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理解新媒介 延伸麦克卢汉【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理解新媒介 延伸麦克卢汉
  • (加)洛根著;何道宽译 著
  • 出版社: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9089530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347页
  • 文件大小:45MB
  • 文件页数:377页
  • 主题词:传播媒介-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理解新媒介 延伸麦克卢汉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1 “新媒介”与麦克卢汉:绪论1

1.1 本书宗旨1

1.2 麦克卢汉方法论,读者可能的收获2

1.3 什么是“新媒介”?4

1.4 “新媒介”变化之中的外观/背景6

1.5 “新媒介”分类8

1.6 媒介是技术,是工具,是语言,是9

1.7 站在巨人的肩头上10

1.8 麦克卢汉论新媒介11

第一部 方法论15

2 麦克卢汉的方法论:媒介是人的延伸,媒介即讯息15

2.1 他的狷狂中寓有方法15

2.2 麦克卢汉方法论小结17

2.3 麦克卢汉主张技术决定论吗?18

3 五个传播时代:加上模拟式传播时代和互动式数字时代24

3.1 更新麦克卢汉的三个传播时代24

3.2 麦克卢汉的三个传播时代:口语传播时代、书面传播时代、电力传播时代25

3.3 语言的起源与演化27

3.4 细析口语传播与书面传播之差异29

3.5 媒介生态与媒介生态系统30

4 “新媒介”多大程度上确认或反驳了麦克卢汉的预测32

4.1 “新媒介”的新模式32

4.2 媒介定律与技术演化33

4.3 “新媒介”使书面文化逆转,使大众媒介的负面效应逆转35

4.4 新媒介强化了麦克卢汉指明的电力媒介趋势36

4.5 超越光速39

5 “新媒介”的14条讯息:概述42

5.0 “新媒介”与大众媒介的区别42

5.1 双向传播46

5.2 “新媒介”使信息容易获取和传播46

5.3 “新媒介”有利于继续学习47

5.4 组合与整合48

5.5 社群的构建49

5.6 便携性49

5.7 媒介融合50

5.8 互操作性53

5.9 内容的聚合54

5.10 多样性、选择性与长尾现象56

5.11 消费者与生产者的再整合57

5.12 社会的集体行为与赛博空间里的合作59

5.13 再混合文化61

5.14 从产品到服务的转变63

5.15 新旧媒介的比较与“新媒介”的14条讯息63

5.16 “新媒介”基于使用者的变化65

6 “数字经济”:知识经济的扩张67

6.1 “数字经济”述略67

6.2 重要的是获取信息而不是占有信息68

6.3 从信息到知识的范式转移69

6.4 知识管理与互联网70

6.5 终生学习:互联网时代的就业保障71

7 叠加的和串联的技术与媒介72

7.1 媒介是人的延伸72

7.2 媒介与技术的演化:延伸的延伸74

7.3 串联的技术与媒介:如何理解“新媒介是旧媒介的延伸”或“延伸的延伸”77

7.4 什么是媒介的实际内容?78

7.5 新二元论与符号域79

7.6 符号域分为媒介域和心灵域80

第二部 新媒介如何影响《理解媒介》所分析的媒介80

8 口语词:“新媒介”对口语词的冲击85

9 书面词88

9.1 “新媒介”对书面词的冲击88

9.2 第三种口语或数字口语90

9.3 书写文本的终结?91

9.4 互动文本93

10 道路与纸路94

11 数字96

11.1 第一次数字革命96

11.2 “零”的发明97

11.3 从数字到数字化97

12 服装99

13 住宅101

14 货币102

14.1 “新媒介”对货币的冲击102

14.2 自动取款机104

14.3 电子商务104

14.4 网上拍卖与固定价销售106

14.5 网上购物付款方式:信用卡与电子货币108

15 时钟111

16 印刷术112

