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 基础理论与临床进展【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 基础理论与临床进展
  • 萧树东主编;于皆平等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 ISBN:7506263726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1027页
  • 文件大小:239MB
  • 文件页数:1046页
  • 主题词:胃肠病学;肝疾病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 基础理论与临床进展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节 干细胞——人类疾病治疗的新希望1

一、什么是干细胞1

目录1

第一章 基础研究1

二、胚胎干细胞3

三、成体干细胞5

一、食管癌9

第二节 基因表达谱芯片在消化道肿瘤研究中的应用9

三、原发性肝癌10

二、胃癌10

五、胰腺癌11

四、结肠癌11

一、基因芯片技术有关的基本概念13

第三节 基因芯片在胃肠病学和肝病学基础与临床的应用13

二、基因芯片技术在消化系统疾病基础和临床上的应用现状17

三、基因芯片技术应用于消化病学基础和临床的展望25

一、蛋白质组学研究的历史背景和含义30

第四节 蛋白质组学在胃肠病学和肝病学研究中的应用30

二、蛋白质组学研究的主要技术方法31

三、在胃肠病学和肝病学研究中的应用38

四、前景和展望42

一、胆囊收缩素的合成和分布46

第五节 胆囊收缩素与消化道疾病46

二、胆囊收缩素的作用和机制47

三、胆囊收缩素与消化系统疾病48

二、一氧化氮在消化器官的生理和病理生理学作用52

一、一氧化氮的生物合成与代谢52

第六节 一氧化氮与消化系统疾病52

三、一氧化氮与胃肠道疾病54

二、5-羟色胺与胃肠运动60

一、胃肠道内5-HT及其受体60

第七节 5-羟色胺与胃肠运动、感觉、分泌的研究进展60

三、5-羟色胺与胃肠感觉63

四、5-羟色胺与胃肠分泌64

五、5-HT及其受体在某些功能性胃肠病的作用66

二、CaA与胃肠动力疾病70

一、概述70

第八节 钙拮抗剂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应用70

三、CaA与肝纤维化及其有关并发症73

五、安全性思考74

四、CaA与AP74

一、胃肠多肽的生物学76

第九节 胃肠多肽的研究进展76

三、胃肠多肽对消化生理功能的调节77

二、胃肠多肽受体77

四、胃肠多肽与消化系统肿瘤81

一、概述87

第十节 细胞凋亡与消化系统疾病87

二、细胞凋亡与急性胃黏膜病变89

三、细胞凋亡与病毒性肝炎96

四、细胞凋亡与酒精性肝病98

七、细胞凋亡与H.pylori感染99

六、凋亡与胰腺炎99

五、凋亡与慢性胆汁淤积性疾病99

八、细胞凋亡与溃疡性结肠炎101

一、概论104

第一节 胃肠道及肝脏肿瘤分子基础104

第二章 消化道肿瘤的分子机制104

二、胃癌分子基础106

三、结直肠癌分子基础108

四、肝癌分子基础109

一、细胞核微卫星不稳112

第二节 胃肠道肿瘤微卫星DNA不稳定性研究112

二、线粒体微卫星不稳115

一、胃泌素结构和功能120

第三节 胃泌素与消化系统肿瘤120

二、胃泌素受体122

四、胃泌素的作用机制123

三、胃泌素促生长的作用方式123

五、胃泌素与消化系统肿瘤124

一、致癌过程及干预129

第四节 维生素与消化系统肿瘤129

二、消化系统肿瘤与维生素干预130

四、体细胞基因治疗的分类135

三、基因转移的途径135

第五节 消化道肿瘤基因治疗的研究现状135

一、基因治疗的研究内容135

二、基因治疗的受体细胞135

五、基因转移系统136

六、肿瘤基因中目的基因的选择137

八、rVV载体在消化道肿瘤基因治疗中的应用138

七、痘苗病毒为载体的消化道肿瘤的基因治疗138

九、IL-2与消化道肿瘤的基因治疗142

一、消化道肿瘤MDR机制研究147

第六节 消化道肿瘤的多药耐药性及其逆转研究147

三、消化道肿瘤MDR的逆转150

二、多药耐药性的检测150

一、DNA甲基化154

第七节 表观遗传修饰改变与消化系统肿瘤154

三、消化系统肿瘤发生中的表观遗传修饰改变156

二、组蛋白乙酰化156

四、化学物质对表观遗传修饰变化的干预164

五、干预DNA甲基化的基因治疗现状与前景166

一、细胞因子治疗肿瘤的基本原理173

第八节 细胞因子与消化道肿瘤生物治疗研究现状173

二、细胞因子的抗癌活性及其在消化道肿瘤治疗中的应用174

三、免疫基因治疗及其在消化道肿瘤治疗中的研究177

一、细胞凋亡在胃肠肿瘤形成中的作用180

第九节 细胞凋亡与胃肠道肿瘤180

二、胃肠肿瘤凋亡的药物诱导治疗183

三、细胞凋亡与胃肠肿瘤的多药耐药的关系187

五、小结189

四、诱导细胞凋亡逆转多药耐药189

一、致病岛的概念193

第一节 幽门螺杆菌的cag致病岛193

第三章 幽门螺杆菌——基础与临床193

二、cag致病岛的结构194

三、cag致病岛的功能195

五、cag致病岛基因多态性及其与疾病的关系196

