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苏皖区域方言语法比较研究【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王健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商务印书馆
- ISBN:9787100104166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265页
- 文件大小:24MB
- 文件页数:280页
- 主题词:江淮方言-语法-对比研究-吴语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苏皖区域方言语法比较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前言1
1.1 汉语方言区域研究回顾1
1.2 我们的研究思路6
1.3 苏皖方言概况9
1.3.1 现代苏皖方言概况9
1.3.2 从历史渊源看吴语、徽语和江淮方言11
1.4 本文所用的材料26
第二章 三种动态范畴的表现形式29
2.1 三种动态范畴的定义29
2.2 三种动态范畴在吴语中的表现33
2.2.1 苏州话三种动态范畴的表现形式33
2.2.2 常州话三种动态范畴的表现形式41
2.2.3 湾沚话三种动态范畴的表现形式45
2.2.4 吴语三地方言三种动态范畴表现形式比较48
2.3 三种动态范畴在徽语中的表现49
2.3.1 绩溪话三种动态范畴的表现形式49
2.3.2 歙县话三种动态范畴的表现形式51
2.3.3 祁门话三种动态范畴的表现形式52
2.3.4 徽语三地方言三种动态范畴表现形式比较54
2.4 三种动态范畴在江淮方言中的表现55
2.4.1 泰如片三种动态范畴的表现形式55
2.4.2 江苏境内洪巢片三种动态范畴的表现形式60
2.4.3 江苏境内泰如片、洪巢片江淮方言三种动态范畴表现形式比较64
2.4.4 安徽境内洪巢片三种动态范畴的表现形式65
2.4.5 安徽境内洪巢片三种动态范畴表现形式比较73
2.5 吴语、徽语和江淮方言三种动态范畴表现形式比较73
2.5.1 三种动态范畴比较73
2.5.2 体标记与动词结合能力比较75
2.5.3 助词“着”的比较77
2.6 从历时角度看吴语、徽语、江淮方言三种动态范畴标记的来源与演变79
2.6.1 处所介词结构的语法化过程79
2.6.2 “着”的语法化过程85
第三章 苏州话表体貌的“脱”及其在各方言中的对应成分89
3.1 苏州话的“脱”89
3.2 其他方言中跟“脱”相对应的成分97
3.2.1 其他方言“脱”类词概况97
3.2.2 常州话中的“落”97
3.2.3 湾沚话中的“得[r?]”99
3.2.4 绩溪、歙县的“塌”100
3.2.5 祁门话的“掉”和“失[?i]”103
3.2.6 泰州、东台的“掉”104
3.2.7 兴化话的“特[th?]”、“去[thi]”和“掉”105
3.2.8 南通话的“去”106
3.2.9 灌南、阜宁、涟水、沭阳、合肥、扬州的“得[t?]”108
3.2.10 六安话的“掉”111
3.2.11 枞阳话的“特[th?]、得[t?]、掉、去[thi]”112
3.3 各地“脱”类词语法化的等级114
3.4 全国其他方言区的“脱”类词121
第四章 量词独用现象考察125
4.1 什么是量词独用现象125
4.2 吴语的量词独用现象125
4.3 徽语的量词独用现象130
4.4 江淮方言的量词独用现象134
4.4.1 涟水话型方言量词独用现象135
4.4.2 兴化话型方言量词独用现象142
4.4.3 扬州话型方言量词独用现象145
4.5 吴语、徽语、江淮方言量词独用现象比较146
4.6 量词独用现象的共时和历时考察149
4.6.1 量词独用现象在其他方言区中的分布149
4.6.2 量词独用现象的来源152
第五章 与动词重叠相关的几种句法、语义现象163
5.1 北京话与苏州话动词重叠式表义功能和句法格式的差别163
5.2 其他方言动词重叠的句法、语义表现168
5.3 动词重叠式语义、句法功能差异的历史来源172
5.4 从共时方言差异反观文献中的相关现象177
第六章 与数量词连用的词缀“头”190
6.1 做后缀的“头1”191
6.2 做前缀的“头2”195
6.3 做中缀的“头3”200
6.4 跟数量词结合的词缀“头”的共时分布及历时蕴涵201
第七章 结语:区域性共同特征的成因203
7.1 区域语言学视角下的苏皖方言共同语法特征203
7.1.1 什么是区域语言学的视角203
7.1.2 苏皖方言的底层问题204
7.1.3 平行发展造成的共同特征210
7.1.4 方言接触造成的共同特征212
7.2 苏皖方言中的层次问题213
7.2.1 汉语方言层次问题研究回顾213
7.2.2 苏皖方言语法中的异源层次问题216
7.2.3 苏皖方言语法中的同源层次问题229
7.3 本书的成绩与不足232
参考文献236
附录 各地发音人、核对人一览表252
专家评审意见256
专家评审意见259
后记261
热门推荐
- 312021.html
- 1054399.html
- 1888345.html
- 2008161.html
- 3412922.html
- 1036748.html
- 1659055.html
- 887137.html
- 1605826.html
- 10910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6780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757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58486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0063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66562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0231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9428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07383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3582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6193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