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悬念 十字路口的中国经济【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悬念 十字路口的中国经济
  • 贺晓东著 著
  • 出版社: 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
  • ISBN:7806393234
  • 出版时间:2000
  • 标注页数:529页
  • 文件大小:24MB
  • 文件页数:554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悬念 十字路口的中国经济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进入WTO前后的中国(代序)1

第一篇 导论:经济改革何去何从3

第一章 渐进之路:是否幸运之路3

一 改革选择了前进,幸运拥抱了中国3

中华民族最后的吼声3

改革没有蓝图4

二 使命:完成资本转化6

第一个改革宣言6

改革与产权制度7

费孝通妙言“所有权”10

所有权制度带来了现代经济增长11

改革要经历新制度“分娩”的阵痛13

三 改革三阶段14

四 “搁浅”在所有权问题20

摸不着石头就过不了河20

走不通的“承包制”22

柳暗花不明23

五 十字路口的后顾前瞻25

第二章 改革的结构演化与双轨体制28

一 目标模式28

改革路径可以选择30

二 路径选择30

“保守疗法”与“外科手术”31

渐进与改良33

一锅“夹生饭”34

三 双轨制的形成35

放权让利形成双轨制35

诸侯经济与准商品生产者36

四 不完全市场的特征37

五 企业目标:个人收入极大化39

贿赂怎样成为企业行为40

六 企业行为:贿赂与短期化40

贿赂的作用42

企业行为短期化43

七 “双轨制”的效率44

收入与成果挂钩并非总能提高生产率44

收入高攀比,效率低攀比46

八 双轨制的调节与均衡47

双轨调节:市场行政化,权力经济化47

两种体制互相渗透、互相侵蚀48

非均衡的双轨调节49

不规范导致功能异化50

九 出路:面临新的选择50

非稳态的双轨体制52

选择:创新还是崩溃,时机只有一次55

第三章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57

一 物价负增长,不亦乐乎57

二 走出短缺,就是买方市场吗60

三 渐进式的改革与自发私有化的成本63

四 改革:留下买路钱71

五 资金短缺与金融政策的困惑77

六 经济增长的咏叹调80

七 谁是国有企业的老板84

八 中国保险业的“祸”与“福”87

九 政府的“弱地位”与“强作用”91

十 机构越消越肿95

十一 贪渎越来越烈101

十二 东亚金融风暴擦身而过,福焉?祸焉?110

十三 外汇储蓄并非多多益善111

十四 主旋律:启动内需与国企脱困114

一 中国的“哥德巴赫猜想”125

国企改革正未有穷期125

第四章 本来就是一个死结--谈国企效益问题125

第二篇 求解国企改革的方程式125

“嫁接”试验126

捷径并非近路127

二 国企效益大滑坡128

三 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132

二元体制结构:国有与非国有132

国有、非国有经济地位的变动132

无意插柳柳成荫135

“红帽子”价值几何136

四 为什么喜欢“红帽子”136

是亲三分向137

“红帽子”里有特权137

企业呼吁公平139

五 国企经营难在何处140

亏损缘于“政策性”140

国家要撒手了142

银行能顶替财政吗143

六 怎样“搞活”国企144

仙女下不了“凡”,国企脱不了“胎”144

国有企业岂能自负盈亏145

财政赖国企的账,国企赖银行的账147

亲妈狠毒:“断奶”加“放血”148

七 国家也有难处149

第五章 分不开的“政企”152

一 从“两权分离”到“政企分开”152

同义反复的改革152

一次“环绕地球的旅行”153

二 政企分开没有先例154

国有企业看世界规范154

国企本是“政企不分”157

关于市场缺陷158

“看不见的手”并非万能158

三 读一点理论史158

市场也需要“看得见的手”160

四 政府干预的重要手段160

政府的政策工具160

真正的“经济手段”162

国有企业与工业化发展战略163

五 政府干预国企的根据164