四、cag致病岛与H.pylori进化196

二、H.pylori的抗原性201

一、H.pylori免疫分型方法201

第二节 幽门螺杆菌免疫分型的研究201

四、H.pylori免疫分型的意义202

三、机体的免疫反应性202

五、免疫分型的现状203

一、动物模型的建立207

第三节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免疫防治207

二、疫苗构建208

三、疫苗接种的途径、剂量、时间及免疫效果评价210

五、保护性免疫机制和免疫后炎症211

四、疫苗接种治疗H.pylori感染的动物和初步临床实验211

六、问题和展望213

一、H.pylori致病因子及其致病作用217

第四节 幽门螺杆菌致病因子的研究进展217

三、H.pylori致病因子近年研究进展219

二、H.pylori为何能黏附于胃黏膜表层219

一、概述223

第五节 幽门螺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223

二、H.pylori对抗菌药物耐药的流行情况224

三、H.pylori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机制226

四、H.pylori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试验228

五、耐药性对根除的影响及其对策229

一、基本病理变化235

第六节 幽门螺杆菌性胃炎组织学特征235

二、蒙古沙土鼠感染H.pylori胃黏膜组织学改变239

一、H.pylori感染与胃癌的关系241

第七节 幽门螺杆菌与胃癌的研究进展241

二、H.pylori细菌因素在胃癌发生中的作用243

三、宿主因素的影响244

五、H.pylori致胃癌机制的研究进展246

四、环境因素的影响246

六、根除H.pylori对防止胃癌发生的作用248

一、H.pylori感染与胃肠道外疾病252

第八节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肠外疾病252

二、H.pylori感染与胃肠外疾病的研究展望257

一、概述261

第九节 非幽门螺杆菌性螺杆菌与消化系统疾病261

二、胃螺杆菌属细菌263

三、肠肝螺杆菌268

一、概述278

第一节 食管胃静脉曲张278

第四章 食管疾病278

二、食管胃静脉曲张的内镜诊断279

三、内科治疗280

一、胃食管静脉曲张及其出血机制290

第二节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的药物预防和治疗290

二、药物的预防和治疗293

一、GERD的发病机制298

第三节 胃食管反流病的病理生理及诊断298

二、诊断300

二、GERD的诊断306

一、定义306

第四节 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治306

四、GERD的治疗策略308

三、治疗GERD的药物308

五、结束语310

二、内镜下诊断BE的要点和难点313

一、概述313

第五节 Barrett食管的诊治313

三、BE的治疗315

二、病因317

一、发病情况317

第六节 贲门失弛缓症诊治进展317

三、发病机制318

六、临床诊断320

五、并发症320

四、临床表现320

八、治疗322

七、鉴别诊断322

三、定义和诊断标准的变迁327

二、流行病学资料327

第五章 胃十二指肠疾病327

第一节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基础与临床327

一、概述327

四、消化不良与胃十二指肠黏膜形态学改变328

五、FD的发病机制329

六、FD的治疗337

七、FD的自然病程和预后338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346

一、流行病学346

第二节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断与治疗346

三、诊断程序347

四、治疗349

一、促胃动力药352

第三节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药物治疗352

三、抗H.pylori治疗353

二、制酸药及抑酸药353

六、胃黏膜保护剂354

五、抗焦虑、抑郁药354

四、调节内脏敏感性药物354

七、其他355

一、临床特点357

第四节 精神心理因素与功能性胃肠病357

二、心理因素与胃肠道功能的关系359

四、治疗360

三、诊断360

一、功能性胃肠疾病和胃肠动力障碍的概念364

第五节 胃肠功能和动力障碍研究进展364

二、FGID和DGIM的研究进展365

三、研究方法的进展和评价366

四、诊治指南的制定367

五、治疗领域的进展368

一、胃排空异常分类371

第六节 胃排空异常371

二、胃排空异常的诊断及检查方法373

三、胃轻瘫的治疗376

一、胃炎分类历史与悉尼分类380

第七节 慢性胃炎分类及诊断380

二、内镜分类和诊断382

三、病理组织学诊断383

四、其他临床检查386

