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高等中医函授自考主干课教学辅导【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黄孟君,彭楚湘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ISBN:7801561112
- 出版时间:2000
- 标注页数:675页
- 文件大小:63MB
- 文件页数:689页
- 主题词:中国医药学(学科: 中医教育) 中国医药学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高等中医函授自考主干课教学辅导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医古文》教学辅导目录3
第一部分 绪言3
第二部分 课程内容辅导5
(一)文选部分5
第2课 秦医缓和5
第3课 《素问》三则6
第9课 扁鹊仓公列传6
第10课 华佗传7
第11课 郭玉传9
第15课 丹溪翁传9
第16课 李时珍传10
第17课 徐灵胎先生传11
第20课 养生论12
第23课 与崔连州论石钟乳书14
第26课 赠医师葛某序14
第28课 与薛寿鱼书15
第27课 赠医师何子才序15
第29课 大医精诚16
第30课 汗下吐三法该尽治病诠17
第35课 不失人情论18
第36课 病家两要说19
第38课 用药如用兵论20
第40课 《汉书·艺文志》序及方技略21
第41课 《伤寒论》序21
第42课 《脉经》序22
第43课 《甲乙经》序23
第45课 《黄帝内经素问注》序24
第46课 《良方》自序25
第47课 《本草纲目》原序26
第48课 《类经》序27
第49课 《医方集解》序28
第51课 《串雅》序29
第52课 《温病条辨》序30
第二章 泻下剂31
第56课 医话三则31
第58课 鉴药32
第60课 鼻对33
第68课 《论语》十则34
第76课 哀郢35
第78课 谏逐客书36
第79课 李将军列传37
第81课 陈情表38
第82课 兰亭集序38
第85课 进学解39
第87课 前赤壁赋40
(二)基础知识部分41
第一章 工具书41
第二章 汉字42
第三章 词汇43
第四章 语法44
第五章 句读45
第六章 训诂45
第七章 今译48
第八章 修辞48
附录 避讳50
第三部分 综合复习(文选部分)52
一、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集释(非重点篇目)52
二、实词活用集释(非重点篇目)54
三、特殊句法集释(非重点篇目)60
四、凝固结构集释(非重点篇目)62
五、偏义复词集释(重点篇目)63
六、同义复词集释(重点篇目)63
七、古今同形异义复音词辨析(重点篇目)69
八、工具书复习77
九、汉字复习79
十、词汇复习82
十一、语法复习85
十二、句读复习104
十三、训诂复习107
十四、今译复习113
十五、修辞复习115
第一部分 绪言125
《中医基础理论辅导》目录125
第二部分 课程辅导127
总论127
第一章 阴阳五行129
第一节 阴阳学说129
第二节 五行学说131
第二章 藏象134
概述134
第一节 五脏135
第二节 六腑143
第三节 奇恒之腑145
第四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146
第三章 气血津液148
第四章 经络151
第五章 病因154
第一节 六淫、疫疠、寄生虫、外伤155
第二节 七情、饮食、劳倦157
第三节 痰饮、瘀血159
第六章 病机160
第七章 防治原则164
第三部分 综合复习167
一、中医理论相关医家著述和中医学特点167
二、中医哲学理论及应用168
三、中医人体结构及生理171
脏腑器官171
气血津液176
经络系统178
四、中医病因及致病特点182
五、中医发病及基本病机(含特点)186
六、中医预防和治疗原则188
第一部分 绪言193
《中医诊断学》教学辅导193
第二部分 课程辅导195
第一章 绪论195
第二章 四诊196
第一节 问诊196
第二节 望诊199
第三节 闻诊203
第四节 切诊204
第三章 八纲208
第一节 表里208
第二节 寒热210
第三节 虚实211
第四节 阴阳212
第四章 辨证213
第一节 病因辩证214
第二节 气血津液辩证215
第三节 脏腑辩证218
第四节 经络辩证225
第五节 六经辨证227
第六节 卫气营血辩证228
第七节 三焦辩证230
第五章 诊病231
第一节 证候诊断231
第二节 疾病诊断231
第六章 病案232
第一节 病案的沿革232
第二节 病案的内容与要求232
第三部分 综合复习233
《中药学》教学辅导243
第一部分 绪言243
第二部分 课程辅导245
上篇 总论245
第一章 中药的发展245
第二章 中药的性能245
第三章 中药的炮制247
第四章 中药的用法247
下篇 各论249
第一章 解表药249
第二章 清热药252
第三章 化痰止咳平喘药256
第四章 芳香化湿药258
第五章 消导药259
第六章 理气药260
第七章 泻下药261
第八章 驱虫药263
第十章 温里药264
第九章 开窍药264
第十一章 平肝药266
第十二章 安神药268
第十三章 利水渗湿药269
第十四章 祛风湿药270
第十五章 止血药273
第十六章 活血祛癌药275
第十七章 补益药277
第十八章 收涩药281
第十九章 外用药283
第三部分 综合复习284
一、功用对比的药284
二、来源特殊的药286
三、炮制方法不同性能不同的药287
四、特殊用法的药288
五、特殊用量的药288
六、常见证候用药289
七、名词解释290
《中医方剂学》教学辅导299
第一部分 绪言299
第二部分 课程辅导301
