钉和螺母的机械性能等级951
2紧固件952
2.1螺栓、螺柱标准件952
2.2螺钉标准件959
2.3螺母标准件968
2.4垫圈和档圈标准件972
第三章焊接983
2焊条的型号及选用要点987
3焊缝符号991
3.1焊缝符号表示法991
3.2焊缝图示法1000
4焊缝坡口的基本形式与尺寸1005
5焊缝接头的强度计算1015
6焊接接头结构设计1017
第四章粘接1023
1粘接与粘接剂1023
2粘接接头设计1032
第五章轴毂联接及销联接1037
1键联接1037
1.1平键及半圆键1037
1.2矩形花键1041
1.3渐开线花键1045
1.4键联接的强度计算1059
2锥环联接1060
3过盈联接1065
4销联接1067
第六章轴1073
1轴及其结构的初步设计1073
2轴的强度计算1081
3轴的刚度计算1085
4轴的振动1089
第七章联轴器与离合器1090
1联轴器1090
1.1联轴器的类型及应用范围1090
1.2主要标准联轴器的比较及常用联轴器1092
2.1离合器的分类和标记方法1132
2离合器1132
2.2离合器的接合元件1134
2.3各类离合器的比较及常用离合器1138
第八章制动器1152
1制动器分类和特点1152
2制动器的设计计算1153
3外抱块式制动器1156
4内张蹄式制动器1166
5带式制动器1170
6气动盘式制动器1172
1滑动轴承的类型和选择1174
第九章滑动轴承1174
2滑动轴承座、轴瓦及轴瓦材料1175
3滑动轴承的润滑及润滑剂1194
4非液体润滑滑动轴承1195
5动压滑动轴承1198
5.1动压滑动轴承的基本型式1198
5.2液体动压径向滑动轴承的设计计算1198
6粉末冶金(含油)轴承1209
7固体润滑轴承1210
8关节轴承1211
1常用滚动轴承的类型及其主要特性1218
第十章滚动轴承1218
2滚动轴承的代号1228
3滚动轴承类型的选择1230
4滚动轴承的计算1231
4.1滚动轴承计算中所用的术语1231
4.2滚动轴承寿命计算公式1232
4.3不稳定载荷和不稳定转速时轴承的寿命计算1236
4.4角接触球轴承与圆锥滚子轴承的载荷计算1237
4.5寿命计算的修正1239
4.6摆动条件下轴承的计算1239
4.8能承受轴向载荷的圆柱滚子轴承的计算特点1240
4.7滚动轴承的静强度计算1240
4.9推力轴承的最小轴向载荷1241
4.10滚动轴承的极限转速1241
4.11滚动轴承磨损寿命的估算1242
5滚动轴承中的摩擦与温升1243
6常用滚动轴承性能及滚动体的有关参数1245
7滚动轴承的精度、配合及对轴和外壳配合表面的要求1294
7.1滚动轴承的精度等级及其选择1294
7.2滚动轴承与轴和外壳孔的配合1295
7.3与轴承相配表面的形位公差和表面粗糙度1300
8滚动轴承的游隙及其选择1301
9滚动轴承的配置1304
10滚动轴承的轴向固定1311
11滚动轴承的预紧方法1316
12滚动轴承的润滑设计1317
12.1润滑类型及其选择1317
12.2润滑脂润滑1317
12.3润滑油润滑1320
13滚动轴承座与轴承端盖1325
2.1润滑油的粘度、粘温粘压特性及单位换算1329
2润滑油1329
第十一章润滑剂与润滑装置1329
1润滑剂种类及其选择1329
2.2润滑油的性能指标1333
2.3润滑油添加剂1334
2.4常用润滑油及其选用1335
3润滑脂1345
4固体润滑剂1348
5润滑方法与润滑装置1353
5.1润滑的方法、特点、图例及其选用1353
5.2润滑装置1363
1.1机器密封的基本类别1381
1.2密封类型的选择1381
第十二章密封与密封件1381
1密封的主要类型和选择1381
1.3常用密封材料1384
1.4密封中的磨损与润滑1384
2垫片密封1385
3金属空心O形圈密封1385
3.1金属空心O形圈的材料、特点和类型1385
3.2金属空心O形圈的密封结构及主要参数1386
4动密封的常用型式1389
1常用弹簧的主要类型1402
第十三章弹簧1402
2常用弹簧材料1404
3圆柱螺旋压缩、拉伸和扭转弹簧的设计计算1407
4圆柱螺旋弹簧的技术条件1418
5圆柱螺旋压缩弹簧的结构设计1422
6圆柱螺旋拉伸弹簧的结构设计1426
7圆柱螺旋扭转弹簧的结构设计1429
8碟形弹簧1432
8.1碟形弹簧的结构及其系列1432
8.2碟形弹簧的技术要求1436
8.3碟形弹簧的计算及应用1437
第十四章带传动1443
