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互文性 文学理论研究的新视野【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互文性 文学理论研究的新视野
  • 李玉平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商务印书馆
  • ISBN:9787100096799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303页
  • 文件大小:37MB
  • 文件页数:317页
  • 主题词:文学理论-理论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互文性 文学理论研究的新视野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序1

导言1

一、“互文性”的概念1

二、本书的主要内容与基本框架4

上篇11

第一章 互文性研究的历史与逻辑11

第一节 意识形态路径:克里斯蒂娃与巴特13

一、克里斯蒂娃的互文性理论13

二、巴特的互文性理论19

第二节 意识形态路径与主体(间)性26

一、“分裂的主体”:克里斯蒂娃27

二、主体的消解:巴特30

三、主体身份的诉求: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32

四、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35

第三节 诗学形态路径:热奈特与里法泰尔39

一、热奈特的互文性理论39

二、里法泰尔的互文性理论44

第四节 诗学形态路径与引述47

一、引述的符形与符义分析48

二、引述的符用分析52

三、文学中的引述55

第二章 互文性元问题研究59

第一节 互文性的价值59

一、异质性:互文性的存在依据59

二、文学艺术中的积极互文性61

三、科学中的消极互文性64

第二节 互文性的定义66

一、何谓文本67

二、文本与互文本69

三、文本的间性与转化74

四、互文性的张力:诗学形态与意识形态78

第三节 互文性类型举隅80

一、跨体互文性84

二、文化挪用90

三、超文本96

下篇107

第三章 互文性与文学意义107

第一节 文学活动互文性之可能107

一、索绪尔结构主义语言学与互文性107

二、文学文本的互文性110

三、文学创作与阅读的互文性113

第二节 符号学视域中的文学意义117

一、皮尔斯的符号三元论118

二、无限衍义与符号意义120

三、文本互文性意义分析123

第三节 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互文性意义127

一、互文性:后现代文化的重要特点127

二、后现代主义文学中的互文性131

三、巴塞尔姆小说《白雪公主》的互文性意义134

第四章 互文性与文类142

第一节 文类:互文性的产物143

一、文类互文性与话语间性143

二、动态文类学147

三、集句:最具互文性的文类150

第二节 口头文学视野中的文类理论153

一、口头文学:文类研究的新视野154

二、文类的性质与功能156

三、文类理论的新拓展158

第三节 互文性文类举隅:戏仿163

一、戏仿与文类163

二、戏仿的概念、形态与功能166

三、戏仿研究的多重视角171

第五章 互文性与文学经典177

第一节 文学经典:历史与逻辑178

一、文学经典观念在西方的历史发展178

二、文学经典Ⅰ与文学经典Ⅱ的内涵与渊源190

三、文学经典Ⅰ与文学经典Ⅱ的特点与功能196

第二节 典范式独创性与文化熟知化203

一、文学经典的典范式独创性203

二、文化熟知化:文化生产场域的互文性运作210

三、文学经典的互文性改写214

第三节 文学选集:文学经典的互文性遴选219

一、选集与经典:保存和选择220

二、文学选集与民族认同222

三、选集的评价与经典的修正224

第六章 互文性与比较文学228

第一节 互文性与比较文学的危机229

一、“比较”?“文学”?229

二、比较文学的危机231

三、互文性:比较文学危机的一帖良药234

第二节 “互文性”与影响研究之比较235

一、“以太流”与“编织物”236

二、现代与后现代238

三、作者中心与非个人化240

四、实证研究与多元方法242

五、等级权威与民主平等246

第三节 互文性:比较文学的后结构主义版本249

一、文学史、文学传统与互文性249

二、后结构主义之后的比较文学252

三、“互文性”:为“比较文学”正名254

余论257

附录:《小红帽》改写研究259

参考文献283

后记30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