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商君书》实词研究【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杜丽荣著 著
- 出版社: 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
- ISBN:7532933815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485页
- 文件大小:14MB
- 文件页数:514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商君书》实词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引言1
1.1 《商君书》及其作者1
1.1.1 《商君书》简介1
1.1.1.1 主张法治1
1.1.1.2 鼓励农战2
1.1.1.3 反对儒家礼教2
1.1.1.4 记录了秦国的一些政治、军事制度2
1.1.2 《商君书》的作者3
1.1.3 《商君书》的成书年代4
1.1.4 《商君书》的流传情况5
1.2 《商君书》实词研究的意义7
1.2.1 专书词汇研究的意义7
1.2.2 《商君书》实词研究的意义和价值9
1.2.2.1 《商君书》具有独特的语料价值10
1.2.2.1.1 《商君书》是一部重要的先秦典籍10
1.2.2.1.2 《商君书》未经“焚书”之劫,较好地保留了先秦著作的原貌10
1.2.2.1.3 《商君书》语言质朴,接近当时口语11
1.2.2.2 《商君书》实词研究的现状尚不理想12
1.2.2.2.1 《商君书》古无注疏,治者颇鲜12
1.2.2.2.2 近现代《商君书》研究多校释注译,或侧重其法治思想、军事思想和治国方略13
1.2.2.2.3 《商君书》语言研究成果有限,全面系统的实词研究尚未展开15
1.2.2.3 《商君书》实词研究的具体价值15
1.2.2.3.1 弥补《商君书》实词缺乏系统研究之不足,为全面进行《商君书》语言研究及其他有关研究奠定基础15
1.2.2.3.2 为汉语词汇史乃至整个汉语史研究提供准确翔实的材料和数据16
1.2.2.3.3 有利于解决《商君书》中的一些疑难问题16
1.3 指导理论、研究方法及有关术语17
1.3.1 指导理论17
1.3.2 研究方法及具体研究步骤18
1.3.2.1 客观描写法18
1.3.2.2 定量分析法18
1.3.2.3 比较互证法19
1.3.2.4 具体研究步骤20
1.3.2.4.1 选择底本,搞好校勘20
1.3.2.4.2 确定标准,切分单词21
1.3.2.4.3 定量统计,定性分析22
1.3.2.4.4 归纳描写,展现系统22
1.3.2.4.5 比较互证,总结规律22
1.3.3 所用术语及相关问题23
1.3.3.1 词、语素和短语23
1.3.3.2 字与词23
1.3.3.2.1 字与词的对应关系24
1.3.3.2.2 古今字24
1.3.3.2.3 通假字25
1.3.3.2.4 假借字25
1.3.3.2.5 异体字25
1.3.3.2.6 同源词26
1.3.3.3 词的同一性26
1.3.3.3.1 词形相同、词义间有引申关系者,不论词性如何均视为一词27
1.3.3.3.2 词义引申后书写形式或语音形式发生变化者,别分一词27
1.3.3.3.3 假借义独立成词29
1.3.3.3.4 通假字与本字、古字与今字所记录之词统计时均不作归并29
1.3.3.3.5 同音同形而词义间有无联系难以判断者从合不从分30
1.3.3.4 词类30
1.3.3.4.1 实词和虚词30
1.3.3.4.2 词类划分的标准和依据31
1.3.3.4.3 词的活用与兼类31
第2章 《商君书》名词研究33
2.1 名词概说33
2.2 名词的分类34
2.2.1 按语义分类34
2.2.1.1 普通名词34
2.2.1.2 专有名词42
2.2.1.2.1 人名、谥号43
2.2.1.2.2 朝代、国名43
2.2.1.2.3 地名、宫室名43
2.2.1.2.4 书名、政令名44
2.2.1.3 方位名词44
2.2.1.4 时间名词45
2.2.2 按音节分类48
