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最好的通俗中医公开课 中医学概论【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最好的通俗中医公开课 中医学概论
  • 南京中医学院编著 著
  • 出版社: 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9787535776198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642页
  • 文件大小:134MB
  • 文件页数:683页
  • 主题词:中医学-中医学院-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最好的通俗中医公开课 中医学概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篇2

第一章 绪论2

一、中医发展源流2

二、中医基本学说9

第二章 阴阳五行13

一、阴阳14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14

(二)阴阳与人体生理病理和医疗的关系14

(三)阴阳在养生和预防疾病方面的意义15

(四)阴阳说与中医的诊断16

(五)阴阳说与中药的关系16

二、五行17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17

1.五行说的起源17

2.五行说的应用规律17

(二)五行说在医学上的具体运用21

1.五行在归类推演上的应用21

2.五行在辨证论治上的实用价值27

三、阴阳和五行的关系35

第三章 人与自然36

一、气候变化对人体的影响38

(一)四时38

(二)六气38

(三)六淫40

二、地土方宜对人体的影响41

三、人体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功能42

四、人与自然是统一的整体43

第四章 藏象45

一、五脏六腑47

(一)心47

1.心为君主之官,主神明47

2.心主血脉,其华在面48

3.心和舌的关系48

4.心主夏49

(二)心包络49

(三)肝49

1.肝藏血49

2.肝为将军之官,主谋虑50

3.肝和筋及爪甲的关系50

4.肝和目的关系50

5.肝主春51

(四)脾51

1.脾主运化51

2.脾统血52

3.脾和四肢肌肉及口唇的关系52

4.脾主长夏53

(五)肺53

1.肺主气53

2.肺佐心脏而主治节54

3.肺合皮毛54

4.肺开窍于鼻55

5.肺与声音的关系55

6.肺主秋55

(六)肾56

1.肾藏精56

2.肾主骨、生髓、通于脑57

3.肾为作强之官,主伎巧57

4.肾的开窍58

5.肾其华在发58

6.肾主冬59

(七)胆59

1.胆为中正之官,主决断59

2.肝和胆的相互关系60

3.胆为中清之腑60

4.胆的病理变化60

(八)胃61

1.胃为水谷之海61

2.胃主腐熟水谷为后天给养的泉源61

3.胃和脾脏的关系62

4.五味出于脾胃以生五脏62

(九)大小肠62

1.小肠主化物而分别清浊62

2.大肠主传泻糟粕63

3.大肠和小肠的关系63

4.心和小肠的关系64

5.肺和大肠的关系64

(十)膀胱64

1.膀胱主藏津液64

2.膀胱主小便65

3.膀胱与肾的关系65

(十一)三焦65

1.三焦的意义65

2.三焦的功用66

3.上、中、下三焦在部位及功用上的划分66

4.三焦和心包络的关系68

二、奇恒之府68

(一)脑、髓69

1.脑和髓的来源及其相互关系69

2.脑和髓的正常作用和病变的关系69

(二)女子胞70

1.主月经70

2.主胞胎70

附:营卫气血精神津液71

(一)营卫气血71

1.营卫气血的生成和分布71

2.营卫气血的主要作用73

3.营卫气血的相互关系77

(二)精78

(三)神79

1.神的生成及其作用79

2.神与精气的关系80

(四)津液80

1.津液的生成及其功用80

2.津液与精气血的关系81

第五章 经络83

一、经络的含义83

二、经络的作用84

(一)经络在生理上的作用84

(二)经络在病理上的作用85

(三)经络在诊断上的作用86

(四)经络在治疗上的作用87

三、十二经脉88

(一)经脉的分类与命名88

