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现代电网运行与控制 下【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现代电网运行与控制 下
  • 黑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 ISBN:9787512301771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792页
  • 文件大小:76MB
  • 文件页数:463页
  • 主题词:电力系统运行;电力系统-自动控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现代电网运行与控制 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册1

第1章 电网的潮流计算1

1.1 电力元件的阻抗和导纳1

1.1.1 输电线路的参数及等值1

1.1.2 变压器的参数及等值4

1.2 长线路计算10

1.2.1 均匀分布输电线路参数10

1.2.2 修正系数12

1.3 标幺制14

1.3.1 标幺值的概念14

1.3.2 基准值的选择14

1.3.3 不同基准值的标幺值间的换算15

1.3.4 有几级电压的网络中各元件参数标幺值的计算16

1.4 功率损耗17

1.4.1 输电线路的功率损耗17

1.4.2 变压器的功率损耗18

1.4.3 变电所运算用负荷及发电厂运算用容量20

1.5 电压损耗21

1.5.1 网络元件的电压降落21

1.5.2 电压降落公式的分析23

1.6 开式电力网的潮流计算24

1.6.1 开式电力网潮流计算的特点24

1.6.2 开式电力网潮流计算的基本方法(前推后推法)28

1.7 闭式电力网潮流计算的传统方法31

1.7.1 闭式电力网潮流计算的基本原理31

1.7.2 闭式电力网潮流计算的方法34

1.8 复杂系统潮流计算的一般步骤38

1.8.1 潮流计算的定解条件38

1.8.2 潮流计算的约束条件40

1.9 复杂系统潮流计算机算法流程和比较41

1.9.1 牛顿法及其流程41

1.9.2 PQ分解法及其流程45

1.10 潮流计算中若干问题的解决办法49

1.10.1 稀疏矩阵表示法49

1.10.2 高斯消去法49

1.10.3 节点的优化编号51

1.10.4 牛顿—拉夫逊法的收敛特性52

第2章 电力系统短路的计算和分析54

2.1 短路电流的变化过程54

2.1.1 短路暂态过程分析54

2.1.2 短路冲击电流和最大有效值电流56

2.2 暂态电动势和暂态电抗58

2.3 短路电流计算的基本假设59

2.4 三相短路次暂态电流的计算59

2.4.1 绘制等效网络59

2.4.2 短路电流的计算64

2.5 对称分量法的基本原理68

2.6 电力系统元件的序阻抗69

2.6.1 同步发电机72

2.6.2 变压器74

2.6.3 负荷81

2.6.4 输电线路82

2.6.5 电抗器90

2.6.6 电缆90

2.7 电力系统各序网络的建立90

2.7.1 应用对称分量法分析不对称短路90

2.7.2 序网的建立93

2.8 简单不对称短路故障的分析和计算95

2.8.1 单相接地短路96

2.8.2 两相短路97

2.8.3 两相接地短路98

2.8.4 正序等效定则99

第3章 电力系统安全稳定分析103

3.1 电力系统稳定性的定义及分类103

3.1.1 发电机同步运行的稳定性问题103

3.1.2 电力系统无功功率不足引起的电压稳定性问题104

3.1.3 电力系统有功功率不足引起的频率稳定性问题104

3.2 发电机转子运动方程和功率特性104

3.2.1 发电机转子运动方程104

3.2.2 发电机的功率特性和功率方程105

3.3 电力系统的静态安全分析106

3.3.1 静态安全分析的第一个内容106

3.3.2 静态安全分析的第二个内容107

3.4 静态稳定计算分析109

3.4.1 单机无穷大系统的功角静态稳定110

3.4.2 单负荷无穷大系统的电压静态稳定112

3.4.3 多机系统静态稳定性分析113

3.4.4 提高静态非周期稳定性的控制措施114

3.5 暂态稳定计算分析116

3.5.1 时域仿真法117

3.5.2 直接法121

3.5.3 提高暂态稳定性的控制措施122

3.6 电压稳定计算分析124

3.6.1 电压稳定的概念与分类124

3.6.2 简单电力系统的电压稳定125

