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古代散文流变史稿【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国古代散文流变史稿
  • 陈兴芜,傅德岷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华书局
  • ISBN:9787101092943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710页
  • 文件大小:165MB
  • 文件页数:728页
  • 主题词:古典散文-文学史-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古代散文流变史稿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古代散文的名称1

一、文1

二、笔2

三、古文3

四、散文4

第二节 古代散文的品类6

一、再现型(记述类、传状类、碑志类)7

二、表现型(述怀类、箴诫类、信函类、哀祭类)8

三、思辨型(论辩类、杂感类、序跋类)10

四、告述型(谕告类、奏议类)11

第三节 古代散文的审美特征12

一、写实与想象13

二、思辨与哲理14

三、诗情与画意15

四、随意自由与简洁自然16

第四节 古代散文的发展轮廓18

一、萌芽与崛起(殷商—战国)18

二、演进与多彩(西汉—魏晋南北朝)19

三、丰盈与瑰丽(唐—两宋)21

四、更化与拓展(元明—清)23

第二章 文化初始:纪实与简洁——远古散文的萌芽25

第一节 散文流变概述25

第二节 甲骨卜辞25

一、占卜一般事件26

二、占卜风雨农事26

三、占卜狩猎27

四、占卜吉凶祸福27

第三节 青铜器铭文28

一、颂扬祖先功德29

二、记录周王的训诫之辞29

三、记录周王的活动30

四、对赏赐者的感激30

五、记录其他事项31

第四节《易经》卦爻辞31

一、天人合一,万物化醇的哲学思想32

二、“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32

三、与时俱进,除旧布新的革新意识33

四、中正和谐,团结共济,坚持正道的风范34

五、恪守“四德”,直内方外,坦诚谦逊之德行修养35

第五节《尚书》36

一、《商书》37

二、《周书》38

三、《虞书》、《夏书》40

第三章 文化争鸣:史传与论辩——先秦散文的崛起41

第一节 散文流变概述41

第二节 史传散文44

一、《春秋》44

二、《国语》46

三、《左传》49

四、《战国策》52

五、《晏子春秋》58

第三节 论辩散文:儒家与墨家学派60

一、《论语》60

二、《孟子》65

三、《荀子》72

四、《墨子》77

第四节 论辩散文:道家学派81

一、《老子》81

二、《庄子》86

三、《鹖冠子》89

四、《列子》90

第五节 论辩散文:法家学派92

一、《管子》92

二、《商君书》97

三、《韩非子》99

第六节 论辩散文:兵家与其他学派104

一、《孙子兵法》104

二、《公孙龙子》107

三、《尸子》108

四、《吕氏春秋》109

第四章 文化一统:鸿辞与阔论——秦汉散文的演进113

第一节 散文流变概述113

第二节“秦世不文”之书铭119

李斯的《谏逐客书》与铭文等119

第三节 两汉的政论散文121

西汉121

一、贾谊的《过秦论》、《治安策》与辞赋等121

二、晁错的《论贵粟疏》等125

三、邹阳的《上吴王书》、《狱中上梁王书》127

四、刘安的《淮南子》128

五、桓宽的《盐铁论》129

东汉130

一、桓谭的《新论》130

二、王充的《论衡》132

三、王符的《潜夫论》133

四、崔寔的《政论》134

五、仲长统的《昌言》135

