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近代史【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国近代史
  • 陈国庆主编 著
  • 出版社: 西安市:西北大学出版社
  • ISBN:7560410642
  • 出版时间:1996
  • 标注页数:504页
  • 文件大小:21MB
  • 文件页数:517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近代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1

绪论1

第一编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9

第一章 鸦片战争9

第一节 鸦片战争的时代背景9

一 战前中国社会的基本状况9

二 西方近代化潮流和殖民主义扩张13

三 中英贸易和清朝限制贸易政策16

四 鸦片泛滥和中国的禁烟运动20

第二节 鸦片战争的爆发和结局25

一 英国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25

二 鸦片战争的爆发和经过26

三 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及其危害30

四 东南沿海地区民众的抗英斗争32

五 中国在战争中失败的原因36

第三节 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40

一 中国社会开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40

二 思想文化领域内的新变化43

第二章 太平天国前期和第二次鸦片战争49

第一节 太平天国起义和前期的发展49

一 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酝酿49

二 从金田起义到定都南京53

三 清政府采取的对策56

四 北伐、西征和天京破围战58

一 《天朝田亩制度》和土地政策61

第二节 太平天国的制度和政策61

二 其它制度和政策64

第三节 第二次鸦片战争67

一 战争发生的原因和导火线67

二 战争爆发和《天津条约》签订70

三 战争再起和《北京条约》签订73

四 沙俄侵占我国大片领土74

五 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77

第三章 太平天国后期和农民起义的失败81

第一节 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的分裂81

一 天京事变的经过81

二 石达开出走天京83

一 后期政治和《资政新篇》85

第二节 太平天国后期的形势85

二 后期经济的恢复与发展88

三 后期军事形势和天京陷落89

第三节 各地农民起义相继失败92

一 太平军余部与捻军联合抗清92

二 各地农民起义相继失败93

三 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和历史意义96

第二编 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的加深99

第四章 洋务运动和中国近代经济的起步99

第一节 洋务运动99

一 洋务运动的社会背景99

二 洋务派与顽固派的论争104

三 洋务运动的基本内容107

四 洋务运动的经验教训和历史作用118

第二节 民族资本企业的创办119

一 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经济掠夺119

二 民族资本企业创办的条件120

三 民族资本企业创办的途径122

四 民族资本企业的主要部门与主要行业124

五 民族资本近代工业企业的特点126

第三节 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出现129

一 资产阶级的产生、构成和政治性格129

二 工人阶级的产生、特点和初期斗争134

一 阿古柏入侵前后新疆的局势139

第一节 左宗棠率兵收复新疆139

第五章 保卫祖国边疆的战斗139

二 海防与塞防之争142

三 左宗棠率兵收复新疆144

四 伊犁交涉147

第二节 东南和西南边疆的危机151

一 边疆危机的原因151

二 美国和日本联合侵略台湾154

三 马嘉理事件和《烟台条约》158

四 英、俄对西藏的侵略161

五 帕米尔交涉165

六 澳门问题的由来167

第一节 反教会斗争171

一 反教会斗争发生的原因171

第六章 反教会斗争和中法战争171

二 贵州教案和南昌教案的经过176

三 天津教案的经过179

四 反教会斗争的特点182

第二节 中法战争183

一 法国侵略越南和黑旗军援越抗法183

二 清廷内的战和之争与出兵越南185

三 中法战争爆发与《天津简明条约》187

四 马尾海战与镇南关大捷188

五 战争的结局与《中法新约》的签订192

第一节 洋务思潮的兴衰196

一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文化原则196

第七章 60~90年代的思想文化和科技进步196

二 重商主义的经济思想199

三 改良政治的思想主张201

四 早期维新思想204

第二节 近代新式教育的出现208

一 同文馆的设立208

二 洋务派兴办的新式学堂209

三 教会学校的创办212

四 留学教育的兴起214

第三节 自然科学和技术的进步216

一 西方近代科学知识的传入与影响216

二 西方近代生产技术的应用和推广218

三 西医学的传入及其处境223

第一节 甲午战争的时代背景227

一 国际形势与日本的对外扩张227

第八章 甲午战争和战后的民族危机227

第三编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227

二 朝鲜国内局势和中日朝鲜交涉231

三 清政府内部的政争233

四 中日两国军事力量的对比235

第二节 甲午战争的爆发和经过238

一 日本不宣而战与清政府被迫应战238

