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华口腔科学 上【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华口腔科学 上
  • 王翰章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7117044217
  • 出版时间:2001
  • 标注页数:1536页
  • 文件大小:517MB
  • 文件页数:4305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华口腔科学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卷1

绪论1

参考文献9

第一篇 颅颌面演化 主编 靳升荣11

概述13

第四节 颅颌面和感觉器官位置的变化14

第三节 颅颌面关系的变化14

第一章 颅颌面骨的演化14

第一节 头骨数目的变化14

第二节 头骨质量的变化14

第五节 颌骨的演化15

第六节 颧弓的演化16

第二节 继发颌关节17

第一节 原始颌关节17

第二章 颞下颌关节的演化17

第四节 牙的演化19

第三节 舌的演化19

第三章 口腔的演化19

第一节 腭的演化19

第二节 唇和颊的演化19

第六节 口腔腺的演化21

第五节 ?的演化21

第一节 鳃弓的演化22

第四章 鳃弓、咽、咽囊的演化22

第二节 咽、咽囊的演化24

第三节 耳的演化25

第二节 鼻的演化25

第五章 眼眶、鼻、耳的演化25

第一节 眼眶的演化25

参考文献26

第二节 口腔颌面部皮肤的演化26

第六章 口腔颌面部肌、皮肤的演化26

第一节 口腔颌面部肌的演化26

第二篇 颅颌面的生长发育 主编 赵美英29

二、生长型31

一、生长和发育31

第一章 概述31

第一节 生长发育的基本概念31

三、生长变异34

四、生长期38

五、生物龄或发育龄41

一、颅颌面生长发育知识获取的方法42

第二节 颅颌面生长发育的研究方法42

六、成熟42

二、研究颅颌面生长发育的方法43

一、软骨性脑颅46

第一节 颅脑的发生及生长46

第二章 出生前颅颌面的发生及生长46

一、面部的发育47

第二节 口腔颌面部发育47

二、膜性脑颅47

二、鼻腔的发育49

三、颌骨的发育50

四、出生前颞下颌关节的发育51

六、舌的发育52

五、腭的发育52

八、口腔粘膜的发育54

七、涎腺的发育54

一、神经肌肉的发生55

第三节 神经肌肉和颈部有关器官的发生55

九、牙的发生55

四、淋巴管及淋巴结的发生56

三、颈部血管的发生56

二、颈肌、神经的发生56

一、软骨的生长发育58

第一节 骨和软骨的生长发育58

第三章 出生后颅颌面的生长发育58

二、骨的生长发育59

第二节 颅面骨骼的生长机制64

一、出生后头颅的生长发育65

第三节 出生后颅面的生长发育65

一、出生后上颌骨的生长发育66

第四节 出生后颌骨和颞下颌关节的生长发育66

二、出生后面部的生长发育66

二、出生后下颌骨的生长发育67

一、乳牙列期?的发育71

第五节 出生后?的生长发育71

三、出生后颞下颌关节的生长发育71

二、混合牙列期?的发育73

第六节 颅颌面的代偿性生长76

四、出生后牙弓的变化76

三、恒牙列期?的变化特点76

第七节 面颌的生长预测77

第八节 颅颌面生长与全身生长发育的关系78

第九节 成人颅颌面的生长改建79

三、成人颅颌面的生长改建80

二、成年期骨的变化80

一、一生中年龄阶段的划分80

五、成年期颅颌面生长的临床意义85

四、成年期生长的机制85

二、软骨控制学说86

一、骨缝决定论86

第四章 颅面生长的控制理论86

第一节 遗传控制理论86

一、功能基质假说的发展过程87

第二节 功能基质假说87

二、基本概念88

三、功能基质假说的基本内容89

四、功能基质假说的意义及应用90

五、功能基质假说的局限性及其修订91

二、伺服系统理论的主要内容92

一、基本概念92

第三节 伺服系统理论92

参考文献95

第四节 颅面生长控制理论的发展与展望95

第三篇 口腔组织胚胎学 主编 贾问炬101

概述103

一、釉质的物理化学特性104

第一节 牙釉质104

第一章 牙体组织104

三、釉质的组织结构105

二、釉质的表面结构105

四、釉质中有机物集中的组织学现象106

第二节 牙本质107

六、釉质的增龄性变化107

五、釉质的代谢107

二、牙本质的组织学结构108

一、牙本质的物理化学特性108

四、牙本质的增龄和反应性变化110

三、牙本质的神经分布与感觉110

一、牙髓的组织学结构111

第三节 牙髓111

一、牙骨质的物理特性及化学组成113

第四节 牙骨质113

二、牙髓的功能113

三、牙髓的增龄变化113

三、牙骨质的生物学特性114

二、牙骨质的组织学结构114

四、牙骨质的功能115

一、牙龈的表面解剖116

第一节 牙龈116

第二章 牙周组织116

二、牙龈的一般组织学结构117

一、牙周膜的组织学结构118

第二节 牙周膜118

二、牙周膜的功能120

二、牙槽骨的组织学结构121

一、牙槽骨的物理化学特性121

三、牙周膜的增龄变化121

第三节 牙槽骨121

三、牙槽骨的生物学特性122

四、牙槽骨的增龄变化123

第一节 口腔粘膜的一般组织结构124

第三章 口腔粘膜124

第二节 口腔粘膜的分类及其结构特征126

第三节 各部位口腔粘膜的结构特征127

第五节 口腔粘膜的功能130

第四节 口腔粘膜的增龄性变化130

第一节 涎腺的解剖学131

第四章 涎腺131

第二节 涎腺的一般组织学结构132

二、小涎腺134

一、大涎腺134

第三节 涎腺的分布及其组织学特征134

第四节 涎腺的生理生化135

第六节 涎腺的功能136

第五节 涎腺的增龄变化136

二、关节窝和关节结节138

一、骨组织138

第五章 颞下颌关节138

第一节 概述138

第二节 颞下颌关节的组织学结构138

六、滑膜139

五、关节韧带139

三、关节盘139

四、关节囊139

第四节 颞下颌关节的运动140

第三节 颞下颌关节的临床特征140

七、颞下颌关节的血管与神经分布140

二、牙胚的形成与发育141

一、牙板的发生141

第六章 牙齿的发育141

第一节 牙胚的发生及发育141

一、冠部牙体组织的形成143

第二节 牙体组织的形成143

二、牙根的形成和牙周组织的发育144

二、乳恒牙交替146

一、牙齿的萌出146

第三节 牙齿的萌出与替换146