3.6.3 多机复杂系统的电压稳定127

3.7 电力系统动态稳定分析129

3.7.1 单机无穷大系统的线性化模型130

3.7.2 多机系统的线性化模型132

3.7.3 多机系统的特征分析法133

3.7.4 电力系统低频振荡134

3.7.5 励磁系统对低频振荡的影响137

3.7.6 低频振荡及抑制措施138

第4章 同步发电机的物理特性及实际运行140

4.1 同步发电机的物理参数和电磁关系140

4.1.1 同步发电机的主要参数140

4.1.2 运行参数不同于额定参数时发电机的运行140

4.1.3 大型同步发电机参数的特点和发展趋势143

4.1.4 阻抗增大和时间常数减小对电力系统运行的影响144

4.2 同步发电机的运行特性145

4.2.1 同步发电机的正常运行145

4.2.2 同步发电机的特殊运行方式149

4.3 同步发电机的并网运行154

4.3.1 电力系统并列操作的作用154

4.3.2 电厂的同步点155

4.3.3 同步发电机并列操作的方法155

4.3.4 准同步并列条件及分析156

4.3.5 合闸脉冲命令的发出158

4.3.6 自动准同步装置的功能158

4.4 同步发电机的非正常运行方式158

4.4.1 发电机的容许过负荷158

4.4.2 异步运行158

4.4.3 发电机的不对称运行160

4.5 同步发电机运行时的振荡问题161

4.5.1 扭动稳定161

4.5.2 次同步谐振162

4.5.3 轴系扭振在线监测165

第5章 变压器的运行166

5.1 变压器的工作原理和基本结构166

5.1.1 变压器的工作原理166

5.1.2 变压器的基本结构167

5.1.3 变压器的分类169

5.2 变压器的运行170

5.2.1 变压器的等效电路170

5.2.2 变压器的空载运行171

5.2.3 变压器的负载运行171

5.3 变压器的试验173

5.3.1 出厂试验173

5.3.2 交接试验174

5.3.3 预防性试验174

5.4 变压器的新技术174

5.4.1 特高压变压器174

5.4.2 特高压变压器基本结构175

5.4.3 特高压变压器选型177

5.4.4 特高压变压器的绝缘181

第6章 交流高压开关的运行186

6.1 交流高压开关概述186

6.2 交流高压开关中电弧的熄灭过程186

6.2.1 交流电弧的形成和特点186

6.2.2 交流电弧的熄灭条件189

6.2.3 介质强度的恢复过程189

6.2.4 电压的恢复过程190

6.3 交流高压开关在正常情况下的工作状态191

6.3.1 接触电阻191

6.3.2 三相同步192

6.4 交流高压开关在短路情况下的工作状态192

6.4.1 开断能力193

6.4.2 电动稳定性193

6.4.3 热稳定性193

6.4.4 闭合能力194

6.5 交流高压开关在开断短路电流情况下的工作状态194

6.5.1 断路器开断短路电流的物理过程194

6.5.2 直流分量对开断能力的影响198

6.5.3 短路形式对开断能力的影响199

6.6 交流高压开关近区故障、发展性故障情况下的工作状态200

6.6.1 近区故障200

6.6.2 发展性故障203

6.7 交流高压开关的重合闸性能204

6.7.1 自动重合闸的术语204

6.7.2 单相和三相自动重合闸205

6.7.3 开关的自动重合闸性能206

6.8 电力系统主要应用的交流高压开关运行与维护207

6.8.1 断路器运行维护的一般要求207

6.8.2 少油断路器的运行与维护208

6.8.3 真空断路器的运行与维护210

6.8.4 六氟化硫断路器的运行与维护214

第7章 消弧线圈的运行216

7.1 中性点绝缘系统单相接地故障216

7.1.1 中性点绝缘系统单相接地故障的对称分量法216

7.1.2 各序网络图以及复合序网络图218

7.1.3 故障电流及电压计算219

7.1.4 电容电流的计算221

7.2 中性点绝缘系统的中性点位移电压222

7.2.1 正常运行时的中性点位移电压222

7.2.2 电网的不对称度223

7.2.3 故障情况下的中性点位移电压224

7.3 消弧线圈的结构及其调谐方式225

7.3.1 消弧线圈的作用225

7.3.2 消弧线圈的主要类型225

7.3.3 消弧线圈的发展现状226

7.3.4 消弧线圈的调谐控制方式227

7.4 谐振接地系统接地电容电流的检测228

7.4.1 直接测量法229

7.4.2 间接测量法230

7.5 消弧线圈接地系统的谐振过电压235

