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肿瘤科疾病临床诊断与鉴别诊断【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刘鲁明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 ISBN:7502348506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578页
- 文件大小:40MB
- 文件页数:622页
- 主题词:肿瘤-诊断;肿瘤-鉴别诊断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肿瘤科疾病临床诊断与鉴别诊断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肿瘤疾病的形成和诊断特点3
第一节 肿瘤疾病的形成3
目录3
上篇 肿瘤学临床诊断与鉴别诊断进展3
一、诊断程序4
第二节 肿瘤疾病的诊断特点4
(二)肿瘤的局部症状6
(一)肿瘤的全身表现6
二、肿瘤病史与早期发现6
(三)肿瘤的中医诊断7
(一)X线检查方法8
三、影像学诊断8
(三)MRI检查技术9
(二)CT检查技术9
四、病理学诊断10
(二)新技术在肿瘤病理诊断学中的应用11
(一)肿瘤病理学的常用方法11
五、临床实验室检查12
(二)基因类肿瘤标志物13
(一)常见的肿瘤标志物13
(一)方法16
一、组织病理学诊断16
第二章 肿瘤疾病的病理学诊断及其进展16
第一节 肿瘤病理学简介16
(三)组织病理学的局限性17
(二)组织病理学诊断报告17
(二)细胞病理学的局限性18
(一)方法18
二、细胞病理学诊断18
二、免疫病理学19
一、新技术在肿瘤病理诊断学中的应用19
第二节 肿瘤病理学新进展19
四、图像分析技术20
三、电子显微镜技术20
七、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21
六、原位杂交和荧光原位杂交技术21
五、染色体核型分析21
九、聚合酶链反应技术22
八、光谱核型分析22
十、Southern印迹杂交法23
十三、组织芯片技术24
十二、Western蛋白印迹24
十一、Northern印迹杂交法24
十五、结语25
十四、显微切割技术25
一、X线检查方法28
第一节 肿瘤的X线影像学诊断28
第三章 肿瘤学疾病的影像学诊断及进展28
(二)摄片29
(一)透视29
(四)造影检查30
(三)体层摄片30
二、常规X线检查的发展31
(五)血管造影31
二、CT机的发展32
一、CT机成像的原理32
第二节 CT机成像的原理和发展32
(五)CT血管成像33
(四)CT重建技术33
三、CT检查技术33
(一)平扫33
(二)增强扫描33
(三)薄层扫描技术33
一、颅脑34
第三节 CT扫描技术和检查方法34
(六)CT仿真内镜34
(七)CT灌注技术34
四、肝、胆、胰、脾35
三、胸部35
二、五官和颈部35
六、泌尿系36
(三)直肠和结肠36
五、胃肠道36
(一)胃和十二指肠36
(二)小肠36
九、骨骼和软组织37
八、肾上腺37
七、腹腔及盆腔37
二、磁共振成像技术38
一、原理38
第四节 MRI原理及技术发展38
(二)梯度回波序列39
(一)自旋回波序列39
(一)T1加权像39
(二)T2加权像39
(三)质子密度加权39
三、临床常用的脉冲程序39
四、快速成像技术40
(三)翻转回复序列40
(三)磁共振血管成像41
(二)磁共振水成像技术41
五、快速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41
(一)功能成像41
六、磁共振的特点和限度42
一、肿瘤标志物的发展概况45
第一节 概述45
第四章 肿瘤标志物的临床实验室检查45
四、肿瘤标志物的临床应用46
三、肿瘤标志物的分类46
二、肿瘤标志物的定义46
(一)癌胚抗原47
一、肿瘤胚胎性抗原标志物47
第二节 常见的肿瘤标志物及其应用评价47
(二)甲胎蛋白48
(一)CA12549
二、糖类抗原标志物49
(四)CA5050
(三)CA19-950
(二)CA15-350
三、酶类标志物51
(二)α-L-岩藻糖苷酶52
(一)前列腺特异性抗原52
四、激素类标志物53
(三)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53
(二)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54
(一)降钙素54
