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法华玄义》的哲学【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法华玄义》的哲学
  • 沈海燕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ISBN:9787532555710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522页
  • 文件大小:31MB
  • 文件页数:543页
  • 主题词:天台宗-佛经-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法华玄义》的哲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序1

前言1

一、本书研究的对象2

二、本书研究的目的3

三、本书的组成4

四、结论5

导言1

一、智顗的著作《法华玄义》1

二、《法华玄义》的哲学2

三、智顗诠释《法华经》的特色3

四、智顗哲学的影响力3

五、《法华经》对表述智顗哲学的重要意义7

六、有关《法华经》的译本和评论8

第一章 时代背景及智顗生平10

第一节 历史背景10

一、佛教中国化的过程10

二、南北朝佛教的不同12

三、师说传统的形成12

第二节 智顗的生平17

一、智顗的出身17

二、智顗出生的瑞象18

三、修行之路18

四、出家为僧19

五、师从慧思的岁月19

六、金陵弘法21

七、栖隐天台22

八、重返金陵26

九、与隋皇室的交往26

十、荆州之旅29

十一、返程扬州29

十二、天台山的最后岁月29

十三、石城圆寂30

十四、结论31

第二章 《法华玄义》内容概述和解析:通解五章32

第一节 标章33

一、释名34

二、显体38

三、明宗43

四、论用44

五、判教相45

第二节 引证52

第三节 生起53

第四节 开合53

一、五种54

二、十种54

三、譬喻55

第五节 料简56

第六节 观心56

一、观心标章56

二、观心引证57

三、观心生起57

四、观心开合58

五、观心料简58

第七节 会异59

一、释名60

二、辨相61

三、释成64

四、对谛65

五、起观教65

六、起圣说圣默68

七、得用不得用68

八、明四悉檀权实69

九、开权显实70

十、通经71

第三章 《法华玄义》内容概述和解析:别解五章73

第一节 释名73

一、别释法75

(一)妙之三义75

(二)说法:心、佛、众生三法77

1.广明众生法79

1.1 法数79

1.2 法相81

1.2.1 通解十如是81

1.2.2 别解十如是82

2.广明佛法87

3.广明心法88

(三)结论89

二、别释“妙”89

(一)通释妙89

1.相待妙89

2.绝待妙90

(二)别释妙90

1.迹门十妙90

1.1 标章91

1.2 引证92

1.3 生起92

1.4 广解93

1.4.1 境妙93

1.4.1.1 广释诸境94

(1)十如境95

(2)因缘境95

(3)四谛境96

(4)二谛境98

(5)三谛境100

(6)一谛境102

1.4.1.2 论诸境同异105

(1)十二因缘境合十如是105

(2)四谛合十如是、十二因缘106

(3)二谛合十如是、十二因缘、四谛108

(4)三谛合十如是、十二因缘、四谛、二谛110

(5)一谛境合十如是、十二因缘、四谛、二谛、三谛113

(6)无谛无说合十如是、十二因缘、四谛、二谛、三谛以及一实谛113

1.4.1.3 结论116

1.4.2 智妙117

1.4.2.1 总论诸智118

1.4.2.2 智照境125

1.4.2.3 对境明智134

1.4.2.4 展转相照对境140

1.4.2.5 结论148

1.4.3 行妙151

1.4.3.1 佛教修行的四个层次152

1.4.3.2 约五数明行妙154

(1)别五行154

(2)圆教五行167

1.4.3.3 结论168

1.4.4 位妙169

1.4.4.1 小药草位170

1.4.4.2 中药草位173

1.4.4.3 上药草位177

1.4.4.4 小树位178

1.4.4.5 大树位181

1.4.4.6 圆教位183

1.4.4.7 结论195

1.4.5 三法妙198

1.4.5.1 三轨的定义199

1.4.5.2 三轨之粗妙203

1.4.5.3 开粗三法显妙三法205

1.4.5.4 三轨竖通始终206

1.4.5.5 三轨横通十种三法209

1.4.5.6 结论213

1.4.6 感应妙214

1.4.6.1 释感应名215

1.4.6.2 明机应相217

1.4.6.3 明机感不同218

