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地学史 古代卷【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国地学史 古代卷
  • 杨文衡,杨勤业主编;杨文衡,艾素珍,陈丽娟著 著
  • 出版社: 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 ISBN:9787543575882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816页
  • 文件大小:98MB
  • 文件页数:838页
  • 主题词:地理学史-中国-古代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地学史 古代卷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原始社会地学知识的萌芽1

第一节 原始社会概况1

第二节 旧石器时代地学知识的萌芽3

一 生产活动与地学知识3

二 居住环境与地学知识6

三 石器反映的矿物岩石知识8

四 交通和交流中反映的地学知识11

第三节 新石器时代地学知识的增长14

一 生产活动中地学知识的增长14

二 居住环境中地学知识的增长33

三 墓葬反映的地学知识43

四 交通和交流中反映的地理知识46

五 原始文字反映的地理知识51

第二章 奴隶社会(夏、商、西周)地学知识的积累53

第一节 社会环境对地学的影响53

第二节 夏代地学知识的积累54

一 城市反映的地学知识54

二 青铜器反映的地学知识57

三 传说中的地图59

四 夏禹治水的传说及其反映的地学知识60

五《夏小正》中的物候知识61

六 夏朝的海陆交通62

第三节 商代地学知识的积累63

一 甲骨文中的地学知识63

二 文物中反映的地学知识69

三 城市体现的地学知识73

四 商朝的交通与地学知识74

第四节 西周地学知识的积累76

一 地震知识76

二 地图知识77

三 矿物岩石知识77

四 文献中的地学知识80

五 西周的交通与地学知识84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地学85

第一节 社会环境对地学的影响85

第二节 文献综述85

一 综合性地学著作:《山海经》和《禹贡》88

二专题性地学著作:《穆天子传》、《管子》及其他100

三 古籍中的文化地理内容110

第三节 地学思想的发展116

一 阴阳五行与地学116

二 大地形态观122

三 区域差异思想127

四 人地关系理论132

五 环境保护思想136

第四节 地图的绘制142

一 文献记载与地图分类143

二 地图文物148

第五节 地学知识的应用152

一 军事地理152

二 水利工程162

第六节 铁器的使用与矿物岩石知识173

一 铁器的辉煌173

二 金币的出现和金器的广泛使用174

三 文献中记载的矿物岩石知识180

四 探矿理论184

第七节 本章小结185

第四章秦、汉时期的地学186

第一节 社会环境对地学的影响186

第二节 中外交通与地理视野的扩大187

一 张骞通西域187

二 班超、班勇和甘英的旅行192

三 南海航线194

第三节秦、汉地图195

一 文献中记载的秦、汉地图196

二 地图文物198

第四节 地理文献200

一 字典中的地学内容200

二 司马迁与地理学202

三 班固与《汉书·地理志》206

四 水利、水系著作209

第五节 方志著作的兴起212

一 全国性的总志213

二 地方志214

第六节 纬书中的地学知识215

第七节 气象知识与地学仪器218

一 气象知识218

二 地学仪器225

第八节 大地形态观228

一 地平(或地方)观228

二 地扁平说229

三 地圆说229

第九节 环保思想与环保政策法规230

一 环保思想230

二 环保政策法规234

第十节 矿物岩石知识237

一 考古文物资料中反映的矿物知识237

二 文献中的矿物知识239

三 秦汉时期对岩石的利用245

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地学248

第一节 社会环境对地学发展的影响248

一 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奠定了中国地学发展的基础248

二 北方少数民族的南下和汉族政治中心的南迁,加速了地学尤其是区域地理认识的发展249

三 多种宗教哲学思想的传播,促进有关地学认识的进步251

第二节 大地形态认识的发展253

一 浑天说、盖天说和宣夜说的大地形态观253

二 昕天说、安天说和穹天说的大地形态观257

三 浑天说与盖天说的论战259

四 佛家须弥山说的天地结构论260

第三节 国内区域地理认识的发展262

一 区域性史地著述的涌现262

二 陆地水文地理知识的大综合271

三 地貌认识的飞速发展281

四 生物地理学知识的进步289

第四节 边疆与域外地理知识的发展293

一 东亚、东南亚与南亚地理认识的进步294

二 西域地理认识的深入298

三 南部边疆及域外地理认识的深化304

第五节 沿革地理与地名学的发展308

一 沿革地理学雏形的形成308

二 地名学的建立312

