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新中国人口五十年 下【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新中国人口五十年 下
  • 路遇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7516185025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1311页
  • 文件大小:212MB
  • 文件页数:703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新中国人口五十年 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十三章 家庭人口621

第一节 新中国家庭的类别比例分布及变化623

一 按户内社会关系结构的类别比例的分布及其变化624

二 按户内人数和户内代数的类别比例分布的变化626

第二节 新中国平均户规模的发展变化628

一 平均户规模变化的两大阶段628

二 平均户规模扩张阶段中的两个特殊时期632

三 新中国50年平均户规模变化的主要原因638

四 若干年份户均人口结构变化的比较639

第三节 中国人口立户模式的特点和水平642

一 中国家庭户人口性别年龄别户主率的主要特点643

二 中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户主率模式的比较646

三 分化立户水平的国际比较648

四 中国1990年市镇县性别年龄别户主率模式的比较650

五 中国1990年市镇县人口分家立户水平的总体比较652

第四节 中国人口立户水平的变化动态654

一 中国1950~1980年之间若干年份立户水平的间接标准化比较655

二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户主率水平的直接标准化比较658

第五节 中国家庭的养老功能667

一 从人口按年龄在不同家庭类型中的分布比例看家庭养老的重要性667

二 从老年人口户居状况变化看中国的主导家庭模式670

三 市镇县老年人口户居安排的差异及变化趋势672

四 老年人户居类型的人口影响因素673

五 20世纪90年代老年人与子女之间的代际经济交流状况676

历史的结论680

第十四章 少数民族人口683

第一节 人口数量的变化684

一 旧中国的少数民族及其人口特点684

二 新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地位和人口数量的巨变685

三 各民族人口变动的原因693

四 对策与建议693

第二节 人口分布及其变动694

一 少数民族人口的地区分布695

二 各民族的人口分布及其变动697

三 省(区市)民族人口的构成704

第三节 性别年龄构成707

一 性别构成的特点与变化707

二 各民族人口年龄构成的特点与良性转变710

第四节 婚姻、家庭717

一 婚姻717

二 家庭727

第五节 出生率与生育率的变化731

一 出生人数与出生率的变化731

二 出生孩次构成的变化733

三 总和生育率的变化734

四 生育模式的加速转变738

五 早育率的变化741

第六节 受教育水平的变化744

一 各民族受教育水平的变化745

二 各民族成人文盲下降749

历史的结论753

第十五章 劳动力资源构成与配置757

第一节 新中国的劳动力资源状况759

一 劳动力资源和劳动适龄人口759

二 劳动适龄人口的总量与变化761

三 劳动适龄人口的性别与年龄构成762

四 劳动适龄人口的地区差异763

第二节 新中国的劳动力资源利用765

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和“一五”时期(1949~1957年)765

二 “大跃进”和经济调整时期(1958~1966年)766

三 “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767

四 改革发展时期(1977~2000年)769

五 1982年、1990年、2000年人口普查的劳动力资源利用772

第三节 新中国的劳动力资源配置778

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和“一五”时期(1949~1957年)778

二 “大跃进”和经济调整时期(1958~1966年)782

三 “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784

四 改革时期(1977~1988年)785

五 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时期(1988~2000年)789

第四节 新中国的就业794

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和“一五”时期(1949~1957年)794

二 “大跃进”和调整时期(1958~1966年)798

三 “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799

四 改革前期(1977~1988年)801

五 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时期(1988~2000年)805

历史的结论814

第十六章 人口与资源环境819

第一节 人口与资源环境问题的历史债务和隐性再累积(1949~1957)819

一 中国生态环境的先天脆弱和历史债务819

二 生态环境的局部修复和保护822

三 人口高增长压力和资源环境问题的隐性再累积823

第二节 人口与资源环境危机的凸现和全面加剧(1958~1971)826

一 1958年“大跃进”导致资源环境恶化826

二 1959~1961年的人口生态状况827

三 十年动乱开始导致生态危机全面加剧828

四 人均耕地锐减,人地关系日趋紧张830

第三节 人口与资源环境关系的继续恶化和行动转折(1971~1977)831

一 人口与资源环境危机继续加剧831

二 重大决策失误导致的损失835

三 人口控制和环境保护政策终于启动836

第四节 两项基本国策的确立和人口与资源环境问题的再凸现(1978~1989)838

一 两项基本国策的确立838

二 生育率下降过程中的人口压力加重839

三 资源环境问题的再凸现:第三次环境恶化842

第五节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确立和人口与资源环境问题的综合治理(1990~2000)849