五、其他蛋白质类标志物55
(三)儿茶酚胺类及其衍生物55
(二)铁蛋白56
(一)β2-微球蛋白56
(二)乳腺癌诊断的标志物57
(一)肺癌诊断的标志物57
(三)凝溶蛋白57
六、肿瘤标志物的联合应用57
一、癌基因58
第三节 基因类肿瘤标志物的进展及其临床应用58
(三)肝癌诊断的标志物58
(四)胰腺癌诊断的标志物58
(五)卵巢癌诊断的标志物58
(一)ras基因家族及其表达产物59
(二)myc基因家族及其表达产物60
(一)RB基因及其表达产物61
二、抑癌基因61
(三)表皮生长因子受体61
三、肿瘤标志物的合理选用与联合检测62
(二)p53基因及其产物62
(四)胰腺癌的诊断标志物63
(三)肝癌的诊断标志物63
(一)肺癌的诊断标志物63
(二)乳腺癌的诊断标志物63
第二节 分子诊断在肿瘤研究中的意义和应用67
第一节 概述67
第五章 肿瘤诊断和鉴别诊断的分子生物学进展67
(二)放射免疫分析68
(一)酶联免疫分析68
第三节 分子生物学诊断研究常用技术68
一、肿瘤的免疫诊断技术68
(一)核酸分子杂交69
二、肿瘤的基因诊断技术69
(三)放射免疫显像69
(二)聚合酶链反应70
(四)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71
(三)限制性酶切分析71
(七)标记探针的制备72
(六)凝胶电泳和脉冲凝胶电泳72
(五)DNA序列测定72
第四节 分子生物学技术及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73
(九)DNA芯片技术73
(八)定点诱变73
一、免疫组织化学74
二、DNA定量分析75
(二)基因过表达的检测76
(一)基因过表达的形式76
三、肿瘤基因过表达及其检测76
(一)基因突变的形式78
四、基因突变及其检测78
(二)基因突变的检测方法81
(二)RFLP的检测83
(一)杂合型缺失和串联重复序列83
五、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83
七、组织特异性转录子84
(二)微卫星不稳定性的检测84
六、微卫星不稳定性分析84
(一)微卫星不稳定性与肿瘤84
(一)端粒酶与肿瘤85
九、端粒酶85
八、病毒基因组85
第五节 分子诊断发展前景及存在的问题86
(二)端粒酶活性的检测86
二、发病特点及生物学特性91
一、概况91
下篇 各系统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91
第六章 呼吸系统肿瘤91
第一节 鼻咽癌91
(一)症状和体征92
三、临床表现92
(二)鼻咽癌的扩展途径93
(二)病理分型94
(一)病理诊断94
(三)检查方法94
四、诊断94
(一)常规X线检查95
六、影像学诊断95
五、临床诊断95
(二)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检查96
八、诊断标准及要点97
七、EB病毒检查97
(三)磁共振检查97
(四)超声波及放射性同位素检查97
(二)1997 UICC分期98
(一)92分期98
九、分期98
(三)鼻咽增殖体99
(二)鼻咽增生性结节99
十、鉴别诊断99
(一)鼻咽结核99
(七)鼻咽恶性淋巴瘤100
(六)鼻咽或颅底脊索瘤100
(四)鼻咽纤维血管瘤100
(五)蝶鞍区肿瘤100
十一、鼻咽癌的治疗101
(十二)颈部良性肿瘤101
(八)颈部淋巴结转移性癌原发肿瘤不明101
(九)颈淋巴结慢性炎101
(十)颈淋巴结结核101
(十一)颈部恶性淋巴瘤101
(一)放射治疗102
(二)化学治疗103
(三)手术治疗104
(四)鼻咽癌的治疗效果105
(五)鼻咽癌的死亡原因106
第二节 喉癌107
(二)喉癌的浸润与扩散108
(一)临床症状和体征108
一、临床表现108
三、影像学检查109
二、诊断109
(三)淋巴结播散109
(四)检查方法109
五、喉癌的检查诊断程序110
四、病理诊断110
七、鉴别诊断111
六、临床分期111
(一)手术治疗112
八、治疗原则112
(二)放射治疗113
第三节 原发性肺癌114
(三)化学治疗114
(二)环境烟草烟雾115
(一)吸烟115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115
(六)肺部慢性疾病116
(五)职业因素116
(三)空气污染116
(四)室内的氡气116
(八)遗传易感性117
(七)饮食与营养117
(二)局部晚期肺癌的表现118
(一)常见表现118
二、临床表现118
(三)副瘤综合征119