2.2.2.1 单音节名词48
2.2.2.2 双音节名词51
2.2.2.3 三音节名词51
2.2.3 从其他词类活用来的名词及兼属其他词类的名词52
2.2.3.1 从其他词类活用来的名词52
2.2.3.1.1 从动词活用来的名词52
2.2.3.1.2 从形容词活用来的名词53
2.2.3.1.3 从数词活用来的名词55
2.2.3.2 兼属其他词类的名词56
2.2.3.2.1 与动词兼类的名词56
2.2.3.2.2 与形容词兼类的名词57
2.2.3.2.3 与数词兼类的名词58
2.2.3.2.4 与量词兼类的名词59
2.2.3.2.5 与代词兼类的名词59
2.2.3.2.6 与动词、形容词兼类的名词60
2.2.3.2.7 与动词、形容词、数词兼类的名词61
2.3 名词的语法功能63
2.3.1 作主语63
2.3.1.1 普通名词作主语63
2.3.1.2 专有名词作主语64
2.3.1.3 时间名词作主语64
2.3.2 作宾语64
2.3.2.1 普通名词作宾语64
2.3.2.1.1 普通名词作动词宾语64
2.3.2.1.2 普通名词作介词宾语64
2.3.2.2 专有名词作宾语65
2.3.2.2.1 专有名词作动词宾语65
2.3.2.2.2 专有名词作介词宾语65
2.3.2.3 方位名词作宾语65
2.3.2.3.1 方位名词作动词宾语65
2.3.2.3.2 方位名词作介词宾语65
2.3.2.4 时间名词作宾语66
2.3.2.4.1 时间名词作动词宾语66
2.3.2.4.2 时间名词作介词宾语66
2.3.3 作兼语66
2.3.3.1 普通名词作兼语66
2.3.3.2 专有名词作兼语66
2.3.4 作定语67
2.3.4.1 普通名词作定语67
2.3.4.2 专有名词作定语67
2.3.4.3 方位名词作定语67
2.3.4.4 时间名词作定语68
2.3.5 作状语68
2.3.5.1 普通名词作状语68
2.3.5.2 方位名词作状语68
2.3.5.3 时间名词作状语68
2.3.6 作谓语69
2.3.6.1 普通名词作谓语69
2.3.6.2 专有名词作谓语69
2.3.7 作补语69
2.3.7.1 普通名词作补语69
2.3.7.2 方位名词作补语70
第3章 《商君书》动词研究71
3.1 动词概说71
3.2 动词的分类72
3.2.1 按用法分类72
3.2.1.1 普通动词72
3.2.1.1.1 带宾动词73
3.2.1.1.2 不带宾动词79
3.2.1.2 助动词82
3.2.1.2.1 表示可能的助动词82
3.2.1.2.2 表示意愿的助动词84
3.2.1.2.3 表示应当、值得的助动词85
3.2.1.2.4 表示被动的助动词85
3.2.2 按音节分类87
3.2.2.1 单音节动词87
3.2.2.2 双音节动词87
3.2.3 特殊用法的动词88
3.2.3.1 使动词88
3.2.3.1.1 来自形容词的使动词88
3.2.3.1.2 来自动词的使动词90
3.2.3.1.3 来自名词的使动词93
3.2.3.1.3.1 来自普通名词的使动词93
3.2.3.1.3.2 来自时间名词的使动词93
3.2.3.1.3.3 来自方位名词的使动词94
3.2.3.1.4 来自数词的使动词94
3.2.3.2 意动词95
3.2.3.2.1 来自形容词的意动词95
3.2.3.2.2 来自名词的意动词96
3.2.3.2.2.1 来自普通名词的意动词97
3.2.3.2.2.2 来自方位名词的意动词97
3.2.3.2.3 使动词和意动词的区别98
3.2.3.3 为动词99
3.2.3.3.1 来自动词的为动词99
3.2.3.3.2 来自名词的为动词100
3.2.3.4 由一般词类活用形成的动词101
3.2.3.4.1 从名词活用来的动词101
3.2.3.4.2 从形容词活用来的动词103
3.2.3.4.3 从数词活用来的动词104
3.2.4 兼属其他词类的动词105
3.2.4.1 与名词兼类的动词105
3.2.4.2 与形容词兼类的动词106
3.2.4.3 与量词兼类的动词107
3.2.4.4 与名词、形容词兼类的动词107
3.2.4.5 与名词、形容词、数词兼类的动词107
3.3 动词的语法功能108
3.3.1 作谓语108
3.3.1.1 普通动词作谓语108