第四节 两汉的赋体散文137

西汉137

一、枚乘的《七发》137

二、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谏猎疏》等139

三、王褒的《洞箫赋》、《圣主得贤臣颂》等144

四、扬雄的“四大赋”与《太玄》、《法言》等146

东汉150

一、张衡的《二京赋》、《归田赋》等150

二、蔡邕的《述行赋》152

三、赵壹的《穷鸟赋》、《刺世疾邪赋》153

第五节 两汉的史传散文155

西汉155

司马迁的《史记》、“自序”、书信与赋155

东汉165

班固的《汉书》、《两都赋》165

第六节 两汉的杂著散文169

西汉169

一、东方朔的《答客难》169

二、路温舒的《尚德缓刑书》170

三、杨恽的《报孙会宗书》171

四、刘向的“奏疏”与“三传”173

东汉174

一、马援的《诫兄子严、敦书》174

二、马第伯的《封禅仪记》175

三、李固的《遗黄琼书》176

四、秦嘉、徐淑的“两地书”177

第五章 文化多元:清峻与通脱——魏晋南北朝散文的多彩179

第一节 散文流变概述179

第二节 建安——三国的散文与辞赋186

“三曹”父子186

一、曹操的《求贤令》、《让县自明本志令》等186

二、曹丕的《与吴质书》、《柳赋》等190

三、曹植的《求自试表》、《洛神赋》等192

建安七子196

一、孔融的《荐祢衡表》、《与曹公论盛孝章书》196

二、王粲的《登楼赋》等198

三、阮瑀的《为曹公作书与孙权》200

四、陈琳的《为袁绍檄豫州》等201

五、徐幹的《中论》202

六、刘桢的《答魏太子书》203

七、应玚的《报庞惠恭书》203

其他诸子204

一、诸葛亮的《隆中对》、《出师表》等204

二、应璩的《与广川长岑文瑜书》206

三、阮籍的《大人先生传》207

四、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等209

五、向秀的《思旧赋》211

第三节 两晋的散文与辞赋212

西晋212

一、李密的《陈情表》212

二、潘岳的《马汧督诔》、《寡妇赋》等213

三、陆机的《吊魏武帝文》、《叹逝赋》、《文赋》等215

四、张载的《剑阁铭》218

五、左思的《三都赋》219

东晋221

一、刘琨的《为并州刺史到壶关上表》221

二、王羲之的《兰亭集序》222

三、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等223

第四节 南朝之骈文与辞赋228

宋228

一、鲍照的《登大雷岸与妹书》、《芜城赋》等228

二、“三谢”的《山居赋》、《雪赋》、《月赋》230

三、刘义庆的《世说新语》232

齐233

一、孔稚珪的《北山移文》233

二、谢朓的《拜中军记室辞隋王笺》234

梁235

一、江淹的《恨赋》、《别赋》235

二、丘迟的《与陈伯之书》237

三、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238

四、吴均的《与宋元思书》238

陈239

徐陵的《与仆射杨遵彦书》、《玉台新咏序》239

第五节 北朝之骈文与辞赋240

北魏240

一、郦道元的《水经注》240

二、杨街之的《洛阳伽蓝记》241

北齐244

颜之推的《颜氏家训》244

北周245

庾信的宫体赋、《哀江南赋》等245

第六节 两晋、南朝之史传与学者散文249

西晋249

陈寿的《三国志》249

东晋252

常璩的《华阳国志》252

南朝255

一、范晔的《后汉书》255

二、刘勰的《文心雕龙》257

第六章 文化交融:繁荣与丰盈——唐代散文的璀璨260

第一节 散文流变概述260

第二节 初唐之骈文与辞赋267

贞观二士267

一、魏徵的《谏太宗十思疏》等267

二、王绩的《五斗先生传》、《醉乡记》等269

高宗“四杰”272