(四)远处转移的临床表现120
(二)实验室诊断121
(一)临床诊断121
三、诊断121
(三)影像学诊断122
(四)内镜检查126
(五)病理诊断127
四、诊断标准和要点128
五、鉴别诊断130
(二)肺部炎性病灶131
(一)肺结核和结核性胸膜炎131
(五)纵隔及肺门淋巴结肿大132
(四)纵隔肿瘤132
(三)胸膜肿瘤132
六、诊断学进展133
(七)肺包虫病133
(六)转移性肺肿瘤133
(二)SCLC的治疗原则134
(一)NSCLC的治疗原则134
七、治疗概述134
第四节 纵隔肿瘤135
(一)前纵隔肿瘤136
一、病理和分类136
(二)中纵隔肿瘤137
(三)后纵隔肿瘤138
四、其他检查139
(三)MRI检查139
二、实验室检查139
三、影像学检查139
(一)X线检查139
(二)CT检查139
六、鉴别诊断140
(二)主要辅助检查140
五、诊断标准和要点140
(一)症状和体征140
七、诊断学进展141
(三)化学治疗142
(二)放射治疗142
八、治疗概述142
(一)手术治疗142
(五)霍奇金病143
(四)非精原细胞瘤样生殖细胞143
九、纵隔肿瘤治疗各论143
(一)胸腺瘤143
(二)畸胎瘤143
(三)精原细胞瘤143
(一)流行病学145
一、流行病学与病因学145
第七章 消化系统肿瘤145
第一节 食管癌145
(二)病因学146
(二)病理概述147
(一)部位分布147
二、食管癌生物学特性147
(一)早期症状149
三、食管癌的临床表现149
(二)中晚期食管癌症状150
四、食管癌临床分期151
(三)终末期症状和并发症151
五、食管癌诊断152
(一)食管癌影像学诊断153
(二)食管脱落细胞学检查154
(三)食管癌内镜检查155
(三)食管结核156
(二)食管功能(运动失常)性疾病156
六、食管癌的鉴别诊断156
(一)食管外压性疾患156
(七)食管良性肿瘤157
(六)食管炎症157
(四)食管良性狭窄157
(五)食管憩室157
(一)外科治疗158
七、食管癌治疗概述158
(八)食管其他恶性肿瘤158
(三)化学治疗159
(二)放射治疗159
(五)其他治疗方法161
(四)介入治疗161
第二节 胃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162
(一)胃癌的癌前疾病163
一、胃癌的癌前疾病及癌前病变163
二、病理164
(二)胃的癌前病变164
(二)乳头状腺癌165
(一)腺癌165
三、组织学分型165
(八)鳞状细胞癌166
(七)腺鳞癌166
(三)管状腺癌166
(四)黏液腺癌166
(五)印戒细胞癌166
(六)小细胞癌166
(一)早期胃癌167
四、胃癌的特殊病理167
(九)类癌167
(十)未分化癌167
(十一)未分类癌167
(三)胃癌的浸润与转移168
(二)进展期胃癌168
五、胃癌分期169
(二)消瘦、乏力、食欲减退170
(一)上腹不适或疼痛170
六、临床表现170
(一)早期胃癌的X线诊断171
八、胃癌的X线诊断171
(三)恶心、呕吐171
(四)呕血、黑便、贫血171
(五)其他症状171
七、体征171
(二)中、晚期胃癌的X线钡餐所见172
(四)不同部位胃癌的X线表现173
(三)几种特殊的胃癌征象173
(一)早期胃癌的内镜诊断174
九、胃癌的内镜诊断174
(五)胃其他恶性肿瘤的X线诊断174
(一)活检175
十、内镜直视下活检及细胞学检查175
(二)进展期胃癌的内镜诊断175
十二、荧光染色内镜检查176
十一、色素内镜检查176
(二)细胞学检查176
(一)胃正常声像图177
十四、胃癌的超声波检查177
十三、超声内镜检查177
(二)胃癌的超声诊断178
十六、胃癌的磁共振成像检查179
十五、胃癌的CT检查179
(一)皮肤黏膜与结缔组织方面180
十七、胃癌的伴癌综合征180
(一)胃溃疡181
十八、胃癌的鉴别诊断181
(二)内分泌异常181
(三)血液病综合征181
(三)胃平滑肌瘤182
(二)胃息肉182
(一)常规检查183
十九、实验室检查183
(四)胃平滑肌肉瘤183
(五)胃恶性淋巴瘤183
(二)生化检查184
(三)免疫学检查(肿瘤标志物检查)185
(一)早期胃癌的治疗187
二十、胃癌的治疗原则187
(五)胃癌的放射治疗188
(四)术中腹腔内温热灌注化疗188
(二)进展期胃癌的扩大手术188
(三)新辅助化疗188
(六)基因治疗189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191
第三节 原发性肝癌191
(五)寄生虫感染192