3.3.1.2 助动词作谓语109
3.3.2 作定语109
3.3.3 作状语109
第4章 《商君书》形容词研究111
4.1 形容词概说111
4.2 形容词的分类112
4.2.1 按语义分类112
4.2.1.1 性质形容词112
4.2.1.2 状态形容词115
4.2.2 按音节分类117
4.2.2.1 单音节形容词117
4.2.2.2 双音节形容词118
4.2.2.3 三音节形容词118
4.2.3 兼属其他词类的形容词119
4.2.3.1 与名词兼类的形容词119
4.2.3.2 与动词兼类的形容词119
4.2.3.3 与名词、动词兼类的形容词120
4.2.3.4 与名词、动词、数词兼类的形容词120
4.3 形容词的语法功能123
4.3.1 作谓语123
4.3.2 作定语124
4.3.3 作状语125
第5章 《商君书》数量词研究126
5.1 数词126
5.1.1 数词概说126
5.1.2 数词的分类127
5.1.2.1 基数词127
5.1.2.1.1 系数词127
5.1.2.1.2 位数词129
5.1.2.2 倍数词130
5.1.2.3 分数词131
5.1.2.4 概数词132
5.1.2.5 序数词133
5.1.2.6 虚数词133
5.1.3 数词结构135
5.1.3.1 表示十以上整数的数词结构135
5.1.3.2 系数词修饰数词结构表示相乘关系137
5.1.4 兼属其他词类的数词138
5.1.4.1 与名词兼类的数词138
5.1.4.2 与量词兼类的数词138
5.1.4.3 与名词、动词、形容词兼类的数词139
5.1.5 数词的语法功能139
5.1.5.1 作定语139
5.1.5.2 作谓语140
5.1.5.3 作状语140
5.1.5.4 作补语140
5.2 量词141
5.2.1 量词概说141
5.2.2 量词的分类141
5.2.2.1 时间量词141
5.2.2.2 一般事物量词142
5.2.2.3 度量衡量词144
5.2.2.3.1 表示长度单位的量词144
5.2.2.3.2 表示重量单位的量词145
5.2.2.3.3 表示容积单位的量词146
5.2.2.3.4 表示面积单位的量词146
5.2.3 从其他词类活用来的量词及兼属其他词类的量词147
5.2.3.1 从其他词类活用来的量词147
5.2.3.2 兼属其他词类的量词148
5.2.3.2.1 与名词兼类的量词148
5.2.3.2.2 与动词兼类的量词148
5.2.3.2.3 与数词兼类的量词148
5.2.4 量词与名词的区别149
5.2.4.1 量词与普通名词的区别149
5.3.4.2 量词与时间名词的区别150
5.3 数量短语的语法功能150
5.3.1 作定语150
5.3.2 作谓语151
5.3.3 作补语151
5.3.4 作状语152
第6章 《商君书》代词研究153
6.1 代词概说153
6.2 代词的分类153
6.2.1 人称代词154
6.2.1.1 第一人称代词154
6.2.1.2 第二人称代词156
6.2.1.3 第三人称代词157
6.2.1.4 己身称代词158
6.2.2 指示代词160
6.2.2.1 近指代词161
6.2.2.2 远指代词162
6.2.2.3 泛指代词162
6.2.2.4 逐指代词163
6.2.2.5 分指代词164
6.2.2.6 虚指代词165
6.2.2.7 无指代词165
6.2.2.8 谓词性指示代词166
6.2.2.9 特别的指示代词166
6.2.3 疑问代词168
6.2.3.1 询问人的疑问代词168
6.2.3.2 询问事物的疑问代词168
6.2.3.3 询问处所的疑问代词170
6.2.3.4 询问数量的疑问代词170
6.2.4 含有代词的“兼词”171
6.2.5 兼属其他词类的代词172
6.3 代词的语法功能172
6.3.1 代词作句子成分的情况172
6.3.2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的情况174
6.3.2.1 “不待我”类174
6.3.2.2 “弗敢我谋”“弗敢我杀”类174
6.4 特别的指示代词:者、所176
6.4.1 者178
6.4.1.1 “者”字短语的构成方式178