(二)十二经脉在脏腑与体表的相互关系89

(三)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与病候90

1.手太阴肺经脉90

2.手阳明大肠经脉91

3.足阳明胃经脉93

4.足太阴脾经脉93

5.手少阴心经脉95

6.手太阳小肠经脉95

7.足太阳膀胱经脉98

8.足少阴肾经脉98

9.手厥阴心包经脉101

10.手少阳三焦经脉101

11.足少阳胆经脉105

12.足厥阴肝经脉105

四、奇经八脉108

(一)奇经的命名108

(二)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的关系108

(三)奇经八脉的主要作用109

(四)奇经八脉循行部位与病候110

1.督脉110

2.任脉110

3.冲脉110

4.带脉113

5.阴?113

6.阳?113

7.阴维113

8.阳维113

五、十二经别120

经别的作用120

六、十二经筋121

七、十五络脉122

八、经络系统的体现122

第六章 预防125

一、未病的预防126

(一)精神修养126

(二)适应四时气候127

(三)节饮食、慎起居127

1.饮食128

2.起居128

(四)锻炼体格129

(五)环境卫生129

(六)避免传染130

(七)妇婴卫生131

1.妇女卫生131

2.婴儿卫生132

二、已病的防治132

(一)治疗上的预防措施132

(二)护理上的预防意义133

第七章 病因134

一、外因135

(一)外感六淫135

1.风135

2.寒136

3.暑136

4.湿137

5.燥137

6.火137

(二)疫疠138

(三)伏气138

二、内因139

(一)喜140

(二)怒140

(三)忧141

(四)思141

(五)悲141

(六)恐142

(七)惊142

三、不内外因143

(一)饮食和劳倦143

(二)房事不节144

(三)创伤和虫兽伤害144

第八章 证候分类145

一、六经病证145

(一)六经分类的意义145

(二)六经的主证主脉146

1.太阳病146

2.阳明病147

3.少阳病148

4.太阴病148

5.少阴病149

6.厥阴病149

(三)六经传变及其相互关系150

二、营卫气血和三焦的病证151

(一)营卫气血和三焦在辨证上的意义151

(二)营卫气血和三焦的证候分类152

1.营卫气血的症状152

2.三焦的症状153

(三)营卫气血和三焦病证的转变154

三、五脏六腑的病证155

(一)心病证候155

(二)小肠病证候157

(三)肺病证候157

(四)大肠病证候159

(五)脾病证候160

(六)胃病证候161

(七)肝病证候163

(八)胆病证候164

(九)肾病证候165

(十)膀胱病证候166

(十一)三焦病证候167

第九章 诊法169

一、八纲171

(一)阴阳172

1.阳证和阴证173

2.亡阴和亡阳173

3.真阴不足和真阳不足174

4.阴厥和阳厥174

5.阴阳生死辨175

(二)表里176

1.表里的寒热虚实177

2.表里同病177

3.半表半里证178

4.表证入里、里证出表178

(三)寒热179

1.寒证和热证179

2.寒热的上下179

3.寒热真假的辨别180

(四)虚实182

1.虚证和实证182

2.气血虚实183

3.虚实真假辨183

二、四诊184

(一)望诊185

1.面目187

2.口、鼻、齿188

3.舌和苔188

附:妊娠伤寒辨面色舌色法194

4.四肢194

5.皮肤195

(二)闻诊196

1.音声196

2.气味198

(三)问诊198

1.问诊注意点199

2.病案记录202

附:制表说明202

(四)切诊205

1.脉诊205

2.触诊210

第十章 治疗法则214

一、内服药物疗法215

(一)八法215

1.汗法215

2.吐法217

3.下法217

4.和法219

5.温法220

6.清法220

7.补法221

8.消法223

(二)八法的配合运用223

1.汗下并用224

2.温清并用224

3.攻补并用224

4.消补并用225

(三)正治与反治225

1.正治225

2.反治225

(四)标本226

(五)治疗时的注意事项227

二、外治法228

(一)手法及配合器械的外治法229

1.针229