(四)其他化学致癌因素192
(一)病毒性肝炎192
(二)黄曲霉毒素192
(三)肝硬化192
(四)特殊类型肝癌193
(三)肝细胞胆管细胞混合癌(混合型肝癌)193
(六)遗传因素193
二、病理类型193
(一)肝细胞癌193
(二)胆管细胞癌193
(二)中晚期的临床表现194
(一)肝癌的自然病程194
三、临床表现194
(一)甲胎蛋白196
四、实验室检查196
(三)并发症196
(一)超声检查197
五、影像学检查197
(二)铁蛋白197
(三)其他肿瘤相关抗原197
(四)肝功能试验及血清酶学检查197
(四)计算机断层照相(CT)199
(三)肝血管造影199
(二)放射性核素肝扫描199
(五)磁共振图像(MRI)201
(一)临床怀疑肝癌的可能时203
七、诊断标准和要点203
六、其他检查203
(二)肝癌的临床诊断与分期标准204
(六)邻近肝区的肝外肿瘤205
(五)肝包虫病205
八、鉴别诊断205
(一)继发性肝癌205
(二)活动性肝病及肝硬化205
(三)肝脓肿205
(四)肝海绵状血管瘤205
(二)姑息性外科治疗206
(一)手术治疗206
九、诊断学新进展206
十、治疗概述206
(七)导向治疗207
(六)多模式的综合治疗207
(三)肝动脉栓塞化疗(TAE)207
(四)无水酒精瘤内注射207
(五)放射治疗207
(十)中草药208
(九)生物治疗208
(八)化学治疗208
一、概述209
第四节 胆囊癌诊断与鉴别诊断209
三、胆囊癌的临床分期210
二、临床表现210
(一)影像学诊断211
五、诊断211
四、病理211
(一)慢性胆囊炎213
六、鉴别诊断213
(二)实验室检查213
(二)乏特壶腹周围癌214
(三)胆管癌215
(四)胰腺癌216
(五)原发性肝癌217
(六)胆囊息肉样病变220
二、发病特点及生物学特性222
一、概述222
第五节 胰腺肿瘤222
(二)诊断方法223
(一)筛选223
三、临床表现223
四、诊断223
(一)慢性胰腺炎226
五、鉴别诊断226
(六)胆总管末端癌227
(五)胰腺结核227
(二)Vater壶腹部癌227
(三)胰腺囊腺瘤或癌227
(四)功能性胰岛细胞瘤227
(三)化学治疗228
(二)放射治疗228
(七)胆石症、胆囊炎228
(八)黄疸性肝炎228
六、治疗概述228
(一)外科治疗228
(六)基因疗法229
(五)免疫治疗229
(四)缺血治疗229
二、发病特点及生物学特性230
一、概述230
第六节 肠癌230
(二)高危黏膜231
(一)正常黏膜231
(四)癌变黏膜232
(三)癌前黏膜232
(一)大体类型233
三、病理改变233
(二)大肠癌组织学分型234
(三)临床病理分期235
(四)急慢性肠梗阻236
(三)腹部肿块236
四、临床表现236
(一)大便性状和习惯改变236
(二)腹痛和腹部不适236
(八)大肠癌依其原发部位不同而呈现不同的临床征象和体征237
(七)肿瘤转移引起的临床表现237
(五)慢性消耗性表现237
(六)急性结肠穿孔和腹膜炎表现237
(三)纤维结肠镜检查238
(二)X线检查238
五、诊断238
(一)实验室检查238
(六)血清癌胚抗原检查239
(五)CT诊断239
(四)直肠指诊239
(二)阿米巴肠炎240
(一)阑尾炎240
(七)直肠黏液T抗原试验240
(八)活体组织检查和脱落细胞学检查240
六、鉴别诊断240
(六)局限性肠炎241
(五)溃疡性结肠炎241
(三)肠结核241
(四)血吸虫病241
七、诊断学新进展242
(一)大肠癌的外科治疗243
八、治疗概述243
(二)大肠癌放射治疗244
(三)大肠癌的化疗245
(一)大肠腺瘤的分类与部位分布246
【附】大肠腺瘤246
(四)诊断247
(三)大肠腺癌的临床表现247
(二)大肠腺癌的癌变247
(五)治疗248
二、发病特点及病因概述249
一、概述249
第七节 涎腺肿瘤249
(三)单形细胞腺瘤250
(二)Warthin瘤(腺淋巴瘤)250
三、病理与生物学特性250
(一)多形性腺瘤250
(七)恶性混合瘤251
(六)腺泡细胞癌251
(四)黏液表皮样癌251
(五)腺样囊性癌251
四、临床表现252
(十)其他252
(八)多形性低度恶性腺癌252
(九)上皮-肌上皮癌252
五、诊断性检查253
六、鉴别诊断256
(一)外科手术257
七、治疗257
(二)放射治疗258
(四)预后因素259
(三)化学药物治疗259
一、病因261
第一节 肾细胞癌261
第八章 泌尿系统肿瘤261
(二)多药耐药性262
(一)免疫学262
二、生物学特性262
(三)肾细胞癌嫌色细胞型263
(二)乳头状肾细胞癌或乳头状腺癌263