五、诊断注意点387

一、参与胃黏膜防御保护的因素及机制389

第八节 胃黏膜保护剂的研究进展389

二、具有胃黏膜保护作用的生物活性物质391

三、临床常用的胃黏膜保护剂392

一、H.pylori相关性溃疡395

第九节 消化性溃疡病病因的研究进展395

二、NSAID溃疡396

四、H.pylori与NSAID溃疡的关系397

三、非H.pylori非NSAID溃疡397

一、H.pylori相关消化性溃疡的治疗进展399

第十节 消化性溃疡的内科治疗进展399

二、非甾体抗炎药相关的消化性溃疡的防治进展400

三、非H.pylori与非NSAID相关溃疡的治疗402

四、质子泵抑制剂在消化性溃疡中的应用和进展403

一、环境因素409

第十一节 胃癌的病因研究409

三、基因改变410

二、遗传因素410

一、与胃癌形成和生长相关的因素412

第十二节 胃癌基础研究若干进展412

二、胃癌浸润和转移相关的因素416

三、COX-2与胃癌421

四、H.pylori与胃癌的形成422

二、阿司匹林和非甾体抗炎药429

一、食物和抗氧化剂429

第十三节 胃癌的化学预防429

三、H.pylori和胃癌430

二、环氧合酶434

一、胃癌的概况434

第十四节 环氧合酶与胃癌434

三、COX-2与胃癌435

一、胃MALT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439

第十五节 胃MALT与MALT淋巴瘤的研究进展439

二、胃MALT淋巴瘤与H.pylori感染相关的证据440

三、H.pylori感染后胃MALT和MALT淋巴瘤的发生机制441

四、诊断442

五、治疗443

六、研究的重点与展望444

二、病理生理学447

一、流行病学447

第十六节 促胃液素瘤447

四、临床表现448

三、分子生物学448

五、诊断449

六、治疗454

七、预后457

一、胃食管反流病461

第十七节 老年消化系统疾病研究的近况461

二、消化性溃疡462

三、消化道出血464

四、炎症性肠病465

五、肠道缺血性疾病466

六、便秘468

七、肝脏疾病469

八、胰腺和胆道疾病472

二、肠黏膜的敏感性增高476

一、IBS与胃肠动力476

第六章 肠道疾病476

第一节 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与病理生理476

三、中枢神经在IBS发病中的作用477

四、IBS发病的神经免疫机制478

二、诊断标准及其演变481

一、定义481

第二节 肠易激综合征研究进展481

四、病因和发病机制482

三、流行病学482

五、诊断程序485

六、治疗487

一、环境因素491

第三节 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与发病机制491

四、免疫因素492

三、遗传因素492

二、肠道菌群492

五、发病机制假设494

一、诊断标准497

第四节 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进展497

二、主要特征499

三、内镜形态500

五、鉴别诊断506

四、癌前期病变检测506

二、心理治疗508

一、一般治疗508

第五节 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508

三、营养治疗509

四、药物治疗510

五、手术治疗522

七、预后524

六、并发症治疗524

一、环境因素529

第六节 克罗恩病发病机制研究进展及其临床意义529

二、遗传因素530

三、免疫反应异常531

四、发病机制研究对CD治疗的影响532

一、发病概况536

第七节 克罗恩病诊治进展536

三、诊断537

二、临床特点537

四、疾病活动性的评估540

五、治疗原则542

六、炎症性肠病的生物学疗法进展547

一、大肠癌的流行病学特征558

第八节 大肠癌流行病学558

二、大肠癌的流行因素559

一、大肠癌普查常用的初筛试验563

第九节 大肠癌普查563

三、大肠癌普查发展方向565

二、大肠癌普查模式565

一、食物与环境568

第十节 大肠癌的病因568

二、遗传因素570

三、大肠癌的其他高危因素571

二、实体肿瘤的血管生成调节575

一、实体肿瘤生长的血管生成依赖性575

第十一节 血管生成在大肠癌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575

三、大肠癌浸润、转移与血管生成576

四、抗血管生成在大肠癌治疗中的应用前景578

三、遗传性大肠癌综合征583

二、遗传性大肠癌分子遗传学的研究意义583

第十二节 遗传性大肠癌综合征的分子遗传学与临床583

一、大肠癌是一个威胁全世界的恶性疾病583

四、遗传学试验使用的策略587

一、大肠肿瘤的肠镜下诊断589

第十三节 大肠癌的肠镜下诊断及治疗589

二、大肠肿瘤的肠镜下治疗591

四、追加手术的判定方法及随访与监测594

三、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594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596

