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论与政策研究【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论与政策研究
  • 王祥荣等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9089677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351页
  • 文件大小:52MB
  • 文件页数:369页
  • 主题词:自然资源-资源利用-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论与政策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1

(一)符合世界发展的趋势与潮流1

(二)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国家战略任务的重大需求3

(三)我国资源环境基本国情的现实要求3

二、研究框架4

三、研究技术路线及架构5

四、研究创新点12

(一)全书创新点12

(二)各子篇章主要创新点13

第二章 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概念、科学内涵16

一、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概念16

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内涵16

三、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提出17

四、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概念17

五、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涵17

六、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关系18

七、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概念19

八、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含义19

第三章 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论体系研究21

一、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LCA—EF—ES评价理论22

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AHP—PCA阈值理论25

三、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PREED系统耦合理论25

(一)PREED系统耦合理论框架26

(二)PREED系统耦合理论概念界定29

(三)PREED系统耦合理论内涵29

(四)PREED系统耦合理论特征30

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共轭规划理论30

五、城市代谢理论31

(一)城市水环境代谢的概念32

(二)城市水环境代谢的内涵32

(三)城市水环境代谢的功能32

六、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生态控制理论33

(一)生态控制的理论支撑33

(二)生态控制理论特征33

七、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模式34

(一)生态岛建设中“生态”的定义34

(二)生态岛的概念34

(三)生态岛建设的科学内涵34

(四)建设生态岛的主要目标35

(五)生态岛建设基本原则36

第四章 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国内案例38

一、长三角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评价38

(一)研究意义38

(二)区域概况38

(三)研究方法39

(四)结果与分析39

二、上海浦东新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区的研究43

(一)研究意义43

(二)研究背景43

(三)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区的概念和内涵43

(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区的特征45

(五)SEA(战略环评)指标体系的构建和评价方法45

(六)浦东新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SEA指标体系构建55

(七)浦东新区SEA指标体系综合评价58

(八)浦东新区环境管理能力建设研究83

(九)浦东新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区的模式研究84

三、福州东部新城的案例研究88

(一)研究意义88

(二)研究背景88

(三)区域概况89

(四)研究方法89

(五)结果与分析91

四、杭州市生态带概念规划的研究96

(一)研究意义96

(二)研究背景97

(三)区域概况97

(四)研究方法98

(五)结果与分析100

五、中国东部城市水环境代谢研究102

(一)研究意义102

(二)项目背景103

(三)区域概况103

(四)研究方法103

(五)结果与分析106

六、上海宝山区环境友好型城市复合生态系统耦合关系评价研究113

(一)研究意义113

(二)研究背景113

(三)区域概况114

(四)研究方法114

(五)结果与分析115

七、上海崇明生态岛建设研究117

(一)研究意义117

(二)研究背景118

(三)区域概况119

(四)研究方法119

(五)崇明生态岛建设指标体系120

(六)结果与分析147

八、河南漯河市资源环境评价和生态功能区划研究150

(一)研究意义150

(二)区域概况150

(三)研究方法151

(四)结果与分析151

九、基于GIS和模糊综合评价的主体功能区划研究——以重庆市为例160

(一)研究意义160

(二)项目背景160

(三)研究方法161

(四)基础理论分析161

(五)区域概况163

(六)评价模型构建163

(七)重庆市主体功能区划方案164

(八)重庆市主体功能区建设探讨165

十、“低碳城市”理论研究166

(一)“低碳城市”的理念及研究背景166

(二)国内外研究进展综述168

第五章 中国资源利用状况情景分析170

一、中国的能源状况170

(一)中国能源产量、构成及未来发展情景预测170

(二)中国能源消费量、构成及未来发展情景预测171

(三)中国能源缺口分析173

(四)中国能源长期需求总量控制目标分析174

(五)中国能源消费者贡献分析175

(六)石油生产、消费和进出口情况175

(七)煤炭生产、消费和进出口情况176

(八)中国电力生产和消费情况176

(九)能源加工转换效率177

(十)人均生活能源消费量177

(十一)能耗利用效率评价177

二、水资源状况178

(一)用水总量及构成178

(二)全国城市水资源供应和消耗情况179

(三)全国各地区城市水消耗总量179