2.灸229

3.拔火罐229

4.外科手法229

5.按摩疗法229

6.整骨疗法229

(二)药物外治法229

1.熏蒸法230

2.溻浴法230

3.涂敷法231

4.贴法232

5.熨法232

6.摩擦法232

7.塞法233

8.导法233

9.?法233

10.滴眼法和点眼法233

11.滴法234

12.含漱法和含噙法234

13.利用着身被服的给药法234

14.其他234

(三)其他的外治法234

第十一章 药物236

一、药物学的起源和发展236

二、药物的来源237

三、药物的定名238

四、药物的性能239

(一)四气239

(二)五味240

(三)升降浮沉241

五、药物的一般运用243

(一)药物的归经243

(二)七情合和245

(三)用药禁忌247

1.妊娠用药禁忌247

2.服药禁忌247

六、药物的采集炮制与贮藏248

(一)采集248

(二)炮制249

1.火制法250

2.水制法251

3.水火合制251

(三)贮藏252

七、药物的剂量253

八、药物的分类253

(一)解表药254

(二)涌吐药256

(三)止吐药257

(四)泻下药258

(五)利尿逐水药259

(六)祛风湿药259

(七)祛寒药261

(八)清热药263

(九)止咳化痰药266

(十)调气药268

(十一)理血药270

(十二)补养药273

(十三)芳香开窍药276

(十四)安神镇惊药277

(十五)固涩药279

(十六)消化药280

(十七)驱虫药281

(十八)外用药282

第十二章 方剂284

一、方剂组成的法则284

二、方剂的加减变化286

(一)药量方面的加减287

(二)药味方面的加减288

(三)数方相合的加减289

三、方剂的分类290

四、方药剂型的种类293

1.汤剂293

2.丸剂294

3.散剂294

4.膏剂294

5.丹剂294

6.酒醴294

7.药露294

8.锭剂294

9.条剂294

10.线剂295

11.浸洗剂295

12.熏剂295

13.导药295

14.坐药295

五、方剂药味的多寡295

六、古代方剂的衡量296

七、各类方剂的简要介绍296

(一)补养之剂297

(二)发表之剂299

(三)涌吐之剂300

(四)攻里之剂301

(五)表里之剂302

(六)和解之剂303

(七)理气之剂304

(八)理血之剂306

(九)祛风之剂308

(十)祛寒之剂310

(十一)清暑之剂311

(十二)利湿之剂313

(十三)润燥之剂316

(十四)泻火之剂317

(十五)除痰之剂320

(十六)消导之剂322

(十七)收涩之剂323

(十八)杀虫之剂324

(十九)明目之剂325

(二十)痈疡之剂327

(二十一)经产之剂329

中篇334

第一章 妇科概要334

一、引言334

二、妇科学的发展概况334

三、女子的生理特点336

四、妇科的范围338

五、妇科治法340

(一)调经340

1.痛经341

2.经闭341

3.崩漏341

4.经期不调342

5.经血不调342

(二)带下343

1.白带344

2.赤带344

3.黄带344

4.青带344

5.黑带344

6.赤白带344

7.五色带344

8.白崩345

(三)胎前345

1.恶阻345

2.胎水肿满346

3.子痫346

4.子悬346

5.子烦346

6.妊娠腹痛347

7.子淋347

8.胎动下血347

9.堕胎小产347

(四)产后348

1.产后腹痛348

2.恶露不绝349

3.产后血崩349

4.产后血晕349

5.产后发痉349

6.产后大便难349

7.产后发热350

六、附方350

(一)调经类350

(二)带下类355

(三)胎前类357

(四)产后类359

第二章 儿科概要362

一、引言362

二、儿科的发展概况362

三、儿科疾病365

(一)痧子365

(二)痘疮366

(三)惊风367

(四)疳积368

四、儿科诊断368

(一)望诊368

1.形体369

2.面色369

3.苗窍369

4.指纹369

5.舌苔370

6.大小便370

(二)问诊370

(三)闻诊371

1.声音371

2.啼哭371

3.气味371

(四)切诊371

1.切脉371

2.按胸腹372

五、儿科治法372

(一)麻疹治法373