国企特性与“政企分开”不无矛盾164

国企的制度逻辑166

国资流失的堤防在这里决口167

六 脱离所有权的监控与国企改革167

所有者与经营者169

模糊产权、弱化所有权约束是自挖墙脚170

打工者为什么不买老板的账172

七 假如国企的自主权扩得同民企一样大172

政府干预不能少172

从产权关系去理解国企性质175

把“羊群”交给“狼”看管176

一 公共目标还是利润目标178

在中国,国企意味着什么178

第六章 国有企业岂能唯利是图178

西方国家国企也为社会服务180

国企是一种政策工具181

二 国有企业的目标选择183

政策性行为影响国企效益183

国企目标的双重性184

目标选择中的所有权决定185

三 决策还是政府当家186

四 政府目标与企业目标的差异189

政府目标何其多189

政府有病,企业吃药191

政府企业化,企业行政化191

一个案例193

五 国有企业与利润刺激194

产权安排与利润刺激194

短期化利益与短期化行为195

第七章 国有化与市场经济198

一 从国有经济到国有化198

市场有“两只手”198

政府干预在市场经济中的位置199

极端的政府干预:经济计划和国有化200

政府干预过度的危害201

单一国有制与市场经济有冲突203

二 普遍的国有化实质上是一种指令经济204

市场经济前史:指令经济与习俗经济204

非市场的国有经济=指令经济205

三 国有企业同市场经济的“异己性”208

国有经济同市场经济的兼容性与不可兼容性208

软约束的含义213

国企预算软化是世界性问题215

财政软化、信贷软化和股市软化216

是谁破坏了市场规则218

过大的国有经济会拖垮国民经济219

四 倾覆威胁着国有经济大船219

最终决定国有经济比重的经济因素220

“小马拉大车”222

国有经济的尴尬224

第八章 无解之解:市场经济呼唤国家所有权退出226

一 国有经济已难以为继226

国有经济捉襟见肘226

财政难为无米之炊228

国企坐守“空壳”,政府寻求“杂粮”229

国家所有权认同危机230

二 国家所有权唱“空城计”230

国家所有权“空洞化”232

三 股份制改造不是“诺亚方舟”235

理想的国企改革模式235

政府作股东,“婆婆”加“老板”236

老板怎么办237

进一步退两步:剩余收益权重成悬念238

四 政府退出,时不我待240

国有经济成为“地上悬河”240

国有经济的“悲凉之秋”241

“大锅饭”难以为继,政府退出是唯一选择243

政府不是说退就能退的246

五 政府退出的难点与对策246

社会职能欠帐成为“拦路虎”247

分离社会职能的新思路250

六 退出不是退却253

有退有进,以退为进253

经济政策不会一成不变253

国有化和非国有化都是国家经济调控的手段255

一 一个敏感而沉重的话题261

“流失”的困惑261

第九章 为什么流失的是国有资产?261

第三篇 天问:国资流失谁之过261

改革年代的“社会主义好”262

天网疏而有漏264

流失不仅源于腐败265

国资流失成为决堤之水266

二 投资热症与资产流失268

千夫所指的紧缩268

大跃进与大跃退269

健忘的中国人272

三 改革名义下的大流失275

改革前后国资流失的差别275

内部人控制276

国资流失的渠道278

四“弗兰肯斯坦”的回唤282

体制效应:贪污和浪费282

弗兰肯斯坦:理想主义者反为其创造物所害283

贪污和浪费吞蚀着国家经济286

五 为中国经济“热病”把脉289

生命的秘密与市场自动调控系统289

缺少“拮抗装置”的中国经济292

行为偏差:政府的特殊偏好294

地方利益驱动的争投资大战295

企业负债对投资膨胀的影响296

投资膨胀的实例297

六 自发私有化与国资流失297

国企改革的目标297

自发私有化298

制度逻辑的冲突299

所有权约束弱化=国资流失301

七 个人利益主体的行为303

利益主体分化与合谋暗算303

政府加盟的“双重”合谋暗算305

所有权约束双重弱化与行政干预的必要性306

八 行政干预弱化与内部人控制306

两难选择:行政干预与内部人控制308

“内部人控制”现象产生的原因及问题309

股份制改造对“内部人控制”无能为力313

第十章 债务约束软化与信贷资金流失314

一 银、企债务危机与信贷资金流失314

信贷资金惊人的流失314

银、企债务危机315

债务的约束软化与损害转嫁316

二 一个破产案例317

债是一种契约关系319

三 保障债权、债务关系的经济学319

政府干预对债事契约关系的破坏321