6.4.1.1.1 动词性成分+者178
6.4.1.1.1.1 及物动词+者178
6.4.1.1.1.2 不及物动词+者180
6.4.1.1.1.3 (名词→)动词+者180
6.4.1.1.1.4 (形容词→)动词+者181
6.4.1.1.1.5 动宾短语+者181
6.4.1.1.1.6 偏正短语+者182
6.4.1.1.1.7 兼语短语+者183
6.4.1.1.1.8 联合短语+者183
6.4.1.1.1.9 连动短语+者184
6.4.1.1.1.10 动补短语+者184
6.4.1.1.2 形容词性成分+者185
6.4.1.1.2.1 形容词+者185
6.4.1.1.2.2 联合短语+者185
6.4.1.1.3 数词+者186
6.4.1.1.4 主谓短语+者186
6.4.1.2 “者”字短语的语法功能188
6.4.1.2.1 作主语188
6.4.1.2.2 作宾语189
6.4.1.2.2.1 作动词宾语189
6.4.1.2.2.2 作介词宾语189
6.4.1.2.3 作谓语190
6.4.1.2.4 作兼语190
6.4.1.2.5 作定语190
6.4.2 所191
6.4.2.1 “所”字短语的构成方式191
6.4.2.1.1 所+动词性成分191
6.4.2.1.1.1 所+及物动词192
6.4.2.1.1.2 所+及物动词短语192
6.4.2.1.1.3 所+不及物动词192
6.4.2.1.1.4 所+不及物动词短语193
6.4.2.1.1.5 所+(形容词→)动词193
6.4.2.1.1.6 所+(名词→)动词194
6.4.2.1.2 所+介词+其他194
6.4.2.1.2.1 所+以+其他194
6.4.2.1.2.2 所+与+其他195
6.4.2.1.2.3 所+于+其他196
6.4.2.1.3 所……者196
6.4.2.1.3.1 所+其他+者196
6.4.2.1.3.2 所+以+其他+者198
6.4.2.1.3.3 所+与+其他+者200
6.4.2.2 “所”字短语的语法功能201
6.4.2.2.1 作主语201
6.4.2.2.2 作谓语201
6.4.2.2.3 作宾语202
6.4.2.2.3.1 作动词宾语202
6.4.2.2.3.2 作介词宾语202
6.4.2.2.4 作定语203
第7章 《商君书》复音实词研究205
7.1 复音实词概说205
7.2 复音实词的确定标准207
7.2.1 意义标准207
7.2.1.1 构成新义207
7.2.1.2 形成概括义208
7.2.1.3 具有偏指义208
7.2.1.4 增加附加义209
7.2.1.5 产生特指义209
7.2.2 形式标准209
7.2.3 其他标准210
7.3 复音实词的结构类型212
7.3.1 单纯词212
7.3.1.1 叠音词212
7.3.1.2 联绵词212
7.3.2 合成词213
7.3.2.1 复合式214
7.3.2.1.1 联合型214
7.3.2.1.1.1 同义联合型214
7.3.2.1.1.2 对义联合型224
7.3.2.1.2 偏正型226
7.3.2.1.2.1 定中关系型226
7.3.2.1.2.2 状中关系型236
7.3.2.1.3 主谓型239
7.3.2.1.4 动宾型241
7.3.2.1.5 补充型244
7.3.2.2 重叠式245
7.3.2.3 附加式245
7.3.2.4 其他式246
7.3.2.4.1 人名、称谓246
7.3.2.4.2 地名、宫室名246
7.3.2.4.3 爵位名246
7.3.2.4.4 官职名247
7.3.2.4.5 政令名247
7.3.2.4.6 国家名247
7.3.2.4.7 普通动词247
7.3.2.4.8 助动词247
7.4 复音实词中的其他问题250
7.4.1 复音实词中的新词250
7.4.2 复音实词中的同素异序词259
7.4.2.1 词性词义完全相同259
7.4.2.2 词性相同,词义不同260
7.4.2.3 词性不同,词义相关262
7.4.2.4 类似同素异序词的情况262
7.4.3 类似复音实词的单音词组合263
第8章 《商君书》实词词义研究266
8.1 《商君书》实词中的单义词266
8.1.1 从使用频率看267
8.1.1.1 使用一次的单义词267