17 滑稽漫画113

18 印刷词与书籍115

18.1 “新媒介”对书籍和学术刊物的冲击115

18.2 可供选择的文本格式118

18.3 电子书119

18.4 有声读物120

18.5 电子杂志121

18.6 图书馆122

19 轮子、自行车和飞机123

20 照片124

21 报纸与新闻126

21.1 “新媒介”对新闻的冲击126

21.2 “新”新闻的消费者127

21.3 “新”新闻的生产者128

22 汽车134

23 广告136

23.1 大众媒介上的广告136

23.2 互联网、万维网和其他“新媒介”上的广告138

23.3 网上的病毒式营销141

24 游戏143

24.1 电子游戏143

24.2 电子游戏的社会影响146

25 电报148

26 打字机149

27 电话150

27.1 “新媒介”对电话的冲击150

27.2 电传与传真151

27.3 寻呼机152

27.4 网络电话152

27.5 可视电话153

27.6 电信与趋同154

28 唱机与录制音乐的新形式155

28.1 “新媒介”对唱机、录音机、随身听与录制音乐的冲击155

28.2 光盘156

28.3 MP3播放器、iPod播放器与iTunes播放器156

28.4 索尼的数字版权管理159

29 电影161

29.1 摄像机161

29.2 录像机、影碟机和蓝光影碟机161

29.3 视频剪辑软件163

29.4 电影与互联网163

29.5 优视网现象164

30 广播166

30.1 “新媒介”对广播的冲击166

30.2 卫星广播167

30.3 网络广播168

30.4 播客170

31 电视172

31.1 录像带与电视制作172

31.2 遥控器173

31.3 电视与教育173

31.4 有线电视与卫星电视174

31.5 全球化对分割化175

31.6 电视与手机176

31.7 电视、视频短片与谷歌的融合177

31.8 互动的电视?177

31.9 数字电视和高清电视178

31.10 数字录像机,正在形成中的电视革命:蒂沃牌录像机和视频刻录机179

31.11 iPod播放器上的电视181

31.12 iTunes播放器上的电视与电影:比特流网站的机会181

31.13 电视与电脑的融合182

32 武器184

33 自动化(含工厂)186

第三部 《理解媒介》没有做的新媒介分析34 杂交技术或融合技术189

35 多功能打印机、复印机、扫描机和传真机191

35.1 “新媒介”对打印机的冲击191

35.2 扫描机与光学字符识读软件192

36 手机193

36.1 “新媒介”对电话的冲击:手机的出现193

36.2 手机的新服务功能194

36.3 手机的多功能194

36.4 照相手机的社会冲击197

37 个人电脑198

37.1 台式电脑与笔记本198

37.2 平板电脑201

37.3 电脑的利弊201

38 掌上电脑(PDA)202

38.1 掌上电脑与无线电子邮件202

38.2 电脑笔204

38.3 笔计算204

39 计算机软件206

40 互联网208

40.1 媒介之媒介208

40.2 寻根:前电子的原型互联网的历史210

40.3 互联网的源头211

40.4 互联网的口语结构213

40.5 互联网上的讨论组213

40.6 网络民主:终极的参与式民主214

40.7 电子犯罪与惩罚215

40.8 互联网与商务215

40.9 艺术与互联网217

40.10 互联网供应商和门户网站219

40.11 云计算220

41 电子邮件,即时通信与短信222

41.1 即时通信与短信222

41.2 电子邮件223

41.3 谷歌电子邮件224

42 公告牌、新闻讨论组、邮件通信组与聊天室225

43 万维网227

43.1 万维网的兴起228

43.2 万维网的利弊230

43.3 网络电视231

43.4 基于互联网的社交网231

43.5 Web 2.0237

43.6 语义网239

43.7 通俗分类法240

43.8 书签网站240

43.9 万维网和网站的兴起与演化240

44 博客245

44.1 什么是博客?245