7.5.1 消弧线圈接地系统正常运行时的情况235

7.5.2 消弧线圈接地系统故障时的情况236

7.6 消弧线圈的整定原则、容量和安装地点的选择237

7.6.1 整定原则237

7.6.2 消弧线圈的容量238

7.6.3 消弧线圈的安装地点238

第8章 电力系统的内部过电压240

8.1 电力系统内部过电压的主要形式和产生原因240

8.2 工频过电压240

8.2.1 突然甩负荷引起的工频电压升高241

8.2.2 空载线路末端的电压升高243

8.2.3 非对称短路时的电压升高249

8.2.4 电力系统故障恢复过程中的过电压控制251

8.3 操作过电压254

8.3.1 切除空载线路时的过电压254

8.3.2 切除空载变压器引起的过电压256

8.3.3 操作过电压的计算259

8.4 弧光接地过电压260

8.4.1 弧光接地过电压的产生机理261

8.4.2 弧光接地过电压对电力系统的影响261

8.5 铁磁谐振过电压265

8.5.1 铁磁谐振过电压的机理265

8.5.2 中性点接地方式以及电容改变对铁磁谐振过电压的影响268

8.5.3 电力系统中高频和分频铁磁谐振269

8.5.4 电磁式电压互感器引起谐振过电压272

8.5.5 参数谐振277

第9章 电力系统的不对称运行及计算279

9.1 电力系统不对称运行概述279

9.1.1 电力系统不对称运行概述279

9.1.2 电网不对称运行的影响281

9.2 简单不对称电路计算281

9.3 不平衡的潮流计算285

9.3.1 系统各元件的数学模型285

9.3.2 三相潮流计算的数学模型290

9.4 非全相运行的计算293

9.4.1 一相断开295

9.4.2 两相断开296

9.5 电气化铁路负序的分析计算298

9.5.1 负序电流298

9.5.2 正序功率和负序功率299

9.5.3 牵引变电所负荷的负序容量300

9.5.4 应用分配系数检查电力系统负序容量301

第10章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304

10.1 继电保护的基本要求和基本内容304

10.1.1 继电保护的基本要求304

10.1.2 继电保护的基本内容305

10.2 微机保护的软硬件306

10.2.1 微机保护装置的硬件结构306

10.2.2 微机保护软件系统配置311

10.2.3 微机型继电保护的特点313

10.3 微机线路保护314

10.3.1 微机距离保护314

10.3.2 微机零序保护321

10.3.3 微机高频保护327

10.3.4 微机重合闸334

10.4 母线及失灵保护338

10.4.1 母线保护338

10.4.2 断路器失灵保护339

10.5 电力变压器保护339

10.5.1 变压器的故障和不正常工作情况340

10.5.2 变压器的差动保护340

10.5.3 变压器的接地保护342

10.5.4 变压器瓦斯保护342

10.5.5 变压器相间短路的后备保护342

10.6 同步发电机的保护342

10.6.1 同步发电机的故障及不正常工作情况342

10.6.2 同步发电机的纵差动保护343

10.6.3 同步发电机的匝间短路保护344

10.6.4 同步发电机定子绕组的单相接地保护345

10.6.5 同步发电机相间短路的后备保护347

参考文献349

下册355

第11章 电力系统的频率及其调整355

11.1 电力系统的频率特性355

11.1.1 电力系统负荷频率的静态特性355

11.1.2 电力系统发电机频率的静态特性356

11.2 电力系统的频率调整359

11.2.1 频率的一次调整359

11.2.2 频率的二次调整361

11.2.3 互联系统的频率调整362

11.2.4 频率调整厂的选择365

11.3 电液机组一次调频的实现366

11.3.1 一次调频的国内外发展状况366

11.3.2 发电机组的调频特性367

11.3.3 发电机组一次调频功能的实现368

11.4 黑龙江省一次调频功能的开展和实现370

11.4.1 试验目的371

11.4.2 试验依据371

11.4.3 发电机组参与一次调频的技术要求371

11.4.4 试验对象与范围372

11.4.5 试验项目373

11.4.6 试验应具备的条件373

11.4.7 试验记录的数据373

11.4.8 试验内容373

11.4.9 试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建议374

