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概论【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概论
  • 胡子克主编;庞仁芝,黄书进,王立新副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出版社
  • ISBN:7010052301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388页
  • 文件大小:27MB
  • 文件页数:406页
  • 主题词: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教育-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概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言1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发展历程11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产生和发展11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产生的历史条件12

(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发展14

(三)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理论贡献17

二、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发展的历史阶段22

(一)党初创时期及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23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31

(三)新时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37

(四)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理论贡献45

三、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历史发展的深刻启示49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成功与否事关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49

(二)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是搞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基本前提50

(三)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必须随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而发展51

(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必须结合党的中心任务来进行52

(五)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在同非马克思主义的斗争中展开的52

(六)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新的历史时期任重道远53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战略地位54

(一)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解放的思想武器55

一、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55

(二)理论教育是使马克思主义掌握群众的基本途径60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人类解放事业64

(一)建设马克思主义政党64

(二)启发工人阶级自我意识67

(三)引领社会发展方向71

(四)培育共产主义新人74

(一)全新事业中一项总揽全局的根本性工作77

三、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77

(二)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根本举措81

(三)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事业84

(四)夺取社会主义建设胜利的重要保证87

(五)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根本要求90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本质特征95

一、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本质的再认识95

(一)正确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本质的重大意义95

(二)正确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本质100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阶级性103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本质特征的具体内涵103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科学性108

(三)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践性112

(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批判性116

三、坚持阶级性、科学性、实践性和批判性的有机统一120

(一)正确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的关系120

(二)自觉把阶级性、科学性、实践性和批判性统一于教育实践中123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基本规律127

(一)教育活动的本质关系128

一、教育活动的本质关系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特殊性128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特殊本质关系131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基本规律132

(一)与马克思主义发展相适应的规律132

(二)与无产阶级奋斗目标相适应的规律136

(三)与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相适应的规律140

(四)与受教育者特点相适应的规律144

三、积极探索新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新的特点和规律147

(一)探索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新的特点和规律的重要性147

(二)新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新的特点和规律149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内容结构159

一、马克思列宁主义160

(一)科学体系161

(二)基本原理165

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169

(一)毛泽东思想171

(二)邓小平理论174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178

三、马克思主义发展史183

(一)马克思主义各形态理论的关系183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经验187

四、内容结构优化的原则192

(一)系统性原则192

(二)时代性原则195

(三)层次性原则198

(四)开放性原则201

第六章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原则方法205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基本原则206

(一)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206

(二)党性原则210

(三)灌输原则213

(四)自我教育原则216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基本方法220

(一)理论教育方法221

(二)实践教育方法224

(三)层次性教育方法226

(四)比较教育方法228

三、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新方法231

(一)积极探索利用现代传媒开展理论教育的新方法231

(二)积极探索问题前导式互动教育的新方法233

第七章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体和客体236

一、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主体客体的意义237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主体客体研究的不同观点237

(二)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主体客体的意义240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体243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主体的涵义243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主体的特性247

(三)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主体的功能248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客体的涵义249

三、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客体249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客体的特性250

(三)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要对象251

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主体客体的辩证关系257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主客体的辩证统一257

(二)自觉遵循主体客体转化的规律258

第八章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环境因素261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环境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262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环境的定义262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环境的要素263

(三)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环境的基本特点266

(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环境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相互关系267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环境分析269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历史环境270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现实环境273

(三)立足现实环境搞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275

三、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环境的建设279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环境建设的理论和实践依据279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环境建设的基本原则281

(三)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环境建设的基本内容284

第九章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过程管理290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过程及其管理291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基本过程及其内在矛盾291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过程管理的概念阐释295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过程管理的功能和环节301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过程管理的基本功能301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过程管理的主要环节304

三、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过程管理的规律和原则310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过程管理的基本规律310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过程管理的基本原则319

第十章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效果评估328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效果评估的意义和难点329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效果评估的意义329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效果评估的难点333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效果评估的内容和重点336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效果评估的内容336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效果评估的重点338

(一)评估目的的鲜明政治性341

(二)评估内容的严格规定性341

三、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效果评估的特点341

(三)评估主体的明显多元性342

(四)评估方法的高度科学性344

第十一章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队伍建设346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队伍建设的意义347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队伍的地位和责任347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队伍面临的新问题351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队伍的素质结构357

(一)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358

(二)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360

(三)宽厚的科学文化基础362

(四)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364

(五)良好的师德师风形象366

三、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队伍的能力建设368

(一)不断提高正确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能力369

(二)不断提高研究和回答重大现实问题的能力371

(三)不断提高理论体系向教学体系转换的能力374

(四)不断提高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的能力376

参考文献381

后记38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