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植物生态学 第2版【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植物生态学 第2版
  • 杨允菲,祝延成主编;王德利,巴雷,刑福等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ISBN:9787040326970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347页
  • 文件大小:78MB
  • 文件页数:358页
  • 主题词:植物生态学-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植物生态学 第2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绪论1

一、生态学的概念1

二、生态学的分支学科2

三、植物生态学研究对象3

四、植物生态学发展简史5

第一篇植物的环境及其生态适应16

第二章植物的环境16

第一节环境与生态因子的概念16

第二节环境与生态因子的分类17

一、环境的类型17

二、生态因子的类型19

第三节生态因子作用的基本观点20

一、限制因子20

二、生态因子的作用方式23

三、生态因子的作用特点24

第三章植物的趋同与趋异适应25

第一节适应与适应性25

一、适应与适应性的概念25

二、适应概念的发展26

三、适应的学科含义27

四、适应方式的类型28

第二节植物的生活型28

一、生活型的概念29

二、生活型的分类29

三、生活型谱32

第三节植物的生态型33

一、生态型的概念33

二、生态型的识别与确定34

三、生态型形成的原因34

四、生态型的分类35

五、生态型与生态渐变型的观点37

第四节植物的生态类型38

一、生态类型的概念38

二、生态类型的分类38

第二篇植物群落生态学46

第四章植物群落的数量特征46

第一节植物群落的概念和性质46

一、植物群落的概念46

二、植物群落的基本特征47

三、植物群落的性质50

第二节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52

一、优势种与建群种52

二、亚优势种53

三、伴生种54

四、偶见种或指示种55

五、外来种55

六、植物种类-面积关系56

第三节植物群落的数量特征及多样性58

一、植物群落的基本数量特征58

二、植物群落的综合数量特征64

三、植物多样性67

第五章植物群落的结构70

第一节植物群落的结构要素70

一、生活型与生长型70

二、层片71

三、叶片72

第二节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73

一、植物群落的地上成层74

二、植物群落的地下成层76

三、动物的成层现象与植物群落结构77

第三节植物群落的水平与时间结构78

一、群落的水平结构78

二、群落的时间结构79

第六章植物群落的动态演替82

第一节植物群落的形成82

一、植物群落的形成基质83

二、植物群落的形成条件83

三、植物群落的形成过程85

第二节植物群落的演替概念及类型86

一、演替的概念86

二、演替的类型87

三、演替的系列88

四、群落演替的计测方法92

第三节植物群落的演替过程及理论92

一、演替方向及影响因素92

二、演替过程模型93

三、演替顶极理论95

第四节植物群落演替理论的应用97

一、退化生态系统的封育恢复98

二、退化生态系统的种植恢复99

第七章植物群落的分类与排序101

第一节植物群落的分类101

一、植物群落的分类原则101

二、植物群落的单位103

三、植物群落的分类系统与命名105

第二节植物群落的排序108

一、排序的概念108

二、排序的基本程序109

三、直接排序109

四、间接排序110

第八章植物群落的分布116

第一节植物群落分布的地带性116

一、地带性植被116

二、非地带性植被117

三、泛域植物群落117

四、群落复合体117

第二节陆地植物群落的分布规律118

一、群落的水平分布118

二、群落的垂直分布121

第三篇植物种群生态学126

第九章植物种群的基本特征126

第一节种群的概念126

一、种群和种群生态学126

二、种群的基本特征127

第二节种群的空间格局127

一、空间分布类型及其估计128

二、种群格局研究方法129

第三节种群的年龄结构132

一、年龄结构的类型133

二、年龄结构的研究方法134

第四节种群的生命表139

一、生命表的编制139

二、存活曲线142

第十章植物种群的动态145

第一节植物种群统计145

一、密度145

二、出生率和死亡率146

三、种群的增长率和内禀增长率146

第二节种群的增长模型148

一、与密度无关的种群增长模型148

二、与密度有关的种群增长模型151

三、植物种群的数量变化模型的特点153

第三节自然种群的数量变动153

一、种群增长153

二、季节消长154

三、不规则波动155

四、周期性波动155

五、种群暴发或大发生156

六、种群平衡156

七、种群的衰落和灭亡157

八、生态入侵157

第十一章植物种群的调节159

第一节种群调节的理论159

一、密度制约的基本思想159

二、密度制约的因素分析160

三、密度制约的类型162

第二节密度制约过程163

一、死亡率163

