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物理大师 杨振宁【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物理大师 杨振宁
  • 刘大椿主编;杨小明,高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9787504659552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262页
  • 文件大小:54MB
  • 文件页数:279页
  • 主题词:杨振宁-人物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物理大师 杨振宁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前言1

第一章 杨振宁的学术生涯21

一、难忘的少年时光23

1.风雷激荡:天生我才必有用23

2.母爱如江河之水,润物无声26

3.杨武之,中国第一位代数学博士29

4.杨家“龙文”,自强不息35

二、联大的峥嵘岁月41

1.天将降大任于斯人41

2.名师云集育英才44

3.进入物理学的对称领域49

4.撞开统计力学的大门51

5.西南联大与物理学的爱与憎54

三、芝大的全新境界56

1.初识世界大师风采56

2.艾里逊实验室的轶事61

3.泰勒与博士论文63

4.费米的伟大及其风格67

四、普林斯顿的岁月71

1.大师汇聚的科学圣地71

2.杨振宁与奥本海默72

3.与粒子物理学同步成长74

五、石溪:国际理论物理学的新中心82

1.石溪分校理论物理研究所82

2.到石溪后的研究86

3.“杨氏帝国”89

六、血浓于水的赤子情怀93

1.第一个访问中国的美籍华裔科学家93

2.“我应为中国科技发展作贡献”101

3.在香港未来发展中贡献力量107

4.在香港为内地教育事业募捐109

5.挥之难去的中国情结112

第二章 杨振宁的科学贡献116

一、世纪理论:杨-米尔斯规范场117

1.同位旋守恒和同位旋规范不变性117

2.杨-米尔斯场的实验检验119

二、统计力学的辉煌122

1.统计力学的第一个严格成果123

2.杨振宁-李政道相变理论123

3.杨-巴克斯特方程:统计力学的最高成就125

4.对凝聚态物理学的贡献126

三、弱相互作用下的宇称不守恒127

1.对称与宇称守恒128

2.θ-τ之谜:黑房子里的摸索129

3.弱相互作用下的宇称不守恒130

4.震惊物理世界的实验验证132

5.物理学思想史上一大转折133

四、当代卓越的物理大师138

1.微观世界的伟大探索者138

2.深邃的基本物理学思想141

3.物理学对数学的贡献143

4.杨振宁科学成就的影响145

第三章 杨振宁的思维创新148

一、对称性支配相互作用151

1.一个迄今最普适原理的问世151

2.对称性:20世纪理论物理学的认识主流155

3.与玻尔互补原理的异曲同工之妙159

二、物理学几何化思想163

1.规范场的几何化及其对数学的影响164

2.终极理论不会是人为的对称破缺169

三、数学与物理:“二叶理论”171

1.物理学家有关数学的两则笑话172

2.数学对物理学的影响175

3.物理学对数学的影响180

4.阴阳互补的“二叶理论”185

四、物理学新趋势:理论等待实验189

1.实验:科学的基础190

2.理论与实验必须时刻保持一致吗193

3.理论对实验的等待期195

第四章 杨振宁的方法创新200

一、数学的美和力量201

1.数学概念规定了物理结构202

2.规范场奠定了新思维结构的基石205

3.杨振宁的“宇宙宗教情感”209

4.对称性支配:真与美的统一211

二、科学绝对不是只有逻辑213

1.非逻辑方法:直觉214

2.非逻辑方法:灵感215

3.直觉和灵感的思维特点217

三、 “三阶段说”:知识、品味与风格220

1.知识(knowledge)与科学创造220

2.品味(taste)与科学研究224

3.风格(style)与科学创造229

四、审美能力与科学创造234

1.美与科学美235

2.审美与科学创造239

五、做学问的“3P”方法244

1.面对原始问题要始终不渝244

2.坚持不懈与相机行事249

3.做学问要有力量,走自己独创之路253

参考文献258

后记26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