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医诊断学自学辅导【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医诊断学自学辅导
  • 朱文锋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ISBN:7801561678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315页
  • 文件大小:20MB
  • 文件页数:332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医诊断学自学辅导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内容提要】1

一、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1

二、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2

三、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2

四、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4

五、学习中医诊断学的方法4

【概念简释】5

一、有关“症”的若干概念5

二、关于辨证的“辨”与“证”5

三、有关诊断原理5

四、有关诊断原则5

【补充发挥】6

一、“黑箱”理论与中医诊断原理6

二、诊断学从外知内的诊断原理6

三、四诊并重是中医诊断的原则6

四、中医诊断学专著简介7

【文献语译】7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7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7

《素问·五脏生成》7

《黄帝内经太素·任脉》7

《难经·六十一难》8

《伤寒论·序》8

【习题解答】8

第一章 望诊12

第一节 全身望诊12

【内容提要】12

一、望神12

二、望色13

三、望形体15

四、望姿态16

【概念简释】17

【补充发挥】19

一、望神须注意“一会即觉”、“以神会神”19

二、诊察眼神的变化是望神的重点20

三、关于“少神”的问题20

四、“神乱”不等于“失神”20

五、假神与病情好转的鉴别20

六、关于“?”字和“?白”的含义21

【文献语译】21

《素问·五脏生成》21

《医原·望病须察神色论》21

《医门法律·望色论》22

《望诊遵经·变色望法相参》22

《景岳全书·传忠录·神气存亡论》22

《证治准绳·察身》22

《望诊遵经·诊坐望法提纲》22

《望诊遵经·诊卧望法提纲》23

《医门法律·先哲格言》23

【习题解答】23

第二节 局部望诊24

【内容提要】24

一、望头面25

二、望五官25

三、望躯体27

四、望四肢28

五、望二阴29

六、望皮肤29

【概念简释】30

【补充发挥】33

一、望头发诊病的原理33

二、望甲诊病的原理34

三、白?与汗疹的区别34

【文献语译】34

《通俗伤寒论》34

《四诊抉微》35

《外感温热篇》35

《疫病篇·论斑疹》36

【习题解答】36

第三节 望排出物37

【内容提要】37

一、望痰涎涕唾37

二、望呕吐物38

三、望大便38

四、望小便39

【概念简释】39

【补充发挥】40

一、白痰并非尽主寒,黄痰亦非皆属热40

二、尿黄不尽属热证40

【文献语译】40

《望诊遵经·诊痰望法提纲》40

《望诊遵经·大便望法提纲》40

【习题解答】41

第四节 望小儿指纹42

【内容提要】42

一、诊察方法42

二、临床意义42

【概念简释】43

【补充发挥】43

一、望小儿食指络脉诊病的原理43

二、食指络脉的色泽及形成机理43

三、食指络脉的三关及形成机理44

【文献语译】44

《幼幼集成·指纹晰义》44

【习题解答】44

第二章 舌诊46

第一节 舌诊概说46

【内容提要】46

一、舌的形态结构46

二、舌诊原理46

三、舌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47