上篇 总论301
第一章 方剂沿革301
第二章 方剂与治法302
第三章 方剂的分类303
第四章 方剂的组成303
第五章 常用剂型与用法305
下篇 各论306
第一章 解表剂306
第三章 和解剂315
第四章 表里双解剂318
第五章 温里剂320
第六章 清热剂325
第七章 治风剂331
第八章 安神剂335
第九章 开窍剂337
第十章 补益剂339
第十一章 固涩剂344
第十二章 消导剂347
五、名词解释348
第十三章 理气剂349
第十四章 理血剂352
第十五章 祛湿剂355
第十六章 润燥剂360
第十七章 祛痰剂362
第十九章 驱虫剂364
第十八章 涌吐剂364
第二十章 痈疡剂365
第三部分 综合复习368
一、常见病症用方鉴别表368
二、常见中药配伍功用鉴别一览表371
三、方剂特殊药量意义378
四、方剂特殊煎服意义384
第一部分 绪言389
《中医内科学》教学辅导389
第二部分 课程辅导392
第一节 感冒392
第二节 咳嗽393
第三节 肺痈394
第四节 哮证395
第五节 喘证396
第六节 肺痨398
第七节 痰饮399
第八节 自汗、盗汗400
第九节 血证401
第十节 心悸403
第十一节 胸痹404
第十二节 失眠405
第十三节 厥证406
第十四节 郁证407
第十五节 癫狂408
第十六节 痫证409
第十七节 胃痛409
第十八节 噎膈410
第十九节 呕吐412
第二十节 呃逆413
第二十一节 泄泻414
第二十二节 痢疾415
第二十三节 霍乱416
第二十四节 腹痛417
第二十五节 便秘419
第二十六节 肠寄生虫病419
第二十七节 胁痈421
第二十八节 黄疸422
第二十九节 积聚423
第三十节 膨胀424
第三十一节 头痛425
第三十二节 眩晕427
第三十三节 中风428
第三十四节 痉证430
第三十五节 瘿疾430
第三十六节 疟疾431
第三十七节 水肿432
第三十八节 淋症434
第三十九节 癃闭435
四、预后转归435
第四十节 腰痛436
第四十一节 消渴437
第四十二节 遗精438
第四十三节 痹证439
第四十四节 痿证440
第四十五节 内伤发热442
第四十六节 虚劳444
一、名词解释445
第三部分 综合复习445
二、病证鉴别446
(一)同症异病的鉴别446
(二)病症的辨、治要点448
(三)同因异病的证治450
三、治疗处理451
五、病案分析454
《中医外科学》教学辅导457
第一部分 绪言457
第二章 病因病机459
第一章 中医外科的起源与发展459
第二部分 课程辅导459
上篇 总论459
第三章 辨证460
第四章 内治法460
第五章 外治法460
下篇 各论461
第一章 疮疡461
第二章 乳房疾病466
第三章 瘿468
第四章 瘤469
第五章 岩470
第六章 肛肠疾病471
第七章 男性前列腺病481
第八章 皮肤病485
第九章 外科其他疾病494
第三部分 综合复习498
一、名词解释498
二、问题解答502
三、病案分析522
第一部分 绪言531
《中医妇科学》教学辅导531
第二部分 课程辅导533
上篇 总论533
第一章 妇女的生理特点534
第二章 病因与病机537
第三章 诊断概要及辩证要点538
第四章 预防与保健539
第五章 治法概要539
第六章 月经病540
下篇 各论540
第七章 带下病550
第八章 妊娠病552
第九章 临产病561
第十章 产后病562
第十一章 妇科杂病569
第三部分 综合复习574
一、名词概念574
二、简答题、辨析题574
三、名词术语辨析题576
四、中医妇科常用方特点577
《针灸学》教学辅导583
第一部分 绪言583
第二部分 课程内容辅导585
绪论585
上篇 经络腧穴586
第一章 经络总论586
第二章 腧穴总论594
第三章 经络腧穴各论597
第一章 毫针法620
中篇 针法灸法620
第二章 灸法626
第三章 其他针法627
下篇 治疗634
第一章 治疗总论634
第二章 治疗各论639
第三部分 综合复习666
一、简释题及答案666
二、问答题及答案668
三、病案分析题及答案672
热门推荐
- 1785961.html
- 1004061.html
- 3358150.html
- 2264475.html
- 3556472.html
- 397424.html
- 2501288.html
- 63286.html
- 764316.html
- 341371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13254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88418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2347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03965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76332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88125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34393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00486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66474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3817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