三、病理学263
(一)肾细胞癌常见型263
(二)TNM分期264
(一)Robson分期264
(四)肾集合管癌264
(五)肉瘤样肾癌264
四、分期264
六、肿瘤标志物265
五、预后265
(二)影像学检查266
(一)症状和体征266
七、诊断266
八、鉴别诊断267
(一)手术治疗268
九、治疗概况268
(五)放疗269
(四)化疗269
(二)肾动脉栓塞术269
(三)生物治疗269
(二)环境因素270
(一)遗传易感性270
第二节 膀胱肿瘤270
一、病因270
三、分期271
二、病理271
(二)影像学检查272
(一)临床表现272
四、诊断272
(四)其他检查273
(三)膀胱镜尿道检查273
五、鉴别诊断274
(二)手术治疗275
(一)肿瘤分期和治疗选择275
六、治疗概述275
(三)化学治疗276
(七)随访277
(六)生物治疗277
(四)放射治疗277
(五)膀胱腔内化疗和免疫治疗277
第二节 肾上腺肿瘤278
七、预后278
(一)病理279
一、库欣综合征279
(二)诊断和鉴别诊断280
(三)治疗281
(四)预后282
(一)病理生理283
二、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283
(三)鉴别诊断284
(二)诊断284
(一)病理285
第四节 嗜铬细胞瘤285
(四)治疗285
(二)诊断286
(三)鉴别诊断287
(五)预后288
(四)治疗288
一、概述289
第一节 急性白血病289
第九章 血液淋巴系统肿瘤289
二、发病特点及生物学特性290
(一)发热和感染291
三、临床表现291
(四)淋巴结和肝脾肿大292
(三)贫血292
(二)出血292
(八)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293
(七)心脏和呼吸系统293
(五)骨和关节293
(六)口腔及皮肤293
(十)其他294
(九)性腺294
(三)白血病细胞形态295
(二)骨髓象295
四、诊断295
(一)血象295
(五)免疫学检查297
(四)细胞化学染色297
(六)细胞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检查298
五、诊断标准及要点299
(八)生物化学检查299
(七)粒-巨噬系祖细胞和白血病祖细胞的体外培养299
(二)AML诊断标准300
(一)ALL诊断标准300
(三)再生障碍性贫血及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与低增生性急性白血病306
(二)类白血病反应与AML306
六、鉴别诊断306
(一)粒细胞缺乏症恢复期与AML306
(一)化学治疗307
七、治疗概述307
(四)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307
(五)ALL和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鉴别307
(六)儿童神经母细胞瘤和横纹肌肉瘤、青少年和成人Ewing肉瘤及小细胞肺癌伴骨髓浸润307
(七)青少年类风湿性关节炎和系统性红斑狼疮307
(四)生物学治疗311
(三)急性白血病的造血干细胞移植311
(二)支持治疗311
二、发病特征及生物学特性312
一、概述312
第二节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312
四、疾病分期313
三、临床表现313
六、诊断314
五、疾病分型314
七、诊断标准及要点315
八、鉴别诊断317
九、治疗概述318
二、发病特征及生物学特性320
一、概述320
第三节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320
四、疾病分期321
三、临床表现321
六、诊断322
五、疾病分型322
八、鉴别诊断323
七、诊断标准及要点323
九、治疗概述324
一、概述325
第四节 恶性淋巴瘤325
三、临床表现326
二、发病特征及生物学特性326
四、诊断327
六、鉴别诊断338
五、诊断标准及要点338
八、特殊类型淋巴瘤340
七、诊断学新进展340
九、治疗概述344
二、发病特征及生物学特性346
一、概述346
第五节 多发性骨髓瘤346
三、临床表现348
四、诊断349
五、诊断标准及要点350
六、鉴别诊断351
八、治疗概述352
七、诊断学新进展352
(二)散发性前列腺癌355
(一)遗传性前列腺癌355