一、王勃的《滕王阁序》与咏物赋272

二、骆宾王的《讨武曌檄》、《荡子从军赋》等274

三、卢照邻的《五悲文》、《病梨树赋》277

四、杨炯的《王勃集序》、《青苔赋》278

武周革新279

陈子昂的诗文革新与书奏章表等279

第三节 盛唐之骈文与辞赋284

盛世之文284

一、张说的《论幽州边事书》、《钱本草》284

二、王维的《山中与裴迪秀才书》286

三、李白的书表、序文、辞赋等288

四、杜甫的辞赋、说表与诗序291

衰世之文295

一、李华的“文论”与《吊古战场文》等295

二、独孤及的《直谏表》、《吴季子札论》等298

三、元结的箴铭、杂论与记叙299

乱世之文302

一、李翰的《进张中丞传表》302

二、崔祐甫的《猫鼠议》304

三、陆贽的《奉天改元大赦制》、《奉天请罢琼林大盈二库状》等304

第四节 中唐古文运动的突起307

古文运动的倡导者307

一、韩愈的古文理论与新散文创作307

二、柳宗元的古文理论与散文创作312

古文运动的推动者320

一、李翱的《复性书》、《杨烈妇传》等320

二、刘禹锡的《天论》、《华佗论》、《陋室铭》322

三、白居易的《草堂记》、《荔枝图序》等324

第五节 晚唐之散文与骈文327

政感之文327

一、牛僧孺的《谴猫》327

二、李德裕的《穷愁志》328

伤世之文330

一、杜牧的《阿房宫赋》、《答庄充书》等330

二、李商隐的《李贺小传》、《上河东公启》等333

三、段成式的《送穷文》、《酉阳杂俎》等335

愤世之文337

一、刘蜕的《山书》、《与京西幕府书》337

二、孙樵的《书何易于》、《书褒城驿壁》等339

三、陈黯的《御暴说》、《本猫说》341

四、来鹄的《俭不至说》、《猫虎说》342

第六节 唐末的刺世散文343

一、“一塌糊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343

二、皮日休的《皮子文薮》345

三、陆龟蒙的《笠泽丛书》347

四、罗隐的《谗书》349

第七章 文化开放:壮观与亮丽——两宋散文的美奂352

第一节 散文流变概述352

第二节 北宋古文运动的复苏361

一、柳开的《应责》及其他361

二、王禹偁的《答张扶书》、《应诏言事》、《待漏院记》、《黄冈竹楼记》等362

三、范仲淹的“请救文弊”、《岳阳楼记》等367

四、苏舜钦的“道义泽物”与散文创作369

五、司马光的“古文”主张与史著373

第三节 古文运动的革新与辉煌376

一、欧阳修的古文革新理论与散文艺术376

二、苏轼的古文创新理论与散文创作385

三、苏洵的古文主张与散文创作393

四、苏辙的“养气说”与散文创作398

五、王安石的“补世”、“适用”说与散文创作403

六、曾巩的“先道后文”说与散文创作408

第四节 南宋时期的爱国散文412

南渡之初:痛切国事,抗敌报国412

一、宗泽的《乞勿割地与金人疏》等412

二、李纲的《议国是》等414

三、岳飞的《南京上高宗书略》、《五岳祠盟记》等415

四、虞允文的《论今日可战之机有九疏》等417

五、宇文虚中的《谏燕山用兵书》、《寄内书》等419

南宋前期:反对投降,坚持抗战420

一、胡铨的《戊午上高宗封事》、《上孝宗封事》420

二、陆游的《跋傅给事帖》、《跋李庄简公家书》、《入蜀记》等423

三、辛弃疾的《美芹十论》、《祭陈同甫文》等425

四、陈亮的《上孝宗皇帝第一书》427

五、叶適的《上殿札子》、《应诏条奏六事》429

沦亡前后:慷慨悲歌,心怀故国431

一、文天祥的《指南录后序》、《正气歌序》、《狱中家书》等431

二、谢枋得的《上丞相刘忠斋书》436

三、谢翱的《登西台恸哭记》437

四、郑思肖的《心史》、《文丞相叙》438

五、林景熙的《磷说》、《蜃说》440

第五节 南宋时期的杂著散文442

一、范成大的《吴船录》442

二、魏了翁的议事“奏疏”443

三、洪迈的《容斋随笔》444