四、舌诊的内容和正常舌象47

【概念简释】48

【补充发挥】48

一、刮舌与揩舌的区别48

二、舌诊和望舌的异同48

【文献语译】49

《望诊遵经·诊舌气色条目》49

《辨舌指南·辨舌之苔垢》49

【习题解答】49

第二节 望舌质50

【内容提要】50

一、舌色50

二、舌形51

三、舌态52

四、舌下络脉53

【概念简释】53

【补充发挥】54

一、舌上点、刺,星、斑的区别及意义54

二、齿痕舌、短缩舌、裂纹舌及剥落苔不可概作病论54

【文献语译】54

《形色外诊简摩》54

《辨舌指南·辨舌之神气》55

《望诊遵经·望舌诊法提纲》55

《临症验舌法》55

【习题解答】55

第三节 望舌苔56

【内容提要】56

一、苔质56

二、苔色58

【概念简释】60

【补充发挥】60

一、黄苔并非概主热证60

二、白苔并非一概主寒证60

【文献语译】61

《望诊遵经·望舌诊法提纲》61

《形色外诊简摩·苔质辨证法》61

《察舌辨症新法》61

【习题解答】62

第四节 舌象分析要点及舌诊意义63

【内容提要】63

一、舌象分析的要点63

二、舌诊的临床意义64

三、临床常见舌象65

【概念简释】66

【补充发挥】66

一、年龄、性别与舌象的关系66

二、舌诊在温病辨证中的意义66

【习题解答】67

第三章 闻诊69

第一节 听声音69

【内容提要】69

一、概论69

二、正常声音69

三、病变声音69

【概念简释】72

【补充发挥】73

一、关于谵语、郑声之寒热虚实的认识73

二、喉中痰鸣与哮、喘的关系73

三、少气、短气与喘的区别和联系74

四、呕、吐、呃、噫的相关概念74

【文献语译】75

《内外伤辨惑论·辨气少气盛》75

《通俗伤寒论》75

《四诊抉微·闻诊》75

【习题解答】75

第二节 嗅气味77

【内容提要】77

一、病体气味77

二、病室气味78

【概念简释】78

【补充发挥】79

一、嗅气味诊病的机理79

二、嗅气味诊病的注意事项79

【文献语译】80

《瘟疫明辨》80

【习题解答】80

第四章 问诊81

第一节 问诊的意义及方法81

【内容提要】81

一、问诊的意义81

二、问诊的方法81

【概念简释】81

【补充发挥】82

一、要善于抓住主症进行询问82

二、症状的意义82

【习题解答】82

第二节 问诊的内容83

【内容提要】83

一、一般情况83

二、主诉83

三、现病史83

四、既往史84

五、个人生活史84

六、家族史85

【概念简释】85

【补充发挥】85

现病史和既往史的界定与关系85

【文献语释】86

《医门法律·问病论》86

《医原·问症求病论》86

【习题解答】86

第三节 问现在症87

【内容提要】87

一、问寒热87

二、问汗88

三、问疼痛89

四、问头身胸腹不适91

五、问耳目92

六、问睡眠94

七、问饮食口味94

八、问二便95

九、问经带97

十、问小儿98

【概念简释】99

【补充发挥】99

一、怎样理解“恶寒发热”的症状99

二、潮热的表现与辨证100

三、对寒热往来机理的认识100

四、从“阳加于阴谓之汗”理解汗的机理101

五、五更泄泻的时间及病机101

六、热入营血为何口反不甚渴102

七、但欲漱水不欲咽的病状与病机102

八、虫积为何嗜食异物102

九、“除中”的机理分析103

十、“嗜睡”、“昏迷”与“昏睡”的鉴别103

十一、诊察尿液变化用以鉴别病证104

十二、关于寒战的认识104

十三、太阳中风之恶风与表虚证之恶风的区别104

【文献语译】104

《景岳全书·传忠录·十问篇》104

《甲乙经·问情志以察病》105

《医宗己任篇·口渴》105

《医法心传·诊病须察阴脏阳脏论》105

【习题解答】106

第五章 脉诊110

第一节 脉诊概述110

【内容提要】110

一、脉诊原理110

二、诊脉部位111

三、诊脉方法112

四、脉象要素113

【概念简释】114

【补充发挥】114

一、寸口诊脉及分候脏腑的原理114

二、遍诊法诊脉的临床意义114

三、趺阳脉的诊法与临床意义115

【文献语译】115

《难经·五难》115

《诊家枢要》115

《重订诊家直诀》115

【习题解答】116

第二节 正常脉象117

【内容提要】117