1带传动的特点和应用1443
2普通V带传动的设计计算1443
3平带传动的设计计算1458
4同步带传动的设计计算1465
5带传动的张紧及安装1476
第十五章链传动1480
1链传动和常用链条1480
2滚子链传动的设计计算1482
3齿形链传动的设计计算1494
4链传动的布置和张紧方法1500
5链传动的润滑及链箱设计1504
6输送链及链轮1508
第十六章齿轮传动1522
1渐开线圆柱齿轮传动1522
1.1基准齿形及模数系列1522
1.2变位齿轮1523
1.3圆柱齿轮传动的几何计算1526
1.4圆柱齿轮传动的设计1541
1.5渐开线圆柱齿轮精度1557
1.6圆柱齿轮零件工作图1574
2锥齿轮传动1577
2.1锥齿轮传动的分类及特点1577
2.2锥齿轮的基准齿制和模数1578
2.3锥齿轮传动的几何尺寸计算1578
2.4锥齿轮传动的设计1583
2.5锥齿轮精度1593
2.6锥齿轮零件工作图1617
3齿轮传动的润滑1617
1.1蜗杆传动的特点与类型1622
1.2蜗杆传动的失效形式与承载能力1622
1蜗杆传动及其特性1622
第十七章蜗杆传动1622
1.3蜗杆传动的效率1627
1.4蜗杆传动装置的温升与热功率1628
1.5蜗杆传动的轮齿受力和轴承受力1630
1.6蜗杆传动的润滑1630
1.7蜗杆和蜗轮的常用材料1630
2圆柱蜗杆传动1632
2.1圆柱蜗杆传动的主要参数1632
2.3圆柱蜗杆传动几何尺寸及承载能力计算1636
2.2蜗杆传动的标记1636
2.4蜗杆、蜗轮的结构设计1639
3圆弧圆柱蜗杆传动1640
3.1圆弧圆柱蜗杆主要参数1640
3.2圆弧圆柱蜗杆传动几何尺寸及承载能力计算1640
4圆柱蜗杆、蜗轮精度及工作图1643
5环面蜗杆传动1660
第十八章螺旋传动1672
1滑动螺旋传动1672
1.1滑动螺旋传动副的设计计算及常用材料的选择1672
1.2螺杆、螺母的精度等级1676
2.1滚珠丝杠副结构形式1680
2滚动螺旋传动1680
2.2滚珠丝杠副特征代号及标注1682
2.3滚动螺旋传动的设计计算1685
2.4滚珠丝杠副的精度1686
3液体静压螺旋传动1686
第十九章传动装置设计图例1689
1各种传动装置的应用范围和特性参数1689
2传动装置的结构设计图例1691
2.1普通圆柱齿轮传动图例1691
2.2行星齿轮传动图例1695
2.3摆线针轮行星传动图例1700
2.5锥齿轮传动图例1702
2.4谐波齿轮传动图例1702
2.6锥-柱齿轮传动图例1703
2.7锥-行星齿轮传动图例1704
2.8柱-行星齿轮传动图例1705
2.9蜗杆传动图例1705
2.10摩擦式无级变速传动图例1706
2.11啮合式无级变速传动图例1711
2.12流体静力传动图例1713
2.13流体动力传动图例1713
2.14齿轮传动的润滑图例1713
1导轨及其常用材料的种类和特点1714
第二十章导轨1714
2导轨的结构1717
2.1滑动导轨1717
2.2滚动导轨1723
3滑动导轨与滚动导轨的计算1730
3.1滑动导轨的压强及支反力、支反力矩的计算1730
3.2滚动导轨的计算1732
第二十一章机座与箱体1741
1机座与箱体常用材料1741
2.1截面形状1742
2机座与箱体的形状设计1742
2.2筋板的布置1743
2.3梁上窗口的开设1743
2.4联接结构设计1745
3机座与箱体的壁厚1749
4设计实例1750
4.1齿轮与蜗杆减速器及变速器箱体设计实例1750
4.2传动装置底座设计实例1755
4.3组合机床焊接床身设计实例1757
第二十二章操作件1759
1操纵装置1759
2标准操作件1762
本篇参考文献1798
第五篇常用机构1800
第一章机构基本概念1800
1常用术语1800
2运动副1802
2.1运动副种类1802
2.2运动副的替代1805
3机构的自由度1807
3.1开链机构自由度及末杆自由度1807
3.2单闭链机构自由度1810
4单自由度单闭链机构的组成1816
3.3多闭链机构自由度1816
第二章典型机构示例1820
1匀速转动机构1820
1.1定传动比转动机构1820
1.2变传动比转动机构1824
2非匀速转动机构1828
2.1非圆齿轮机构1828
2.2双曲柄机构1829
2.3转动导杆机构1830
2.4组合机构1830
3.1曲柄摇杆往复运动机构1831
3往复运动机构1831
3.2双摇杆往复运动机构1832
3.3滑块往复运动机构1833