第六节 地图测绘学的发展317

一 地图的编绘与地理模型的制作317

二 裴秀创立“制图六体”320

三 刘徽撰《海岛算经》问世321

第七节 地质学和矿物岩石学知识的发展323

一 地质学知识的发展323

二 矿物岩石学知识的深化327

第八节 气象气候学知识的发展337

一 气象气候预报的进步337

二 对气象气候现象认识的深入340

第六章 隋唐五代时期的地学343

第一节 社会环境对地学的影响343

第二节 测量与制图344

一 测量取得的成就344

二 官私绘制的地图348

三《图经》中的地图352

四 地图学家353

第三节以“图经”为特点的方志著作357

一 全国性的区域志357

二 域外地理志362

三 地方志363

第四节 沿革地理365

一 正史中的沿革地理365

二《通典》中的沿革地理367

三 方志中的沿革地理367

第五节 水利工程和水文学368

一 水利工程368

二 海洋潮汐学的发展369

三 陆地水文学的发展372

四 河源的探寻374

第六节 气象气候的观测记载376

一 气象气候著作376

二 气象知识378

三 气象仪器379

四 物候知识380

第七节 旅行家对中外地理学的贡献381

一 常骏381

二 玄奘382

三 王玄策385

四 杜环386

五 义净387

六 李翱389

七 张匡邺390

第八节 环保与人文地理知识390

一 环保思想与环保措施390

二 人文地理知识394

第九节 地质和矿物知识398

一 颜真卿等人的海陆变迁思想398

二 手工业生产与考古文物资料中反映的矿物岩石知识399

三 对矿物岩石性质的认识406

四 指示植物找矿知识408

五 矿物岩石著作409

六 对化石的认识421

七 温泉知识423

八 大地形态观424

第七章宋、辽、金、元时期的地学426

第一节 社会环境对地学的影响426

第二节 方志的蓬勃发展428

一 总志429

二 图经435

三 地方志436

四 方志理论439

第三节 沿革地理441

一 史书中的沿革地理441

二 方志中的沿革地理442

三 沿革地理著作442

第四节 测量和地图绘制443

一 测量技术和制图理论443

二 绘制在帛和纸上的地图446

三 石刻地图454

四 地理模型459

第五节 水文学的成就460

一 河湖水文学461

二 海洋潮汐学469

第六节 气象气候学的发展471

一 降水及其测量471

二 物候的观测记录与理论阐述473

三 对影响各地气温因素的认识474

四 风和风向仪475

五 对其他气象现象的观察研究477

六 天气预报479

第七节 边疆和域外地理著作481

一 在对外交往中获得的边疆和域外地理知识481

二 旅行考察记录的边疆和域外地理知识482

三 边疆和域外地理专著488

第八节 大地形态观489

第九节 地质知识491

一 地质理论491

二 对化石的认识493

三 对火山与温泉的认识499

四 矿物岩石知识500

第八章 明朝的地学543

第一节 社会环境对地学的影响543

一 统治者搞思想专制543

二 郑和航海544

三 抗击外部入侵促进了边疆地理的发展544

四 道教的振兴544

五 治理黄河与运河545

六 本草著作545

七 矿业的发展546

八 西方传教士来华546

九 明朝园林对地学的影响546

第二节 郑和下西洋与域外地理著作547

一 郑和下西洋及其在世界航海史上的地位547

二 航海记录与域外地理著作552

第三节 方志进一步发展557

一 一统志557

二 地方志559

第四节 旅行家对地学的贡献562

一 明朝后期出现旅行家群体562

二 王士性对人文地理学的贡献567

三 徐霞客对自然地理学的贡献586

第五节 边疆地理著作598

一 北方边防著作598

二 海防著作600

三 南方边疆地理著作602

第六节 水利和水文知识604

一 水利知识604

二 水利著作607

三 水文知识609

第七节 地图的绘制与外流614

一 地图的绘制614

二 地图的外流624

第八节 耶稣会士来华与西方地学知识的传入626

第九节 矿物岩石知识634

一 矿业、建筑、文物反映的矿物岩石知识634

二 炼丹、中药中的矿物岩石知识649

三 矿物岩石著作655

四 方志、类书、笔记中记载的矿物岩石知识657

第九章 清朝的地学671

第一节 社会环境对地学的影响671

第二节 清朝的地理学思想673

第三节 水利和水系著作677

一 治河专家及其著作677

二 水系著作682

第四节 对古代地理文献的整理688

第五节 清初西方地理学和测绘学的引进与吸收694

一 清初西方测绘学的引进694

二康、乾时期测绘的全国地图696

三 清初西方地理学的传入700

第六节 方志学发展的顶峰703

第七节 边疆地理著作707

第八节 地质、矿物岩石知识713

一 地质知识713

二 矿物岩石知识718

第九节 鸦片战争后西方近代地学的传入和吸收761

一 气象学的传入和吸收761

二 测量制图学的传入和吸收763

三 地理学的传入和吸收764

四 地质学的传入和吸收765

五 外国探险家和学者对中国的地质、地理考察769

六 清末中国近代地学的萌芽772

参考文献777

人名索引792

后记81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