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环境与健康 生产、生活环境因素对人体的作用【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美)李(Lee,D.H.K.)编;陈炎磐主译;张国高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14048·5067
- 出版时间:1986
- 标注页数:976页
- 文件大小:72MB
- 文件页数:999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环境与健康 生产、生活环境因素对人体的作用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机体对物理因素的反应1
声音1
第一章 噪声对听觉灵敏度的影响1
分贝(dB)2
作为声音检测器的耳朵和微损伤理论5
噪声强度与噪声接触量6
噪声性听阈位移、老年性听损、社会性听损和疾患性听损6
噪声引起的永久性听阈位移的评价9
接触稳态噪声引起的暂时性听阈位移10
接触间断性噪声引起的暂时性听阈位移12
脉冲噪声引起的暂时性听阈位移13
根据暂时性听阈位移制订的损害--危险度等高线13
政府标准14
根据永久性听阈位移现有资料得出的推论15
危险度18
生物学基线--它的应用和滥用18
摘要19
第二章 听觉器官对过强声音的病理生理反应25
正常听觉器官的形态学和生理学26
噪声性听力损失30
噪声性听力损失与爆破伤的区别30
接触噪声的特征30
4kHz“谷”的发病机理30
永久性听阈位移的病理学31
与听力损失的关系31
光学显微镜观察32
电子显微镜观察33
暂时性听阈位移的病理学35
离子和生化的改变35
血管的改变36
与年龄的关系36
耳毒性药物的增强作用37
氨基甙类抗生素37
可能的机理37
爆破性损伤38
病理学和发病机理38
听力测定上的改变39
第三章 声刺激的听觉外效应44
听觉外效应的神经生理学基础45
特殊的听觉外效应46
感觉的相互作用46
视觉46
前庭感觉47
皮肤感觉47
对声音的反射反应48
惊恐反射48
定向防御反射48
一般听觉外效应49
声刺激对心理状态的影响49
姿势和感觉49
动作和思维50
休息和睡眠的需要54
声刺激对生理状态的影响55
神经内分泌对声音的反应55
心血管对声音的反应56
呼吸和消化系统对声音的反应56
肌肉和骨骼对声音的反应56
声音引起的皮肤电反应57
关于声音所致听觉外反应的特殊研究57
接触次声和超声57
高敏感人群58
高温65
第四章 体温的控制65
被控系统67
体温调节模型的研制67
向周围环境散热70
产热70
控制系统71
温觉感受系统71
整合系统72
效应器系统76
产热--作功与寒战76
寒战的控制77
蒸发散热和出汗77
出汗的控制78
血流量与血管舒缩作用80
血管舒张的控制81
人体休息时体温调节模型的性能82
血管收缩的控制82
运动时体温的调节84
模型性能的评价85
第五章 人体皮肤表面和热环境之间的热交换102
人体热平衡公式104
人体热环境的各种变量104
环境温度104
露点温度和环境蒸气压104
空气(和液体)的流动105
平均辐射温度或等效辐射场105
衣服的隔热值105
平均皮温106
人体热平衡公式中有关的生理变量106
接触时间106
大气压力106
皮肤潮湿度107
机体蓄热量和平均体温变化值107
代谢能量107
辐射和对流的显热交换108
作用温度108
显热交换中的衣着109
辐射换热111
平均辐射温度和等效辐射场111
等效辐射场的直接测定112
太阳辐射113
对流换热114
传热理论114
辐射换热的测定114
自然对流和人工对流115
对流换热系数的测定116
大气压力的影响117
蒸发换热117
蒸发散热量的直接测定118
皮肤表面的最大蒸发散量118
传热系数和传质系数关系的Lewis比率119
皮肤潮湿度对蒸发调节效率的影响120
特殊环境121
水中浸泡121
高压氦-氧环境122
热环境的合理温度指数125
作用温度126
湿作用温度126
标准作用温度130
标准湿作用温度130
标准实感温度130
新实感温度指数133
