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罪犯心理评估 理论·方法·工具【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罪犯心理评估 理论·方法·工具
  • 宋胜尊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群众出版社
  • ISBN:7501433143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461页
  • 文件大小:17MB
  • 文件页数:493页
  • 主题词:犯罪心理学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罪犯心理评估 理论·方法·工具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罪犯心理评估概说1

一、关于心理评估的几组概念1

(一)心理评估与心理诊断1

(二)心理测量与心理测验3

(三)心理测验与心理评估3

二、一般人群的心理评估3

(一)一般人群心理评估的目标4

(二)一般人群心理评估的项目5

三、罪犯心理评估8

(一)对初入监的罪犯进行心理健康状况的评估9

(四)重新犯罪危险性预测10

(三)对罪犯自杀危险性的评估10

(二)对罪犯暴力危险性的心理评估10

四、罪犯心理评估模式11

(一)美国监狱罪犯心理评估11

(二)罪犯心理问题评估的Lazarus模式15

五、罪犯心理评估的条件17

(一)心理评估者的条件17

(二)心理评估的环境条件18

六、罪犯心理评估的原则19

(一)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的原则19

(二)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原则19

(六)多种综合评估方法并用的原则20

(五)评估与咨询、诊断、治疗、教育指导相结合的原则20

(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20

(四)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原则20

七、不同类别的罪犯心理评估21

结论22

摘要23

参考文献24

第二章 罪犯心理评估项目26

一、罪犯心理评估的内容26

(一)服刑人员常见心理问题26

(二)罪犯心理健康的一般内容28

二、罪犯心理评估维度30

(一)维度设定的依据30

(三)罪犯危险性评估30

(二)罪犯心理面貌评估31

(三)罪犯心理发展评估37

(四)罪犯群体互动评估40

三、罪犯心理评估的重点对象41

(一)心理处于亚健康状态的罪犯41

(二)顽固犯心理评估42

(三)危险犯心理评估42

(四)重刑犯心理评估43

四、精神疾病诈病的评估44

(一)诈病者的心理活动45

(二)诈病的现象学特征45

(三)评估要点46

摘要47

结论47

参考文献48

附:人际关系归因量表测题49

第三章 罪犯心理评估方法论51

一、罪犯心理评估的一般方法论51

(一)观察法与实验法51

(二)黑箱辨识方法53

(三)系统分析方法58

(四)科学模型60

二、研究方法的价值评定63

(一)准确性和可靠性63

(二)罪犯心理评估中科学事实的获取70

三、关于心理评估实验设计的若干问题71

(一)实验及其类别71

(二)推论和相应的统计方法72

(三)实验操作73

四、关于研究结果的解释74

(一)个性解释与共性解释75

(二)因果解释76

(三)功能解释77

结论77

摘要78

参考文献80

一、罪犯个体心理评估方法81

第四章 罪犯心理评估方法81

二、会谈评估法83

(一)会谈方式83

(二)会谈内容88

(三)会谈基本技巧88

三、行为评估法96

(一)自然观察法97

(二)模拟评估法97

(三)参与观察法98

(四)心理生理评估99

四、罪犯神经心理学评估100

(二)霍尔斯蒂德—内田成套测验(HRB)101

(一)成套测验与个体化测验101

五、罪犯群体心理评估方法104

(一)社会测量法104

(二)参照测量法109

结论109

摘要110

参考文献112

第五章 罪犯心理评估的程序与实施技巧113

一、罪犯心理评估的程序114

(一)对罪犯犯罪前生存环境及个体当时认识状况评估114

(二)罪犯入监后生存环境评估116

(三)罪犯危险性评估116

(五)人格发展评估117

(四)罪犯心理健康状况评估117

(六)重新犯罪可能性评估118

二、罪犯心理评估的阶段119

(一)入监初期阶段:明确心理评估的目的,进行会谈评估120

(二)入监教育阶段:收集资料并建立心理档案120

(三)进入监区后的劳动改造阶段:完善评估项目,制定心理矫治计划122

(四)出监教育阶段:综合评估结果,提出预测和建议报告122

三、罪犯心理评估的实施技巧123

(一)动态系统运筹策略123

(二)自我监测法及实施技巧125

(三)关键事件法及实施技巧126

(一)一般信息127

(二)要解决的问题127

四、罪犯心理评估报告的一般格式127

(三)实施的测验128

(四)背景信息129

(五)行为观察129