第十章 生殖系统肿瘤355
第一节 前列腺癌355
一、病因355
二、病理356
三、分级、分期和进展357
(四)前列腺特异性抗原358
(三)实验室检查358
四、诊断358
(一)症状358
(二)体征358
(六)前列腺活检359
(五)影像学检查359
(一)局限性前列腺癌(T1和T2期)360
六、治疗360
(七)分子分期360
五、鉴别诊断360
(二)有局部侵犯的前列腺癌(T3、T4)362
(二)胚胎细胞癌365
(一)精原细胞瘤365
第二节 睾丸肿瘤365
一、病因365
二、病理365
三、临床分期366
(五)混合型366
(三)畸胎瘤366
(四)绒毛膜上皮癌366
四、肿瘤转移方式367
(三)影像学检查368
(二)实验室检查368
五、诊断368
(一)症状和体征368
七、治疗369
六、鉴别诊断369
(二)非精原细胞瘤的治疗370
(一)精原细胞瘤的治疗370
第三节 阴茎癌371
八、预后371
(一)癌前病变372
三、病理372
一、病因和病机372
二、自然病史372
四、临床分期373
(三)阴茎癌373
(二)原位癌373
(三)影像学检查374
(二)实验室检查374
五、诊断和鉴别诊断374
(一)症状和体征374
六、治疗375
(四)鉴别诊断375
七、预后376
(一)症状377
二、临床表现377
第四节 卵巢癌377
一、概述377
(一)组织学诊断379
三、诊断379
(二)体征379
(二)腹水的诊断381
(三)盆腔肿块的诊断382
(五)分期诊断383
(四)肿瘤标志物诊断383
(六)卵巢癌的筛检384
(三)需要鉴别的疾病385
(二)腹水的鉴别诊断385
四、鉴别诊断385
(一)盆腔肿块的鉴别385
五、治疗概述386
(一)手术治疗387
(二)化学治疗388
(五)复发性卵巢癌的治疗389
(四)免疫功能的恢复389
(三)放射治疗389
一、概述390
第五节 子宫颈癌390
(一)体格检查391
三、诊断391
二、临床表现391
(一)症状391
(二)体征391
(三)辅助诊断方法392
(二)病理诊断392
(四)临床分期393
(一)阴道流血的鉴别诊断394
四、鉴别诊断394
(二)需要鉴别的疾病395
(二)宫颈浸润癌的治疗396
(一)子宫颈CIN的治疗396
五、治疗概述396
(二)体征397
(一)症状397
第六节 子宫内膜癌397
一、概述397
二、临床表现397
(四)分期398
(三)病理398
(一)手术治疗399
四、治疗概述399
(五)辅助检查399
三、鉴别诊断399
(四)激素治疗400
(三)化学治疗400
(二)放射治疗400
一、概述401
第七节 外阴癌401
(一)病史402
三、诊断402
二、临床表现402
(三)分期403
(二)病理403
四、鉴别诊断404
(四)辅助诊断404
(二)放疗和化疗405
(一)手术治疗405
五、治疗概述405
(一)放射线接触407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407
第十一章 内分泌系统肿瘤407
第一节 甲状腺癌407
(一)乳头状癌408
二、临床表现408
(二)碘的摄入408
(三)遗传因素408
(四)其他因素408
(三)髓样癌409
(二)滤泡状癌409
(四)未分化癌410
(一)病理诊断411
三、诊断411
(三)实验室及其他检查412
(二)临床体检412
四、诊断标准414
(一)甲状腺腺瘤415
五、鉴别诊断415
(四)其他甲状腺恶性肿瘤416
(三)甲状腺炎416
(二)结节性甲状腺肿416
(一)手术治疗418
七、治疗概述418
六、诊断学新进展418
(二)放射治疗422
(四)内分泌治疗423
(三)化学治疗423
一、病种概述424
第二节 甲状旁腺肿瘤424
(一)全身表现425
二、临床表现425
(一)病理诊断426
三、诊断426
(二)局部表现426
(二)影像学诊断427
(三)实验室诊断428
五、鉴别诊断429
四、诊断标准和要点429
七、治疗概述432
六、诊断学新进展432
(三)实验室检查436
(二)临床表现436
第三节 胰腺内分泌肿瘤436
一、胰岛素瘤436
(一)病理436
(六)治疗概述437
(五)诊断要点437
(四)影像学检查437
(二)临床表现438
(一)病理438
二、胃泌素瘤438
(四)影像学检查439
(三)实验室检查439
(七)治疗概述440
(六)鉴别诊断440
(五)诊断要点440
一、发病机制和特点442
第一节 垂体腺瘤442
第十二章 神经系统肿瘤442
(一)内分泌症状443
二、临床表现443
(二)病理诊断444