1.4.6.4 明机应相对220

1.4.6.5 明粗妙221

1.4.7 神通妙222

1.4.8 说法妙226

1.4.8.1 释法名227

1.4.8.2 明分法大小230

1.4.8.3 对缘有异231

1.4.8.4 明粗妙232

1.4.9 眷属妙235

1.4.9.1 明来意236

1.4.9.2 明眷属236

1.4.9.3 明粗妙238

1.4.9.4 明法门眷属239

1.4.9.5 观心眷属242

1.4.10 功德利益妙243

1.4.10.1 远益244

1.4.10.2 广开十益245

1.4.10.3 近益248

1.4.10.4 当文益248

1.4.10.5 流通利益249

1.4.10.6 观心利益251

1.5.1 结成权实252

1.5.2 迹门十妙总结252

2.本门十妙253

2.1 释本迹253

2.2 本门十妙255

2.2.1 略释十意255

2.2.2 生起次第256

2.2.3 明本迹开合256

2.2.4 引文证成257

2.2.5 广释258

2.2.6 约三世料简260

2.2.7 论粗妙260

2.2.8 结权实260

2.2.9 利益261

2.2.10 观心261

2.3 本门十妙总结262

三、释莲华262

(一)定法譬263

(二)引旧释263

(三)引经论264

(四)正解释265

四、释经274

(一)明无翻274

(二)明有翻276

(三)和融有无277

(四)历法明经278

(五)观心明经283

第二节 显体287

一、正显经体287

二、广简伪289

三、一法异名292

四、入实相之门294

五、遍为众经体304

六、遍为诸行体306

七、遍为一切法体306

第三节 明宗307

一、简宗体307

二、正明宗307

三、众经因果同异308

四、明粗妙308

五、结成308

第四节 论用309

一、明力用309

二、明同异309

三、明历别310

四、对四悉檀313

五、悉檀异同314

第五节 判教相315

一、大意315

二、出异解316

(一)南方各家的判教学说316

(二)北方各家的判教学说317

三、明难319

(一)难南地五时义319

(二)难北地五时义322

四、研详去取324

五、判教相325

(一)举大纲:顿、渐、不定三教326

(二)引三文证326

(三)五味半满相成328

(四)明合不合328

(五)料简329

(六)增数明教330

第六节 五章总结332

第四章 《法华玄义》的成就335

第一节 《法华玄义》的组织结构339

一、《法华玄义》的第一大部分——通释340

二、《法华玄义》的第二大部分——别释341

(一)释名341

(二)辨体350

(三)明宗351

(四)论用351

(五)教相351

三、智顗讨论界域的模式351

四、结论355

第二节 《法华玄义》的技巧方法356

一、辩证的二分法357

(一)开合357

(二)兴废359

(三)体用360

(四)粗妙361

(五)善恶364

(六)通别365

二、定义清晰367

三、全面地评价诸家之说369

(一)对光宅法云理论的评价369

(二)对“南三北七”判教理论的评价370

1.南三北七的判教理论370

2.难南北诸说之义不成372

3.对诸家之说研详去取377

四、比较的方法379

五、全面的概念之罗列和描述383

六、符号的运用384

(一)对字的解读385

(二)对字的结构的剖析387

(三)对黑墨色的辨析388

(四)对词句的解读391

(五)类比譬喻的运用392

(六)佛陀神通运用的符号意义404

(七)解读《法华经》的含意405

(八)数字的运用407

七、结论414

第三节 《法华玄义》的理论思想体系414

一、判教的体系415

二、相即的体系416

(一)“具”的概念417

(二)“即”的概念417

(三)“通”的概念422

(四)“摄”的概念424

(五)“对”的概念430

(六)“合”的概念431

(七)“照”的概念432

(八)“生起”的概念433

三、推陈出新的体系435

(一)创造性地采用旧有的名相概念435

(二)将旧有的思想融会进新的体系中435

(三)从诠释经义中推衍和构建全新的名相436

(四)综合各家观点,调和不同意见436

(五)自由地将不同的体系摄归一处437

(六)建立中国化的佛教438

四、结论448

五、本书的主题450

六、《法华玄义》的独特之处以及智顗的成就451

附录:454

图表一:法华玄义的结构454

图表二:通释(七番通释五重玄义)455

图表三:别释(五重各说五重玄义)456

图表四:释妙458

主要参考文献目录461

术语索引(汉、梵、英)47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