第12章 电压及其调整375

12.1 电压质量与无功控制375

12.1.1 电压质量对负荷和电网的影响375

12.1.2 无功控制与有功控制的差别375

12.2 电力系统无功平衡原则及方法376

12.2.1 无功功率电源376

12.2.2 无功负荷与电网无功损耗377

12.2.3 无功功率平衡原则及方法378

12.3 电力系统的无功电压调整与控制379

12.3.1 无功功率对电压水平的决定性影响379

12.3.2 中枢点电压管理379

12.3.3 无功电压调整与控制的主要任务380

12.3.4 无功电压调整的设计原则381

12.3.5 无功电压的调整手段381

12.3.6 无功与电压的分层分区自动控制381

12.4 电力系统的无功补偿设备382

12.4.1 SVC的类型383

12.4.2 SVC的特性383

12.5 电压质量要求385

12.5.1 电压标准385

12.5.2 电压损耗386

12.6 无功电压调整手段387

12.6.1 发电机调压387

12.6.2 变压器调压388

12.6.3 同步调相机调压389

12.6.4 静止补偿器调压389

12.6.5 改变电力网的参数393

12.7 无功与电压最优控制394

12.7.1 等网损微增率准则395

12.7.2 灵敏度分析396

12.7.3 无功与电压最优控制的数学模型397

12.8 无功电压管理原则及方法398

12.8.1 无功电压管理原则398

12.8.2 无功电压管理方法398

12.8.3 利用无功补偿设备调整电压398

12.8.4 利用线路充电功率调整电压399

12.8.5 利用变压器电压分接头挡位调整电压399

12.8.6 改变运行方式399

12.9 自动电压控制(AVC)399

12.9.1 国内外研究现状400

12.9.2 省网AVC效益分析402

12.9.3 省网AVC系统的实现方式403

12.9.4 区域电网内各省网自动电压控制系统间的协调405

第13章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408

13.1 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研究内容408

13.2 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特点和优点409

13.3 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结构和配置410

13.3.1 变电站分类410

13.3.2 体系结构411

13.3.3 变电站无人值班自动化系统配置模式412

13.4 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基本功能415

13.4.1 监控子系统的功能415

13.4.2 微机保护子系统419

13.4.3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通信任务421

13.5 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设计原则和要求421

13.6 新建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设计423

13.6.1 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子系统设计423

13.6.2 系统结构428

13.7 老变电站改造自动化系统的设计429

13.7.1 老变电站改造的两种主要方式429

13.7.2 在老变电站改造当中主要考虑的问题429

13.7.3 老变电站在设计遥控回路时的方法431

13.7.4 系统设计431

13.8 提高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可靠性的措施432

13.8.1 变电站内的电磁兼容433

13.8.2 变电站抗电磁干扰的措施436

第14章 特高压电网基础440

14.1 特高压电网概述440

14.1.1 我国建设特高压电网的必要性441

14.1.2 特高压电网的经济性分析443

14.1.3 未来特高压电网的发展计划444

14.1.4 1000kV长治—南阳—荆门特高压输电示范工程简介444

14.2 特高压交、直流输电方式比较444

14.2.1 特高压交、直流输电方式技术特点445