3.4凸轮式往复运动机构1834
3.5齿轮式往复运动机构1835
4实现预期轨迹的机构1836
4.1直线机构1836
4.2特殊曲线绘制机构1837
4.3机械加工非圆机构1839
4.4工艺轨迹机构1841
5.1槽轮型间歇机构1842
5间歇机构1842
5.2棘轮型间歇机构1844
5.3凸轮型间歇机构1845
5.4不完全齿轮型间歇机构1847
5.5利用特殊轨迹的近似间歇机构1848
5.6其它型间歇机构1848
6差动机构1850
6.1差动螺旋机构1850
6.2差动轮系1851
6.3差动连杆机构1852
7单向机构1853
8换向机构1855
9伸缩机构1858
10夹持机构1860
11行程放大机构1861
12增力冲压机构1864
13行程可调机构1865
13.1滑块移动行程调节机构1866
13.2间歇运动转角可调机构1867
13.3摆角调节机构1868
14定位联锁机构1869
15过载保险机构1871
16机器人机构1873
17联轴机构1875
18急回机构1876
19振动机构1878
19.1弹性连杆式振动机构1878
19.2惯性式振动机构1880
20气、液驱动连杆机构1882
20.1单缸气、液驱动连杆机构1882
20.2双缸气、液驱动连杆机构1883
20.3三缸气、液驱动连杆机构1884
1图解法作平面机构的立置分析1885
第三章平面机构的运动分析1885
2速度瞬心法求速度1886
3矢量方程图解法1889
4图解复数法作平面机构的运动分析1893
第四章平面连杆机构1903
1四杆机构的结构及运动特性1903
2四杆机构的动力特性1903
3平面连杆机构的设计1912
3.1几何法设计平面连杆机构1912
3.2分析法设计平面连杆机构1918
3.3实验法设计平面连杆机构1940
第五章空间连杆机构1941
1空间连杆机构的应用1942
2空间四杆机构的运动分析1944
2.1空间RSSR四杆机构1945
2.2空间RSSP四杆机构1948
2.3空间RSCS四杆机构1948
3空间四杆机构的设计1949
3.1按从动杆两个极限位置设计1949
3.2按主动杆和从动杆三组对应位置设计1949
3.3按给定函数关系设计1950
1凸轮机构的特点、基本术语及一般设计步骤1951
第六章凸轮机构1951
2凸轮机构的基本型式及封闭方式1953
3凸轮机构推杆运动规律1958
4凸轮机构的压力角1971
5基圆半径1973
6凸轮廓线的最小曲率半径1976
7滚子半径及直动平底推杆基本尺寸的确定1977
8凸轮廓线作图法设计1977
9凸轮廓线解析法设计1980
10凸轮结构1986
11常用材料、强度、精度1987
12凸轮工作图1989
第七章行星与差动轮系1991
1概述1991
2行星齿轮传动的传动比1993
2.1用转化机构法计算传动比1993
2.2行星轮转速的计算1994
3行星齿轮传动的效率1995
3.1行星轮系的效率1995
3.2差动轮系的效率1996
4行星齿轮传动的齿数选择1997
5渐开线少齿差行星齿轮传动1999
6摆线针轮行星传动2005
第八章组合机构2006
1机构的基本组合方式2006
2齿轮连杆机构2007
3凸轮连杆机构2010
4凸轮齿轮机构2011
5联动凸轮机构2011
第九章槽轮机构2013
1类型与功用2013
2槽轮机构设计要点2014
第十章棘轮机构2019
1类型与功用2019
2齿式棘轮机构设计要点2019
3摩擦式棘轮机构设计要点2021
第十一章不完全齿轮机构2023
1组成及结构型式2023
2啮合过程2024
3主动轮首末齿齿顶高系数2026
4完全齿数的可行域2027
5锁止弧2053
6几何计算示例2056
第十二章分度定位机构2059
1蜗形凸轮分度定位机构2059
1.1机构的组成2059
1.2结构参数和尺寸2060
1.3结构设计要求和设计示例2062
2圆柱凸轮分度定位机构2065
2.1机构的组成2065
2.2结构参数和尺寸2065
2.3结构设计要求和设计示例2065
1.1机器人操作手的组成2069
1概述2069
第十三章机器人操作手2069
1.2机器人操作手的主要参数2070
2手部机构——夹持器2071
2.1夹持类手部2071
2.2吸附类手部2074
3腕部机构2075
4臂部机构2078
5机器人操作手的运动学分析2081
5.1数学基础2082
5.2操作手的运动方程2083
5.3操作手的逆运动学问题2086