参考文献147

四、牙齿发育与内外环境的关系147

三、牙齿萌出的次序和时间147

第四篇 口腔颌面颈部应用解剖 主编 皮昕 刘松筠149

概述151

一、颌面部分区及表面标志152

第二节 颌面部表面形态152

第一章 颌面部表面解剖152

第一节 概述152

二、比例及其他关系153

三、对称154

五、协调155

四、美容角155

一、部位记录法156

第一节 牙的分类及临床牙位记录156

第二章 牙体解剖生理156

三、国际牙科联合会系统157

二、通用编号系统157

第三节 牙体解剖应用名词和解剖标志158

第二节 牙的组成部分158

一、恒牙外形160

第四节 牙体外部形态160

二、乳牙外形168

三、乳牙及恒牙的萌出和更替171

一、髓腔概述172

第五节 牙髓腔解剖172

四、牙体形态的生理意义172

二、恒牙髓腔形态174

三、乳牙髓腔形态178

一、上颌骨的形态及解剖结构180

第一节 上颌骨、下颌骨的形态及解剖结构180

第三章 上颌及下颌的应用解剖180

二、下颌骨的形态及解剖结构181

一、上颌骨的肌附丽182

第二节 上颌骨及下颌骨的肌附丽182

二、下颌骨的肌附丽183

二、静脉184

一、动脉184

第三节 上颌及下颌的血管184

一、上颌的神经支配185

第五节 上颌及下颌的神经支配185

第四节 上颌及下颌的淋巴引流185

一、上颌的淋巴引流185

二、下颌的淋巴引流185

二、下颌的神经支配186

第六节 上、下颌解剖的临床意义187

一、腮腺的位置、形态及毗邻189

第二节 腮腺的应用解剖189

第四章 腮腺咬肌区的应用解剖189

第一节 腮腺咬肌区的境界、表面标志及层次189

六、腮腺的血管和神经190

五、腮腺区的淋巴引流190

二、腮腺的分叶190

三、腮腺筋膜190

四、腮腺导管190

三、面神经与腮腺191

二、面神经的分支191

第三节 面神经191

一、面神经干191

一、腮腺内的主要血管神经192

第四节 腮腺与其他解剖结构的毗邻关系192

第五节 腮腺咬肌区解剖与临床关系193

四、咬肌193

二、腮腺边缘走出的结构193

三、腮腺深叶深面的毗邻193

一、颞下颌关节窝及关节结节195

第一节 颞下颌关节的构成195

第五章 颞下颌关节195

三、关节盘196

二、髁状突196

五、韧带198

四、关节囊和关节腔198

第四节 ?型与颞下颌关节199

第三节 神经分布199

第二节 血液供应199

第七节 颞下颌关节的运动与下颌运动200

第六节 颞下颌关节的毗邻及其临床意义200

第五节 翼外肌上头与颞下颌关节200

第八节 颞下颌关节的解剖生理特点202

第二节 口腔前庭及其表面解剖标志203

第一节 口腔的境界和分部203

第六章 口腔应用解剖203

第三节 唇204

第四节 颊205

一、腭的形态206

第六节 腭206

第五节 牙龈206

一、舌的形态208

第七节 舌208

二、腭的血管、淋巴管及神经支配208

二、舌肌209

四、舌动脉和舌静脉211

三、舌的腺体211

六、舌的神经支配212

五、舌的淋巴回流212

第八节 舌下区213

第九节 咽214

第二节 颊间隙216

第一节 眶下间隙216

第七章 口腔颌面颈部蜂窝组织间隙及其通连216

第三节 咬肌间隙217

第六节 颞间隙218

第五节 颞下间隙218

第四节 翼颌间隙218

第十节 舌下间隙219

第九节 翼腭间隙219

第七节 腮腺间隙219

第八节 咽旁间隙219

第十四节 内脏周围间隙220

第十三节 颏下间隙220

第十一节 舌深部间隙220

第十二节 颌下间隙220

二、颈部的体表标志222

一、颈部的范围及分区222

第八章 颈前外侧区应用解剖222

第一节 颈前外侧区的范围及分区222

第二节 颈前外侧区的肌肉223

一、颈部动脉224

第三节 颈前外侧区的动脉和静脉224

二、颈部静脉225

第四节 颈部淋巴、胸导管及淋巴导管227

第五节 颈部神经228

一、颌下三角230

第六节 颈前外侧区主要分区的解剖230

三、胸锁乳突肌区231

二、颈动脉三角231

四、颈后三角232

五、气管颈段233

第七节 颈前外侧区解剖的临床意义234

一、额、顶、枕区235

第一节 颅顶235

第九章 与颌面部有关的头部应用解剖235

二、颞区237

一、颅底内面238

第二节 颅底238

二、颅底外面240

参考文献241

第五篇 口腔生理学 主编 王惠芸 易新竹243

第二节 牙排列的生理规律245

二、牙根的固位形态245

第一章 牙体形态、牙的排列、上下颌牙咬合接触的生理245

第一节 牙体形态的生理意义245

一、牙冠的功能形态245

一、咬合接触点计数的解剖学与生理学的差别246

第三节 正中?与牙尖交错?246

二、颞颌关节、颌面肌、咬合的生物学杠杆247

四、前牙超覆?的生理范围248

三、?的关键——上下颌第一磨牙的咬合248

六、颅颌系统各部对称和谐调的生理意义249

五、牙尖交错?与颞颌关节249

一、咀嚼肌250

第一节 解剖生理250

第二章 颅颌系统的肌生理250

四、胸锁乳突肌及颈后肌251

三、舌骨下肌群251

二、舌骨上肌群251

第二节 神经生理252

一、咀嚼的本体感受253

二、颅颌系统的反射活动255

第三节 肌电生理257

一、肌电原理257

三、神经的交互分布及交互支配257

三、正常肌电图258

二、记录装置与方法258

四、高电位及肌电静息期259

第一节 髁突的位置260

第三章 颞颌关节的生理260

第三节 关节间隙、关节内压与咬合垂直距离261

第二节 盘突一体及其生理意义261

二、下颌体部的位置和运动262

一、颞颌关节的位置和运动262

第四节 髁上组织的特性与TMJ的终生改建262

第五节 颞颌关节的运动与下颌体部的运动262

第七节 颞颌关节与颌肌功能263

第六节 颞颌关节与牙尖交错?263

三、前伸咬合运动263

四、侧?运动263

第八节 颞颌关节功能正常与颞颌关节功能紊乱264

一、牙尖交错位265

第一节 下颌骨的三个基本颌位265

第四章 颌位265

三、下颌后退接触位266

二、下颌姿势位266

一、牙尖交错?与牙尖交错位267

第二节 ?与颌位267

二、肌接触位的咬合接触269

第三节 颌位与肌功能270

三、下颌后退接触位与正中关系?270

第四节 颌位与颞颌关节271

第一节 张闭口运动272

第五章 下颌生理运动272

第三节 咀嚼运动273

第二节 下颌边缘运动273

第四节 咬合运动274

一、开口反射275

