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庄子》与道教文化及武文化的比较研究 民间演绎 身体转向 天人互证【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庄子》与道教文化及武文化的比较研究 民间演绎 身体转向 天人互证
  • 李赫宇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5619960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295页
  • 文件大小:48MB
  • 文件页数:310页
  • 主题词:道家;《庄子》-研究;道教-宗教文化-研究-中国;武术-文化-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庄子》与道教文化及武文化的比较研究 民间演绎 身体转向 天人互证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 《庄子》跨学科研究之路径新探——兼谈华夏文化的生成与传播模式1

第一节 本书写作的背景、缘起与意义1

第二节 研究文献综述9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结构框架17

第一章 芒芴生实有 一气化万物——《庄子》的宇宙生化模式与“气”论思想23

第一节 “芒芴生物”的思想理论来源23

一、先秦时期“气”观念的溯源及演变23

二、“道—气—物”模式的形成29

第二节 《庄子》中的“无”与“气”31

一、泰初有无31

二、通天下一气耳32

第三节 道教文化对《庄子》宇宙生化模式和“气”论思想的演绎改造35

一、道教文化对“虚无生有”思想的承继与演变35

二、道教文化对“气化万物”思想的承继与演变38

第四节 修持炼养与武术内功——《庄子》与道教文化及武文化的互动42

一、《庄子》与道教文化及武文化中的气功修炼42

二、武文化对《庄子》的吸收与演绎57

三、武文化与道教文化视域内的《庄子》64

四、“尚气”与“尚虚”——中国武文化与日本武文化的互视72

第五节 《庄子》、道教文化、武文化三者之互动78

一、早期武文化对《庄子》的影响78

二、会通视野中的《庄子》、道教文化与武文化85

第六节 中国武文化对《庄子》的民间演绎与转化——以“虚无生有”、“气化万物”为中心91

一、《庄子》的民间演绎途径概述91

二、武文化对《庄子》宇宙生化模式和“气”论思想的演绎99

第二章 阴阳永流变 一志守环中——《庄子》从“阴阳”到“齐物”、从“守一”到“环中”的思想演变107

第一节 “阴阳常变”与“守一”的思想理论来源107

一、先秦时期“阴阳”观念的溯源及演变107

二、先秦时期“守一”观念的溯源及演变109

第二节 《庄子》文本中的“二”与“一”110

一、此彼之“二”110

二、环中之“一”115

第三节 道教文化对《庄子》“阴阳”和“守一”思想的演绎改造118

一、道教文化对“阴阳”思想的承继与演变118

二、道教文化对“守一”思想的承继与演变121

第四节 阴阳之“变”、守一之“整”、环中之“化”——《庄子》与武文化的互动125

一、武文化与《庄子》中的“阴阳”思想125

二、武文化视域内的《齐物论》思想137

三、“圆化”——“枢始得其环中”的实践转向150

四、“尚一”与“尚圆”——中国武文化与日本武文化的互视157

第五节 中国武文化对《庄子》的民间演绎与转化——以“阴阳守一”、“环中圆化”为中心166

一、从“阴阳”到“守一”166

二、“环中”与“圆化”169

第三章 炼体证天道 修性返太初——《庄子》在“天人互证”下的身心实炼与返初归根思想171

第一节 《庄子》中的“人”与“天”172

一、身体与宇宙——《庄子》“天人互证”思想的外在现象172

二、造化与独化——《庄子》“天人互证”思想的内在基础178

三、修炼与归根——《庄子》“天人互证”思想的操作轨迹182

第二节 道教文化对《庄子》“天人关系”和身心实炼思想的演绎改造187

一、丹鼎仙炉189

二、性命双修192

三、逆炼修仙195

第三节 身心实炼与返初归根——《庄子》与道教文化及武文化的互动199

一、“玄珠”、“内丹”与“丹田”理念199

二、“吾丧我”与身心关系202

三、“踵息”与“整劲”206

四、“缘督”与经脉208

五、“精”、“气”、“神”与修炼功法211

六、“坐驰”与“入魔”213

七、“尚炼”与“尚生”——中国武文化与日本武文化的互视215

第四节 中国武文化对《庄子》的民间演绎与转化——以“天人互证”为中心222

一、《庄子》中的“天人关系”之论222

二、武文化视域内的“天人互证”223

第四章 逍遥期仙隐 妙道进乎技——《庄子》的“仙隐”思想与“道技论”227

第一节 《庄子》与武侠文学227

一、《逍遥游》解义227

二、武侠文学中的“隐士”群体233

三、武侠文学中的“异人”群体239

四、神仙描绘与武侠神话241

五、武侠文学中的“世界”建构247

第二节 《庄子》中的“道”与“技”250

一、道家思想中的“道”与“技”250

二、《庄子》中的“道进乎技”255

第三节 “道进乎技”——《庄子》与武文化的互动261

一、武文化视域内的“道”与“技”261

二、武文化视域内的“道技论”寓言265

第四节 “道法”与“道术”——《庄子》与道教文化的互动268

一、“道法”、“道术”与“道技”268

二、修道实践与法术修炼270

第五节 从“技胜于道”到“无技无道”——对“道进乎技”的破解与反拨274

一、对“道进乎技”的继续探究274

二、“道技”二元关系的超越276

结语279

参考文献284

后记29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