摘要134
第六章 人体对热气候的耐受性139
热气候139
影响热耐受性的各种生理学因素140
各种工作中人体对热的耐受性142
气候的舒适带和代偿带142
有关舒适带和代偿带的其他研究结果148
气候的不能耐受带151
概述151
对热不能耐受的指标152
安静者的耐受时间153
劳动者的耐受时间155
热接触的痛阈157
结论157
微波162
第七章 微波辐射162
微波的物理特征与性质162
微波对组织的作用163
致热作用与非致热作用163
接触水平164
微波对眼的作用165
微波对人和实验动物的生物学作用166
实验动物166
人170
微波对睾丸的影响171
微波对神经系统的影响172
微波对生长发育的影响174
电离辐射184
第八章 电离辐射对哺乳动物细胞的作用184
物理的和化学的作用185
放射损伤的发展过程185
靶子学说187
直接作用与间接(放射化学)作用188
对细胞分裂的影响189
延缓分裂190
抑制有丝分裂(繁殖障碍)191
生活周期不同阶段的放射敏感性193
染色体损伤195
分裂间期死亡196
非致死性遗传性改变196
放射敏感性的生物学变异197
作用机理197
影响放射效应的因素198
物理因素198
化学放射防护与敏化199
氧效应201
潜在致死性损伤的修补202
细胞内的修复过程202
亚致死性损伤的修补(分次剂量的修复)204
分子的修补过程206
DNA中所见到的损伤207
DNA链断裂207
氮碱基损伤207
嘧啶二聚体208
与其他分子连接208
染色质体的解体208
细胞的DNA损伤修补系统208
修补复制209
哺乳动物细胞内的修补活动209
程序外的DNA合成209
放射损伤的原位逆转209
受损DNA的置换209
外切嘧啶二聚体210
复制后修补210
单链和双链DNA断裂的重接210
大的DNA序列和DNA复合体的复原210
对特异性内切核酸酶的易感性211
DNA的周期性内切及原位重接211
DNA修补与生物效应的关系212
着色性干皮病212
早老213
杂种细胞213
结束语214
第九章 空气中的化学物230
第二篇 化学物质的性质、来源和分布230
空气中化学物的性质231
气体232
氧化气体232
其他气体232
气溶胶232
固体气溶胶232
液体气溶胶234
空气中化学物的来源234
天然来源234
人为来源234
空气中化学物的分布238
摘要241
第十章 食品添加剂与染污物246
食品添加剂247
添加剂247
色素添加剂249
饲料添加剂249
农药251
污染物252
植物性毒素253
动物性毒素254
微生物毒素255
工业有机化学物256
有毒元素258
摘要259
有效生理活性264
第十一章 职业性化学因素264
酸和碱266
化学致癌物266
塑料269
塑料生产中的危害271
塑料加工中的危害272
结束语272
第十二章 药物--作为环境作用物283
药物--作为外来化学物284
药物作用机理284
细胞膜284
吸收285
药物效应285
化学药物受体285
分布286
体重或体表面积286
妇女286
基因和遗传变异286
药物的相互作用286
药物引起的疾病287
第十三章 香烟烟雾中的化学物质290
吸烟291
吸烟与烟雾成分的变化291
被动吸烟292
氮氧化物及其反应产物292
胺类293
其他含氮化合物293
腈类294
生物碱294
杂环类295
含氧和含硫化合物296
醇类296
酚类296
羰基化合物297
酸类298
杂环类298
含硫化合物298
烷烃、烯烃、炔烃和单环芳烃299
多环芳烃299
烃类299
土壤成分或农业生产技术对香烟烟雾成分的影响301
微量元素301
有机农药302
烟雾中生物污染物或其他代谢产物302
霉菌302
病毒303
摘要:烟雾中危害较大的物质303
第三篇 进入途径的反应和决定因素312
呼吸系统312
第十四章 尘粒在人体呼吸道不同部位的附着作用312
具有纤毛的鼻道313
前鼻孔313
呼吸道的清除区313
鼻咽、口腔和喉314
气管支气管树314
肺泡区314
影响尘粒局部附着作用的因素314
附着作用机理314
阻留315
碰撞315
沉降315
扩散315
静电沉降315
气溶胶因素315
呼吸和气流因素316
解剖因素317
生理因素319
环境因素319