政府干预造成侵权损害322

四 高负债、低效益与“借贷经济”323

国有企业负债的几个特点323

国企高负债的“为什么”325

国有经济已经变成借贷型经济327

五 企业破银行的债,银行破国家的产330

破产逃债不全是企业行为330

破产的经济意义在于逃债332

在破产程序中加强债权人作用的一点设想336

胜利大“逃债”337

丧钟为谁而鸣339

第四篇 揭开中国金融的盖子345

第十一章 金融与泡沫经济345

一 中国人对泡沫经济并不陌生345

什么是“泡沫经济”345

泡沫经济也是中国的“土产”346

泡沫经济的先行者348

高速货币化:金融化350

二 倒金字塔--颠倒的经济结构350

金融扩张支撑着改革和增长351

金融深化与金融资产的膨胀353

生产领域里资金“贫血”354

“倒金字塔”说明了什么355

三 泡沫化的虚拟资产357

股市“高血压”357

“垃圾”股上天,绩优股落地359

股市还是赌场361

不会产生巴菲特的中国股市364

股市救亡行动366

“红光实业”的案例说明了什么369

泡沫有助于股市扩张371

股灾将从这里爆发372

四 国有股减持是否会引爆A股“炸弹”375

计划体制把股市变成一颗“炸弹”375

减持国有股会不会引爆A股炸弹380

五 增长与发展断裂处的泡沫383

龙困浅滩、虎落平阳与索罗斯的投机383

克鲁格曼命题:东亚无奇迹384

增长与发展的断裂以及泡沫的产生386

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与结构调整388

经济结构僵化与规律在中国的作用389

东亚奇迹破灭了,中国还能走多远390

六 泡沫化的信贷资产392

“泡沫”的经济学含义392

泡沫向金融系统转移395

信贷资产中泡沫积累的迹象396

七 外资依赖推进经济泡沫化398

外资是“狼”还是“羊”398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401

“双缺口”模型及其经济含义404

外向型的中国经济406

中国经济与东亚经济的异同407

外资活动所产生的泡沫409

八 政府主导是泡沫经济的制度温床411

日韩两国的例证411

经济泡沫背后的政府作用413

第十二章 银行与金融火药桶419

一 您考虑过存款风险吗419

设想一下419

金融风暴给我们上课421

金融危机也是一个规律425

谁来为存款保险428

二 偏斜的金融结构430

中国金融结构上的特征430

中国金融结构的若干分析431

三 中国商业银行风险有多大433

金融机构是风险经营企业433

我国商业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资产运营概况436

不良贷款比例过高,信用风险加大438

商业银行支付风险评估439

银行资产流动性风险评估440

银行经营恶性循环443

违规经营造成的风险445

银行界亮出了黄牌446

四 各种违规但仍通行的金融活动448

农村合作基金会的真相448

民间资金互助组织的畸变452

供销社变成“银行”引起金融风波455

现状分析457

民间信贷活动的背景及作用457

民间金融风险无可防范459

怪病:国企感冒,银行发烧460

五 体制死结:国有制下的银企关系460

银行缘何成了“第二财政”462

这样的银企关系还能走多远466

六 化解危机尚无良策468

一万多亿呆账怎么办468

国外处理不良资产的几种方式471

怎样消化一万多亿不良资产474

主办银行办不出良性的银企关系476

国有银行为什么商业不起来479

一 中国已深深地卷入世界金融市场485

第十三章 中国面对国际化的难题485

二 金融国际化的另一面488

三 外资大量流入种下危机的种子493

四 外资银行来了497

五 是利用外资还是被外资利用500

六 烫手的山芋:1540亿外汇储备504

七 国资流失与资本外逃509

世界第七大资本输出国的悲哀509

外逃资本知多少510

资本外逃防不胜防511

奇怪的资本逃亡513

八 不安分的资本打着“国有”的印记513

国有资本向海外流失514

九 人民币的尴尬517

不贬值的承诺517

人民币同时面临升值与贬值两种压力518

人民币币值高低论521

人民币为“值钱”而苦恼524

人民币汇率问题可能被过度政治化524

市场不相信承诺526

人民币:找到你合适的位置52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