四、罗大经的《鹤林玉露》446

五、周密的《癸辛杂识》447

第八章 文化迁衍:衰颓与更化——元明散文的探觅449

第一节 散文流变概述449

第二节 元代寥落的散文459

易代之音459

一、元好问的《市隐斋记》、《送秦中诸人引》459

二、文及翁的《韩鲁齐三家诗考序》、《传贻书院记》等461

三、家坤翁的《重修抚州城记》、《玉茗亭记》等463

四、家铉翁的《题梅竹图》、《雪崖说》等465

五、邓牧的《伯牙琴》、《雪窦游志》467

六、刘因的《辋川图记》、《上宰相书》469

七、戴表元的《乔木堂记》、《送张叔夏西游序》等471

元初之文472

一、郝经的《内游》、《江石子记》472

二、王恽的《贱生于无用说》、《烈妇胡氏传》474

三、吴澄的《送何太虚北游序》475

四、邓文原的《求心斋记》、《雪山斋颂并序》等476

五、钟嗣成的《录鬼簿序》477

盛元诸子479

一、虞集的奏疏、记序等479

二、欧阳玄的《文正许先生神道碑》、《听雨堂记》484

三、揭傒斯的《书王鼎翁文集后序》485

四、谢端的《先氏书崖记》486

五、李孝先的《雁山十记》487

元末衰微488

一、傅与砺的《寄寄亭记》488

二、舒瘆的《猫不捕鼠说》489

三、陈高的《送徐天常入京序》490

四、陶宗仪的《辍耕录》491

第三节 明初开国派、台阁体、茶陵派的散文493

开国派493

一、宋濂的文论、记序、传记与寓言493

二、刘基的《郁离子》、《卖柑者言》等498

三、高启的《游天平山记》、《书博鸡者事》500

四、方孝孺的《深虑论》、《越巫》等501

台阁体504

一、杨士奇的《游西苑诗序》、《示鹓侄书》等504

二、杨荣的《登正阳门楼倡和诗序》、《朝服像自赞》506

茶陵派507

李东阳的《京都十景诗序》、《通达下情题本》507

第四节 前后七子的复古散文509

前七子509

一、李梦阳的“文论”与《代劾宦官状疏》、《禹庙碑》509

二、何景明的《上冢宰许公书》、《说琴》等511

三、康海的《拟论近臣太重状》、《答寇子焞书》等513

后七子514

一、李攀龙的《都御史朱公居东遗爱卷序引》、《与宗子相书》514

二、王世贞的《蔺相如完璧归赵论》、《仲宣楼记》等516

三、宗臣的《报刘一丈书》、《登平远台记》等518

第五节 唐宋派、独立派的反拟古散文520

唐宋派520

一、王慎中的“文论”、《海上平寇记》、《游清源山记》等520

二、唐顺之的《答茅鹿门知县书》、《信陵君救赵论》、《任光禄竹溪记》523

三、茅坤的《青霞先生文集序》、《唐宋八大家文钞》526

四、归有光的“文论”与散文创作527

独立派533

一、陈献章的《慈元庙碑》、《禽兽说》533

二、王守仁的《传习录》、《尊经阁记》、《瘗旅文》等536

三、杨慎的疏奏、说引、序记等539

四、徐渭的《记梦》、《叶子肃诗序》、《祭少保公文》542

第六节 李贽的“童心说”与公安派散文545

一、李贽的《焚书》、“童心说”与“杂说”等545

二、袁宏道的“文论”与山水游记547

三、袁宗道的《论文》与《游西山》《岳阳纪行》等554

四、袁中道的“文变说”与《游西山十记》等556

第七节 竟陵派及其他作家的散文559

一、钟惺的“文论”与《浣花溪记》等559

二、谭元春的“文论”与《再游乌龙潭记》等561

三、徐宏祖的《徐霞客游记》563

四、张岱的《西湖七月半》、《陶庵梦忆序》等565

第八节 复社与其他作家的救亡散文568

一、张溥的《五人墓碑记》568

二、陈子龙的《报夏考功书》、《“三概”二则》569

三、夏完淳的《土室余论》、《狱中上母书》、《与夫人绝笔书》等571

四、张煌言的《贻赵廷臣书》、《奇零草序》574

第九章 文化通变:规范与革新——清代散文的拓展577

第一节 散文流变概述577

第二节 明清之际启蒙思想家的散文583

一、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万里寻兄记》等583