(二)痘症治法374

(三)惊风治法374

(四)疳积治法375

六、保育376

七、附方378

(一)麻疹类378

(二)痘疮类379

(三)惊风类379

(四)疳积类380

第三章 外科概要383

一、引言383

二、外科的发展概况383

三、外科的范围386

四、外科病因386

五、外科的分类387

六、外科诊断388

(一)辨阴阳389

1.阳证389

2.阴证389

(二)辨善恶顺逆389

1.五善七恶389

2.顺证逆证390

(三)辨经络391

(四)辨脉息391

(五)辨肿痛脓痒392

1.肿392

2.痛392

3.脓392

4.痒393

七、外科治法394

(一)内治394

(二)外治395

1.薄贴395

2.围药396

3.掺药396

4.洗涤法397

5.灸法397

6.砭镰法398

7.开刀398

8.火针398

9.药简拔法399

附:痔漏疗法399

八、附方400

第四章 伤科概要409

一、引言409

二、伤科的发展概况409

三、伤科的范围412

四、伤科的病因413

1.内伤413

2.外伤414

3.折伤415

五、伤科的诊断415

(一)望诊415

1.十不治证416

2.关于折伤的望诊416

3.关于脱臼的望诊417

(二)问诊418

(三)闻诊418

(四)切诊418

1.脉诊418

2.局部触诊419

六、伤科治疗大法419

(一)内伤419

1.伤于血分419

2.伤于气分420

(二)外伤420

1.外伤青紫高肿疼痛而无创口者420

2.外伤之有创口者420

(三)折伤421

1.内服药421

2.外用药421

3.手术421

七、伤科的护理423

1.饮食424

2.敷药换药424

3.其他424

八、附方424

第五章 喉科概要430

一、引言430

二、喉科的发展概况431

三、喉科的范围433

四、喉病的分类433

五、喉病的诊断434

(一)望诊434

1.鉴别病证434

2.找出病因435

3.区别轻重436

(二)闻诊436

(三)问诊436

(四)切诊437

附:十六绝症437

六、喉病的治法437

(一)内治法437

(二)外治法439

1.吹药法439

2.针刺法440

3.探吐法440

4.烟熏法440

七、喉病的护理440

八、喉病的预防441

九、附方441

(一)内服药441

(二)外用药443

第六章 针灸概要446

一、引言446

二、针灸的发展概况447

(一)针灸的起源447

(二)针灸的发展447

(三)针灸的衰落与复兴449

三、经络和腧穴449

(一)经络449

(二)腧穴450

1.腧穴的意义450

2.腧穴的命名450

3.腧穴的分类451

4.腧穴的作用452

5.腧穴的取法453

6.十四经腧穴主治纲要454

四、刺灸法456

(一)刺法456

1.刺法的意义456

2.刺的工具456

3.刺法的适应证与禁忌证457

4.临证操作过程458

(二)灸法460

1.灸法的意义460

2.灸法的适应证460

3.灸法的禁忌证460

4.灸法的种类与运用460

5.施灸程序与标准461

五、治疗461

(一)治疗原则461

(二)经穴处方规律462

1.腧穴主治重点462

2.处方规律462

第七章 按摩概要464

一、引言464

二、按摩的发展概况464

三、基本手法466

(一)成人的按摩手法466

1.推法466

2.拿法466

3.拍法466

4.打法466

5.点法466

6.弹法466

7.压法466

8.合法467

(二)小儿的按摩手法467

1.按法467

2.摩法467

3.推法467

4.运法467

5.揉法467

6.掐法468

7.搓法468

8.摇法468

四、部位分类、穴位操作及主治作用468

(一)成人的按摩部位及主治作用468

1.局部按摩468

2.全身按摩468

(二)小儿的穴位操作法469

1.头面部469

2.上肢部470

3.躯干部474

4.下肢部476

五、适应证和禁忌证477

1.成人477

2.小儿477

六、注意事项477

第八章 护理479

一、引言479

二、精神方面480

(一)患者本身的精神影响480

(二)探视者对患者的精神影响481

(三)护理者如何进行精神护理481

三、气候方面481

四、饮食方面482

(一)食物的选择482