一、流行病学596

第十四节 乳糜泻596

四、临床表现597

三、病理改变597

五、乳糜泻的诊断598

七、并发症和预后601

六、治疗601

二、食物变态反应的发病机制605

一、食物变态反应的流行病学605

第十五节 食物变态反应605

三、食物变态反应的胃肠道表现606

五、食物变态反应的治疗608

四、食物变态反应的诊断608

一、结肠功能与便秘611

第十六节 便秘的病因及其发病机制611

四、结/直肠、肛门及盆底病变与便秘612

三、一般因素与便秘612

二、排便功能与便秘612

六、精神疾病与便秘613

五、系统性疾病与便秘613

七、药物与便秘614

一、HBV的基因分型、分布及意义615

第一节 乙型肝炎病毒的基因组变异615

第七章 肝胆疾病615

二、HBV的P基因变异616

三、HBV的S基因变异617

四、HBV的前C/C基因变异618

五、HBV的X基因变异619

一、治疗进展621

第二节 慢性乙型肝炎治疗进展、存在问题与对策621

二、存在问题623

三、对策624

一、慢性肝病的基因诊断630

第三节 慢性肝病的基因诊治630

二、慢性肝病的基因治疗633

一、肝功能衰竭的定义和分类642

第四节 肝功能衰竭的诊断和治疗642

二、急性肝功能衰竭(AHF)的病因644

三、急性肝功能衰竭的发病机制646

四、肝功能衰竭的临床表现647

五、肝功能衰竭的治疗654

一、临床诊断661

第五节 门脉高压症综合诊断的现状661

二、超声诊断663

四、CT与MRI诊断664

三、内镜诊断664

六、血管造影诊断665

五、放射性核素诊断665

七、门脉血液动力学诊断666

八、体循环血液动力学变化的测定667

一、临床表现670

第六节 肝肾综合征670

二、诊断和鉴别诊断671

三、病理生理和发病机制672

四、治疗675

五、预后677

二、发病机制679

一、分类679

第七节 肝性脑病679

四、辅助检查680

三、临床表现680

五、治疗681

二、发病机制684

一、病因684

第八节 腹水的诊断与鉴别诊断684

三、腹水诊断685

四、鉴别诊断686

二、SBP的发病机制691

一、原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定义和分类691

第九节 原发性细菌性腹膜炎691

三、体征、症状和一般实验室检查692

四、诊断标准693

六、活动性感染的预防694

五、活动性感染的治疗694

八、SBP和肝移植的预后695

七、SBP和肝移植695

一、病因697

第十节 Budd-Chiari综合征697

二、病理分型699

三、临床表现700

五、辅助检查701

四、临床分型701

六、诊断和鉴别诊断703

七、治疗704

八、病程和预后706

一、肝脏的药物代谢710

第十一节 药物性肝病710

二、药物性肝损害机制713

三、药物性肝损害的分类717

四、药物性肝损害的病理720

五、药物性肝损害的诊断721

六、药物性肝病的治疗及尚待解决的问题723

一、病理生理725

第十二节 酒精性肝病725

三、治疗729

二、诊断729

四、预后730

一、发病机制732

第十三节 自身免疫性肝炎732

二、诊断与分型734

三、变异综合征737

五、治疗739

四、自然史739

二、流行病学745

一、概述745

第十四节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745

四、病理学改变746

三、病因和分类746

六、临床表现747

五、发病机制747

八、影像学改变748

七、实验室改变748

十、治疗749

九、诊断及鉴别诊断749

十一、预后750

一、发病机制753

第十五节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753

二、临床表现754

三、诊断755

四、PBC的进展756

五、治疗757

一、发病机制761

第十六节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761

三、诊断762

二、临床特征762

五、治疗763

四、自然史763

二、病理类型766

一、概述766

第十七节 肝纤维化766

三、发生机制及病理生理767

四、诊断769

五、防治770

一、临床表现和鉴别诊断774

第十八节 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和治疗研究进展774

二、治疗782

三、研究展望793

一、经皮化学消融术799

第十九节 原发性肝癌的消融治疗799

三、高强度聚焦超声800

二、经皮热消融术800

五、光动力疗法801

四、经皮穿刺冷冻术801

二、放射介入治疗803

一、肝癌治疗概述803

第二十节 肝癌的非手术治疗803

三、超声介入治疗805

四、放射治疗806

六、生物治疗807

五、化学药物治疗807

八、治疗方法的选择809

七、中医中药治疗809

一、肝脏移植发展史811

第二十一节 肝脏移植基本理论和临床进展811