(四)全国各地区城市人均日生活用水量179

(五)全国及各地区水资源量179

三、中国社会总物质资源投入分析180

(一)基本物质投入总量及构成180

(二)非能源性矿物资源投入量180

(三)化石能源投入量181

(四)生物质资源投入181

(五)水资源投入量181

第六章 工业系统各行业综合污染度评价182

一、评价方法182

(一)评价指标体系182

(二)指标的正规化183

(三)权重值的确定183

(四)综合结果计算184

二、评价结果184

(一)产生污染度184

(二)排放污染度185

三、结论186

第七章 中国省际间工业污染转移量评估方法与案例研究187

一、评估方法187

(一)污染物排放指标的确定187

(二)各工业行业部门污染转移量计算188

(三)数据来源188

(四)各省工业污染转移总量计算189

二、案例研究189

(一)北京190

(二)上海191

(三)浙江193

(四)江苏194

(五)安徽195

(六)广东196

(七)河北197

(八)辽宁198

三、结论与讨论199

第八章 “两型社会”的评价指标体系设计201

一、评价指标的设置原则201

(一)科学性与真实性原则201

(二)完备性与覆盖性原则201

(三)独立性与整体性原则201

(四)动态性与持续性原则201

(五)可控性与可获得性原则202

二、指标体系的设计思路202

(一)经济类指标设计思路202

(二)社会类指标设计思路203

(三)效率类指标设计思路203

(四)社会类指标设计思路204

(五)技术教育类指标设计思路204

(六)环境类指标设计思路205

三、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206

第九章 “两型社会”建设效果评估209

一、指标体系——经济系统209

(一)地区经济规模贡献度209

(二)经济集约化贡献度210

(三)劳动生产率贡献度211

(四)贸易竞争力贡献度212

二、指标体系——资源系统214

(一)耕地资源赋存丰度214

(二)水资源赋存丰度214

(三)矿产资源赋存丰度215

三、指标体系——效率系统216

(一)能源效率贡献度216

(二)用地效率贡献度216

(三)用水效率贡献度218

(四)农业资源效率贡献度219

四、指标体系——社会系统220

(一)政府财政贡献度220

(二)基础设施贡献度222

(三)居民生活质量高度223

五、指标体系——教育技术系统225

(一)教育系统贡献度225

(二)科技成果及质量体系贡献度227

六、指标体系——环境系统228

(一)环境效率贡献度228

(二)生态建设效果贡献度230

(三)灾害抗逆能力贡献度231

(四)环境抗逆能力贡献度232

七、2003~2007年各地区“两型社会”建设效果综合评估234

八、2008~2009年度公众节约指数报告240

(一)2008~2009年度公众节约指数240

(二)公众节约分类指数241

(三)公众节约横向差异指数243

(四)公众节约纵向差异指数245

第十章 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预警体系247

一、评价指标体系247

(一)评价指标选取原则247

(二)评价指标体系构成248

(三)各项指标及其具体释义248

二、数据来源251

三、评价方法251

(一)数据标准化251

(二)评价模型252

(三)生态预警警度及警区分级252

四、评价结果分析252

第十一章 中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模式的国际比较255

一、美国模式255

(一)确立法律的基础地位255

(二)减排尽量成本节约256

(三)极大地促进市场机制运用256

(四)制衡机制256

二、欧盟模式256

三、日本模式257

(一)宏观层面257

(二)微观层面258

四、拉美模式259

五、印度模式260

(一)为环保立法,建立环境管理体系260

(二)加大扶贫力度,制定各项环境政策261

(三)全球范围内参与环境保护262

(四)为可持续发展提供资金262

(五)加强环境教育,提倡公众参与263

六、各国模式对中国的启示263

(一)市场机制下的法律与制度建设的重要性264

(二)排污权等环境交易方面应建立全国性大市场264

(三)积极开展与周边国家(地区)的交易与合作265

(四)广泛地签订环境协议265

(五)绿色GDP或可以成为中国借鉴之处266

(六)开展全民节约意识教育267

(七)日本环境保全型农业和循环型农村建设267

(八)要协调经济发展和资源与环境问题,坚持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268

(九)重视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下的城市化问题268

(十)将扶贫脱贫与两型社会建设相联系269

第十二章 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运作模式、途径和实证270

一、基本模式272

(一)循环型社会模式272

(二)循环经济模式272

(三)结构调整模式272

(四)科技投入模式273

二、实施途径273

(一)发展生态工业园区273

(二)发展生态农业273

(三)改变生产组织方式273

(四)改变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274

(五)加大科技投入274

(六)发展“静脉产业”275

(七)发展生态交通275

(八)加强宣传教育275

三、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模式和途径选择275

四、无锡市案例研究276

(一)社会经济与环境特征276

(二)主要问题280

(三)建设模式和途径研究282

(四)无锡市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政策建议和保障体系283

第十三章 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政策工具分析296

一、命令—控制型环境政策工具297

(一)命令—控制型环境政策工具形态297

(二)命令控制型环境政策工具实施中的问题298

二、经济刺激型环境政策工具308

(一)经济刺激型环境政策工具形态308

(二)经济刺激型政策工具实施中的问题309

三、公众参与型环境政策工具316

(一)公众参与型环境政策工具形态316

(二)公众参与型环境政策工具实施中存在的问题316

第十四章 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政策架构及模式322

一、在宏观层次上,侧重于国家和政府行为322

二、在中观层次上,侧重于区域环境和产业经济的协调发展323

三、在微观层次上,侧重于企业和经济主体行为326

四、两型社会的政策模式326

(一)政策模式问题提出326

(二)政策模式争论:协调与整合327

(三)统筹治理模式330

第十五章 建立适合“两型社会”需要的社会与司法保障333

一、公民环境权及公民参与政策工具333

二、司法救助:环境正义的维护336

(一)环境正义司法救助的现状337

(二)环境公益诉讼现有法律规定337

(三)地方政府环境公益诉讼实践338

(四)环境公益诉讼的中央政府态度340

三、社会抗争:公民环境权实现最后的选择341

主要参考文献34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