气体和气溶胶污染物的影响320
慢性肺部疾病的影响321
尘粒附着量的测定方法321
吸入与呼出空气中尘粒含量的比较321
γ-标记尘粒贮留量的活体外部测定法322
实验动物的处死和局部解剖322
模型系统和离体肺内的附着量323
实验性局部附着作用的研究资料323
人体内的附着量323
总附着量323
呼吸道上端的附着量325
气管支气管区的附着量328
肺泡区的附着量328
实验动物体内的附着量330
预测附着作用的模型331
环境大气中气溶胶的附着作用334
第十五章 放射性物质--呼吸道剂量的决定因素341
剂量的定义341
气溶胶的特征343
剂量的计算343
关键细胞344
氡子体的剂量344
气溶胶的特征346
附着模型346
清除作用348
关键组织349
深度--剂量的计算350
工作水平月照射量与拉德剂量的关系350
有关模型的一些假设351
对研究的要求352
结束语352
第十六章 呼吸道清除作用机理356
输气道358
纤毛细胞359
纤毛与微管359
纤毛摆动速度361
基底体361
杯状细胞与粘液362
高尔基器362
粘液363
浆液细胞与水364
远端肺部的分泌细胞364
转运和清除动力学365
溶胶--凝胶层365
液体的吸收与粘液纤毛的清除作用366
粘液转运速度366
喷嚏368
输气道内白细胞增聚与细胞摄粒作用368
咳嗽368
其他物理机理368
肺泡管和肺泡369
物理排除369
淋巴管370
细胞摄粒作用370
两远端带371
可溶性和通透性371
肺泡颗粒的排除372
消化作用373
细胞内消化373
细胞外消化373
细胞增聚373
滞留作用374
环境性疾病问题375
肺部疾患375
输气道障碍375
肺泡障碍375
全身性疾患376
第十七章 组织和细胞对吸入后滞留的尘粒、纤维和气溶胶的反应387
滞留物质的性质和来源389
组织和细胞对滞留物质的反应389
吸入尘粒和纤维的大小、形状对其体内过程的影响389
吞噬作用的机理390
巨噬细胞在处理吸入尘粒和纤维(特别是二氧化硅和石棉)方面的作用390
结晶型二氧化硅391
家兔二氧化硅休克391
细胞毒作用和致纤维化作用391
暴露、沉积、清除和滞留391
无定形二氧化硅391
二氧化硅391
皮下注射经二氧化硅处理的巨噬细胞提取液392
二氧化硅对巨噬细胞的细胞毒作用392
二氧化硅在活体内的作用394
石棉395
活体外的研究397
溶血作用397
石棉对巨噬细胞的细胞毒作用与吞噬作用的影响397
巨噬细胞所吞噬的纤维的大小401
活体内的作用402
石棉肺402
纤维的沉积、清除及滞留与其直径、长度的关系402
石棉的致癌性403
石棉纤维大小与其致纤维化和致癌作用的关系404
细胞生长的锚固依赖性与尘粒大小的关系405
纤维化与成纤维细胞反应405
煤408
活体内的作用408
吞噬作用和细胞毒性408
接触香烟烟雾有关的疾病409
蒸气相和颗粒相409
活体外的作用409
沉积、清除和滞留409
气溶胶409
其他物质409
香烟烟雾409
第十八章 吸入物理性和化学性物质所引起的免疫反应424
免疫损伤的分型425
Ⅰ型:反应素依赖性反应425
Ⅱ型:细胞毒性反应426
Ⅲ型:免疫复合物沉着反应427
Ⅳ型:细胞介导反应或迟发型超敏反应428
非特异性补体活化430
吸入物430
物理性物质430
二氧化硅430
化学性物质431
铍431
石棉431
煤尘431
异氰酸酯类432
去污剂酶类432
各种化学刺激物432
植物性抗原432
曲霉属432
嗜热性放线菌属433
各种超敏反应性肺炎刺激物434
棉花及其他纺织物粉尘434
动物性抗原435
免疫抑制性吸入物436
氟烷及其他吸入麻醉剂436
香烟烟雾436
第十九章 皮肤通透性446
皮肤446
皮肤通透性的表现形式447
皮肤的结构448
整个皮肤的有关结构特征448
角质层449
结构上的局部差异450
人与其他上哺乳动物的皮肢比较452
皮肤通透性的生物物理学453
皮肤通透性的数学分析453
皮肤屏障作为一层简单膜453
稳定状态--通透性常数455
皮肤的稳态通透性--Fick定律456
通透性常数457
分配系数457
扩散常数462
激活能462
分子扩散机理463
皮肤各层中扩散阻力的分配465
经附属器扩散466
经附属器扩散和总体扩散的相对量468