第六节 下颌反射275

第五节 颞颌关节的运动275

一、颞颌关节固有的运动275

二、髁道斜度275

第八节 下颌运动轨迹描记276

第七节 下颌运动的制约因素276

二、闭口反射276

第九节 下颌副功能运动277

第三节 腭的功能278

第二节 颊的功能278

第六章 口腔诸器官的功能278

第一节 唇的功能278

第五节 口腔的功能279

第四节 舌的功能279

第二节 咀嚼运动280

第一节 咀嚼的定义与生理意义280

第七章 咀嚼280

第三节 咀嚼的生物力283

第五节 咀嚼的神经结构与机制284

第四节 咀嚼效率284

第二节 吞咽287

第一节 吸吮287

第八章 吸吮、吞咽、呕吐287

第三节 呕吐288

第一节 言语290

第九章 言语、表情290

第二节 表情292

第一节 概述294

第十章 口腔感觉294

第二节 牙的感觉295

第三节 口腔粘膜的感觉296

第四节 下颌与舌的深部感觉298

第五节 味觉299

第二节 唾液的作用302

第一节 唾液的性状302

第十一章 唾液、唾液腺302

二、唾液的分泌量与速度303

一、唾液腺的位置与结构303

第三节 唾液的分泌303

三、唾液分泌的神经机制304

第四节 唾液的形成与唾液腺的代谢305

参考文献306

第五节 口腔疾病与唾液306

第六篇 口腔病理学 主编 周志瑜307

三、显微镜观察、诊断及一些辅助性技术的应用309

二、对病理标本的观察、处理和制片309

第一章 病理检验的任务和操作方法309

第一节 病理检验的任务、临床意义和口腔病理诊断范围309

第二节 活体组织检查的操作方法309

一、怎样选切活体组织309

第三节 针吸细胞学诊断310

四、冰冻切片310

一、基本病理改变312

第一节 口腔粘膜病312

第二章 口腔粘膜和软组织疾病312

二、常见口腔粘膜病的病理改变313

第二节 表皮肿瘤及相关病变325

一、纤维血管组织增生性病变329

第三节 口咽部其他肿瘤和瘤样病变329

二、口咽部其他肿瘤331

第三节 涎腺肿瘤336

第二节 涎腺炎症336

第三章 涎腺疾病336

第一节 涎腺发育异常336

一、涎腺肿瘤分类337

二、涎腺上皮源性良性肿瘤338

三、涎腺上皮源性恶性肿瘤343

四、非上皮性肿瘤352

第四节 涎腺非肿瘤性病变353

五、不能分类的肿瘤353

第一节 炎性病变356

第四章 颌骨疾病356

第二节 瘤样病变358

第三节 颌面骨纤维骨病变359

第四节 牙源性肿瘤366

一、良性肿瘤367

二、恶性肿瘤377

第五节 发育性牙源性囊肿382

三、病毒性疾病385

二、放线菌病385

第五章 颌面颈部常见其他疾病385

第一节 皮肤感染性疾病385

一、结核病385

第二节 皮肤肿瘤和瘤样病变387

一、黑色素细胞痣392

第三节 黑色素痣和恶性黑色素瘤392

六、恶性黑色素瘤393

五、良性幼年性黑色素瘤393

二、先天性色素痣393

三、蓝痣393

四、单纯雀斑样痣393

一、淋巴结非肿瘤性疾病395

第四节 淋巴组织疾病395

二、恶性淋巴瘤397

第五节 囊肿402

三、颈部淋巴结转移癌402

参考文献403

第七篇 口腔微生物学 主编 刘正407

第一节 口腔正常菌丛的建立和演化409

第一章 口腔正常菌丛和口腔生态系409

第二节 口腔生态系及其决定因素410

二、牙菌斑的形成415

一、生物膜和牙菌斑415

第二章 牙菌斑415

第一节 牙菌斑的形成和成分415

三、牙菌斑的成分416

一、口腔G+球菌417

第三节 牙菌斑中主要微生物417

第二节 牙菌斑的分类417

二、口腔G-球菌421

三、口腔G+杆菌422

四、口腔G-杆菌425

五、口腔其他微生物群427

二、致龋菌的致龋生物学特性430

一、细菌在龋病发生中作用的证据430

第三章 口腔微生物和口腔疾病430

第一节 龋病430

三、主要致龋菌432

四、人类不同类型龋损中的相关微生物439

五、细菌在牙面代谢和致龋的微生态环境——牙菌斑440

第二节 牙周病442

一、菌斑细菌在牙周病发病中的作用443

二、各型牙周病的微生物特征447

二、牙髓和根尖周感染的途径451

一、微生物在牙髓和根尖周病中的作用451

第三节 牙髓和根尖周病451

三、牙髓和根管感染452

四、牙髓和根管感染的机制453

一、口腔粘膜感染454

第四节 口腔粘膜感染454

五、牙髓和根尖周病治疗中的微生物学观念454

二、全身细菌感染在口腔中的表现455

二、口腔细菌感染的全身并发症456

一、口腔菌丛的致病性456

第五节 口腔细菌引发的全身疾病456

三、病灶感染457

一、口腔颌面部感染的分类458

第六节 口腔颌面部感染458

二、口腔颌面部感染的病原微生物学459

三、口腔颌面部感染的病原微生物461

参考文献464

第八篇 口腔生态学 主编 周学东467

二、口腔生态学的研究内容469

一、口腔生态学定义469

第一章 口腔生态学基础469

第一节 概述469

一、口腔生态区470

第二节 口腔生态学的组成470

三、口腔生态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470

二、口腔微生物群的组成特点472

三、口腔生态环境的特点473

二、唾液的作用474

一、细菌间相互作用474

第三节 影响口腔生态环境的因素474

四、粘附是重要的生态决定因子475

三、碳水化合物的作用475

一、粘附和定植477

第一节 口腔微生物的生态学特点477

第二章 口腔微生物生态学477

二、营养和生长率478

三、细菌间的相互关系479

一、唾液菌群481

第二节 不同口腔生态区的微生物生态学481

第三节 牙周生态系482

四、粘膜菌群482

二、牙菌斑菌群482

三、牙周菌群482

二、牙周生态系的影响因素483

一、组成483

三、牙周病与生态失调484

一、获得性膜形成的生态特点485

第一节 牙菌斑生态系485

第三章 牙菌斑生态学485

二、细菌的粘附和聚集486

四、致龋菌斑的生态学特征487

三、牙菌斑的成熟487

二、牙菌斑内的矿物质转换488

一、菌斑内微生物的物质代谢488

第二节 牙菌斑代谢活动对口腔生态环境的影响488

三、代谢产物对口腔生态环境的影响489

二、微生物相互作用490

一、牙面微环境490

第三节 牙菌斑生态平衡的调节490

五、唾液的作用491

四、碳水化合物491

三、氢离子浓度491

六、氟化物492

三、信息流494

二、物质流494

第四章 口腔生态动力学494

