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世运与命运 老三届人的生存与发展增订本【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世运与命运 老三届人的生存与发展增订本
  • 金大陆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 ISBN:9787807457466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469页
  • 文件大小:24MB
  • 文件页数:487页
  • 主题词: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世运与命运 老三届人的生存与发展增订本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缘起与题识1

1.纪念的旗帜1

2.从展览会到展销会4

3.热中之冷6

4.国外的消息8

5.几点辨析10

6.几点说明13

第二章 当年的分布15

1.届别之间15

2.“四个面向”与“再教育”的提法16

3.“四个面向”的情况18

4.比较与差异20

5.撞开返城的大门24

6.回家的路径27

第三章 角色与处境30

1.落脚30

2.最大的集合群31

3.一支踏上台阶的队伍34

4.适宜状态35

5.一支突围而出的队伍36

6.特别群体39

第四章 昨天的提问43

1.一种说法43

2.倒霉者与幸运者44

3.一条界限45

4.优先的发言权46

5.几点注意47

6.经历的牵拉作用49

7.上层的高明与下层的可贵50

8.走向明天52

第五章 迟到的追寻53

1.耽误与修复53

2.优势55

3.环境与机会56

4.三个集团方阵57

5.两种不同类型的自学59

6.为了使用60

7.高考者61

8.学历层次63

9.渊源关系64

10.职业的文化定位66

11.特别的知识构成之一67

12.特别的知识构成之二68

第六章 感觉年岁70

1.一个敏感而又脆弱的话题70

2.胶着与离散71

3.不同的角度与心情72

4.两层疑惑73

5.拉直的皮筋与悠荡的皮筋75

6.成功的放逐与不幸的沉沦77

7.昨天的样子80

8.当下的状态与心情82

9.优劣所在83

10.是东风,还是西风85

11.底蕴88

第七章 选择与推举92

1.骨干乎?贡献乎?92

2.顺势中?尴尬中?94

3.透析三组对应96

4.自信吗?理智吗?99

5.一声警钟101

6.我们“保守”吗?103

7.有个稳定的集合层104

第八章 分层与流动107

1.两类划分107

2.两类分流108

3.富有张力的对峙111

4.犄角般的对峙111

5.当年,为谁种田112

6.抹去问号114

7.理性的力量115

8.毕竟是“小字辈”117

9.经历的密码119

10.解释与辩护120

11.要说明,更应该——122

第九章 优胜劣汰125

1.要害的问题与问题的要害125

2.风浪中的大船与小船126

3.地位问题127

4.迟缓129

5.主动方的主动130

6.只能“慢慢来”131

7.为何“慢慢来”131

第十章 跳槽:一个假设的问题134

1.沉重的抉择134

2.经历中的印痕135

3.回答三个问题136

4.求收入?还是求发展?138

5.不同的序列139

6.无奈与遗憾141

7.向外的忧患与向内的龟缩142

第十一章 为了生活145

1.构筑背景145

2.影响日后发展的因素151

3.两段阶梯154

4.弱者的话题156

5.进入比较系统158

6.以过去为参照159

7.自己→同事→外单位161

8.自己的分量162

9.在同事面前164

10.说不清与说得清165

11.非常严重的问题167

第十二章 劳动与做人171

1.问题的背后171

2.正气汇聚172

3.两个小群体和两个大群体的比较173

4.责任的驱动和责任的承担174

5.不同的知识分子175

6.责任心与良心176

7.本色与情感178

8.可贵的珍惜180

9.环境的困顿与自我的困惑181

10.遗憾与思考182

第十三章 视野与心态184

1.昨天的刻印与今天的阐说184

2.集体心理185

3.有差异的集合187

4.务农者的不同队列188

5.职业需要与心理需求190

6.知识分子的不同队列191

7.相同与不同的路数192

8.永远的心怀193

第十四章 时代的主题196

1.历史嬗变的见证人196

2.以经历为见证199

3.领先的态度201

4.有点儿委屈和疑虑203