皮肤内的浓度水平470
通透性的局部变异472
溶剂和表面活化剂的作用473
水473
表面活化剂474
质子惰性溶剂474
有机溶剂475
附录476
符号及其定义476
第二十章 皮肤变态反应487
固有损害因素488
非固有损害因素488
免疫系统488
变应性致敏过程489
抗原性的必备条件489
不完全抗原489
载体分子489
B细胞和T细胞490
淋巴细胞490
巨噬细胞491
速发型超敏反应492
抗体492
药理介质492
组胺492
血清素(5-羟色胺)492
迟缓反应物质492
缓激肽492
迟发型超敏反应492
淋巴细胞转化492
接触途径493
迟发型与速发型超敏反应493
细胞毒性因子493
淋巴结通透性因子493
超化性因子493
巨噬细胞游走抑制因子493
淋巴因子493
外周致敏和淋巴结的作用494
免疫应答的扩大494
致敏效应和致耐受性效应494
宿主免疫状态495
遗传因素495
接触条件495
免疫缺陷495
环境变应原物质496
自然界小分子变应原496
人为的小分子变应原497
微生物498
植物性和动物性变应原498
皮肤变态反应的临床表现498
湿疹性变态反应499
硬结性炎症反应499
荨麻疹反应和血管神经性水肿500
环境变应原与辐射能的联合作用501
自身免疫性皮肤反应502
结论503
第二十一章 皮肤癌的发生:化学致癌物与皮肤的代谢相互作用507
始发作用508
始发剂508
芳烃羟化酶509
皮肤对化学致癌物的代谢反应509
皮肤芳烃羟化酶在肿瘤发生中的作用511
羟化酶抑制剂和诱导剂的研究511
不同品系小鼠的研究512
结合酶513
毛囊皮脂腺在始发阶段的作用514
化学致癌物与细胞的相互作用514
促进作用515
致癌物与细胞始初相互作用的变化515
后期促进作用515
光化学致癌作用515
结论516
第二十二章 胃肠道对环境因素的反应--吸收和相互作用529
消化系统529
环境作用物和肠粘膜相互作用的一般原理530
形态学特征530
一般和特殊的理化原理532
微量元素的肠道吸收对粘膜的作用533
铅533
镍和锡536
汞化合物536
锌和镉538
铜和钼539
硒541
氟及其他卤素542
其他微量元素543
金543
硅544
砷544
锰544
铬544
锂和铊544
铍544
化学物质和腐蚀剂对粘膜的作用545
农药的胃肠道吸收546
其他工业化学物的吸收和肠道表面作用547
多氯联二苯和多氯联三苯547
聚甘油酯类548
有机磺酸盐类及其他表面活性剂548
二甲亚砜548
致癌物的摄入549
其他天然化合物549
鞣酸549
自然环境污染物的吸收和肠道表面作用549
聚氯乙烯稳定剂和增塑剂549
第二十三章 胃肠道中外来物质的代谢571
肠粘膜对外来物质的代谢572
非合成反应572
氧化572
还原572
水解572
合成反应574
葡萄醛酸结合574
生物转化反应的多样性575
氨基酸结合575
O-甲基化作用575
硫酸结合575
乙酰化作用575
种属和品系的差异576
胎儿发育与种族发育问题577
肠道微生物所致的生物转化577
胃肠道对外来物代谢的适应578
内源性化合物对药物代谢的调节作用578
外源性化合物对生物转化的增强作用579
肠腔内容物的作用580
肠道微生物丛和粘膜功能的相互作用581
结束语581
第二十四章 化学物质的贮留和排泄动力学594
指数模型595
代谢模型和隔室分析595
隔室分析概念的可靠性597
指数模型的简化598
幂函数模型599
各种接触方式的动力学解释600
一次性瞬间接触600
连续性接触601
周期性间断接触602
化学物质的蓄积作用602
第四篇 化学物质的转运和转化606
转运606
第二十五章 外来物经生物屏障转运的决定因素606
扩散607
非选择性转运607
经简单屏障转运607
扩散的标准608
决定渗透性的因素609
不移动水层614
溶剂阻力616
弱电解质的扩散转运616
选择性转运621
复杂屏障内的转运622
结束语626
转化635
第二十六章 肝脏和肝外的混合功能氧化酶635
微粒体电子传递链的特性636
混合功能氧化酶反应的类型636
细胞色素P-450638
底物诱导的差光谱639
细胞色素P-450还原酶639
重组的微粒体酶系统641
肝外混合功能氧化酶活性641