一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849

二 人口控制的成效及其资源和环境效益852

三 环境保护的进展855

四 人口与资源环境形势依然严峻860

历史的结论869

第十七章 计划生育事业873

第一节 提出计划生育873

一 20世纪50年代前期的社会经济状况与节制生育的提出873

二 中共中央第一次发出关于节制生育的文件876

三 社会知名人士积极提倡节制生育878

四 毛泽东提出“计划生育”的概念882

五 初步开展节制生育884

六 节育活动遭受挫折887

第二节 以城市和人口稠密的农村为重点开展计划生育889

一 加强计划生育的领导,中共中央、国务院及其领导人发出一系列指示889

二 建立计划生育工作机构894

三 以城市为重点,计划生育工作逐步展开896

四 避孕药具和节育技术的研究与应用899

第三节 计划生育在城乡全面实行902

一 计划生育再次发动902

二 人口增长纳入国民经济计划,“晚、稀、少”的生育政策形成905

三 加强计划生育组织建设、避孕药具生产供应、节育技术服务907

四 计划生育宣传教育,避孕节育活动在城乡全面展开,控制人口增长成绩显著909

五 人口学术活动复生,两种生产理论成为开展计划生育的理论依据911

六 人口与计划生育领域的国际交往与合作912

第四节 实行计划生育被定为基本国策914

一 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914

二 完善计划生育政策,制定计划生育法规916

三 研究制定人口规划和控制目标918

四 计划生育组织建设、科学技术、国际交往进一步加强920

五 大力开展宣传教育,总结推广“三为主”经验922

六 成立计划生育协会、人口学会、人口福利基金会924

第五节 计划生育持续稳定健康发展926

一 中央坚持不懈地加强对计划生育工作的领导926

二 计划生育法律法规体系的形成和完善931

三 总结“三结合”经验,把利益导向机制引入计划生育工作934

四 计划生育服务网络进一步健全,以避孕节育为主要内容的优质服务全面开展938

五 计划生育宣传教育、计划统计、国际交往等项工作有更大的发展,非政府机构进一步发挥作用940

历史的结论947

第十八章 人口普查和抽样调查954

第一节 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1953年)955

一 普查的特点和组织实施955

二 主要调查结果958

三 主要数据质量评估960

四 主要收获961

第二节 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1964年)962

一 普查的组织实施962

二 主要调查结果965

三 主要数据质量评估966

四 主要收获966

第三节 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1982年)966

一 普查的主要特点和组织实施967

二 主要调查结果969

三 主要数据质量评估972

四 主要收获974

第四节 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1990年)978

一 普查的特点和组织实施978

二 主要数据981

三 主要数据质量评估985

四 主要收获988

第五节 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991

一 普查的特点和组织实施992

二 主要数据994

三 主要数据质量评估998

四 主要收获999

第六节 人口抽样调查1000

一 定期的人口抽样调查1001

二 开展专项抽样调查1004

历史的结论1017

第十九章 户籍管理制度1021

第一节 户口登记制度的形成1022

一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户籍管理制度1022

二 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时期的户籍管理制度1024

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的颁布1027

第二节 居民身份证制度的建立与完善1030

一 居民身份证制度的酝酿与试行1030

二 居民身份证制度的正式确立1031

三 居民身份证制度的逐步完善1033

第三节 户口统计制度的演变1034

一 户口统计体制的演变1034

二 户口统计以户口登记为基础1039

三 户口统计以报表制度为主渠道1042

四 对户口统计年报质量的检验1043

第四节 户口迁移制度的发展1045

一 户口迁移制度以控制城镇人口增长为特征1046

二 户口迁移制度的政策、法律依据1051

三 户口迁移制度的实施1053

四 “农转非”控制指标的形成1055

第五节 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稳步推进1059

一 户口迁移政策的逐步放开1060

二 “农转非”控制办法的调整1063

三 流动人口管理逐步纳入法制轨道1065

四 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积极探索1066

五 完善农村户籍管理制度1068

六 人口信息管理的现代化进程1069

历史的结论1070

第二十章 新中国领导者人口思想1077

第一节 毛泽东人口思想1077

一 革命加生产即能解决中国吃饭问题1077

二 人口多是中国的基本国情1080

三 人口非控制不行,要有计划地生育1082

四 实行计划生育,一要政府认真抓,二要坚持群众路线1084

五 提倡男女平等,改变重男轻女风俗1086

六 人口素质应该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1088

第二节 周恩来人口思想1089

一 计划生育是伟大的事业1089

二 把人口生产纳入国家计划1092

三 大力开展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制定有效的政策和措施1094

四 搞好避孕药具的研制工作1096

第三节 邓小平人口思想1097

一 人多是中国的基本国情,也是最大的难题1097

二 人口问题是个战略问题1099

三 人均水平的重要意义1101

四 计划生育是中国的基本国策1103

五 努力提高人口素质1105

六 中国实行计划生育是对人类发展的贡献1107

第四节 江泽民人口思想1109

一 充分认识我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要性、长期性和艰巨性1109

二 人口问题从本质上讲是发展问题,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1113

三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控制人口增长属于政府调控职能1118

四 建立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领导责任制,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1119

五 开展计划生育工作必须坚持群众路线1122

六 综合治理人口问题1125

七 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生育文化1130

第二十一章 人口科学研究进展1133

第一节 1949~2000年中国人口研究发展的主要阶段及其特点1133

一 1949~1957年:初期探索阶段1134

二 1957~1977年:挫折和相对停滞阶段1136

三 1977~1982年:复苏和重新探索阶段1139

四 1982~1992年:日趋繁荣和学科建设阶段1143

五 1992~2000年:扩展与深化阶段1147

第二节 人口科学研究重点进展(专题研究上)1151

一 控制人口增长研究1151

二 生育和生育率研究1156

三 死亡和死亡率研究1165

四 人口素质研究1171

第三节 人口科学研究重点进展(专题研究中)1176

一 人口老龄化理论研究1176

二 女性人口理论研究1181

三 人口迁移与城市化理论研究1185

四 家庭人口学研究1194

第四节 人口科学研究重点进展(专题研究下)1198

一 人口与经济发展理论研究1199

二 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1204

三 民族人口学研究1210

四 历史人口学研究1214

第二十二章 人口大事记1225

主要参考著作1291

后记130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