44.2 作为新闻媒介的博客247

44.3 博客的社会心理影响250

44.4 非文本博客251

44.5 博客书252

44.6 博客进入主流252

45 搜索引擎加谷歌和图书馆253

45.1 搜索引擎253

45.2 谷歌称雄255

45.3 谷歌的竞争对手256

45.4 谷歌公司的创新257

45.5 谷歌、怀斯、瘦客户机,可能的计算机革命:一个猜想264

45.6 世界文献的数字化与搜索:“新媒介”对图书馆的冲击265

45.7 谷歌将实现凡尼瓦·布什“麦麦克斯存储器”的憧憬吗?271

45.8 图书从本科学生图书馆出逃271

45.9 电子浏览272

45.10 必应网:人性化的互联网272

45.11 谷歌是第七种语言吗?273

46 视频会议与网基协作工具274

46.1 视频会议274

46.2 网基协作工具275

46.3 集体智能277

47 虚拟现实与仿真278

47.1 什么是虚拟现实?278

47.2 虚拟现实的真实性279

47.3 3D虚拟现实平台上的电子游戏与角色扮演279

48 机器人,自动运行软件与代理软件283

48.1 机器人283

48.2 自动运行软件与代理软件284

49 人工智能与专家系统286

49.1 什么是人工智能?286

49.2 什么是强式人工智能?287

49.3 作者对强式人工智能的批判287

49.4 万维网上潜在的人工智能开发291

50 智能标签与数据空间293

50.1 条形码与智能标签293

50.2 数据空间294

50.3 数据空间赋能器:数据空间的存取、导航与搜索295

50.4 赛博空间、数据空间与“智能盒”的未来融合296

50.5 聪明、可读、可搜、可网上加工的智能标签书297

50.6 数据空间是第八语言吗?299

51 《理解媒介》没有涉及的赋能技术301

51.0 界定301

51.1 电子技术301

51.2 鼠标与图形用户界面302

51.3 触觉技术与嗅觉技术303

51.4 超链接、超文本与超媒介303

51.5 调制解调器与非对称数字用户线路304

51.6 光纤305

51.7 通信卫星305

51.8 无线保真、蓝牙与火线305

51.9 开放源码技术与维基307

51.10 维基与维基百科309

51.11 普适计算311

51.12 简易信息聚合311

附录 麦克卢汉方法论:他的狷狂中寓有方法312

A.1 媒介与技术是等价词312

A.2 技术是人体的延伸,媒介是心灵的延伸312

A.3 媒介是活生生的力的漩涡312

A.4 媒介创造新的社会模式并重构人的感知313

A.5 “媒介即讯息”313

A.6 任何新媒介的内容都是另一种旧媒介314

A.7 杂交系统315

A.8 媒介的阈下效应315

A.9 媒介的反直觉效应316

A.10 逆转:人成为技术的延伸316

A.11 社会仿效其技术317

A.12 地球村317

A.13 后视镜:历史是媒介研究的实验室318

A.14 三个传播时代319

A.15 断裂边界320

A.16 声觉空间对视觉空间320

A.17 文字、拼音字母表和印刷机321

A.18 书面文化时代的分割化322

A.19 电速条件下出现的新信息模式322

A.20 集中化对非集中化323

A.21 整合与多学科研究对专门化323

A.22 硬件对软件和信息323

A.23 冷与热/光照射对光透射324

A.24 作为防止媒介余波效应的媒介研究325

A.25 理解新媒介的利弊325

A.26 不做道德判断326

A.27 客观性的迷思326

A.28 口语传统与探索326

A.29 作为雷达与早期预警系统的艺术327

A.30 过时的技术成为艺术形式328

A.31 多学科研究328

A.32 “媒介分析”对“内容分析”328

A.33 界面和模式研究而不是“观点”研究329

A.34 外形—背景关系330

A.35 因果关系的逆转330

A.36 使用者即媒介内容331

A.37 一种反学院式研究的偏向331

A.38 媒介定律332

参考文献335

译者后记345

补记34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