5.4操作手的雅可比矩阵2088
5.5操作手的逆雅可比矩阵2092
5.6运动变换方程2092
第十四章供料装置及其示例2092
1料斗装置示例2093
2定向装置示例2096
3隔料机构示例2099
4分配机构示例2101
5汇合机构示例2103
1连杆曲线及其方程2105
第十五章连杆曲线2105
2连杆曲线的多重生成与同源机构2107
3连杆曲线的性质2108
4连杆曲线的应用2110
本篇参考文献2113
目录第六篇通用标准传动部件2115
第一章通用标准减速器及其选用2115
1通用标准减速器类型与特点2115
2通用标准减速器的选用2115
1硬齿面、中硬齿面渐开线圆柱齿轮减速器2118
1.1技术参数2118
第二章圆柱齿轮减速器2118
1.2减速器的选用2144
2圆弧圆柱齿轮减速器及软齿面渐开线圆柱齿轮减速器2146
2.1技术参数2146
2.2减速器的选用2166
3ZJ型轴装式减速器2168
3.1技术参数2168
1阿基米德圆柱蜗杆减速器2170
1.1技术参数2170
第三章蜗杆减速器2170
3.2减速器的选用2170
1.2减速器的选用2175
2圆弧圆柱蜗杆减速器2175
2.1技术参数2175
2.2减速器的选用2193
3直廓环面蜗杆减速器2197
3.1技术参数2197
3.2减速器的选用2208
第四章行星齿轮减速器及摆线针轮减速器、谐波传动减速器2210
1NGW型行星齿轮减速器2210
1.1技术参数2210
2.1技术参数2226
1.2减速器的选用2226
2NGW-Z型行星齿轮减速器2226
2.2减速器的选用2240
3NGW-S型行星齿轮减速器2242
3.1技术参数2242
3.2减速器的选用2258
4NGW-L型立式行星齿轮减速器2259
4.1技术参数2259
4.2减速器的选用2269
5.1技术参数2270
5ZZ行星齿轮减速器2270
5.2减速器的选用2297
6H型混合少齿差星轮减速器2298
6.1技术参数2298
6.2减速器的选用2320
7摆线针轮减速器2322
7.1技术参数2322
7.2减速器的选用2331
8谐波传动减速器2331
2液压标准2334
1液压传动的定义和特点2334
第七篇液压与气动2334
第一章液压基本知2334
3各主要国家的液压图形符号2356
第二章液压流体力学基础2356
1名词和常用公式2356
1.1压力2356
1.2液体作用于球面上的力2356
1.3节流公式2356
1.4流过锥阀的流量系数2356
1.8雷诺数2357
1.9湿周2357
1.6喷嘴挡板阀的流量系数2357
1.7层流和素流2357
1.5直角棱边滑阀的流量系数2357
1.10水力直径2358
1.11临界雷诺数2358
1.12流量2358
1.13液体的连续性2359
1.14圆管和同心套管的层流流量2359
1.15液压冲击2359
2.1圆管的沿程压力损失2360
2管道中的压力损失2360
1.18液压功率2360
1.17气穴和气蚀2360
1.16液压卡紧2360
2.2局部阻力损失2361
2.3压力损失的叠加2369
2.4管路计算2369
第三章液压系统中的工作介质2369
1对工作介质的一般要求2369
2工作介质的物理化学性质2369
4.1石油型工作介质2371
4常用工作介质2371
3工作介质的添加剂2371
4.2乳化型工作介质2373
4.3合成型工作介质2373
5工作介质的选用2374
第四章液压泵和液压马达2375
1液压泵和液压马达的主要参数及常用计算公式2375
1.1液压泵和液压马达的主要参数2375
1.2液压泵和液压马达的常用计算公式2377
2齿轮泵和齿轮马达2377
2.1齿轮泵和齿轮马达工作原理2377
2.2齿轮泵和齿轮马达系列及其技术参数2378
2.3齿轮泵的选用与注意事项2386
3螺杆泵2389
3.1螺杆泵工作原理2389
3.2螺杆泵的特点、用途和注意事项2389
3.3螺杆泵的型号及其技术参数2390
4叶片泵和叶片马达2396
4.1工作原理2396
4.2叶片泵和叶片马达的特点2397
4.3叶片泵系列及其技术参数2397
4.4叶片泵的选用和注意事项2398
5.1工作原理2403
5轴向柱塞泵和马达2403
5.2变量机构2405
5.3轴向柱塞泵系列及其技术参数2405
5.4轴向柱塞泵的选用和注意事项2413
6低速液压马达2414
6.1工作原理2414
6.2低速液压马达系列及其技术参数和注意事项2414
7摆动液压马达2416