一、正常脉象的概念117

二、脉象的生理变异118

【概念简释】118

【补充发挥】119

一、“平脉”的含义与脉象119

二、对脉象“胃、神、根”的理解119

【文献语译】120

《景岳全书·脉神章》120

《诊家枢要》120

《医宗必读·卷二》121

《难经·十五难》121

【习题解答】121

第三节 病理脉象122

【内容提要】122

一、常见病脉122

二、脉象鉴别127

三、相兼脉129

四、真脏脉130

五、妇人脉与小儿脉130

【概念简释】131

【补充发挥】132

一、关于“浮脉主表”和“沉脉主里”132

二、脉之迟、数与证之寒、热132

三、弦脉、紧脉的脉象与鉴别133

四、不能相兼的脉象133

五、关于缓脉的研讨133

六、对“芤脉”脉象“边实”的理解133

七、关于“动脉”的部位及主病134

八、洪脉是否见于虚证134

九、哪些脉象可见于生理情况134

【文献语译】134

《素问·脉要精微论》134

《中藏经·脉要论》135

【习题解答】135

第四节 脉诊的临床运用及意义136

【内容提要】136

一、脉诊的临床运用136

二、脉诊的意义137

【概念简释】138

【补充发挥】138

一、关于脉症顺逆138

二、怎样进行脉症从舍139

【文献语译】139

《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败脉歌》139

【习题解答】139

第六章 按诊141

第一节 按诊的方法与意义141

【内容提要】141

一、按诊的体位141

二、按诊的手法141

三、按诊注意事项142

【概念简释】142

【补充发挥】142

按诊的注意事项142

【习题解答】142

第二节 按诊的内容143

【内容提要】143

一、按胸胁143

二、按脘腹144

三、按肌肤144

四、按手足146

五、按腧穴146

【概念简释】147

【补充发挥】147

一、喜按者可有实,拒按者亦有虚147

二、腧穴压诊的诊断原理147

【文献语译】147

《通俗伤寒论·按胸腹》148

《厘正按摩要术》149

【习题解答】149

第七章 八纲辨证151

第一节 八纲辨证的概念与源流151

【内容提要】151

一、八纲辨证概念151

二、八纲辨证源流152

【概念简释】152

【补充发挥】152

一、八纲概念形成的沿革152

二、正确理解八纲中的辩证法思想152

【习题解答】153

第二节 八纲基本证候153

【内容提要】153

一、表里辨证153

二、寒热辨证155

三、虚实辨证156

四、阴阳辨证156

【概念简释】158

【补充发挥】158

一、对表证病位的理解158

二、肌表、表、表证的区别及关系159

三、对表证“恶寒”而不“畏寒”的理解160

四、半表半里证辨160

五、精气夺固为虚,邪气盛未必实160

六、虚实之间的辩证关系161

七、阳虚症状的两重性161

【习题解答】162

第三节 八纲证候间的关系164

【内容提要】164

一、证候相兼164

二、证候错杂165

三、证候真假165

四、证候转化166

【概念简释】168

【补充发挥】168

一、寒热有多少类型168

二、邪气出入与证候转化的关系168

三、“至虚有盛候,大实有羸状”辨析169

四、重阴必阳、重阳必阴与阴盛格阳、阳盛格阴不同169

五、热深厥深的病机分析170

【习题解答】170

【病案分析】172

第八章 病因与气血津液辨证174

第一节 病因辨证174

【内容提要】174

一、外风证174

二、实寒证175

三、暑证175

四、湿证176

五、外燥证176

六、火热证176

七、毒证177

八、脓证177

九、食积证177

十、虫积证178

【概念简释】178

【补充发挥】178

一、“病势”的概念178

二、因寒致痛的机理179

三、暑证的常见证候辨析179

【习题解答】180

第二节 气血辨证182

【内容提要】182

一、气虚类证182

二、血虚类证183

三、气滞类证184

四、血瘀证185

五、血热证185

六、血寒证185

【概念简释】186

【补充发挥】186

一、气血同病的辨证186

二、关于血瘀证的概念187

三、血瘀证的病因和病机187

四、瘀血所见的病证表现187

【习题解答】188

【病案分析】190