14.2.2 特高压交、直流输电方式的稳定性能分析446

14.3 特高压电网的输电能力450

14.3.1 特高压电网的稳定性原则450

14.3.2 特高压输电能力的计算方法451

14.3.3 超高压和特高压输电能力比较454

14.4 特高压变电站与特高压电气设备455

14.4.1 特高压电力变压器与高压并联电抗器455

14.4.2 特高压开关设备459

14.4.3 特高压避雷器与套管459

14.4.4 特高压电压与电流互感器466

第15章 高压直流输电469

15.1 高压直流输电的发展及特点469

15.1.1 高压直流输电的历史469

15.1.2 高压直流输电的现状472

15.1.3 高压直流输电的特点474

15.2 直流输电的基本原理475

15.2.1 高压直流输电的换流原理475

15.2.2 高压直流系统的构成479

15.2.3 高压直流系统的主要设备483

15.2.4 高压直流输电的可靠性指标485

15.2.5 高压直流输电控制系统基本结构及功能488

15.3 高压交、直流系统相互作用及分析490

15.3.1 高压直流输电对运行变压器的影响490

15.3.2 高压直流输电对系统安全稳定性的影响493

15.4 高压直流输电在交流系统控制中的应用494

15.4.1 系统稳定控制494

15.4.2 系统频率控制499

15.4.3 交流电压、无功控制500

15.4.4 交、直流混联系统运行的稳定问题及解决措施506

15.5 特高压直流输电508

15.5.1 特高压直流输电在我国的发展508

15.5.2 特高压直流输电的主要技术特点和需要研究的关键技术问题509

15.5.3 特高压直流输电的运行方式511

15.5.4 特高压直流输电可靠性511

第16章 风电及其他可再生能源513

16.1 风电的发展514

16.1.1 世界风电的发展514

16.1.2 中国风电的发展516

16.2 风电机组技术518

16.2.1 风电机组的发展518

16.2.2 风电机组的基本概念519

16.2.3 风电机组的分类及其结构519

16.3 大规模风电接入对电网的影响521

16.3.1 我国风电接入电网面临的挑战521

16.3.2 衡量风电规模的指标522

16.3.3 风电并网对系统的影响523

16.3.4 风电接入电网基础性研究526

16.4 风电场接入电网的运行控制技术527

16.4.1 风电场接入电力系统技术规定527

16.4.2 风电场控制技术530

16.4.3 风电功率预测技术535

16.4.4 改善风电场并网运行的措施536

16.5 黑龙江风电发展537

16.5.1 黑龙江风能资源537

16.5.2 黑龙江风电并网运行情况538

16.6 水力发电概述538

16.6.1 水力发电厂的特点538

16.6.2 水力发电厂的基本生产过程539

16.6.3 世界大型水电站540

16.7 水力发电厂的开发方式540

16.7.1 水电厂的类型540

16.7.2 水能的调节利用542

16.7.3 水电站开发中的环境问题543

16.8 水电厂的运行543

16.8.1 水电厂运行的特点及水利电力系统的要求543

16.8.2 水电厂的运行方式544

16.8.3 水电厂的特殊运行方式545

16.8.4 水电厂的经济运行、安全运行与水库调度546

16.9 抽水蓄能电站546

16.9.1 概述546

16.9.2 抽水蓄能电站的作用和优点547

16.9.3 抽水蓄能机组类型和水泵水轮机548

16.10 其他新能源发电简述548

16.10.1 太阳能发电548

16.10.2 海洋能发电551

16.10.3 生物质能发电554

16.10.4 地热能发电554

第17章 现代电网安全稳定及控制556

17.1 电力系统安全稳定的概念556

17.1.1 电力系统的特性556

17.1.2 电力系统的扰动556

17.1.3 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准则557

17.2 电力系统安全稳定控制的概念558

17.2.1 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控制558

17.2.2 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控制准则559

17.2.3 电力系统紧急控制的类型及其作用561

17.2.4 电力系统紧急控制与继电保护的关系561

