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教育通史 中华民国卷 上【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国教育通史 中华民国卷 上
  • 王炳照,李国均,阎国华 著
  • 出版社: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7303157327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478页
  • 文件大小:104MB
  • 文件页数:496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教育通史 中华民国卷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辛亥革命后的教育改革思潮1

第一节 辛亥革命后教育改革思潮的社会基础与教育宗旨的制定3

一、民初社会风尚的转变3

二、社会人士关于教育改革的言论4

三、民初教育宗旨的提出8

四、民初教育宗旨的颁布19

第二节 孙中山、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及其对改革的导向作用22

一、孙中山的主要教育思想23

二、蔡元培的主要教育思想28

三、辛亥革命后教育改革的基本内容32

第三节 《壬子癸丑学制》的思想内涵41

一、《壬子癸丑学制》对清末《癸卯学制》的改革41

二、《壬子癸丑学制》的历史进步性与局限性43

第二章 国民教育、军国民教育思潮49

第一节 国民教育、军国民教育思潮的源流及演变50

一、国民教育思潮的源流及演变51

二、军国民教育思潮的源流及演变60

第二节 国民教育、军国民教育思潮的新发展及渐趋低落72

一、国民教育思潮的新发展及渐趋低落72

二、军国民教育思潮的新发展及渐趋低落77

第三节 国民教育、军国民教育思潮的影响84

一、国民教育思潮的影响84

二、军国民教育思潮的影响90

第三章 职业教育思潮96

第一节 民国初年的早期实用主义教育思潮96

一、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之提出98

二、早期实用主义教育思潮的形成100

三、早期实用主义教育思潮的思想理论渊源103

四、早期实用主义教育思潮的理论价值105

第二节 从早期实用主义教育思潮到职业教育思潮107

一、职业教育思潮勃兴的历史机遇108

二、陆费逵、陈独秀、蔡元培关于职业教育的议论111

三、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形成与中华职业教育社的成立114

第三节 职业教育思潮的演进120

一、职业教育“三要旨”说121

二、职业教育重点的泛化123

三、“大职业教育主义”的提出126

第四节 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131

一、生平和教育活动131

二、职业教育理论的基本要点132

三、职业教育思想的主要特色142

第五节 职业教育思潮的影响150

一、对1922年学制改革的影响151

二、对教育实践活动的影响152

三、在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方面的影响154

第四章 美感教育思潮156

第一节 美感教育思潮的产生与发展157

一、美感教育思想的产生157

二、美感教育思潮的形成160

第二节 王国维的美育主张163

一、王国维的美学理论163

二、王国维的美育主张165

第三节 蔡元培的美育观172

一、美育的内容及其与德智体三育的关系173

二、美育的实施方法175

三、美育的作用和价值177

第四节 美感教育思潮的实际影响180

一、美育的启蒙是导致文学革命的重要因素,有益于教育的平民化180

二、美感教育思潮促进了收回教育权运动和教育独立运动181

三、美育的实施在北京大学的改革中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182

四、美感教育思潮最直接的成果,是使美育第一次被列入国家教育方针182

第五章 实用主义教育思潮184

第一节 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在中国的传播185

一、杜威来华前国内教育界对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的宣传和介绍185

二、杜威来华及其演讲186

三、留美学生——传播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的主力军187

第二节 胡适的实用主义教育观189

一、对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的宣传介绍190

二、胡适的实用主义教育观及其影响193

第三节 实用主义教育思潮对20世纪20年代教育理论和学制改革的影响198

一、从教育学理论的体系结构看实用主义教育思潮的影响198

二、从教育学理论的基本内容看实用主义教育思潮的影响199

三、实用主义教育思潮对20世纪20年代学制改革的影响205

第四节 实用主义教育思潮对20世纪20年代课程、教材改革的影响208