第三节 津液辨证191

【内容提要】191

一、痰证191

二、饮证192

三、水停证192

四、津液亏虚证193

【概念简释】193

【补充发挥】194

一、痰证的命名特点194

二、常见痰证的临床鉴别194

【习题解答】194

第九章 脏腑辨证196

第一节 心病辨证196

【内容提要】196

一、心血虚证197

二、心阴虚证197

三、心气虚证197

四、心阳虚证197

五、心阳虚脱证197

六、心火亢盛证198

七、心脉痹阻证198

八、痰蒙心神证198

九、痰火扰神证198

十、瘀阻脑络证199

【概念简释】199

【补充发挥】199

一、“心移热于小肠”证辨析199

二、心火亢盛证的分类200

【习题解答】200

【病案分析】202

第二节 肺病辨证203

【内容提要】203

一、肺气虚证204

二、肺阴虚证204

三、风寒犯肺证204

四、风热犯肺证204

五、燥邪犯肺证204

六、肺热炽盛证205

七、痰热壅肺证205

八、寒痰阻肺证205

九、饮停胸胁证205

十、风水相搏证206

【概念简释】206

【补充发挥】206

一、肺阳虚证辨析206

二、论肺血虚证207

【习题解答】207

【病案分析】209

第三节 脾病辨证210

【内容提要】210

一、脾气虚证210

二、脾虚气陷证211

三、脾阳虚证211

四、脾不统血证211

五、寒湿困脾证211

六、湿热蕴脾证212

【概念简释】212

【补充发挥】212

关于脾阴虚证212

【习题解答】213

【病案分析】214

第四节 胃肠病辨证215

【内容提要】215

一、胃气虚证216

二、胃阳虚证216

三、胃阴虚证216

四、肠燥津亏证216

五、寒滞胃肠证217

六、胃热炽盛证217

七、肠热腑实证217

八、饮留胃肠证217

九、食滞胃肠证217

十、胃肠气滞证218

十一、肠道湿热证218

十二、虫积肠道证218

【概念简释】218

【补充发挥】219

一、胃阴虚证与脾阴虚证的鉴别219

二、肠道湿热证的证候特点219

三、关于胃气上逆证219

【习题解答】220

【病案分析】221

第五节 肝胆病辨证222

【内容提要】222

一、肝血虚证222

二、肝阴虚证222

三、肝郁气滞证223

四、肝火炽盛证223

五、肝阳上亢证223

六、肝胆湿热证223

七、寒滞肝脉证224

八、胆郁痰扰证224

九、肝风内动证224

【概念简释】225

【补充发挥】226

一、肝胆湿热证、脾胃湿热证、中焦湿热证之辨析226

二、肝火证的病因病机证候概要226

三、肝气、肝火、肝阳三证的关系与比较226

四、肝阳上亢证与肝肾阴虚阳亢证的区别227

【习题解答】227

【病案分析】229

第六节 肾与膀胱病辨证231

【内容提要】231

一、肾阳虚证231

二、肾虚水泛证231

三、肾阴虚证231

四、肾精不足证232

五、肾气不固证232

六、膀胱湿热证232

【概念简释】232

【补充发挥】233

肾气不固有五个方面的不固233

【习题解答】233

【病案分析】235

第七节 脏腑兼病辨证236

【内容提要】236

一、心肾不交证236

二、心肾阳虚证236

三、心肺气虚证237

四、心脾气血虚证237

五、心肝血虚证237

六、脾肺气虚证237

七、肺肾气虚证237

八、肺肾阴虚证238

九、肝火犯肺证238

十、肝胃不和证238

十一、肝郁脾虚证238

十二、肝肾阴虚证238

十三、脾肾阳虚证239

【概念简释】239

【补充发挥】239

一、心肾相交理论的历史源流239

二、心肾不交的病理本质240

三、心肾不交证辨析240

四、肾不纳气证及其类证鉴别241

五、肝肾阴虚证与肝阳上亢证的辨析241

【习题解答】242

【病案分析】243

第十章 其他辨证概要244

第一节 六经辨证概要244

【内容提要】244

一、太阳病证244

二、阳明病证245

三、少阳病证246

四、太阴病证246

五、少阴病证246

六、厥阴病证247

七、六经病证的传变247

【概念简释】247

【补充发挥】248

一、太阳中风证的虚实属性248

二、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的病机区别248