肺642
肾643
胃肠道644
胎盘645
皮肤646
肾上腺646
其他器官647
围产期肝脏和肝外混合功能氧化酶活性648
肝脏和肝外混合功能氧化酶活性的诱导649
肝脏和肝外混合功能氧化酶的激素调节652
人类混合功能氧化酶活性652
药物相互作用653
结论653
第二十七章 环境污染物的水解转化672
酯类水解672
有机磷酸三酯类675
磷酰磷酸酶(氟磷酸酶)675
芳基酯酶677
羧酸酯酶678
水解678
羧基酰胺酶679
结合679
其他水解作用机理680
氨基甲酸酯类681
拟除虫菊酯杀虫剂682
除虫剂酯类683
苯二酸酯类683
第二十八章 转移酶反应在外来化学物代谢中的生物化学及其意义694
转移酶的反应695
各种结合作用的机理695
糖苷化作用696
葡糖苷酸类696
硫酸酯化作用697
其他糖苷类697
甲基化作用698
乙酰化作用700
氨基酸结合作用700
谷胱甘肽结合作用701
影响结合作用的因素703
年龄差异703
性别差异704
种属差异704
亚种差异705
剂量水平706
环境因素706
接触途径706
结合作用的意义707
第五篇 化学物质及其衍生物的分布和排泄717
贮存和释出717
第二十九章 骨骼内的贮存和释放717
骨的结构718
骨骼对外来离子的摄取:离子的转移和释放721
骨骼对某些空气污染物的代谢722
氟化物723
摄入723
吸收和贮留725
体内氟化物的总负荷量725
骨骼对氟化物的摄取725
骨骼内氟化物的转移726
氟化物的稳定状态726
铅728
摄入728
吸收和贮留729
体内铅的总负荷量729
骨骼对铅的摄取、机理729
骨铅的释放730
摘要732
第三十章 化学物在脂肪组织中的蓄积和释放737
环境化学物的一般药效学737
麻醉气体739
速效巴比妥类麻醉剂739
短龄化学物739
各种化学物的蓄积和释放速率739
长龄化学物740
化学物在脂肪组织中蓄积和释放的生理因素746
脂肪组织的灌流速率746
变动的脂肪组织量747
药物代谢酶的状态748
贮存化学物对脂肪组织生理学的影响749
肾脏排泄753
第三十一章 环境物质的肾脏排泄机理753
肾脏排泄的基本机理753
肾小球的滤过作用754
肾小管的转运754
环境物质在体内的分布755
酸碱变化的影响755
肝脏结合活性755
全身药物代谢755
决定外来化合物随尿排泄的肾外因素755
目前对机理的理解限度756
重金属的排泄758
结论760
第三十二章 肾损害与尿排泄764
急性肾衰竭764
肾病综合征和肾小管功能紊乱765
无机汞765
原子汞蒸气766
有机汞制剂766
慢性肾炎768
镉768
铀768
蛋白尿和重金属的排泄769
影响肾毒性和排泄的因素770
肾小管细胞的贮存能力770
耐受性771
络合剂771
摘要772
消化道排泄781
第三十三章 环境化学物与非天然化合物的经消化道排泄781
有机与无机物质的经消化道排泄782
唾液腺排泄782
从呼吸道向胃肠道排泄784
肠道排泄785
外来化合物向胃内容物转运785
胰腺排泄787
外来化合物经胆汁排泄的一般机理787
某些药物经消化道排泄788
某些环境化学物经消化道排泄789
元素经消化道排泄789
农药经消化道排泄795
可能改变消化道排泄的肠道因素797
粘膜和肝内结合797
胆汁的存在797
肠道细菌与肠肝循环798
结束语799
螯合剂799
排入胆汁的外来化合物的分类810
第三十四章 胆汁排泄816
胆汁的产生816
配位素在肝脏摄取过程中的作用821
胆汁排泄中分子的大小和极性822
“首关”效应823
胆汁排泄的种属差异824
肝脏损伤对胆汁排泄的影响824
微粒体酶诱导剂对胆汁排泄的影响826
新生动物的胆汁排泄828
肠肝循环829
结论830
第三十五章 吸收气体的经肺部排出842
肺脏排泄842
惰性气体交换中的有关因素843
溶解度的影响843
换气量、血流量与溶解度的相互作用844
测定845
低溶解度气体845
高溶解度的气体845
次生气体效应846
一氧化碳的转运846
外源性一氧化碳的接触情况847
内源性一氧化碳的生成847
一氧化碳的排除847
理论:稳定状态848
实验论证849
理论:不稳定状态849
一氧化碳中毒850
治疗850
生理改变850