(一)内分泌功能检查444
(二)神经症状444
三、诊断444
(三)影像学诊断445
五、鉴别诊断446
(二)临床分级标准446
四、诊断要点446
(一)诊断依据446
第二节 神经胶质瘤447
(三)药物治疗447
六、治疗概述447
(一)手术治疗447
(二)放射治疗447
(一)星形细胞瘤448
二、临床表现448
一、发病特点448
(四)髓母细胞瘤449
(三)室管膜瘤449
(二)胶质母细胞瘤449
(一)病理诊断450
三、诊断450
(五)少支胶质瘤450
四、诊断依据451
(二)影像诊断451
七、治疗概述452
六、诊断学进展452
五、鉴别诊断452
(一)非肿瘤性病变452
(二)脑膜瘤452
(三)转移瘤452
一、概述453
第三节 脊髓肿瘤453
(一)按肿瘤病理分类454
二、病理及分类454
(二)按解剖层次分类455
(一)肿瘤在脊髓节段高低的纵向定位456
四、诊断456
三、临床表现456
(二)肿瘤在脊髓内外的横向定位457
(三)实验室检查及影像检查458
(二)放射治疗460
(一)手术处理460
五、鉴别诊断460
六、治疗概述460
七、预后461
(三)化学治疗461
二、病理及分类462
一、概述462
第四节 脑膜瘤462
(三)大脑镰旁脑膜瘤464
(二)上矢状窦旁脑膜瘤464
三、临床表现464
(一)大脑凸面脑膜瘤464
(七)侧脑室内脑膜瘤465
(六)鞍结节和鞍隔脑膜瘤465
(四)蝶骨嵴脑膜瘤465
(五)嗅沟脑膜瘤465
四、诊断方法466
(十二)其他部位脑膜瘤466
(八)小脑幕脑膜瘤466
(九)岩尖脑膜瘤466
(十)斜坡脑膜瘤466
(十一)枕大孔区脑膜瘤466
(一)手术治疗468
六、治疗468
五、鉴别诊断468
(三)放射治疗469
(二)抗雌激素治疗469
(五)化学治疗470
(四)栓塞疗法470
(一)概述471
一、听神经瘤471
第五节 神经系统其他肿瘤471
(三)临床表现472
(二)病理及分类472
(四)诊断方法473
(五)鉴别诊断474
(六)治疗475
(二)病理及分类477
(一)概述477
二、颅咽管瘤477
(四)诊断方法478
(三)临床表现478
(五)鉴别诊断479
(六)治疗480
二、病理及分类483
一、概述483
第六节 颅内转移瘤483
四、诊断方法485
三、临床表现485
五、鉴别诊断486
(一)治疗原则487
六、治疗概述487
(二)治疗方法488
(三)预后489
三、临床表现491
二、发病特点及生物学特性491
第十三章 骨肿瘤491
一、概述491
五、临床诊断492
四、诊断492
六、影像学检查493
(一)血的生化检查494
七、实验室检查494
(三)基因诊断495
(二)肿瘤标志物诊断495
八、病理诊断496
(一)骨肉瘤497
十、鉴别诊断497
九、诊断标准及要点497
(二)尤文氏肉瘤499
(四)骨恶性淋巴瘤500
(三)恶性骨巨细胞瘤500
(六)软骨肉瘤501
(五)转移性骨肿瘤501
十一、治疗概述502
二、临床表现504
一、概述504
第十四章 软组织肿瘤504
(一)影像学诊断505
三、诊断505
(三)组织病理学检查506
(二)临床检查506
(四)基因诊断512
四、诊断要点513
五、鉴别诊断514
(一)手术治疗515
七、治疗概述515
六、诊断学新进展515
(三)化学药物治疗516
(二)放射治疗516
二、发病特点和生物学特性518
一、概述518
第十五章 原发不明转移癌518
三、临床表现519
(一)病理检查520
四、诊断520
(三)实验室检查和肿瘤标志物521
(二)病史及体格检查521
(四)影像学检查522
五、诊断标准及要点523
(一)原发不明高、中分化腺癌524
六、鉴别诊断524
(二)原发不明转移性低分化癌525
(四)原发不明低分化肿瘤526
(三)原发不明转移性鳞癌526
七、治疗概述527
八、诊断学新进展528
一、概述530
第十六章 乳腺肿瘤530
(二)乳腺恶性肿瘤531
(一)乳腺良性肿瘤531
二、发病特点及生物学特性531
(三)乳腺癌的扩散和转移532
三、乳腺癌的TNM分类及分期533
(三)临床表现536
(二)乳腺检查536
四、乳腺癌的临床诊断536
(一)病史536
(一)乳腺X线摄影537
五、乳腺肿瘤的影像学检查537
(二)乳腺超声成像538
(三)乳腺MRI检查539
(四)乳腺CT扫描541
(六)液晶热图检查542
(五)近红外线乳腺扫描检查542
(八)乳腺肿瘤的核医学检查543
(七)远红外线乳腺检查543
(一)针吸细胞学544
六、细胞学诊断544
(九)影像导引介入性检查544
(一)囊性增生病545
八、鉴别诊断545