5.现实中的主潮205

6.六六届高中生的遗憾206

7.为什么观望,为什么无所谓207

8.展望前途210

9.职业定位与梯队走向212

10.确证与提醒214

第十五章 演变与定位216

1.社会价值体系216

2.跨越断裂217

3.社会价值体系的三个状态219

4.在父辈与儿辈之间219

5.今天的决裂者221

6.多方面的参照223

7.两可的意向224

8.在广阔的背景中226

第十六章 缺欠之门228

1.一幅蓝图228

2.“阻断”之前的基础与“阻断”之后的努力229

3.一个奇怪的现象230

4.两项常规性的解释231

5.交错关系233

6.深感不足235

7.四级阶梯236

8.光荣与骄傲237

9.进入“休眠期”239

第十七章 道德走向与社会发展241

1.距离感241

2.理智而沉着的眼光242

3.焦虑而不满的心态243

4.更多地说“不”者之一244

5.更多地说“不”者之二246

6.走向互补248

第十八章 义利之辨251

1.主导性意见251

2.主导性倾向252

3.“为自己”与“为他人”253

4.有重点的平衡254

5.示范者255

6.误区及其辨析256

第十九章 走近(进)五十的感悟258

1.为自身定位258

2.为周围人定位259

3.张开的比例差260

4.紧缩的比例差261

5.彗星样的影像262

6.职业与定位之间的微妙变化之一263

7.职业与定位之间的微妙变化之二264

8.职业与定位之间的微妙变化之三265

第二十章 当年的婚姻268

1.最后的防线268

2.六八届人的遭遇269

3.境况与反应270

4.把握前途的动机和结果271

5.有些补充273

第二十一章 婚变:诊断及其应对275

1.互爱的获得与失却275

2.早婚与晚婚的原因及“克制”的心态276

3.职业、身份及“克制”的心态279

4.穷源竟委280

5.开放与谨慎282

6.在青年人面前283

7.身份优势285

8.说不清了286

9.婚姻危机中的男性和女性287

10.一点补充289

第二十二章 为人父母的心愿291

1.两次“血缘联系”291

2.谁有两个子女292

3.子女的年龄构成294

4.老高中的资格296

5.境况与氛围的心理效果297

6.家境298

7.三个等次299

8.问题的另一面301

9.是实惠,还是无奈302

10.是理智,还是茫然305

11.另外的补充306

第二十三章 生活的色彩和创造309

1.关于生活方式309

2.青年的优势与年轻的局限310

3.趋美的差异311

4.不同的歌曲圈313

5.来自青年界和商界的报告315

6.环境及其父母之心317

7.共同的期望319

8.平等的原则321

9.参照与评价323

10.享受与创造的背离325

第二十四章 父辈眼中的儿辈327

1.“围城”效应327

2.多数人的看法329

3.职业定位331

4.两种“事实”333

5.主导性意见335

6.不同的集合与相关的问答336

7.三条不同的曲线337

8.优势与缺失339

9.有规则的块状分布341

10.社会管理者的立场和个体职业者的视角343

11.投了否决票344

第二十五章 面对青年人的指责347

1.倾听347

2.尖锐的道理349

3.有道理的偏激350

4.拒绝的态度352

第二十六章 代沟、角色与承担354

1.M·米德的代沟理论354

2.时空距离356

3.为了有生命力的未来358

4.基本判断359

5.文化程度的支撑360

6.选票投给谁361

7.如此“偏高”与如此“偏低”363

8.有点气恼365

9.政治的眼光366

10.站在中间的层次368

11.肩并肩与背靠背369

附:走出圈围371

第二十七章 生命可贵374

1.两桩揪心的事374

2.在繁忙的节律中之一375

3.在繁忙的节律中之二377

4.闲暇的自我空间379

5.双重角色与双重责任381

6.朋友与亲戚之间382

7.喜欢的缘由384

8.不喜欢的缘由385

9.健身类闲暇的遗憾386

10.一半对一半388

11.令人纳罕的疑问389

12.心理因素及其背后391

附录一:394

一、1966—1969届上海市各区、县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情况统计394

1.1966—1968届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人数汇总表394

2.1966—1967届知识青年去市郊国营农场人数395

3.1966—1968届知识青年去江西、河南、青海、福建插队落户和赴云南、大丰国营农场人数396