二、顾炎武的《日知录》、《吴同初行状》等586

三、王夫之的唯物史观与《读通鉴论》等589

第三节 清初“三家”与愤世感盛之散文592

一、侯方域的“传记”与《癸未去金陵日与阮光禄书》592

二、魏禧的“文论”与《大铁椎传》等594

三、汪琬的《江天一传》、《送王进士之任扬州序》等596

四、唐甄的愤世《潜书》597

五、王士祯的《恭跋钦赐御书后》、《蜀道驿程记》等600

第四节 桐城派与非经非盛之散文602

桐城派602

一、戴名世的“文论”与愤世嫉俗之文602

二、方苞的“义法”说与《左忠毅公逸事》、《狱中杂记》等605

三、刘大櫆的“神气说”与《恐吠一首别张渭南》、《答吴殿麟书》等610

四、姚鼐的“义考文三合一”、“八要说”与《登泰山记》等613

非经非盛617

一、郑燮的“文论”与《家书》、《题画竹二则》617

二、袁枚的“文论”与《黄生借书说》、《祭妹文》等621

三、彭端叔的《老苏瑞莲池记》、《为学一首示子侄》624

四、全祖望的《梅花岭记》、《张公神道碑铭》等625

第五节 阳湖派与今文学派之散文629

阳湖派629

一、恽敬的“文论”与《潮州韩文公庙碑文》、《游庐山记》等629

二、张惠言的《吏难一》、《先妣事略》等631

今文学派633

一、龚自珍的“经世致用”之文633

二、魏源的《海国图志叙》、《默觚》等639

三、冯桂芬的《上海设立同文馆议》、《复庄卫生书》641

四、薛福成的《西洋诸国为民理财说》、《观巴黎油画记》643

第六节 译著派与维新变法派之散文645

译著派645

一、林纾的《湖心泛月记》、《不如归序》等645

二、严复的《辟韩》、《〈天演论>导言一》等647

维新变法派651

一、康有为的《强学会序》、《人境庐诗草序》651

二、谭嗣同的《仁学》与《遗书》654

三、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谭嗣同传》等658

四、杨锐的“书信”、《剑阁赋》等662

五、刘光弟的《甲午条陈》、《杂说》、《南旋记》等665

第七节 民主革命派之散文670

一、孙中山的《同盟会宣言》、《民报发刊词》、《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670

二、章炳麟的《革命军序》、《熊成基哀辞》672

三、邹容的《革命军》675

四、陈天华的《绝命书》679

五、秋瑾的《〈中国女报>发刊辞》、《普告同胞檄稿》、《致徐小淑绝命词》681

六、方声洞的《起义前别父书》684

七、林觉民的《与妻书》685

第十章 古代散文的文化精神——代结束语688

第一节 一部古代散文史就是一部文化承传史688

一、古代散文是百家诸子文化承传的载体688

二、古代文化哺育和滋养了古代散文家690

三、各类散文富含丰富的文化意蕴690

第二节 古代散文中文化精神的具现693

一、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精神693

二、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思想694

三、以人为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意识694

四、重义轻利的人生价值观695

五、求实重整体,创新发展的变革理念695

六、团结统一、爱好和平的信念696

第三节 古代散文家的文化自觉与自信696

一、争鸣雄辩,各逞其长696

二、突破一尊,独立探讨698

三、人的觉醒,文的自觉698

四、文起八针代,明道及物699

五、独抒性灵,不拘格套700

六、思想启蒙,文体革命701

主要参考书目703

后记70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