二、肝脏移植的适应证、禁忌证以及手术时机812

三、供体的选择与移植术前准备815

四、肝脏移植手术816

五、肝脏移植术后处理822

六、肝脏移植术后的免疫抑制治疗824

七、肝脏移植术后并发症827

二、并发症处理835

一、适应证和禁忌证835

第二十二节 原位肝移植的内科处理835

第二十三节 人工肝的临床应用841

一、非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842

二、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843

三、人工肝的临床疗效847

四、急性肝功能衰竭的处理程序848

一、胆管上皮细胞的生理、生物学851

第二十四节 胆管上皮细胞的生理生物学及其相关性疾病的致病机制851

二、胆管疾病的致病机制853

二、胆管癌的细胞和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857

一、关于病因学研究的进展857

第二十五节 胆道肿瘤诊治进展857

四、胆管癌治疗进展858

三、影像学诊断进展858

一、SIRS及其炎性介质861

第一节 炎性介质在急性胰腺炎发病中作用的探讨及其治疗策略861

第八章 胰腺疾病861

二、SAP状态下的炎性介质862

三、阻断炎性介质对急性胰腺炎的治疗作用866

四、展望867

二、病因870

一、概述870

第二节 慢性胰腺炎的病因与发病机制870

三、发病机制871

二、病因和病理生理874

一、概述874

第三节 慢性胰腺炎胰腺纤维化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874

三、分子生物学发病机制876

四、治疗878

一、发病机制881

第四节 重症胰腺炎发病机制和治疗研究进展881

二、脏器损伤882

三、治疗884

一、诊断887

第五节 重症急性胰腺炎的诊断和治疗887

二、治疗892

二、分子生物学特征899

一、概述899

第六节 胰腺癌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899

四、影像学诊断902

三、肿瘤标记物902

五、综合治疗905

六、基因治疗906

一、概述909

第七节 神经内分泌肿瘤——类癌及胰内分泌肿瘤909

二、类癌916

三、胃肠胰内分泌肿瘤及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MEN-1)918

一、技术特点941

第一节 胶囊内镜术941

第九章 消化道疾病的内镜和影像学进展941

三、适应证942

二、操作过程942

六、胶囊内镜所见943

五、并发症943

四、禁忌证943

七、临床应用评价944

二、变焦放大电子内镜947

一、电子内镜947

第二节 消化道内镜的新进展947

四、内镜超声950

三、光诱导荧光内镜950

六、胶囊内镜951

五、仿真(模拟)内镜951

一、上消化道内镜检查的并发症953

第三节 消化道内镜诊治的并发症953

二、大肠镜检查和治疗引起的并发症954

三、内镜下电凝电切治疗肠道息肉发生的并发症955

四、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所致并发症956

五、胃造瘘及空肠造瘘的并发症958

六、内镜超声使用过程中的并发症959

一、内镜超声的基础961

第四节 内镜超声学961

二、内镜超声的临床应用962

三、内镜超声引导下治疗967

二、成像技术971

一、概述971

第五节 消化道仿真内镜的临床应用971

三、临床应用972

四、优势与限度973

二、检查技术975

一、小肠影像学检查主要适应证和禁忌证975

第六节 小肠疾病的影像学诊断975

三、小肠的正常影像学表现979

四、小肠疾病的影像学表现980

五、小肠影像学检查方法的评价990

二、在诊断胆胰疾病中的作用992

一、操作难度的分级992

第七节 ERCP诊治胆胰疾病进展992

三、在胆道疾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994

四、在胰腺疾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995

五、防治ERCP后急性胰腺炎的进展997

一、血管造影对肝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价值1000

第八节 介入放射学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应用1000

二、经导管血管内灌注药物和栓塞治疗1003

三、动脉造影对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和治疗价值1006

四、穿刺活检、造影和减压引流术1009

一、经血管介入治疗1013

第九节 肝癌的介入治疗1013

二、超声(CT)引导下的经皮介入治疗1017

索引102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