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社会建构主义的“更多转向” 超越后现代科学哲学的最新探索【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安维复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00474418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283页
- 文件大小:60MB
- 文件页数:303页
- 主题词:技术哲学-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社会建构主义的“更多转向” 超越后现代科学哲学的最新探索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言1
“科学大战”与社会建构主义的“更多转向”1
“转向”后的扑朔迷离4
元哲学的考量:“换位评价”6
从“换位”评价看社会建构主义9
探索中的思考13
第一章 转向ANT17
转向ANT:从“社会建构”到“重建社会”18
建构与网络18
“家族相似”21
“对称”的冲突22
“重组社会”的网络24
转向ANT的研究纲领26
两个误解26
三个标准27
ANT纲领的5个步骤28
分析工具32
W.Bijker的自行车案例并不属于ANT?32
卡龙:从“扇贝”到“电动车”34
拉图尔眼中的巴斯德38
学界评论:“四个问题”?41
Sergio Sismondo的四个问题41
芬伯格对角色网络理论的批判43
我国学者的评论44
总结46
第二章 转向STS49
转向STS的思想历程:从人文到多维50
人文主义价值观的反思50
科学知识社会学(SSK)的兴起51
多维视野中的科学技术53
STS的研究纲领55
建构主义的金鸡独立56
思想型与实践型的双峰并立58
观念、器物和价值的三足鼎立59
四元模式59
几种分析工具61
论题的方法与STS61
综合方法与STPP/SEPP62
分析性问题的方法与S&TS63
学界对STS的评论65
支持SC作为STS的研究纲领65
质疑SC作为STS的研究纲领67
认为SC只是STS研究纲领之一68
我国学界对STS的争论71
结论77
第三章 转向技术82
“技术转向”的三条路径82
从科学研究到技术研究83
从社会批判到技术批判84
从技术哲学到工程哲学87
技术转向的研究纲领88
“技术的社会建构”(SCOT)纲领89
技术政治学纲领91
工程哲学纲领96
分析模式100
巴黎捷运交通系统100
可视图文的嬗变109
“火星环球勘测者(MGS)”飞船事故113
我国学界论“技术转向”问题119
“技术转向”的哲学含义119
技术的社会建构120
技术发展的社会形成121
结论121
第四章 转向实践125
“实践转向”的源流126
维特根斯坦与“实践的优先性”126
科学:从知识到实践129
技术哲学的“经验转向”131
“实践转向”的研究纲领133
实验室中的实践推理134
实践的冲撞:突现与后人本主义143
打开黑箱的“经验转向”151
“实践转向”的分析工具156
从文本走向“事实”的狄塞耳柴油机156
在人与物之间碰撞中生成的数控车床162
莱特兄弟测定飞机升力与阻力之比165
国内外学界对“实践转向”的评论170
“实践优位”与“理论优位”是对称的170
并不存在所谓的“经验转向”171
“经验转向”在何种程度上是建构主义的?172
总结173
第五章“修辞转向”175
“修辞学转向”的进路175
从“强纲领”到拉图尔“更多的转向”176
从认识到“协商”178
“从方法到修辞”180
“修辞学转向”的研究纲领182
布鲁尔的协商理论182
佩拉关于科学修辞的三点理由186
拉卡托斯论“数学发现的逻辑”188
科学中的磋商192
争论的裁决194
“修辞学转向”的分析工具197
科学实验的修辞学197
从初稿到终稿的演化200
《书写生物学》204
科学论文的索引分析208
从复印机看设计表述媒体的多样性213
我国学者对“修辞学转向”的评论218
关于“修辞学转向”的思想历程218
关于“修辞学转向”的理论特点220
关于“修辞学转向”的要素分析221
关于“修辞学转向”的哲学意义222
总结224
第六章 文化转向227
文化转向的历程227
斯诺的“两种文化”228
“解释学转向”中的文化蕴涵228
“科学大战”后的文化转向230
文化转向的研究纲领232
“科学的文化解释”232
信任:对科学文化的历史考察236
科学的文化多样性238
语境化与知识的地方性242
几种分析工具245
布鲁尔对波普尔—库恩的比较分析245
温纳对技术负载性的分析249
夏平对波义耳—帕潘的比较分析252
塞蒂娜对高能物理学—分子生物学的比较分析256
学界评论261
“索卡尔事件”对科学文化研究的批判261
实验室文化研究的自我反思263
我国学者的评价264
总结266
第七章 探索中的思考269
主流看法:相对主义—非理性主义—文化决定论269
我们的理解:建构论—群体主义—互动的协商271
探索中的思考:建设性的辩证法281
热门推荐
- 2569809.html
- 1850207.html
- 1677293.html
- 887240.html
- 3795556.html
- 3284161.html
- 44520.html
- 1819744.html
- 2165647.html
- 199910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29879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75970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89406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54699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20705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73709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79364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35245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2161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4074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