7.1工作原理2416
1液压缸的工作原理2419
第五章液压缸2419
7.2摆动液压马达系列及其技术参数2419
2液压缸系列及其技术参数2420
2.1DG系列车辆用液压缸2420
2.2HSG系列工程液压缸2420
2.3YHG系列冶金用液压缸2423
2.4船用液压缸2423
3双作用双活塞杆液压缸设计2423
3.1设计方法和步骤2423
3.2缸的结构及其设计2426
4液压缸结构实例和注意事项2432
第六章液压控制阀2435
1方向阀2436
1.1单向阀和液控单向阀2436
1.2电磁换向阀2441
1.3液控换向阀和电液换向阀2447
1.4手动换向阀2449
1.5换向阀系列及其技术参数2449
1.6电磁和电液换向阀的选用及注意事项2449
2压力控制阀2453
2.1溢流阀2453
2.2顺序阀2457
2.3减压阀2459
2.4压力继电器2463
3流量控制阀2465
3.1节流阀和单向节流阀2465
3.2恒速阀2466
3.3同步阀2469
第七章液压辅件2470
1密封件2470
1.1密封件的分类及设计选用要求2470
1.2O形密封圈2470
1.3Y形密封圈2476
1.4V形密封圈2477
1.5油封2478
1.6防尘圈2480
1.7密封胶2482
2滤油器2482
2.1滤油器及其性能参数2482
2.2滤油器系列及其技术参数2483
2.3滤油器的选用原则2486
3蓄能器2488
3.1气囊式蓄能器的工作原理2488
3.3使用蓄能器时的注意事项2489
3.2蓄能器在液压系统中的作用2489
3.4气囊式蓄能器产品2490
4油箱2490
4.1油箱的结构和分类2490
4.2油箱的设计要点2491
4.3油箱的温度控制2491
5管件2492
5.1金属管和胶管2492
5.2管接头2496
1.3增压回路2500
1.6卸压回路2500
1.5平衡回路2500
1.4保压回路2500
第八章液压回路2500
1.2减压回路2500
1.1调压回路2500
1压力调控回路2500
1.7卸荷回路2503
2速度调控回路2504
2.1调速回路2504
2.2增速回路2506
2.3换速回路2507
2.4制动回路2508
3方向和位置调控回路2509
3.1换向回路2509
3.2锁紧回路2511
3.3定位回路2512
4运行调控回路2512
4.1同步回路2512
4.2顺序动作回路2514
4.3互不干扰回路2515
1.1主要参数的确定2516
第九章液压系统的设计2516
1设计方法2516
1.2初拟液压系统的整体方案2517
1.3性能的验算和工作图的绘制2518
2液压系统设计举例2518
第十章气动基本知识2523
1气压传动的特点及其系统的组成2523
1.1特点2523
1.2气动系统的组成2524
2.1基本参数2525
2.2执行元件2525
2气动元件2525
2.3控制元件2533
2.4辅助元件2543
第十一章气动系统的设计2548
1气动基本回路2548
2控制回路的逻辑设计2552
3气动元件的选择2555
3.1执行元件的选择2555
3.2控制元件的选择2555
3.3气源系统及辅助元件的选择2557
4设计实例2558
附录1GB/T786.1-93液压气动图形符号2560
附录2国产主要气动元件品种规格2605
第八篇电气技术2615
第一章电工技术基础2615
1电路的基本概念2615
1.1电路的基本物理量2615
1.2电路和电路模型2616
1.3电路元件2616
2电路基本定律2617
3.2支路(电流)法2619
3.1等效化简法2619
3常用电路分析方法2619
3.3圆路(电流)法2620
3.4节点(电压)法2621
3.5叠加定理2621
3.6戴维南定理和诺顿定理2621
3.7电路分析举例2622
4正弦交流电路2624
4.1正弦交流电的基本概念2624
4.2正弦交流电路的相量法2626
4.4复数阻抗2627
4.3电路基本定律的相量形式2627
4.5交流电路的分析与计算2628
4.6交流电路计算举例2628
4.7交流电路的功率2629
4.8电路中的谐振2632
5三相交流电路2633
5.1三相交流电源2633
5.2负载Y连接的三相电路2633
5.3负载△连接的三相电路2634
5.4三相电路的功率2635
6非正弦周期线性电路2635
6.1非正弦周期信号的谐波分析2636
6.2非正弦周期信号的有效值和平均值2637
6.4非正弦交流电路的计算2638