(二)食物的禁忌482

(三)饮食的节制483

五、起居方面484

(一)病室卫生484

(二)居住环境484

(三)休息和运动484

六、给药485

1.煎药485

2.服药485

3.服药时应注意的事项486

下篇490

第一章《内经》概述490

一、引言490

1.关于理论观点492

2.关于预防思想492

3.关于理论学说492

4.关于医疗技术492

二、《素问》提要493

(一)上古天真论篇493

(二)四气调神大论篇493

(三)生气通天论篇494

(四)金匮真言论篇494

(五)阴阳应象大论篇495

(六)阴阳离合论篇495

(七)阴阳别论篇495

(八)灵兰秘典论篇496

(九)六节藏象论篇496

(十)五脏生成论篇497

(十一)五脏别论篇497

(十二)异法方宜论篇497

(十三)移精变气论篇498

(十四)汤液醪醴论篇498

(十五)玉版论要篇499

(十六)诊要经终论篇499

(十七)脉要精微论篇499

(十八)平人气象论篇500

(十九)玉机真脏论篇500

(二十)三部九候论篇501

(二十一)经脉别论篇502

(二十二)脏气法时论篇502

(二十三)宣明五气论篇503

(二十四)血气形志篇504

(二十五)宝命全形论篇504

(二十六)八正神明论篇504

(二十七)离合真邪论篇505

(二十八)通评虚实论篇505

(二十九)太阴阳明论篇506

(三十)阳明脉解篇507

(三十一)热论篇507

(三十二)刺热论篇508

(三十三)评热病论篇508

1.阴阳交508

2.风厥508

3.劳风508

4.肾风508

(三十四)逆调论篇509

(三十五)疟论篇509

(三十六)刺疟篇510

(三十七)气厥论篇510

(三十八)咳论篇510

(三十九)举痛论篇511

(四十)腹中论篇511

1.臌胀511

2.血枯512

3.伏梁512

4.热中、消中512

5.厥逆512

(四十一)刺腰痛论篇512

(四十二)风论篇512

(四十三)痹论篇513

(四十四)痿论篇513

(四十五)厥论篇514

(四十六)病能论篇514

(四十七)奇病论篇515

(四十八)大奇论篇515

(四十九)脉解篇516

(五十)刺要论篇516

(五十一)刺齐论篇516

(五十二)刺禁论篇517

(五十三)刺志论篇517

(五十四)针解篇517

(五十五)长刺节论篇518

(五十六)皮部论篇518

(五十七)经络论篇518

(五十八)气穴论篇519

(五十九)气府论篇519

(六十)骨空论篇519

(六十一)水热穴论篇520

(六十二)调经论篇520

(六十三)缪刺论篇521

(六十四)四时刺逆从论篇521

(六十五)标本病传论篇522

(六十六)天元纪大论篇522

(六十七)五运行大论篇523

(六十八)六微旨大论篇524

(六十九)气交变大论篇525

(七十)五常政大论篇525

(七十一)六元正纪大论篇526

(七十二)至真要大论篇526

(七十三)著至教论篇527

(七十四)示从容论篇527

(七十五)疏五过论篇528

(七十六)征四失论篇528

(七十七)阴阳类论篇528

(七十八)方盛衰论篇529

(七十九)解精微论篇529

(八十)遗篇剌法论篇529

(八十一)遗篇本病论篇530

三、《灵枢》提要531

(一)九针十二原篇531

(二)本输篇531

(三)小针解篇532

(四)邪气脏府病形篇532

(五)根结篇532

(六)寿夭刚柔篇533

(七)官针篇533

(八)本神篇534

(九)终始篇534

(十)经脉篇535

(十一)经别篇535

(十二)经水篇535

(十三)经筋篇536

(十四)骨度篇536

(十五)五十营篇536

(十六)营气篇537

(十七)脉度篇537

(十八)营卫生会篇538

(十九)四时气篇539

(二十)五邪篇539

(二十一)寒热病篇539

(二十二)癫狂病篇540

(二十三)热病篇541

(二十四)厥病篇542

(二十五)病本篇543

(二十六)杂病篇543

(二十七)周痹篇544

(二十八)口问篇544

(二十九)师传篇545

(三十)决气篇546

(三十一)肠胃篇546

(三十二)平人绝谷篇546

(三十三)海论篇546

(三十四)五乱篇547

(三十五)胀论篇547

(三十六)五癃津液别篇547

(三十七)五阅五使篇548

(三十八)逆顺肥瘦篇548

(三十九)血络论篇549

