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生物学教学基础【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生物学教学基础
  • 洪黎明等编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13119·225
  • 出版时间:1986
  • 标注页数:740页
  • 文件大小:29MB
  • 文件页数:756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生物学教学基础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生命1

一、生物与非生物1

二、生命的基本特征2

三、生命是什么?4

第二节 生物学的分科4

第三节 生物学的研究方法6

第一篇生物体的基本结构与功能8

第二章 生命的物质基础8

第一节 水和无机盐8

一、水8

二、无机盐9

第二节 糖10

一、单糖10

二、双糖13

三、多糖14

第三节 脂类16

一、油脂16

二、磷脂18

三、蜡20

四、甾体21

第四节 蛋白质22

一、氨基酸23

二、蛋白质的结构29

三、蛋白质的性质35

第五节 核酸37

一、核苷酸37

二、脱氧核糖核酸(DNA)42

三、核糖核酸(RNA)45

第六节 维生素47

一、脂溶性维生素48

二、水溶性维生素50

第三章 生物体的基本单位——细胞55

第一节 细胞的发现与细胞学说55

一、细胞的发现55

二、细胞学说56

第二节 细胞的结构57

一、原核类的细胞结构57

二、真核类的细胞结构60

三、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区别71

第三节 细胞的繁殖与分化74

一、原核类的细胞分裂74

二、真核类细胞的分裂过程75

第四章 组织、器官与系统82

第一节 多细胞生物的层次结构82

第二节 植物的组织83

一、植物组织的概念83

二、植物组织的类型84

第三节 动物的组织93

一、上皮组织93

二、结缔组织99

三、肌肉组织113

四、神经组织118

第五章 高等植物体的结构和功能125

第一节 种子和幼苗125

一、种子的结构和成分125

二、种子的萌发131

三、幼苗135

第二节 根137

一、根系形态和根的结构137

二、根的生理功能146

第三节 茎150

一、芽及其类型150

二、枝条152

三、茎尖及其发展154

四、茎的结构155

五、茎的生理功能164

第四节 叶167

一、叶的组成部分168

二、叶的解剖结构169

三、叶的生理功能174

第五节 营养器官的相互关系177

一、营养器官内部结构的相互关系177

二、营养器官间生理功能的相互联系180

三、营养器官的生长相关性182

第六节 营养器官的变态184

一、根的变态184

二、茎的变态187

三、叶的变态189

第七节 花191

一、花的组成部分191

二、颖花的构造特点194

三、花序195

四、花芽形成197

五、花粉粒和胚囊的形成200

六、开花、传粉和受精202

第八节 种子和果实206

一、种子的形成206

二、果实的形成206

三、果实的种类206

第六章 高等动物体的结构和功能214

第一节 两栖纲动物214

一、外形214

二、皮肤215

三、骨骼系统217

四、消化系统219

五、呼吸系统220

六、循环系统221

七、神经系统225

八、排泄系统226

九、生殖系统227

第二节 哺乳纲动物228

一、皮肤及其衍生物229

二、肌肉系统232

三、骨骼系统234

四、消化系统236

五、呼吸系统240

六、循环系统241

七、神经系统244

八、感觉器官248

九、泌尿系统250

十、生殖系统251

第七章 微生物的结构和生活255

第一节 微生物的基本概念255

一、什么是微生物255

二、微生物的共性256

第二节 原核类微生物的形态和构造259

一、细菌260

二、放线菌267

三、枝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269

第三节 真核类微生物的形态和构造270

一、酵母菌270

二、霉菌273

第四节 非细胞型微生物的形态和构造277

一、病毒277

二、类病毒281

第五节 如何认识微生物281

一、四大类微生物281

二、用纯种分离法获得纯培养物282

三、四大类微生物形态的比较和识别283

第六节 微生物的生活285

一、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基285

二、有益微生物的生长和培养289

三、有害微生物的控制——消毒与灭菌294

第二篇生物的多样性300

第八章 分类的原理与方法300

第一节 分类的目的和意义300

第二节 种的命名方法301

第三节 分类的阶元和检索表302

一、分类的阶元302

二、检索表305

第四节 生物的分类系统307

第九章 植物界313

第一节 蓝藻门313

第二节 绿藻门314

第三节 褐藻门318

第四节 红藻门320

第五节 粘菌门323

第六节 真菌门和地衣门324

一、真菌门324

二、地衣门332

第七节 苔藓植物门333

第八节 蕨类植物门336

一、裸蕨植物亚门337

二、石松植物亚门337

三、木贼植物亚门340

四、真蕨植物亚门342

第九节 裸子植物门343

一、苏铁纲347

二、银杏纲348

三、松杉纲349

四、盖子植物纲351

第十节 被子植物门352

一、被子植物分类的主要形态学基础知识354

二、被子植物的主要类群362

三、被子植物的分类系统和主要的分科概述365

第十章 动物界384

第一节 原生动物门384

一、鞭毛虫纲385

二、肉足虫纲386

三、孢子虫纲386

四、纤毛虫纲388

第二节 海绵动物门390

第三节 腔肠动物门393

一、水螅纲393

二、钵水母纲395

三、珊瑚纲396

第四节 扁形动物门397

一、涡虫纲397

二、吸虫纲399

三、绦虫纲402

第五节 线形动物门403

第六节 环节 动物门404

一、寡毛纲405

二、蛭纲407

第七节 软体动物门409

一、腹足纲409

二、瓣鳃纲410

三、头足纲412

第八节 节 肢动物门413

一、甲壳纲414