(六)测验结果的解释130

(七)测验结果与生活历史的结合131

(八)危险性预测132

(九)总结与建议132

附:罪犯心理评估报告举例133

结论135

摘要135

参考文献136

(一)人的心理是可以测量的138

第六章 罪犯心理测验138

一、与心理测验有关的两个问题138

(二)测量层次139

二、心理测验的有关概念141

(一)测验的信度141

(二)测验的效度145

(三)测验的标准化与常模的制定151

三、罪犯心理测验的种类152

(一)成就测验152

(二)智力测验153

(三)能力倾向测验153

(四)人格测验153

(三)安置功能154

(四)评价功能154

四、心理测验的功能154

(二)诊断功能154

(一)选拔功能154

五、罪犯心理测验实施的方式方法155

(一)团体测验法155

(二)个别测验法155

六、罪犯心理测验误差的控制156

(一)由主试因素引起的误差及其控制156

(二)环境因素引起的误差及其控制158

七、罪犯心理测量的标准化159

(三)被试本身引起的误差及其控制159

八、罪犯心理测量的规范化160

(一)准备161

(二)施测161

(三)收尾162

(四)罪犯心理测量结果的合理化解释162

九、心理评估者的职业道德163

附1:心理测验管理条例(试行)164

附2:心理测验工作者的道德准则165

结论167

摘要167

参考文献170

一、DSM-Ⅳ简介171

第七章 心理与精神诊断工具171

二、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175

三、国际疾病分类第十版(ICD10)简介185

附:国际疾病分类第十版(ICD10)185

四、人格测验(mmPI)193

(一)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检验(MMPI)193

(二)艾森克个性问卷(EPQ)199

(三)卡特尔十六种人格因素量表(16PF)202

五、智力测验206

(一)韦克斯勒智力测验206

(二)中国比内测验208

六、罪犯改造成效评估量表209

(三)瑞文渐进测验209

(一)量表结构210

(二)量表的技术指标210

七、美国加州心理测验(CIP)211

结论212

摘要213

参考文献214

第八章 罪犯危险性评估215

一、罪犯危险性评估的意义215

二、罪犯危险性评估的途径215

三、国外罪犯危险性评估综述216

(一)西方国家关于罪犯危险性评估的历史沿革216

(二)西方国家经常使用的罪犯危险性评估工具述评221

四、中国罪犯危险性评估现状与发展模式探讨225

(一)罪犯危险性的人格评估模式225

(二)罪犯危险性的认知评估模式227

(三)罪犯危险性的应激评估模式228

(四)罪犯危险性的情绪评估模式229

(五)罪犯危险性的概率评估模式230

结论231

摘要231

参考文献232

第九章 罪犯暴力危险性评估234

一、罪犯暴力危险性评估的含义234

(一)两种危险性评估方法之比较:临床的与统计的235

二、罪犯暴力危险性评估的方法235

(二)暴力危险性的一般评估方法238

(三)特殊研究方法239

三、暴力危险性评估维度239

(一)罪犯人格特征评估240

(二)人口统计特征评估241

(一)根据监狱实际确定预测目的及方向242

(四)整理分析资料242

(二)设计预测方案242

(三)收集该服刑人员的信息242

四、罪犯心理评估的基本程序242

(四)暴力犯行为方式的评估242

(三)精神健康状况评估242

(五)作出预测报告243

(六)提出防范建议243

五、罪犯危险性评估(预测)应注意的问题243

六、关于我国罪犯暴力危险评估的几点思考243

(一)当前的押犯形势与暴力危险性评估243

(二)加强罪犯危险性评估的规范性和准确性245

(三)及时吸收罪犯危险性评估的研究成果245

七、暴力危险性评估举例245

(一)Hotaling及Sugarman的研究246

(二)Aldarondo Sugarman的研究(1996)247

(三)McFarlane,Campbell,Wilt,Sachs,Urich, Xu的研究(1999)247

(四)婚姻暴力危险评估量表248

附1:危险评估量表(Danger Assessment,DA)249

附2:简易冲突对应行为量表(Briel Conflict Tactics Scale,Form R)251

(五)我国婚姻暴力犯之危险评估252

结论254

摘要255

参考文献256

第十章 罪犯自杀危险性评估257

一、关于自杀的理论257

(一)迪尔凯姆关于自杀的分类257

(二)日本关于自杀的理念258

(三)卡文关于自杀的理论258

二、罪犯自杀危险性因素259

(一)巴特尔(Battle)危险因素评价清单260

(二)罪犯自杀前征兆261

(三)罪犯自杀的常见原因262

三、自杀危险水平的分类评估264

附:危机干预的分类评估量表(TAF)265

四、中国用于罪犯自杀危险性评估的相关研究271

(一)服刑人员自杀倾向量表271

(二)自杀态度问卷272

附:自杀态度调查问卷273

五、自杀行为发生的精神因素275

六、罪犯自杀危机的干预、治疗与防范277

(一)罪犯自杀危机干预277

(三)罪犯自杀预防279