第一节 口腔生态系的动力学基础494

一、能量流494

二、口腔微生物的演替495

一、口腔微生物的建立495

第二节 口腔微生物的建立及演替495

二、口腔细菌的定位、定性和定量分析496

一、口腔微生物的分离鉴定496

第三节 口腔微生物生态学的研究方法496

三、细菌生长速率和生态因子的测定497

四、微生物相互关系的测定498

第四节 口腔细菌新种及分类位置变动499

二、普氏菌属500

一、卟啉单胞菌属500

四、双歧杆菌属501

三、二氧化碳噬纤维菌属501

五、优杆菌属502

七、乳杆菌属503

六、放线菌属503

八、链球菌属504

十、密螺旋体属505

九、口腔金氏菌505

一、义齿修复材料与微生物的生长繁殖507

第一节 义齿修复材料与口腔微生物507

第五章 口腔义齿修复的生态学507

三、修复材料与口腔微生态平衡508

二、微生物在修复材料表面的定植508

二、与龋病、牙周病的关系509

一、对牙菌斑形成的影响509

第二节 可摘局部义齿修复对口腔生态环境的影响509

四、戴用可摘局部义齿中的生态防治观点510

三、戴用全口义齿对口腔微生态平衡的影响510

二、修复体戴入对细菌定植的影响511

一、牙体预备对细菌定植的影响511

第三节 固定义齿对口腔生态环境的影响511

第四节 种植义齿修复与口腔生态环境512

一、种植体周的微生物学512

二、口腔微生物在种植体周炎中的作用513

三、种植体周炎的预防和治疗514

二、口腔生态平衡的评价标准516

一、定义516

第六章 口腔疾病的生态防治516

第一节 口腔生态平衡516

三、影响口腔生态平衡的因素517

二、口腔生态失调的评价标准519

一、定义519

第二节 口腔生态失调519

二、生态防治的主要措施、途径和方法521

一、生态防治的基本原则521

三、口腔生态失调的影响因素521

第三节 口腔疾病的生态防治521

参考文献522

第九篇 口腔生物化学 主编 周学东523

一、无机成分525

第一节 牙釉质的生物化学组成525

第一章 牙及其周围组织的生物化学525

二、蛋白质527

三、其它成分529

三、晶体学530

二、密度、比重530

四、表层牙釉质的化学组成特点530

第二节 牙釉质的物理化学性质530

一、硬度530

第三节 影响牙釉质化学组成的因素531

四、增龄性改变531

二、有机成分532

一、无机成分532

第四节 牙本质、牙骨质生物化学532

一、牙周组织中的胶原533

第五节 牙周组织的生物化学特性533

二、牙周组织中的蛋白多糖534

一、口腔粘膜组织的代谢特征535

第六节 口腔粘膜组织的生物化学特性535

二、口腔粘膜基底膜的生物化学特性538

三、口腔粘膜结缔组织的生物化学特性539

一、无机成分541

第一节 唾液的化学组成541

第二章 唾液的生物化学541

二、唾液蛋白质542

三、唾液酶类548

四、其他有机成分549

第三节 唾液在维护口腔生态平衡中的作用550

四、保护作用550

第二节 唾液的生物学作用550

一、消化和味觉作用550

二、清洁作用550

三、缓冲作用550

三、唾液碳水化合物清除率551

二、在细菌吸附中的作用551

一、对口腔微生物生长的影响551

二、年龄因素552

一、不同腺体的分泌552

第四节 影响唾液化学组成的因素552

一、唾液与龋病553

第五节 唾液与口腔疾病发生的关系553

三、刺激性物质553

四、血浆成分的影响553

二、唾液与牙周病554

二、全身性疾病的鉴别诊断555

一、口腔疾病的诊断555

三、唾液与口腔粘膜病555

第六节 唾液生物化学指标测定的诊断学意义555

四、激素水平的测定556

三、药物的监测556

四、特殊成分557

三、有机成分557

第三章 龈沟液的生物化学557

第一节 龈沟液的化学组成557

一、细胞成分557

二、电解质557

二、龈沟液在牙周病变活动性判断中的作用559

一、龈沟液的抗菌防御功能559

第二节 龈沟液的生物学作用及临床意义559

三、脂类物质560

二、碳水化合物560

第四章 牙菌斑的生物化学560

第一节 牙菌斑的化学组成560

一、蛋白质成分560

一、糖代谢561

第二节 牙菌斑的生物化学代谢561

四、无机成分561

二、氮源化合物代谢569

二、菌斑-牙面间的矿物质交换571

一、菌斑-唾液间的矿物质交换571

三、菌斑代谢与菌斑pH571

第三节 牙菌斑内的矿物质转换571

二、钙、磷在体内的含量与分布574

一、钙、磷的吸收574

第五章 生物矿化与钙、磷代谢574

第一节 生物矿化的种类574

一、生理性矿化574

二、病理性矿化574

三、再矿化574

第二节 生物矿化的主要化学成分574

一、生物矿化组织的组成结构特点575

第三节 生物矿化与钙、磷代谢的关系575

三、钙、磷代谢的调节575

二、生物矿化的机制576

三、生物体内的矿化过程577

参考文献578

第四节 牙釉质与牙本质的生物矿化过程578

第十篇 口腔免疫学 主编 章锦才581

一、唾液583

第一节 理化屏障583

第一章 口腔环境的免疫体系583

三、口腔正常菌群的保护作用584

二、口腔粘膜上皮的理化屏障作用584

一、免疫细胞585

第二节 免疫屏障作用585

二、免疫球蛋白586

三、抗体589

二、粘膜免疫系统589

第二章 龋病免疫学589

第一节 免疫系统和龋病589

一、免疫系统和免疫应答589

一、龋病的非特异性免疫590

第二节 龋病的抗感染免疫590

四、抗原590

二、龋病的特异性免疫591

二、防龋疫苗的人工自动免疫研究593

一、人类龋病免疫593

第三节 龋病的免疫预防593

三、人工被动免疫防龋596

二、牙髓内淋巴管598

一、牙髓防御细胞598

第三章 牙髓病、根尖周病的免疫598

第一节 牙髓病的免疫598

三、牙髓病的免疫应答599

二、尖周病灶中的免疫活性细胞600

一、根管内感染物质的抗原性600

第二节 根尖周病的免疫600

三、尖周病的免疫应答601

四、尖周病的变态反应602

第三节 细胞因子与牙髓病、根尖周病的关系603

五、尖周炎的发病机制603

二、IL-1及其受体拮抗剂与牙髓病、尖周病的关系604

一、细胞因子与牙髓病、尖周病的主要致病菌604

四、IL-8与牙髓病、尖周病的关系606

三、IL-6与牙髓病、尖周病的关系606

七、细胞因子的网络作用607

六、TGF-β与牙髓病、尖周病的关系607

五、TNF与牙髓病、尖周病的关系607

三、第三阶段:免疫反应阶段609

二、第二阶段:急性炎症反应阶段609

第四章 牙周病的免疫学609