17.2.5 电力系统安全稳定控制装置561

17.3 区域电网安全稳定控制系统的应用563

17.3.1 区域电网安全稳定控制系统的作用563

17.3.2 区域电网安全稳定控制系统的典型构成564

17.3.3 安全稳定控制装置的判据565

17.3.4 安全稳定控制装置策略表的实现571

17.3.5 区域电网安全稳定控制系统的可靠性573

17.4 失步解列装置的应用573

17.4.1 电力系统异步运行特征及其危害573

17.4.2 消除电力系统异步运行状态的控制措施——失步解列574

17.4.3 电力系统对失步解列装置的要求及其功能574

17.4.4 失步解列装置的主要判据575

17.5 频率电压紧急控制装置的应用580

17.5.1 电力系统对频率紧急控制的要求580

17.5.2 电力系统对电压紧急控制装置的要求581

17.5.3 频率电压紧急控制装置的功能582

17.5.4 频率电压紧急控制装置的主要判据583

17.5.5 低频减载功能的控制措施586

17.5.6 低频减载装置的定值整定586

17.5.7 低频减载装置的配置方案586

17.5.8 过频切机装置的控制措施587

17.6 电力系统安全稳定控制的发展方向587

17.7 电力系统稳定器(PSS)588

17.7.1 电力系统稳定器(PSS)的作用588

17.7.2 电力系统稳定器(PSS)的基本原理589

17.7.3 电力系统稳定器(PSS)的试验及整定591

17.7.4 电力系统稳定器(PSS)的运行要求593

17.8 广域动态测量(WAMS)系统在电网运行中的应用594

17.8.1 相量测量装置原理简介594

17.8.2 广域测量系统组成和平台介绍596

17.8.3 广域测量系统在低频振荡监测中的应用600

17.8.4 广域测量系统在暂态稳定监测中的应用607

17.8.5 广域测量系统在风电控制中的应用611

17.9 动态安全评估系统(DSA)在电网运行中的应用615

17.9.1 DSA系统构建的关键技术615

17.9.2 DSA系统构建的应用623

17.10 电网黑启动624

17.10.1 电网黑启动基本理论624

17.10.2 电网黑启动试验实例626

17.10.3 黑龙江电网黑启动方案简要介绍627

第18章 柔性交流输电系统(FACTS)及其应用630

18.1 柔性交流输电系统概述630

18.1.1 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630

18.1.2 柔性交流输电概念的提出631

18.1.3 柔性交流输电的发展历程631

18.1.4 柔性交流输电的优势及其意义632

18.2 柔性交流输电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633

18.2.1 柔性交流输电的主要设备及其主要功能633

18.2.2 国内外柔性交流输电的应用介绍634

18.3 静止无功补偿器SVC636

18.3.1 SVC的基本结构636

18.3.2 SVC的基本原理637

18.3.3 SVC的控制技术(投入、运行、退出)641

18.3.4 SVC的安装与运行特点648

18.3.5 SVC对电力系统的影响650

18.3.6 SVC面向系统的控制策略650

18.3.7 SVC的实际运行举例653

18.4 静止同步补偿器STATCOM655

18.4.1 STATCOM的基本结构655

18.4.2 STATCOM的模型及控制技术656

18.4.3 STATCOM与SVC的比较659

18.4.4 STATCOM对电力系统的影响662

18.5 晶闸管控串联补偿器TCSC662

18.5.1 TCSC的基本工作条件662

18.5.2 TCSC的基本结构和数学模型663

18.5.3 TCSC的控制原理与技术667

18.5.4 TCSC的运行与维护670

18.5.5 TCSC对电力系统的影响672

18.5.6 TCSC的实际应用672

18.6 统一潮流控制器UPFC675

18.6.1 UPFC的基本结构675

18.6.2 UPFC的控制原理675

18.6.3 UPFC的运行特性676

18.6.4 UPFC对电力系统的影响678

18.6.5 UPFC的应用及前景678

18.7 电力有源滤波器APF680

18.7.1 APF原理680

18.7.2 APF的实际应用683

18.8 其他FACTS设备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684