6.5电感和电容的滤波性能2638
7电路的暂态分析2638
7.1换路和换路定律2638
7.2电路的暂态分析方法2638
7.3RLC串联电路的暂态过程2638
6.3非正弦电路的功率2638
8磁路与磁路基本定律2639
8.1磁路及其基本物理量2639
7.4微分电路和积分电路2639
8.2磁路基本定律2640
8.3磁路与电路的比较2640
8.4直流磁路的计算2640
8.5交流磁路2641
9常用电工仪表2641
9.1常用电工仪表的分类及其符号的意义2641
9.2常用直读指示仪表2641
9.3比较仪表、图示仪表和数字仪表2646
10安全用电2649
10.1安全电压2649
10.2保护接地和保护接零2651
10.3漏电自动开关与漏电继电器2652
第二章电机与电器2653
1交流异步电动机2653
1.1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工作原理及构造2653
1.2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机械特性2655
1.3三相异步电动机的起动、调速与制动2658
1.4三相交流异步电动机的主要型号及技术参数2664
2直流电机2664
2.1直流电机及其结构2664
2.2直流电机的特性分析2677
2.3他(并)励直流电动机的起动、制动和调速2678
2.4直流电动机主要型号及技术参数2680
3变压器2681
3.1变压器的工作原理及结构2681
3.2变压器特性分析与有关公式2691
3.3变压器主要型号及技术参数2695
4常用低压控制电器2695
4.1开关及其系列2695
4.2主令电器2699
4.3熔断器2703
4.4接触器2703
4.5继电器2707
第三章电子技术2716
1半导体二极管和三极管2716
1.1国产半导体器件的符号和命名方法2716
1.2PN结及其单向导电性2717
1.3半导体二极管2717
1.4半导体三极管2718
2基本交流放大电路2721
2.1基本交流放大电路的工作原理2721
2.2静态工作点的设置2723
2.3放大电路的分析方法2724
2.4阻容耦合多级放大电路2726
2.5放大电路中的负反馈及射极输出器2727
2.6功率放大器2729
3场效应管放大器2729
3.1结型场效应管2729
3.2绝缘栅场效应管2731
3.3场效应管的特性及常用型号的参数2733
3.4场效应管放大器2733
4直流放大电路和运算放大器2735
4.1直流放大电路2735
4.3几种常用的国内外集成运算放大器的技术参数2737
4.2运算放大器2737
5信号发生器2743
5.1正弦波振荡器2743
5.2方波、三角波、锯齿波发生器2745
5.3实用信号发生器举例2746
6数字逻辑基础2746
6.1数字信号和数字电路2746
6.2正负逻辑和基本逻辑关系2746
6.3逻辑代数的基本运算规则2747
6.4逻辑函数的表示方法2747
6.6二进制计数制2749
6.5逻辑函数的化简2749
7逻辑门电路2750
7.1分立元件门电路2751
7.2集成门电路2751
8组合逻辑电路2754
8.1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与设计2757
8.2几种常用的组合逻辑部件2758
9时序逻辑电路2764
9.1触发器(双稳态)2765
9.2寄存器2765
9.3计数器2769
10脉冲信号的产生与整形2771
11.1D/A转换器2776
11数/模与模/数转换器2776
11.2A/D转换器2777
12直流电源2779
12.1整流电路2779
12.2滤波电路2779
12.3稳压电路2779
12.4集成稳压电源2779
1继电控制常用图形、文字符号和电气原理图的绘制2782
1.1常用图形和文字符号2782
第四章继电控制技术2782
1.2电气原理图画法规则2792
2基本继电控制线路2793
2.1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基本控制线路2793
2.2三相同步电动机基本控制线路2806
2.3直流电动机的基本控制线路2808
2.4常用的几种基本控制线路2810
3典型继电控制系统的读图方法2811
3.1读图的基本法则2811
3.2查线读图法2812
3.3逻辑代数读图法2814