第一节 牙周病变过程中的宿主反应609

一、第一阶段:牙龈上皮和血管成分反应阶段609

一、中性白细胞和巨噬细胞的功能610

第二节 吞噬细胞在牙周健康与病变中的作用610

四、第四阶段:转归阶段610

二、牙周病变过程中的吞噬细胞611

一、诱导免疫反应的牙周致病菌的抗原特性612

第三节 牙周炎过程中的特异性免疫反应612

二、牙周病的局部和全身体液免疫及反应614

三、牙周病过程中的细胞免疫反应615

第四节 免疫防治牙周病的可能性616

三、今后的方向617

二、被动免疫617

一、主动免疫617

一、超敏反应性口腔粘膜病618

第一节 口腔粘膜病的免疫病理618

第五章 口腔粘膜病的免疫学618

二、抗感染免疫性口腔粘膜病619

三、自身免疫性口腔粘膜病620

四、免疫缺陷性口腔粘膜病621

二、口腔粘膜病的免疫增强疗法622

一、口腔粘膜病的免疫抑制疗法622

第二节 口腔粘膜病的免疫治疗622

四、口腔粘膜病的中药免疫疗法623

三、口腔粘膜病的抗过敏疗法623

一、口腔颌面部癌瘤患者中存在着免疫反应的证据624

第一节 头颈部肿瘤的免疫学基础624

第六章 头颈部肿瘤的免疫学624

三、抗肿瘤免疫的效应625

二、肿瘤抗原625

第二节 肿瘤患者免疫功能的监测626

四、肿瘤的免疫监视及逃逸626

第三节 口腔头颈部肿瘤的免疫学治疗627

二、免疫细胞功能的检测627

一、产生细胞因子能力的改变627

一、细胞因子的临床应用628

二、免疫效应细胞/IL-2对头颈部肿瘤的治疗629

三、口腔颌面恶性肿瘤的基因治疗630

四、基因重组抗体及优化抗体的抗癌治疗632

第二节 移植抗原633

第一节 移植的分类633

第七章 口腔组织移植免疫学633

二、器官移植排斥反应的分类634

一、移植免疫反应634

第三节 移植免疫反应及类型634

第五节 器官移植的进展635

第四节 免疫抑制剂635

参考文献637

第十一篇 口腔分子生物学 主编 陈谦明641

一、牙胚发育的启动阶段643

第一节 牙发育过程中的基因调控643

第一章 牙胚发育及先天性唇腭裂的分子生物学643

二、间充质凝聚区的形成和增殖647

三、牙齿发育后期的基因调控650

二、4p16区位的msx1基因652

一、转化生长因子α652

四、小结652

第二节 唇腭裂的分子生物学机制652

五、结论653

四、唇腭裂中基因与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653

三、17q21区位的维甲酸受体-α基因653

一、致龋性链球菌突变株分离654

第一节 龋病微生物的分子遗传与分子生物学654

第二章 常见口腔微生物的分子生物学654

二、口腔链球菌分子遗传学特性655

三、口腔链球菌的分子克隆658

二、实用性分子成分663

一、总论663

第二节 牙周厌氧菌的分子遗传与分子生物学663

五、放线菌664

四、口腔类杆菌及紫质单胞菌664

三、克隆及插入突变664

七、类杆菌等位交换突变665

六、放线杆菌665

一、病毒DNA的结构与功能666

第三节 单纯疱疹病毒的分子生物学666

八、诊断探针666

二、病毒的复制667

三、病毒蛋白质668

四、病毒的潜伏感染669

五、治疗HSV感染的分子生物学基础670

一、逆转录病毒672

第二节 口腔癌与癌基因672

第三章 人类口腔癌的分子生物学672

第一节 概述672

二、原癌基因673

四、口腔癌与癌基因674

三、癌基因的激活674

一、实验性证据676

第三节 口腔癌与肿瘤抑制基因676

三、p53677

二、肿瘤的形成677

四、口腔癌与肿瘤抑制基因679

二、DNA修复与癌680

一、修复的生物学680

五、口腔生长抑制因子和信号转导通路680

第四节 DNA修复基因680

一、在癌发生过程中的调节通路的改变681

第五节 人类口腔癌的细胞遗传学681

三、导致基因表达失调的细胞遗传学改变682

二、由失调的基因表达引起的调节蛋白功能的改变682

一、逆转录病毒684

第二节 转基因体系684

第四章 口腔疾病的基因治疗684

第一节 基因治疗的基本流程684

三、单纯疱疹病毒686

二、腺病毒和腺相关病毒686

第三节 启动子687

五、非病毒性基因转导方法687

四、牛痘病毒687

二、感染性疾病的基因治疗688

一、肿瘤的基因治疗688

第四节 基因治疗的应用688

一、口腔癌与癌前损害689

第五节 口腔疾病的基因治疗689

二、白色念珠菌感染690

五、龋病学、牙周病学、粘膜病学中其他可开发的基因治疗691

四、涉及唾液腺的基因治疗691

三、涉及粘膜角化上皮细胞的基因治疗691

第六节 基因治疗潜在的危险692

第一节 典型的唾液腺基因的结构和表达693

第五章 睡液蛋白分泌的分子调节693

三、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694

二、血管紧张肽酶原694

一、激肽释放酶694

六、富酪蛋白695

五、富谷蛋白695

四、富脯蛋白695

七、富组蛋白696

九、α-淀粉酶697

八、点蛋白697

一、发育期唾液蛋白基因的调节698

第二节 唾液基因表达的调节698

十、腮腺分泌蛋白698

二、胞外刺激时唾液蛋白基因的调节699

一、整合素家族701

第一节 细胞粘附分子的基本特征701

第六章 细胞粘附分子与角蛋白的分子生物学701

二、选择素家族704

三、免疫球蛋白超家族705

四、钙粘附素家族706

五、CD44707

六、细胞外基质分子708

牙周组织疾病中细胞粘附分子的作用714

第二节 口腔疾病与细胞粘附分子714

第三节 细胞角蛋白的基本特征715

一、细胞角蛋白的分类和结构716

二、细胞角蛋白的基因结构717

三、细胞角蛋白的表达部位和角蛋白抗体718

四、口腔粘膜上皮的角蛋白表达721

参考文献722

第十二篇 口腔生物力学 主编 赵云凤725

二、口腔生物力学的发展727

一、生物力学的发展727

第一章 绪论727

第一节 生物力学的发展727

二、生物流体力学730

一、生物固体力学730

第二节 生物力学的研究内容730

一、一般生物力学研究方法731

第三节 生物力学研究的方法731

三、生物材料力学731

四、断裂力学731

五、生物动力学731

二、口腔生物力学研究方法732

一、生物力学对医学的贡献733

第四节 生物力学与人类健康的关系733

二、生物力学对口腔医学的贡献734

二、力的特征736

一、力的概念736

第二章 口腔生物力学的理论基础736