8.1.1.2 使用两次的单义词268
8.1.1.3 使用三次的单义词269
8.1.1.4 使用四次的单义词269
8.1.1.5 使用五次的单义词270
8.1.1.6 使用超过五次的单义词270
8.1.2 从使用的义位看271
8.1.2.1 只使用本义的单义词271
8.1.2.2 只使用引申义的单义词273
8.1.2.3 只使用假借义的单义词276
8.1.2.3.1 本无其字的假借产生的假借义276
8.1.2.3.2 本有其字的通假产生的假借义277
8.2 《商君书》实词中的多义词278
8.2.1 从使用频率看278
8.2.1.1 使用两次的多义词278
8.2.1.2 使用三次的多义词278
8.2.1.3 使用四次的多义词279
8.2.1.4 使用五次的多义词279
8.2.1.5 使用超过五次的多义词279
8.2.1.6 由于词性不同造成的多义词279
8.2.2 从使用的义位看280
8.2.2.1 本义和引申义同时使用的多义词280
8.2.2.2 引申义和引申义同时使用的多义词284
8.2.2.2.1 引申义之间为平行关系的多义词284
8.2.2.2.2 引申义之间为递进关系的多义词286
8.2.2.2.3 引申义之间为综合关系的多义词286
8.2.2.3 在假借义基础上形成的多义词288
8.2.2.4 复音多义词290
8.3 《商君书》实词中的同源词293
8.3.1 从书写形式看293
8.3.1.1 同形同源词293
8.3.1.2 字形有联系的同源词297
8.3.1.3 字形无关的同源词298
8.3.2 从语音关系看300
8.3.2.1 同音同源词302
8.3.2.2 音近同源词302
8.3.2.2.1 声韵皆同,声调不同302
8.3.2.2.2 声近韵同303
8.3.2.2.3 声同韵近303
8.4 《商君书》实词中的同义词303
8.4.1 单音对单音304
8.4.2 双音对双音306
8.4.3 单音对双音310
8.5 《商君书》实词中的反义词312
8.5.1 单音对单音312
8.5.1.1 名物的对立312
8.5.1.2 动作行为的对立313
8.5.1.3 性质状态的对立314
8.5.2 双音对双音316
8.5.3 单音对双音317
8.5.4 确定反义词应注意的问题317
8.6 《商君书》实词中的新词新义318
8.7 《商君书》实词中有特定含义的词语320
8.7.1 奸民、善民、良民321
8.7.2 轻法、淫道、轻治324
8.7.3 三军325
第9章 《商君书》实词的书写形式327
9.1 多个词对应一个书写形式328
9.1.1 同形同音的一组词328
9.1.2 同形异音的一组词330
9.1.2.1 存在引申关系的同形异音词330
9.1.2.2 不存在引申关系的同形异音词331
9.2 一个词对应多个书写形式332
9.3 《商君书》实词中的古今字333
9.3.1 按照分化原因分类334
9.3.1.1 同音古今分化字334
9.3.1.2 同源古今分化字336
9.3.2 按照使用情况分类340
9.3.2.1 只用古字未用今字340
9.3.2.2 古字今字同时使用342
9.4 《商君书》实词中的通假字345
9.4.1 通假字的使用情况346
9.4.2 通假字与本字的分布情况361
9.4.2.1 只用借字361
9.4.2.2 本字借字同时使用362
9.4.3 通假字与本字的对应关系363
9.4.3.1 单通363
9.4.3.2 递通364
9.4.3.3 一通多364
9.4.3.4 多通一364
9.4.4 通假字与本字的语音关系364
9.4.4.1 同音364
9.4.4.2 音近365
9.4.4.2.1 声韵皆同,声调不同365
9.4.4.2.2 声近韵同366
9.4.4.2.3 声同韵近367
9.4.4.2.4 声韵皆近367
9.4.4.2.5 声同韵远367
9.4.4.2.6 韵同声远367
9.4.4.2.7 韵近声远368
9.4.5 《商君书》实词中的同源通用字368
第10章 《商君书》实词系统及其特征369
10.1 《商君书》实词概况369
10.2 《商君书》实词的构成情况372
10.2.1 基本词汇372
10.2.1.1 名词中的基本词汇373