二、蛛形纲416

三、昆虫纲418

第九节 棘皮动物门426

第十节 脊索动物门427

一、半索动物亚门428

二、尾索动物亚门431

三、头索动物亚门433

四、脊椎动物亚门436

第三篇生命的动态过程及其延续性481

第十一章新陈代谢481

第一节 生物的能源481

一、生物能学简述481

二、能量仓库482

三、三磷酸腺苷(ATP)484

第二节 酶与新陈代谢485

一、活化能和催化剂485

二、酶及其组成和分类486

三、酶的催化特性和催化机理488

第三节 同化作用491

一、光合作用491

二、化能合成作用502

第四节 糖的异化作用504

一、需氧呼吸504

二、厌氧呼吸510

第五节 脂肪的异化作用511

一、脂肪在肠内的吸收512

二、甘油代谢513

三、脂肪酸代谢513

第六节 蛋白质的异化作用516

一、蛋白质的消化516

二、氨基酸的一般代谢516

三、氨的去路519

第七节 糖、脂肪、蛋白质代谢间的关系521

第十二章生物的调节 及其行为生物学基础522

第一节 自主调节 的意义522

一、内环境的渗透压522

二、内环境酸碱度的变化523

三、血液中葡萄糖水平的维持524

四、恒温动物的体温525

第二节 激素的调节526

一、主要内分泌腺及其激素的功能526

二、下丘脑-垂体系统528

三、激素作用的机理529

四、激素分泌的调节531

第三节 神经调节532

一、神经系统的功能单位532

二、反射和反射弧534

三、大脑皮层的功能分区535

四、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控制537

五、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538

第四节 生物的感应性与行为539

一、行为的类别540

二、行为与激素的关系541

第十三章生殖与发育543

第一节 生殖543

一、无性生殖543

二、有性生殖546

第二节 发育552

一、动物的个体发育552

二、植物的个体发育565

第三节 种子植物的营养繁殖与生长568

一、植物的营养繁殖568

二、植物生长的激素调节 和控制571

第十四章遗传与变异580

第一节 遗传与变异概念580

第二节 遗传的基本规律581

一、孟德尔第一定律581

二、孟德尔第二定律584

三、孟德尔规律的染色体假说587

四、基因的连锁和交换589

五、基因的作用594

第三节 遗传的物质基础596

一、基因的化学本质596

二、DNA的半保留复制600

三、遗传密码与基因表达602

四、中心法则与反向转录606

五、基因是什么608

第四节 生物的变异610

一、基因突变610

二、染色体突变613

三、多倍体育种和单倍体育种618

四、遗传工程621

五、细胞质遗传624

第五节 米丘林遗传学派的基本观点626

一、遗传性概念和阶段发育理论626

二、获得性遗传和定向培育628

第四篇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631

第十五章生命的起源631

第一节 地球的形成631

一、宇宙间元素的组成和无机小分子的形成632

二、原始地球大气633

三、地球上的原始海洋634

第二节 从无机物到低分子有机物635

一、氨基酸的合成637

二、嘌呤碱和嘧啶碱的合成637

三、糖的合成640

四、核苷的合成640

五、核苷酸的合成641

六、脂肪酸的合成641

七、卟啉的合成641

八、烟酰胺的合成642

第三节 蛋白质和核酸的合成643

一、蛋白质的合成643

二、核酸的合成645

第四节 多分子体系和原始生命的形成645

一、多分子体系的形成645

二、关于团聚体和微球体的假说646

三、原始生命的形成648

第十六章生物的进化651

第一节 进化的证据651

一、胚胎学的证据651

二、比较解剖学的证据653

三、生物化学和生理学的证据656

四、古生物学的证据657

第二节 进化学说659

一、拉马克学说659

二、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及其贡献659

三、新拉马克学说661

四、新达尔文学说662

五、群体遗传与物种进化假说664

六、非达尔文主义671

第五篇生物与环境676

第十七章生物种的生态适应676

第一节 生物圈676

第二节 生态因子对生物的影响677

一、湿度677

二、温度678

三、光679

四、空气679

五、土壤680

六、火680

第三节 生物对环境的生态适应681

一、种的分布和生态幅681

二、结构与功能的适应681

三、行为与调节683

四、趋同与趋异684

第四节 生物种之间的生态关系686

一、共栖与共生686

二、捕食的关系687

三、寄生688

四、种间竞争688

五、协同进化689

第十八章种群与群落的生态规律690

第一节 种群的特征690

一、种群的数量690

二、繁殖力691

三、年龄结构691

四、性比692

第二节 影响种群数量变动的因素692

一、外界环境因素693

二、种内因素693

第三节 群落的特征694

一、种类组成695

二、群落结构696

三、种的生态位698

第四节 群落的演替698

第十九章生态系统701

第一节 什么是生态系统?701

第二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702

第三节 生态系统的功能703

一、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703

二、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707

第四节 生态平衡的维持和破坏712

第五节 人与环境713

一、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714

二、农业生态系统716

三、环境污染和保护717

第二十章仿生学和量子生物学720

第一节 仿生学720

一、仿生学及其研究方法720

二、感官与智能仿生学722

三、通信及控制仿生学728

四、化学仿生学731

五、力学仿生学和医学仿生学734

第二节 量子生物学及其展望73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