二 甲午战争的基本过程242

三 中国民众的抗日活动247

第三节 中日议和与《马关条约》的签订248

一 中日议和的经过248

二 《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其危害252

三 台湾人民浴血抗战253

第四节 甲午战争后中国的民族危机256

一 三国干涉还辽256

二 《中俄密约》与列强划分势力范围259

三 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262

四 列强对华的资本扩张263

第九章 戊戌维新运动269

第一节 戊戌维新的社会背景269

一 甲午战后的国内政治形势269

二 戊戌维新的物质基础和思想渊源272

第二节 维新派的主张与活动275

一 维新派的政治主张和宣传活动275

二 维新派与守旧派的冲突284

一 维新运动渐次走向高潮288

第三节 百日维新与变法运动的失败288

二 百日维新291

三 戊戌政变和变法运动的失败293

四 戊戌维新失败的原因和历史意义299

第十章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307

第一节 义和团的兴起与初期活动307

一 义和团运动勃起的原因307

二 义和团在山东的活动309

三 义和团在直隶的发展313

第二节 义和团运动的高涨315

一 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态度315

二 义和团的组织和“扶清灭洋”口号319

三 义和团在京、津地区的活动323

一 八国联军入侵和清政府的“宣战”326

第三节 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326

二 京、津军民抗击联军暴行328

三 沙俄出兵东北和东南互保334

第四节 义和团的失败和《辛丑条约》的签订341

一 中外势力联合镇压义和团341

二 《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其危害344

三 义和团运动的经验教训和历史意义347

第四编 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及其失败350

第十一章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酝酿350

第一节 义和团失败后的国内外形势350

一 外国列强加紧对中国的侵略350

二 清政府的“回銮新政”355

三 民众的反抗斗争和爱国运动359

一 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365

第二节 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和革命派的形成365

二 革命团体的建立371

第三节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及其活动373

一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及其政纲373

二 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380

三 百折不挠的武装起义385

四 革命党人的暗杀活动388

第四节 立宪运动和保路风潮391

一 清政府的“预备立宪”391

二 立宪运动的高涨与破产393

三 保路风潮及其影响396

第一节 武昌起义及各地响应399

一 武昌起义的准备399

第十二章 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399

二 武昌起义的胜利403

三 湖北军政府的成立406

四 各省纷纷响应武昌起义410

五 袁世凯东山再起414

第二节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及其政策415

一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415

二 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政策法令418

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420

第三节 辛亥革命的失败421

一 南北议和421

二 孙中山让位与临时政府北迁423

三 辛亥革命的失败原因及历史意义424

一 社会习俗的变化427

第四节 民国初年社会风尚的演变427

二 社会交往和思想观念的更新434

第十三章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继续与终结439

第一节 袁世凯的专制统治和反袁斗争439

一 辛亥革命后的政局和“二次革命”439

二 袁世凯复辟帝制443

三 护国运动与洪宪帝制的覆灭447

第二节 段祺瑞的卖国独裁和护法运动450

一 军阀割据混乱局面的形成450

二 段祺瑞的卖国独裁统治454

三 皖、直争斗与护法运动456

第三节 各族人民维护祖国统一的斗争458

一 挫败沙俄侵略我国北部边疆的图谋458

二 抗击沙俄侵略新疆的斗争461

三 粉碎英国分裂西藏的阴谋463

第四节 新时代的曙光465

一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465

二 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467

三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469

四 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472

第五节 清末民初的文化教育事业474

一 文学艺术的相对繁兴474

二 新闻出版业的进步477

三 新式教育的发展479

附录 大事年表483

后记50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