(二)罪犯自杀危机治疗279

附:焦虑自评量表281

结论282

摘要282

参考文献284

第十一章 罪犯应激评估285

一、关于应激的几种含义286

二、罪犯的应激源288

(一)职业应激源288

(二)家庭危机和紧张289

(三)环境应激291

(四)监禁状态下罪犯的应激源292

(一)情绪变化293

三、应激过程的心理变化293

(二)防御反应294

(三)认知活动出现障碍295

四、应激评估工具296

(一)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296

(二)应付方式问卷299

附:应付方式问卷302

(三)防御方式问卷305

附 防御方式问卷(DSQ)307

(四)社会支持评定量表311

(五)PSTR心理应激测试表315

(六)ZS心理应激测试表317

结论321

摘要322

参考文献323

第十二章 人格与人格障碍评估324

一、人格及人格的类别324

(一)人格的涵义324

(二)人格的形成326

(三)人格分类326

二、犯罪人格与罪犯人格328

三、罪犯人格评估的常用测验328

(一)投射测验329

(二)主体测验333

(三)自陈量表334

(四)行为观察336

(五)阿尔波特人格评估方法概观336

四、对犯罪有影响的两种基本情绪:基本敌对和基本焦虑339

(一)基本敌对与基本焦虑的形成339

(二)基本焦虑的控制策略340

五、关于人格障碍342

六、人格障碍的类型及表现344

(一)反社会型人格障碍345

(二)强迫型人格特征347

(三)癔症型人格或表演型人格特征347

(四)偏执型人格的特点347

七、反社会人格与犯罪行为348

(五)分裂样人格特点348

八、偏执性与好诉讼人格障碍349

九、冲动性人格351

十、神经症与人格障碍的司法鉴定352

(一)人格障碍的责任能力鉴定352

(二)神经症、醉酒及其他短暂特殊意识状态下违法行为的责任能力评定353

结论354

摘要354

参考文献356

第十三章 变态人格犯罪与心理剖绘技术358

一、心理剖绘的原理358

三、心理剖绘技术的价值360

二、心理剖绘技术的适用范围360

四、现场心理痕迹提取361

(一)一般犯罪人的犯罪心理痕迹提取362

(二)精神病患者在犯案现场留下的心理痕迹363

(三)变态人格者留下的心理线索366

(四)性变态案犯作案的特点367

(五)几种常见变态人格者作案识别要点369

五、罪犯心理剖绘的程序372

(一)资料输入372

(二)分析研判373

(三)犯罪评估374

(四)解读真凶377

(五)调查377

(六)逮捕378

附:心理剖绘实例379

七、行为习惯反映的心理痕迹386

结论388

摘要388

参考文献389

第十四章 罪犯情绪评估391

一、罪犯情绪评估的意义392

二、情绪的生理学评估393

(一)心率与脉搏容积394

(二)呼吸394

(五)化学测定395

(四)声音应激分析器395

(三)皮肤电反应395

三、脑化学研究与电生理研究对情绪评估的贡献396

(一)边缘系统与情绪活动396

(二)激素影响情绪的产生396

(三)激素与防御、攻击行为398

(四)边缘系统与动机399

四、表情测量方法401

(一)面部感情记录技术(FAST)402

(二)最大限度辨别运动编码系统(Max)404

(三)表情辨别整体判断系统(Affex)407

五、情绪主观体验测量方法407

(一)形容词检表407

(二)维度等级量表412

六、情绪控制与健康情绪415

(一)情绪的控制415

(二)健康情绪的标准417

结论418

摘要418

参考文献419

第十五章 测谎技术421

一、测谎技术发展简史421

(一)西方国家测谎状况422

(二)我国心理测试技术的历史与现状423

二、测谎技术的原理425

(二)研究环境427

(一)被试的选取427

三、测谎现场实验研究427

(三)仪器设备428

(四)测试程序428

(五)数据处理与结果报告428

四、测谎的作用428

五、测谎的步骤429

(一)熟悉案情,准备测试430

(二)测试技术阶段430

(三)完成报告430

六、我国测谎工作中存在的问题430

附:测谎实例431

摘要433

结论433

参考文献435

第十六章 罪犯心理评估的理论建构436

一、罪犯心理评估理论建构的过程436

(一)从观察到经验概括436

(二)从经验概括到理论439

(三)理论概括常用的抽象策略441

(四)扎根理论442

二、罪犯心理评估理论检验的过程443

(一)推演假设443

(二)假设检验444

三、我国罪犯心理评估的理论贡献445

(一)战犯心理评估理论与实践446

(二)普通刑事犯的心理评估理论与实践447

(三)劳教人员心理评估理论与实践448

四、《中国罪犯心理评估系统》的研制与运用449

(一)研制COPA的必要性与可能性449

(二)COPA的内容与研制进展450

(三)中国罪犯心理测试个性分测验(COPA-PI)简介451

(四)中国罪犯心理测试罪犯心理结构(COPA-OCPS)分测验简介456

五、COPA的运用情况459

结论460

摘要460

参考文献46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