一、关于课程改革208

二、关于教材改革210

第五节 实用主义教育思潮对20世纪20年代教学方法的影响213

一、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的影响213

二、柏克赫司特的“道尔顿制”的影响216

第六章 工读主义教育思潮222

第一节 工读运动的兴起与发展223

一、工读运动的兴起224

二、工读运动的发展233

第二节 李大钊、蔡元培的“工读”教育观246

一、初步提出知识分子与工农结合的思想——李大钊的“工读”教育观246

二、蔡元培的“工读”教育主张249

第三节 王光祈的工读教育思想255

一、工读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255

二、发起工读互助团的动机259

三、工读互助团的理想261

第七章 科学教育思潮263

第一节 早期科学教育思想的演变轨迹263

一、清末科学教育观的萌芽264

二、严复的科学教育观266

第二节 任鸿隽与中国科学社270

一、任鸿隽的科学教育思想271

二、中国科学社及《科学》杂志274

第三节 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科学教育思潮276

一、陈独秀的科学教育思想277

二、胡适的实验主义科学方法论280

三、五四运动时期科学教育思潮的发展282

第四节 “科玄论战”及其影响286

一、以张君劢为代表的“玄学派”对科学教育的贬低286

二、以丁文江、胡适为代表的“科学派”对科学教育的颂扬289

第五节 科学教育思潮的实际影响292

一、以科学方法研究教育问题292

二、新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实验294

三、开始着手培养教育科学研究人才298

第八章 平民教育思潮299

第一节 平民教育思潮各流派的理论综述300

一、平民主义思潮301

二、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平民教育思想概述303

三、杜威的平民主义教育思想及影响308

四、资产阶级平民教育观综述314

第二节 平民教育运动各团体的活动及其主要观点317

一、北京大学平民教育讲演团318

二、平民教育社321

三、中华平民教育促进总会326

第三节 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新论与定县乡村平民教育实验329

一、定县乡村平民教育实验的缘由329

二、定县乡村社会调查与教育构想332

三、乡村平民教育体系334

四、晏阳初对平民教育运动实践和理论的贡献339

第四节 平民教育思潮的发展、转化及其影响342

一、平民教育思潮的发展和转化343

二、平民教育思潮的影响344

第九章 国家主义教育思潮349

第一节 国家主义教育思潮的缘起350

一、清末国民教育思潮中蕴含的国家主义教育思想350

二、民国初年出现的相对国家主义教育观351

三、五四时期的国家主义教育思潮354

第二节 余家菊、李璜的国家主义教育思想356

一、余家菊的国家主义教育思想357

二、李璜的国家主义教育思想364

第三节 陈启天的国家主义教育思想369

一、对平民教育、职业教育的批评370

二、提倡国家主义教育的缘由373

三、国家主义教育的实施376

第四节 对国家主义教育思潮的分析与评价378

一、政治上、哲学上的分析与评价378

二、教育上的分析与评价381

第十章 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传播383

第一节 李大钊的教育思想386

一、生平和主要教育活动386

二、教育思想388

第二节 陈独秀的教育思想398

一、生平和主要教育活动398

二、教育思想401

第三节 恽代英的教育思想410

一、生平和主要教育活动410

二、教育思想412

第四节 毛泽东的早期教育观426

一、早年经历和主要教育活动426

二、早期教育观429

第五节 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传播对20年代教育的影响437

一、批判封建复古教育,指出教育的“庶民”方向438

二、批判“教育救国论”439

三、指出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439

四、提出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440

五、一批新型学校的涌现441

第十一章 1912—1927年间教育思潮的历史反思443

第一节 社会变革对教育改革实践的推动和对新教育理论的呼唤443

一、社会变革对教育改革实践的推动444

二、社会变革对新教育理论的呼唤448

第二节 辛亥革命后知识分子新群体的崛起与教育思潮的勃兴453

第三节 《壬戌学制》思想内涵分析458

一、《壬戌学制》的产生459

二、关于以七项标准取代教育宗旨460

三、“弹性制”和“多样化”463

四、开放性与“明辨择善”464

结语466

人名与专业术语索引468

参考文献472

后记47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