第一节 力736

三、几种常见的力738

四、约束和约束力739

一、载荷740

第二节 外力、应力与应变740

五、受力分析与受力图740

二、应力741

三、应变742

四、应力应变关系743

一、拉伸和压缩744

第三节 材料的基本变形744

二、剪切745

三、弯曲746

四、扭转749

五、组合变形750

一、应力松弛751

第四节 粘弹性物质751

三、弹性滞后753

二、蠕变753

二、牙釉质的拉伸和压缩力学性质755

一、牙本质的拉伸和压缩力学性质755

第三章 牙体组织生物力学755

第一节 牙体组织的基本力学性质755

一、牙体组织的各向异性弹性常数756

第二节 牙体组织的各向异性性质756

三、牙体组织的剪切力学性质756

四、温度与牙体组织力学性质的关系756

一、牙齿断裂功757

第三节 牙体组织的断裂力学性质757

二、实验方法757

四、牙齿断裂过程的电子断口分析758

三、温度对牙齿断裂力学性质的影响758

二、牙齿的断裂韧性758

五、牙齿的自然断裂759

第一节 牙周组织的结构和功能特征760

第四章 牙周组织生物力学760

二、牙槽骨和下颌骨的拉伸和压缩力学性质761

一、牙周膜的拉伸和压缩性质761

第二节 牙周组织的基本力学性质761

一、下颌骨的各向异性性质762

第三节 下颌骨和牙槽骨的各向异性性质762

二、牙槽骨的各向异性性质763

第五节 应力应变与牙周膜细胞代谢764

二、下颌骨的断裂764

第四节 下颌骨的强度及断裂764

一、下颌骨的强度764

一、颞下颌关节是负重关节766

第一节 颞下颌关节负重的生物力学766

第五章 颞下颌关节的生物力学766

三、颞下颌关节对应力的反应767

二、?型对髁状突受力的影响767

四、颞下颌关节负重的理论分析768

第二节 颞下颌关节软骨的生物力学769

二、关节软骨的生物力学770

一、关节软骨的结构、生化和代谢770

三、关节软骨的润滑和磨损771

一、颞下颌关节盘的形态、组成和结构772

第三节 颞下颌关节盘的生物力学772

四、关节软骨变性的生物力学772

二、颞下颌关节盘的生物力学性能773

一、软组织的力学特性775

第四节 颞下颌关节软组织的生物力学775

三、颞下颌关节盘内部构筑与力学性能的关系775

三、影响软组织力学性能的有关因素776

二、胶原类组织的生物力学776

四、颞下颌韧带(含关节囊)的生物力学777

五、颞下颌关节盘后附着的生物力学779

第五节 颞下颌关节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生物力学考虑781

二、嵌体的固位力782

一、牙体组织切割时的应力782

第六章 固定修复生物力学782

第一节 嵌体的生物力学782

一、全瓷冠和金瓷冠783

第二节 冠的生物力学783

一、固定桥表面应力分析784

第三节 固定义齿的生物力学784

二、核桩冠784

三、固定桥基牙牙周组织的应力分析785

二、固定桥基牙牙体组织的应力分析785

一、可摘局部义齿设计的力学786

第一节 可摘局部义齿的生物力学786

第七章 可摘义齿生物力学786

二、可摘局部义齿功能的恢复788

三、保留天然牙牙根对可摘义齿修复的力学意义789

四、义齿基托折断的力学分析790

一、全口义齿的固位力791

第二节 全口义齿的生物力学791

五、摘戴可摘局部义齿的力学791

三、全口义齿咀嚼功能的恢复793

二、全口义齿功能时的应力分布793

四、全口义齿基托折断的力学分析794

一、生物力学的研究方法795

第一节 牙移动的生物力学795

第八章 牙颌面畸形矫治的生物力学795

二、牙移动的生物力学796

二、矫形治疗的生物力学804

一、骨的生物力学804

第二节 矫形治疗的生物力学804

一、弹性材料806

第三节 正畸材料力学806

二、Edgewise系统锁槽设计的影响因素809

二、人工种植牙修复中的力学问题811

一、种植体与相邻组织的生物力学关系811

第九章 口腔种植体的生物力学811

第一节 种植体的生物力学相容性811

二、种植体-骨界面结构形成及特点812

一、天然牙牙周组织的特点812

第二节 种植体骨界面的连接形式及力学性质812

一、种植体-骨界面结合力形成的生物学基础813

第三节 种植体-骨界面的结合力813

三、种植体-骨界面的连接形式813

二、人工种植牙设计的力学原则814

一、人工种植牙的基本结构814

二、界面结合力特点814

第四节 人工种植牙系统设计的生物力学814

二、上部结构的力学分析815

一、上部结构815

第五节 人工种植牙上部结构的力学分析815

二、松牙的应力817

一、牙齿松动时牙周组织的改变817

第十章 牙周病矫治的生物力学817

第一节 松牙的应力状况817

一、牙周组织对力的反应818

第二节 牙周病矫治的力学818

一、矫治的原则819

第三节 牙周病矫治器的设计819

二、松牙的固定819

三、矫治的效果820

二、矫治器的设计820

二、电阻应变仪822

一、电阻应变片及其工作原理822

第十一章 实验应力分析822

第一节 电阻应变测量822

附实验1 电阻应变片的粘贴技术824

三、记录器824

第二节 光弹性法825

附实验2 电测法测量弹性模量E和泊松比μ825

第三节 全息干涉法827

附实验3 光弹性实验方法观察827

附实验4 用全息干涉法测量悬臂梁的挠度828

第四节 激光散斑干涉法829

附实验5 用激光散斑干涉法测量面内位移830

一、有限元法基础832

第一节 理论应力分析方法832

第十二章 理论应力分析832

二、有限元法836

二、在牙体缺损修复应力研究中的应用840

一、在牙体结构及其支持组织应力分析中的应用840

第二节 有限元法在口腔医学中的应用840

五、在全口义齿修复后应力分析中的应用841

四、在可摘局部义齿修复力学中的应用841

三、在固定义齿修复力学中的应用841

参考文献842

八、在颅、颌系统力学分析中的应用842

六、在种植体生物力学相容性研究中的应用842

七、在正畸力学中的应用842

第十三篇 口腔医学美学 主编 陈扬熙845

二、美的基本形态和美学847

一、美和美的本质847

第一章 概述847

第一节 美与美学847

第二节 形式美及其主要规律848

一、口腔医学美学的历史渊源849

第三节 口腔医学与美学的结合849

二、当代口腔医学美学在我国的发展851

一、系统论美学对颜面审美的指导作用854

第一节 颜面美的基本观察要素854

第二章 颜面的审美基础854

三、颜面部形态结构的静态观察855