3.4控制过程图读图法2816
4继电控制线路设计2817
4.1机械设备电气设计的一般原则2817
4.2电动机容量的确定2818
4.3继电控制线路设计2818
5电气控制线路设计的主要计算2829
5.1鼠笼型异步电动机有关电阻的计算2829
5.2鼠笼型异步电动机能耗制动的计算2832
5.3控制变压器容量的计算2832
1.2数控技术概述2833
1.1数控技术的基本概念2833
1数控技术的基础知识2833
第五章数字控制技术2833
1.3数控机床功能的基本概念2834
1.4数控机床加工的特点与加工工件的选择2836
2数控系统的分类及典型结构2836
2.1数控系统的分类2836
2.2典型CNC装置简介2838
2.3经济型微机数控系统2841
3数控机床的有关标准和规定2843
3.1数控机床所采用的穿孔带代码2843
3.2数控编程中的常用程序段格式2846
3.3ISO标准常用的功能字2848
3.4数控机床的坐标轴和运动方向2853
4计算机数控系统的工作原理2855
4.1输入2860
4.2译码2868
4.3预处理2871
4.4插补原理及其实现2876
5数控伺服系统2894
5.1开环数控伺服系统2894
5.2闭环(半闭环)数控伺服系统2907
6.1数控程序编制的一般步骤和方法2931
6数控程序编制2931
6.2程序编制中的工艺处理2933
6.3程序编制中工艺指令的处理2951
6.4程序编制中的误差2954
6.5程序编制中的数学处理2954
第六章可编程序控制器(PC)2979
1可编程序控制器及其应用2979
1.1可编程序控制器的分类和技术指标2979
1.2可编程序控制器的应用和发展2980
2可编程序控制器的硬件结构2981
2.1中央处理器2981
2.2存储器2982
2.3I/O接口2984
2.4通讯接口2990
2.5智能I/O接口2991
2.6扩展接口2993
2.7编程器2993
2.8电源2994
3可编程序控制器的工作过程和特点2994
3.1可编程序控制器的工作过程2994
3.2可编程序控制器的特点2995
4.1国外几种可编程序控制器特性简介2996
4.2国产几种可编程序控制器特性简介2996
4常见的可编程序控制器2996
3.3可编程序控制器与RLC、微机的比较2996
5小型可编程序控制器的指令系统3002
5.1C系列可编程序控制器指令3002
5.2EX系列可编程序控制器指令3006
5.3MPC-001A型可编程序控制器指令3006
6可编程序控制器的程序编制与应用举例3006
6.1可编程序控制器的编程步骤和应用类型3006
6.2可编程序控制器应用实例3006
本篇参考文献3016
热门推荐
- 179406.html
- 527229.html
- 3501390.html
- 2673500.html
- 2007065.html
- 204393.html
- 2209267.html
- 3264519.html
- 1127088.html
- 128409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97084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75390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15051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058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2551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96258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87603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84481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45059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3799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