18.8.1 移相器684

18.8.2 短路电流限制器689

18.9 未来柔性交流输电的发展前景692

第19章 数字化变电站695

19.1 数字化变电站概况695

19.1.1 背景695

19.1.2 基本概念695

19.2 IEC 61850696

19.2.1 IEC 61850介绍696

19.2.2 IEC 61850在国内的应用698

19.3 电子式互感器700

19.3.1 电子式互感器的优点700

19.3.2 国内外研究概况701

19.3.3 电子式互感器的分类701

19.3.4 电子式互感器的工作原理702

19.4 数字化变电站过程层主要技术704

19.4.1 合并单元及输出接口704

19.4.2 智能操作箱及GOOSE网705

19.5 数字化变电站典型模式708

19.6 数字化变电站对运行管理的影响710

19.6.1 电子式互感器的影响710

19.6.2 IEC 61850的影响711

19.6.3 网络通信的变化711

19.6.4 计量表计的变化711

19.6.5 时间同步的变化711

19.6.6 二次系统检修的变化711

19.7 数字化变电站发展712

第20章 电力系统通信713

20.1 传输网713

20.1.1 光纤通信713

20.1.2 数字微波和卫星通信722

20.1.3 电力线载波通信722

20.1.4 终端设备723

20.2 业务网723

20.2.1 行政交换网723

20.2.2 调度交换网725

20.2.3 综合数据通信网728

20.2.4 电视电话会议网731

20.3 支撑网(Supporting Network)734

20.3.1 数字同步网734

20.3.2 通信综合管理系统737

20.3.3 信令网739

20.4 电力通信业务740

20.4.1 调度电话通信业务740

20.4.2 电网调度自动化信息通信业务742

20.4.3 继电保护信息通信业务745

20.4.4 安全自动控制装置信息通信业务748

20.4.5 其他749

20.5 应急通信749

20.5.1 应急通信的任务、特点及组建原则749

20.5.2 应急通信技术750

20.5.3 电力系统应急通信解决方案750

第21章 电网运行监视与分析752

21.1 电网调度自动化752

21.1.1 电力系统结构和调度中心752

21.1.2 调度自动化系统的作用和组成752

21.2 SCADA软件753

21.2.1 数据采集753

21.2.2 数据处理754

21.2.3 数据计算754

21.2.4 网络拓扑着色755

21.2.5 全息事故追忆755

21.2.6 报警事件和告警处理756

21.2.7 SCADA监视画面757

21.2.8 历史数据管理757

21.3 网络分析757

21.3.1 网络拓扑分析758

21.3.2 状态估计759

21.3.3 调度员潮流760

21.3.4 静态安全分析761

21.3.5 外部网络等值762

21.3.6 最优潮流762

21.3.7 网损灵敏度分析763

21.3.8 短路电流计算764

21.4 调度管理系统764

21.4.1 系统总体结构765

21.4.2 平台基础框架766

21.4.3 建模子系统767

21.4.4 主控子系统768

21.4.5 对象管理子系统769

21.4.6 视图子系统769

21.4.7 文件子系统769

21.4.8 工作流子系统770

21.4.9 报表子系统772

21.4.10 消息子系统774

21.4.11 任务调度子系统774

21.4.12 统一设备库管理774

21.4.13 数据交换子系统775

21.5 调度数据网776

21.5.1 网络拓扑结构776

21.5.2 路由选择协议777

21.5.3 MPLS/BGP VPN778

21.5.4 服务质量(QoS)779

21.5.5 业务系统接入780

21.5.6 网管平台780

21.5.7 黑龙江电力调度数据网简介780

第22章 现代电网发展展望——智能电网782

22.1 国内外智能电网研究现状782

22.1.1 国外研究现状782

22.1.2 中国智能电网研究现状783

22.2 智能电网主要特点784

22.2.1 智能电网优点784

22.2.2 智能电网主要特征784

22.2.3 智能电网面临的挑战785

参考文献78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