二、体像在颜面审美中的意义855

一、微笑的形态学研究860

第二节 微笑的审美860

二、微笑的训练862

三、微笑的软组织解剖基础863

二、颜面活体测量法的要点864

一、颜面活体测量的目的和观察重点864

第三章 颜面审美的研究方法864

第一节 颜面活体测量法864

第二节 口腔模型测量法867

三、X线头影测量法常用的测量点868

二、头颅定位器达到的定位标准868

第三节 面部照相测量法868

一、面部照相测量的要求868

二、面部照相测量的种类868

三、面部照相测量法的测量点868

第四节 X线头影测量法868

一、X线头影测量法使用头颅定位器的意义868

六、电子计算机化X线头影测量869

五、X线头影测量常用的角度869

四、X线头影测量法常用的基准参考平面和轴869

一、病人的心理类型及诊断871

第一节 口腔病人的审美心理及治疗意识871

第四章 审美与美育871

二、病人治疗的心态表现874

三、治疗对象的心理适应证875

第二节 审美的差异性和共同性876

一、审美的时代性877

三、审美的社会性878

二、审美的民族性878

四、审美的共同性879

一、医生自身素质的美育880

第三节 医生的审美素质和修养880

二、医生职业修养的美育881

一、从美学角度看义齿的演变885

第一节 口腔修复学中的审美885

第五章 口腔医学中的审美885

二、全口义齿修复美学886

三、可摘局部义齿的修复美学890

四、人造冠、固定桥修复美学891

五、口腔修复的比色与选色895

六、美学对口腔修复医师的要求896

一、正畸治疗的目标897

第二节 口腔正畸学中的审美897

二、正常?及审美标准898

三、正畸学中软、硬组织关系的审美901

四、正畸常用的颜面审美方法905

一、容貌美的解剖基础912

第三节 口腔颌面外科学中的审美912

二、牙-牙槽美容外科915

三、颜面整复美容外科917

第四节 口腔内科的审美924

二、牙体硬组织疾病对审美的影响及防治925

一、正常牙体牙周组织的形态学925

三、牙周组织疾病对审美的影响及防治929

参考文献932

第十四篇 口腔材料学 主编 陈治清935

一、口腔材料学的发展简史937

第一节 概述937

第一章 总论937

三、口腔材料的标准和标准化组织938

二、口腔材料的分类938

一、物理性能939

第二节 材料的性能939

二、机械性能941

三、化学性能944

四、生物性能945

第三节 聚合物的分子结构947

第二节 高分子材料的分类947

第二章 口腔高分子概述947

第一节 高分子的基本概念947

一、加聚反应948

第四节 聚合反应948

第六节 聚合物的生产949

第五节 高分子的聚集态结构949

二、缩聚反应949

第三节 口腔陶瓷材料的结构与性能951

第二节 口腔陶瓷材料的分类951

第三章 无机非金属材料概述951

第一节 概述951

二、口腔陶瓷制品的制备952

一、口腔陶瓷材料的制备952

第四节 口腔陶瓷材料及制品的制备952

一、冷加工954

第五节 金属的冷加工与热处理954

第四章 口腔金属材料概述954

第一节 金属的特性954

第二节 金属的结构954

第三节 金属的熔融与凝固954

第四节 金属的形变954

一、合金的结构955

第七节 合金955

二、热处理955

第六节 金属的成形法955

一、金属的腐蚀956

第八节 金属的腐蚀与防腐蚀956

二、合金的性质956

二、金属的防腐蚀957

一、印模膏958

第二节 非弹性印模材料958

第五章 印模材料958

第一节 概述958

三、印模石膏959

二、氧化锌-丁香酚印模材料959

一、藻酸盐类印模材料960

第三节 弹性印模材料960

四、复制模型用印模材料960

二、琼脂印模材料962

四、硅橡胶印模材料963

三、琼脂/藻酸盐印模体系963

七、其他印模材料965

六、聚醚橡胶印模材料965

五、聚硫橡胶印模材料965

一、熟石膏967

第二节 石膏类模型材料967

第六章 模型材料967

第一节 概述967

三、超硬石膏969

二、人造石969

一、概述970

第四节 牙用蜡970

四、特殊用途石膏970

第三节 其他类的模型材料970

一、金属电镀模型材料970

二、环氧树脂模型材料970

二、常用牙用蜡971

一、组成973

第一节 加热固化型基托树脂973

第七章 义齿基托树脂973

三、使用及热处理方法974

二、聚合原理974

四、热固化型基托树脂的性能975

七、义齿基托树脂的注射成型法977

六、义齿基托树脂微波热处理法977

五、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977

三、性能978

二、聚合原理978

第二节 室温化学固化型义齿基托树脂978

一、组成978

二、性能特点979

一、组成979

四、应用979

第三节 光固化义齿基托树脂979

三、临床应用980

三、常用塑料牙981

二、性能981

第八章 人工牙981

第一节 塑料牙981

一、概念及应用范围981

五、制造工艺982

四、性能982

第二节 陶瓷牙982

一、概念及应用范围982

二、原料组成982

三、种类982

一、种类和组成984

第二节 常规粉浆瓷材料984

第九章 全瓷修复陶瓷材料984

第一节 概述984

二、性能985

第三节 可切削陶瓷986

三、工艺步骤986

第五节 热压铸陶瓷987

三、性能987

第四节 渗透陶瓷987

一、组成987

二、制作工艺987

三、性能988

二、种类和组成988

第六节 铸造陶瓷988

一、概述988

四、制作工艺989

一、金属烤瓷材料与金属的结合形式991

第三节 金属烤瓷材料与金属的结合991

第十章 金属烤瓷材料991

第一节 概念和应用范围991

第二节 种类组成和性能991

一、种类991

二、组成991

三、性能991

三、工艺步骤992

二、金属烤瓷材料与金属结合的匹配992

三、性能994

二、组成994

第十一章 种植陶瓷材料994

第一节 概念和应用范围994

第二节 种类和组成994

一、种类994

一、氧化铝陶瓷995

第三节 生物惰性陶瓷类995

第四节 生物功能性陶瓷996

二、碳素陶瓷996

第五节 生物可吸收性陶瓷997

二、玻璃陶瓷997

一、羟基磷灰石陶瓷997

第七节 临床应用998

三、材料力学性质与界面关系998

第六节 材料与组织界面关系998

一、材料组成结构与界面关系998

二、材料表面状态与界面关系998

二、陶瓷人工骨999