(一)风和寒性质相同,仅程度差别248

(二)中风为风寒犯营,伤寒为风寒犯卫248

【习题解答】249

【病案分析】251

第二节 卫气营血辨证概要252

【内容提要】252

一、卫分证253

二、气分证253

三、营分证253

四、血分证253

五、卫气营血证的传变254

【概念简释】254

【补充发挥】254

一、关于温病的概念254

二、六经辨证与卫气营血辨证的关系255

【习题解答】256

【病案分析】257

第三节 三焦辨证概要258

【内容提要】258

一、上焦病证258

二、中焦病证259

三、下焦病证259

四、三焦病证的传变259

【概念简释】260

【补充发挥】260

一、三焦辨证与卫气营血辨证之异同260

二、卫气营血与三焦证候的实质区别260

【习题解答】261

【病案分析】262

第四节 经络辨证概要263

【内容提要】263

一、十二经脉病证特点263

二、奇经八脉病证特点264

【概念简释】264

【补充发挥】264

一、十二经病证的特点264

二、奇经八脉病证与病机265

【习题解答】266

第十一章 诊法与辨证运用267

【内容提要】267

第一节 病情资料的综合处理267

一、判断病情资料的完整性和系统性267

二、评价病情资料的准确性和客观性267

三、分析病情资料的一致性程度268

四、病情资料属性的分类268

第二节 辨证思维的方法与步骤269

一、辨证诸法的综合运用269

二、辨证基本内容的掌握269

三、辨证与诊法的关系270

四、辨证的思维方法270

五、辨证的内容与步骤271

六、辨证的具体要求271

【概念简释】272

一、脉症从舍、舍脉从症、舍症从脉272

二、必要性资料、特征性资料、偶见性资料、一般性资料、否定性资料272

三、类[对]比法、归纳法、演绎法、反证[否定]法、预测法、试探[治]法272

四、判断病情、审度病势、阐释病机272

【补充发挥】273

一、证、症、候的沿革与证候的含义273

二、关于辨证的“辨”与“证”273

三、“证”的命名形式273

四、证型的含义与局限274

【文献语译】274

《医彻·医箴·疗医》274

《本草思辨录·自序》275

【习题解答】275

【病案分析】279

第十二章 疾病诊断概说282

【内容提要】282

第一节 “病”的概念与意义282

一、“病”的概念及症、病、证关系282

二、病名诊断的意义283

三、辨病与辨证相结合283

第二节 疾病的命名284

一、疾病命名的概况284

二、疾病命名的形式284

三、正确对待和运用中医病名285

第三节 疾病的分类285

一、疾病分类的概况285

二、疾病分类的方法286

【概念简释】287

一、异病异证、同病同证、同病异证、异病同证287

二、部分病名的含义287

三、数病同存、病种互斥291

【补充发挥】291

一、临床思维中的辨证与辨病291

二、常见病性类疾病的概念292

【文献语译】293

《素问·热论》293

《时病论·辟俗医混称伤寒》293

【习题解答】293

【病案分析】297

第十三章 病案书写299

【内容提要】299

第一节 病案的沿革与意义299

一、病案的沿革299

二、病案的意义299

第二节 病案的内容和要求300

一、中医病案书写通则300

二、中医病案书写的重点内容301

第三节 中医病案书写格式302

一、住院病案302

二、门诊病案303

三、急诊病案304

【概念简释】305

一、病案、诊籍、医案、病历305

二、门诊病案、急诊病案、住院病案、住院病历、住院记录、病程记录305

三、主诉、复合主诉305

【补充发挥】305

一、现病史与既往史的划分及时间界定305

二、病案中“诊断”的内容306

三、住院病案之住院病历示例306

四、门诊病案之初诊记录示例308

【文献语译】308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308

《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一》309

《重订名医类案·叙》309

《重订名医类案·序》309

【习题解答】309

【病案分析】31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