4.1966—1968届知识青年去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人数397

5.1966—1968届知识青年去黑龙江黑河地区插队落户的人数400

6.1966—1968届知识青年赴黑龙江省军管农场人数400

7.1966—1968届知识青年去内蒙插队落户人数401

8.1966—1968届知识青年赴吉林省插队落户人数402

9.1966—1968届知识青年赴云南省插队落户人数403

10.1966—1968届知识青年赴贵州省插队落户人数405

11.1966—1968届知识青年去江西省插队落户人数407

12.1966—1968届知识青年去安徽省插队落户人数409

二、1966、1967届初中、高中毕业生分配去本市、外地工矿企业、事业单位统计411

1.1966、1967届初中、高中毕业生分配去本市、外地工矿企业、事业单位的人数和政治情况411

2.1966届知识青年分配去工矿的人数414

3.1967届知识青年分配去工矿的人数417

三、1966届初中毕业生各区、县分配情况总汇419

1.说明419

2.1966年初中毕业生参加工、农业劳动分配汇总表420

3.1966年初中毕业生上山下乡任务分配表421

4.1966年初中毕业生支援内地建设任务分配表422

5.1966年初中毕业生参加本市工厂企业劳动任务分配表(中央各部在沪直属单位部分)423

6.1966年初中毕业生参加本市工厂企业劳动任务分配表(地方所属企事业单位部分)426

四、1966届高中毕业生各区、县分配情况总汇428

1.1966年高中毕业生参加工、农业劳动分配表428

2.1966年高中毕业生上山下乡任务分配表429

3.1966年高中毕业生支援内地建设任务分配表430

4.1966年高中毕业生参加本市工厂企业劳动任务分配表(中央各部在沪直属单位部分)431

5.1966年高中毕业生参加本市工厂企业劳动任务分配表(地方所属企事业单位部分)432

五、1967届高、初中毕业生各区、县分配情况总汇433

1.1967年高、初中毕业生参加工、农业生产建设任务汇总表433

2.1967年高、初中毕业生去国营农场任务分配表434

3.1967年高、初中毕业生支援内地建设任务分配表435

4.1967年高、初中毕业生参加工交企业劳动任务分配表(中央各部在沪直属单位部分)436

5.1967年高、初中毕业生参加工交企业劳动任务分配表(地方所属企事业单位部分)437

六、各区、县参加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任务完成情况438

1.1966年高、初中毕业生参加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任务分配表438

2.上海10区参加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任务完成情况表439

3.上海10县参加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任务完成情况表442

七、上海市1968—1975年(上半年)知识青年安排情况444

1.上海市1968—1975年(上半年)知识青年“四个面向”情况一览表444

2.上海知识青年1968—1975年(上半年)去外省上山下乡分布情况表445

3.上海知识青年1968—1975年(上半年)分配去向占安排总人数百分比446

4.上海知识青年1968—1975年(上半年)去外地和本市上山下乡人数百分比446

5.上海知识青年1968—1975年(上半年)去各省上山下乡人数百分比447

6.上海知识青年1968—1974年上山下乡人数和变动情况表448

八、上海市中专、中技、半工半读学生安排情况450

1.上海市1968届、1969届中专、技校、半工半读毕业生安排情况表450

2.上海市1968届、1969届中专、技校、半工半读学生上山下乡情况表451

3.上海市1970—1972届为外地代训学徒、技工、卫生学校学生分配情况表452

九、其他453

1.上海市1966—1975届中学毕业生人数453

2.上海市1955—1966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情况表454

3.上海市1955—1971年闲散居民上山下乡情况表455

附录二:456

从《苦难与风流》到《世运与命运》——答《中国青年研究》杂志记者问456

初版后记463

老三届人:沧海桑田的一株标本——《世运与命运》(增订本)后记46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