一、陶瓷人工牙根种植体999

第八节 研究应用趋势1000

一、树脂基质1002

第二节 组成1002

第十二章 复合树脂1002

第一节 种类1002

三、引发体系1003

二、无机填料1003

一、物理性能1004

第三节 性能1004

四、阻聚剂1004

五、其他助剂1004

二、化学性能1005

三、机械性能1006

一、直接充填修复1007

第四节 应用1007

四、操作性能1007

五、生物学性能1007

二、修复体修复1008

一、磷酸锌水门汀1009

第二节 临床常用水门汀1009

第十三章 水门汀1009

第一节 种类1009

三、氢氧化钙水门汀1010

二、氧化锌丁香酚水门汀1010

四、聚羧酸锌水门汀1011

五、玻璃离子水门汀1012

第二节 粘接原理1015

二、粘接材料的应用类型1015

第十四章 粘接材料1015

第一节 种类1015

一、粘接材料的种类1015

一、牙体组织1016

第三节 口腔组织环境的粘接特性1016

一、粘接力的形成1016

二、粘接过程的界面物理化学反应1016

三、粘接力形成的必要条件1016

一、牙釉质的表面处理1017

第四节 表面处理技术1017

二、口腔环境1017

三、修复体的表面处理1018

二、牙本质的表面处理1018

三、骨粘接剂1019

二、牙本质粘接剂1019

第五节 常用粘接剂1019

一、牙釉质粘接剂1019

一、组成1020

第六节 窝沟点隙封闭剂1020

四、软组织粘接剂1020

二、性能1021

三、临床应用1022

二、硅橡胶类义齿软衬材料1023

一、丙烯酸酯类义齿软衬材料1023

第十五章 义齿软衬材料及颌面缺损修复材料1023

第一节 义齿软衬材料1023

第二节 颌面缺损修复材料1024

三、氢氧化钙糊剂1025

二、根管糊剂1025

第十六章 根管充填材料1025

第一节 固体类根管充填材料1025

一、牙胶尖1025

二、银尖1025

三、塑料尖1025

第二节 糊剂类根管充填材料1025

一、氧化锌丁香油根管充填材料1025

二、性能1026

一、组成1026

第三节 液体根管充填材料1026

一、组成1027

第一节 银汞合金1027

第十七章 银汞合金1027

二、固化反应1028

三、性能1029

第二节 镓合金1031

五、汞的污染与防护1031

四、应用及注意事项1031

二、性能1033

一、组成1033

第十八章 锻造合金1033

第一节 锻造18-8铬镍不锈钢1033

二、性能1034

一、组成1034

三、应用1034

第二节 锻造镍铬合金1034

一、组成1034

二、性能1034

三、应用1034

第三节 锻造贵金属合金丝1034

二、β-钛合金丝1035

一、镍钛形状记忆合金丝1035

三、应用1035

第四节 锻造钴铬合金丝1035

一、组成1035

二、性能1035

三、应用1035

第五节 锻造钛合金丝1035

一、铸造金合金1036

第一节 贵金属铸造合金1036

第十九章 铸造合金1036

二、铸造银合金1037

一、铸造铬镍不锈钢1038

第二节 非贵金属铸造合金1038

二、铸造钴铬合金1039

四、铸造钛及钛合金1041

三、铸造铜基合金1041

第三节 金属烤瓷合金1042

二、非贵金属烤瓷合金1043

一、贵金属烤瓷合金1043

四、合金与烤瓷的结合1044

三、烤瓷合金的表面处理1044

一、焊接合金1045

第四节 焊接与其他合金1045

二、其他合金1046

二、固定矫治器用金属制品1048

一、活动矫治器用金属制品1048

第二十章 常用金属制品1048

第一节 正畸用金属制品1048

一、桩冠修复用成品根桩1049

第四节 义齿修复用金属制品1049

第二节 牙体修复用金属制品1049

一、固位钉类型1049

二、固位钉的作用1049

第三节 颌面外科用金属制品1049

一、带钩夹弓夹板1049

二、内固定接骨板1049

三、金属种植体1050

二、锻造合金制品1050

四、附着体1051

一、组成1052

第二节 中低熔合金铸造包埋材料1052

第二十一章 包埋材料1052

第一节 概述1052

二、性能1053

一、磷酸盐包埋材料1054

第三节 高熔合金铸造包埋材料1054

第五节 铸钛用包埋材料1055

第四节 模型包埋材料1055

二、硅胶包埋材料1055

三、切削、研磨材料的种类及性能1057

二、切削及研磨材料的特性1057

第二十二章 口腔辅助材料1057

第一节 切削和研磨材料1057

一、切削与研磨的特点1057

一、分离剂1058

第二节 分离剂和清洁材料1058

二、清洁材料1059

一、咬合调整材料1060

第四节 其他辅助材料1060

第三节 义齿稳定材料1060

一、组成1060

二、性能1060

三、应用1060

参考文献1061

三、保健材料1061

二、压接赋形材料1061

第十五篇 口腔药物学 主编 曾光明1063

第三节 合理用药1065

第二节 口腔疾病的用药特点1065

第一章 总论1065

第一节 口腔药物学的内涵1065

二、合理用药的基本原则1066

一、合理用药的重要意义1066

二、临床常用剂型1067

一、药物剂型的发展1067

第四节 剂型1067

三、控释剂型1068

一、青霉素类1070

第一节 抗生素1070

第二章 抗微生物药物1070

二、头孢菌素类1071

四、氨基糖苷类1073

三、非典型β-内酰胺类1073

五、四环素类1074

六、大环内酯类1075

一、磺胺类药物1076

第二节 合成抗菌药物1076

二、喹诺酮类1077

一、制霉菌素1078

第三节 抗真菌药1078

三、硝基咪唑类1078

一、阿昔洛维1079

第四节 抗病毒药1079

二、氟康唑1079

三、碘苷1080

二、利巴韦林1080

一、哌替啶1081

第一节 镇痛药1081

第三章 镇痛药物1081

一、布洛芬1082

第二节 抗炎镇痛药1082

二、阿法罗定1082

三、布桂嗪1082

三、双氯芬酸钠1083

二、吲哚美辛1083

二、苯妥英钠1084

一、卡马西平1084

第三节 其他镇痛药物1084

第四章 局部麻醉药1086

二、利多卡因1087

一、普鲁卡因1087

第一节 组织浸润及神经干阻滞局部麻醉药1087

四、丙胺卡因1088

三、布比卡因1088

二、达克罗宁1089

一、丁卡因1089

五、阿替卡因108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