第六篇 细胞损害的机理855
第三十六章 细胞膜通透性的改变855
毒性的膜学说855
重金属--汞及其化合物856
离子和水对细胞膜的被动通透性856
载体间介的离子转运858
其他转运系统的抑制作用859
环境的作用860
Na+和K+对轴膜的被动通透性861
有机氯--DDT及其代谢产物861
上皮和细胞对Na+的主动转运862
其他主动转过系统的抑制作用863
结论与讨论865
第三十七章 外来化合物活性代谢产物的形成及其与细胞成分共价结合879
理论探讨880
举例说明884
扑热息痛884
溴苯888
速尿灵890
异烟肼与异丙异烟肼891
结论892
脂质过氧化作用的化学896
第三十八章 脂质过氧化作用:一种特殊形式的细胞损害896
脂质过氧化作用的生物学影响897
脂质过氧化性细胞损害的可能机理898
保护性机理900
四氯化碳引起的肝损害901
摘要904
第三十九章 细胞内消化:溶酶体与细胞损害916
溶酶体的来源和功能917
溶酶体与组织损害918
溶酶体酶918
自身吞噬919
溶酶体酶释放机理919
电离辐射920
溶酶体与化学因素和物理因素的相互作用920
物理因素920
紫外线921
可见光921
微生物及其产物922
细菌和真菌922
微生物毒素922
病毒923
化学因素923
其他药物和激素924
维生素A924
抗生素924
类固醇924
药物、维生素和激素924
重金属925
环境污染物925
毒液和毒素925
第四十章 环境因素对核酸及其代谢的作用935
改变核酸结构的化学反应939
非共价相互作用939
共价相互作用939
链断裂940
碱基缺失940
核酸交联940
碱基替换:错配940
核酸结构改变的化学后果940
碱基替换:失活940
核酸结构改变的生物学后果941
诱变作用:致癌作用941
DNA修补合成942
与该酸起反应的环境化学举例942
不需预先活化的化学物942
亚硫酸氢钠943
烷化剂943
需要预先活化的化学物945
芳族胺945
多环烃946
第四十一章 蛋白质合成的改变952
乙硫氨酸953
蛋白质合成的抑制953
嘌呤霉素953
稀疏霉素954
门静脉血的高渗性954
蛋白质合成的增强954
营养改变或不平衡954
实验性恶性营养不良病954
禁食动物对混合氨基酸或特殊氨基酸的反应960
氨基酸对肝蛋白质合成的一般作用961
激素、毒素、物理因素、化学物质962
代谢状态的改变962
特异性蛋白的诱导合成962
结构改变与功能改变之间的关系963
讨论964
热门推荐
- 2443208.html
- 3336956.html
- 2480519.html
- 1882845.html
- 1453282.html
- 1102395.html
- 702279.html
- 1089924.html
- 2545565.html
- 272311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16015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3185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63443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98356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75780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86027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373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6045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5332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6097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