10.2.1.1.1 关于自然现象和自然事物的基本词373
10.2.1.1.2 关于人体部位、器官的基本词373
10.2.1.1.3 关于人及人际关系、社会关系的基本词373
10.2.1.1.4 关于日常生活生产及相关内容的基本词373
10.2.1.1.5 关于国家制度、礼俗文化及相关内容的基本词374
10.2.1.1.6 关于方位时令的基本词374
10.2.1.2 动词中的基本词汇374
10.2.1.3 形容词中的基本词汇374
10.2.1.4 数词中的基本词汇375
10.2.1.5 量词中的基本词汇375
10.2.1.6 代词中的基本词汇375
10.2.2 构词能力强的语素375
10.2.2.1 表现在断代语言系统中375
10.2.2.2 表现在语言历时发展中378
10.2.3 《商君书》实词中的特殊词汇379
10.2.4 四字成语或四字格的源头383
10.3 《商君书》实词的特点385
10.3.1 名词的特点386
10.3.2 动词的特点388
10.3.3 形容词的特点390
10.3.4 数词的特点390
10.3.5 量词的特点391
10.3.6 代词的特点392
10.3.7 复音实词的特点392
10.3.8 兼类词的特点393
10.4 《商君书》实词研究的释疑作用396
10.4.1 解决词汇问题396
10.4.1.1 道明、道幽396
10.4.1.2 关于“军爵”、“公爵”的有无问题397
10.4.1.3 越人402
10.4.2 解决句读问题405
10.4.2.1 以刑治民则乐用以赏战民则轻死405
10.4.2.2 强之重削弱之重强407
10.4.2.3 爱子不惰食惰民不窳而庸民无所于食是必农408
10.4.3 对辞书内容的补充410
10.5 《商君书》实词在汉语词汇发展中的作用及对汉语词汇史研究的价值411
10.5.1 为丰富汉语词汇作出了贡献411
10.5.1.1 出现了一批新词新义411
10.5.1.2 出现了新的语言现象412
10.5.2 为研究某些特殊词汇在口语中的消亡提供了实证412
10.5.2.1 关于名词词头“有”在先秦汉语中消亡的时间问题412
10.5.2.2 关于数词结构中“有”(又)在先秦汉语中消亡的时间问题413
10.5.3 客观地反映了一些特殊语言现象,为汉语词汇的深入研究提供了课题414
10.5.3.1 动宾短语用为使动414
10.5.3.2 “及物动词+者”不表示动作行为主动者414
主要参考文献416
附录:《商君书》文本424
后记480
热门推荐
- 3052972.html
- 3038916.html
- 1356644.html
- 2187389.html
- 3356858.html
- 1918263.html
- 3653379.html
- 1714442.html
- 3831733.html
- 351886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28674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33266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09241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8564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31644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69946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75376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40288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4000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443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