(四十)阴阳清浊篇549

(四十一)阴阳系日月篇549

(四十二)病传篇550

(四十三)淫邪发梦篇550

(四十四)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篇551

(四十五)外揣篇551

(四十六)五变篇551

(四十七)本脏篇552

(四十八)禁服篇552

(四十九)五色篇553

(五十)论勇篇553

(五十一)背腧篇553

(五十二)卫气篇554

(五十三)论痛篇554

(五十四)天年篇554

(五十五)逆顺篇555

(五十六)五味篇556

(五十七)水胀篇556

(五十八)贼风篇557

(五十九)卫气失常篇557

(六十)玉版篇558

(六十一)五禁篇559

(六十二)动输篇560

(六十三)五味论篇560

(六十四)阴阳二十五人篇560

(六十五)五音五味篇563

(六十六)百病始生篇563

(六十七)行针篇564

(六十八)上膈篇564

(六十九)忧恚无言篇564

(七十)寒热篇565

(七十一)邪客篇565

(七十二)通天篇565

(七十三)官能篇566

(七十四)论疾诊尺篇567

(七十五)刺节真邪篇568

(七十六)卫气行篇568

(七十七)九宫八风篇569

(七十八)九针论篇569

(七十九)岁露论篇571

(八十)大惑论篇572

(八十一)痈疽篇572

第二章 伤寒概述575

一、引言575

二、伤寒的涵义575

三、六经的意义576

四、六经证治概要及其相互关系577

(一)太阳病577

(二)阳明病579

(三)少阳病581

(四)太阴病581

(五)少阴病582

(六)厥阴病583

五、六经传变583

六、合病与并病584

七、八纲与辨证论治的关系585

八、治疗原则587

九、表里兼病的治疗规律588

1.先里后表588

2.先表后里588

3.表里兼治588

第三章 金匮概述590

一、引言590

二、内容提要591

(一)脏腑经络先后病篇591

(二)痉湿暍病篇592

(三)百合狐惑阴阳毒病篇594

(四)疟疾篇595

(五)中风历节病篇595

(六)血痹虚劳病篇596

(七)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篇597

(八)奔豚气病篇599

(九)胸痹心痛短气病篇599

(十)腹满寒疝宿食病篇600

(十一)五脏风寒积聚病篇601

(十二)痰饮咳嗽病篇601

(十三)消渴小便不利淋病篇602

(十四)水气病篇603

(十五)黄疸病篇604

(十六)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篇605

(十七)呕吐哕下利病篇605

(十八)疮痈肠痈浸淫病篇606

(十九)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病篇606

(二十)妇人妊娠病篇606

(二十一)妇人产后病篇607

(二十二)妇人杂病篇608

三、结语609

第四章 温病概述611

一、引言611

二、温病学说的成长611

三、一般常见的温病614

1.风温614

2.春温614

3.暑温614

4.湿温614

5.温疟615

6.湿热痢615

7.秋燥615

8.伏暑615

9.冬温615

四、温病的辨证纲领——三焦和卫气营血616

1.三焦616

2.卫气营血616

五、温病的诊断方法617

1.分三焦的辨证方法617

2.分卫气营血的辨证方法618

3.辨新感与伏邪618

4.察舌619

5.验齿620

6.诊察癍疹白?620

六、温病的治疗621

(一)新感温病和伏气温病的治疗原则621

1.新感温病的治法621

2.伏气温病的治法622

3.伏气新感兼病的治法622

(二)常用的几个温病治法622

1.疏表法622

2.清气法622

3.通下法622

4.清营(凉血)法623

5.透窍法623

6.熄风法623

7.滋阴法623

8.化湿法623

七、结语624

附录625

一、体表部位名称简释625

二、医德634

(一)关于提倡一切为患者的言行634

(二)关于讲究谦虚谨慎的言行636

(三)关于必须虚心学习刻苦钻研的言行638

(四)关于反对草率从事的言行639

(五)关于为医应该保密病情的言行64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