二、生育力164

第三节密度制约的经验模型165

一、-3/2幂自疏法则166

二、最终产量衡值法则168

第十二章植物种群间的关系171

第一节种间关系的基本类型171

一、正相互作用172

二、负相互作用172

第二节种间竞争174

一、种间竞争的典型实验174

二、Lotka-Volterra竞争模型175

三、植物种间竞争的一般特征177

第三节种间的生态位分化178

一、生态位概念的发展178

二、竞争与生态位分离179

第四节植物的化感作用181

一、化感作用的概念181

二、化感作用的方式和化感化合物181

三、植物化感作用的生态学意义182

四、化感作用的应用前景183

第十三章植物种群的生活史185

第一节关于种子的基本概念185

第二节种子散布与种子库187

一、种子散布187

二、种子库190

第三节生长和形态可塑性194

一、个体大小194

二、生长与发育195

第四节有性生殖196

一、生殖格局197

二、生殖分配199

三、生殖分配策略201

第五节营养繁殖202

一、营养繁殖类型202

二、无性系植物的基本概念204

三、无性系生长205

四、无性系构件的结构206

五、无性系内分工与整合作用208

六、无性系觅养行为209

第六节生活史策略209

一、r-K策略210

二、C-S-R策略211

三、生活史策略与种群数量特征213

第四篇植物个体生态学216

第十四章植物与光的生态关系216

第一节光——植物的能量来源216

一、光的性质216

二、光质的变化217

三、光强的变化218

第二节光质的生态作用及植物的适应219

一、可见光的生态作用220

二、红外光和紫外光的生态作用222

第三节光强的生态作用及植物的适应223

一、光强对植物的影响223

二、植物群落或群体对光的吸收226

三、植物对光强的适应228

第四节日照长度的变化与植物的光周期现象229

一、日照长度的变化规律230

二、植物开花的光周期现象230

三、光周期在生产中的应用232

第十五章植物与水的生态关系234

第一节水的理化特性及生态作用234

一、水的理化特性及在植物体的存在状态234

二、水的生态作用235

三、我国降水量的空间分布237

第二节植物体的水分平衡237

一、植物对水分的吸收237

二、植物的蒸腾作用240

三、植物体内的水分平衡242

第三节极端水分条件对植物的影响243

一、干旱对植物的影响244

二、涝害对植物的影响248

第四节植物对水分的生态适应251

第十六章植物与温度的生态关系253

第一节地球表面的热量平衡和变化规律253

一、地表热量平衡253

二、气温的变化规律255

三、土壤温度的分布258

第二节温度对植物的生态作用261

一、植物体温度与群落温度261

二、温度对植物的生态作用263

第三节节律性变温对植物的生态作用265

一、温周期生态作用265

二、物候267

第四节植物与极端温度的生态关系269

一、植物与低温的生态关系269

二、植物与高温的生态关系272

第五节温度与植物地理分布273

一、温度与植物分布273

二、温度与引种驯化274

三、积温与植物的生长发育275

第十七章植物与土壤的生态关系277

第一节土壤性质对植物的生态作用277

一、土壤物理性质对植物的生态作用277

二、土壤化学性质对植物的生态作用281

三、土壤生物性质对植物的生态作用286

第二节植物对土壤的适应288

一、植物对土壤酸碱性的适应288

二、植物对盐碱土的适应289

三、植物对沙生环境的适应290

第三节土壤污染与植物的生态关系291

一、土壤污染的概念和途径292

二、土壤污染的主要特点292

三、土壤污染对植物的生态作用292

四、植物对土壤污染的修复294

第十八章植物与大气的生态关系296

第一节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平衡296

一、氧气的生态作用296

二、二氧化碳和氧的平衡297

第二节全球气候变化对植物的生态作用297

一、二氧化碳与全球气候变化297

二、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对植物的生态作用298

三、氮沉降对植物的生态作用303

第三节大气污染与植物304

一、大气污染304

二、大气中主要污染物对植物的生态作用305

三、植物监测307

四、植物净化308

第五篇植物分子生态学312

第十九章植物遗传多样性312

第一节遗传多样性概述312

一、什么是遗传多样性312

二、研究遗传多样性的意义314

第二节影响遗传多样性的因素314

一、植物的交配系统315

二、生境破碎化317

第三节植物遗传多样性研究方法319

一、植物样品的采集及保存319

二、总DNA的提取与纯化321

三、遗传多样性检测技术原理与应用323

第四节我国植物遗传多样性的迁地保护329

一、我国植物濒危的现状330

二、我国濒危植物迁地保护的主要成就331

三、受保护植物的遗传多样性检测332

第二十章植物表观遗传学333

第一节表观遗传学概念及产生背景333

一、表观遗传学的概念333

二、表观遗传学的产生背景334

第二节表观遗传学的分子调控335

一、DNA甲基化335

二、组蛋白修饰338

三、染色质重塑339

四、非编码RNA及其调控342

主要参考文献34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