(二)乳头溢液细胞学检查545
(三)细胞学辅助诊断技术545
七、实验室检查545
(五)导管内乳头状瘤546
(四)叶状瘤546
(二)浆细胞性乳腺炎546
(三)纤维腺瘤、巨纤维腺瘤及分叶状囊肉瘤546
(十)乳腺恶性淋巴瘤547
(九)Paget病547
(六)乳腺错构瘤547
(七)脂肪瘤547
(八)炎性乳腺癌547
(一)手术治疗548
九、治疗概述548
(十一)癌肉瘤或肉瘤548
(十二)乳腺转移瘤548
(十三)男性乳腺癌548
(四)内分泌治疗549
(三)化学治疗549
(二)放射治疗549
(一)紫外线照射552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552
第十七章 其他肿瘤552
第一节 恶性黑色素瘤552
(一)病理分型553
二、病理特征553
(二)结构不良痣553
(三)遗传553
(四)其他553
(四)播散途径554
(三)浸润深度554
(二)生长方式554
(二)分期555
(一)症状和体征555
三、临床表现555
四、诊断和鉴别诊断557
(一)外科治疗558
五、治疗558
(二)放射治疗559
(四)生物治疗560
(三)化学治疗560
第二节 类癌561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562
二、病理及分类563
(四)胰岛细胞类癌564
(三)后肠类癌瘤564
(一)前肠类癌瘤564
(二)中肠类癌瘤564
(二)类癌综合征565
(一)一般表现565
三、临床表现565
五、诊断标准和要点566
四、辅助检查566
(一)手术治疗567
七、治疗概述567
六、鉴别诊断567
(二)内科治疗568
(三)电离辐射570
(二)紫外线暴露570
第三节 皮肤癌570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570
(一)化学致癌物570
(一)基底细胞癌571
二、病理类型571
(四)慢性刺激或炎症571
(五)病毒的致瘤作用571
(六)免疫因素571
(七)遗传因素571
(一)基底细胞癌572
三、临床表现572
(二)鳞状细胞癌572
(三)皮肤原位癌572
(四)乳腺外Paget病572
(二)鳞状细胞癌573
(一)临床表现574
四、诊断和鉴别诊断574
(三)皮肤原位癌574
(四)乳腺外Paget病574
(一)手术治疗575
五、治疗575
(二)病史特点575
(三)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575
(四)常见的皮肤癌癌前期疾病575
(四)刮除治疗576
(三)化学外科和Mohs显微手术576
(二)放射治疗576
(七)激光治疗577
(六)冷冻治疗577
(五)药物治疗577
(八)免疫治疗和实验性治疗方法578
热门推荐
- 3050696.html
- 209673.html
- 1489589.html
- 149854.html
- 3589107.html
- 133229.html
- 1116517.html
- 681863.html
- 3226612.html
- 62420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2882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9253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66574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5171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80905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72039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82159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04842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6380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3108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