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城市绿地生态网络空间增效途径研究【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城市绿地生态网络空间增效途径研究
  • 吴敏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112184415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240页
  • 文件大小:109MB
  • 文件页数:254页
  • 主题词:城市绿地-绿化规划-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城市绿地生态网络空间增效途径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绪论1

1.1 研究背景2

1.1.1 背景与形势2

1.1.2 矛盾与困境7

1.1.3 问题与出路9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10

1.2.1 城乡空间生态结构理论与实践11

1.2.2 绿地系统、绿道以及生态网络14

1.2.3 绿地效益与空间评价24

1.2.4 综合评述及展望29

1.3 研究目标与意义30

1.3.1 目标与意义30

1.3.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30

1.4 研究思路及内容31

1.4.1 总体研究思路31

1.4.2 研究范畴与内容34

1.5 技术路径与框架34

1.5.1 研究技术路径34

1.5.2 程序与方法35

1.5.3 研究框架36

第2章 城市绿地生态网络解析38

2.1 基本概念与内涵38

2.1.1 基本概念及研究界定38

2.1.2 内涵及属性41

2.1.3 网络描述43

2.1.4 与自然生态网络的异同44

2.2 绿网构成与空间界定46

2.2.1 层级构成46

2.2.2 要素构成49

2.2.3 空间构成50

2.3 绿网三大特性54

2.3.1 绿网的结构性55

2.3.2 绿网的功能性55

2.3.3 绿网的系统性56

2.4 绿网的城市意义57

2.4.1 空间联动——绿网与城市形态、结构的演进58

2.4.2 系统耦合——绿网与城市发展的互动关系60

2.4.3 价值趋导——绿网与城市发展的动力机制62

第3章 绿网研究维度及空间增效机制64

3.1 相关理论基础64

3.1.1 生态流与生态过程原理64

3.1.2 景观镶嵌性原理65

3.1.3 空间格局与过程关系原理66

3.2 绿网研究视角及维度67

3.2.1 三个视角67

3.2.2 绿网研究维度68

3.3 效能维度69

3.3.1 相关概念及界定69

3.3.2 效能维度解析70

3.4 空间维度75

3.4.1 空间测量特性75

3.4.2 空间测度方法及要点76

3.5 基于“效能一空间”关联的网络系统维度77

3.6 绿网空间增效机制78

3.6.1 空间增效原理78

3.6.2 空间增效研究程序及步骤79

3.6.3 空间增效研究技术81

3.7 小结82

第4章 城市绿地生态网络“效能一空间”关联系统83

4.1 绿网效能体系建构83

4.1.1 体系建构目标83

4.1.2 空间效能构成84

4.1.3 指标选取标准及要求89

4.1.4 效能指标体系89

4.2 绿网空间体系建构93

4.2.1 空间测度要素93

4.2.2 指标选取标准及要求94

4.2.3 空间指标体系95

4.3 基于“效能一空间”关联的网络系统及三指标101

4.3.1 网络空间系统101

4.3.2 网络指标体系构建102

4.3.3 网络连接度104

4.3.4 网络渗透度114

4.3.5 网络密度122

4.3.6 三指标关联耦合128

4.4 小结129

第5章 基于网络三指标的绿网关联评价131

5.1 QFD关联分析原理及技术应用131

5.1.1 QFD分析原理131

5.1.2 QFD关键技术——质量表与矩阵分析法132

5.2 绿网的QFD启示及意义133

5.2.1 QFD的空间管理应用133

5.2.2 绿网的QFD评价意义133

5.3 基于QFD分析法的绿网关联评价程序134

5.3.1 关联评价技术架构135

5.3.2 CEM关联评价模型136

5.3.3 关联评价程序及参数配置137

5.4 小结145

第6章 基于网络评价的绿网空间增效策略147

6.1 城市空间生态系统模式解析147

6.1.1 城市空间生态系统模式147

6.1.2 城市空间生态系统模式的三指标评价150

6.2 空间增效思路151

6.2.1 系统性——空间增效维度151

6.2.2 网络化与网络优化——空间增效路径151

6.2.3 “建—管”一体化——空间增效方法152

6.2.4 空间增效的实施策略、途径及保障153

6.3 基于“三度”的空间优化策略154

6.3.1 基于网络连接度的空间对策154

6.3.2 基于网络渗透度的空间对策158

6.3.3 基于网络密度的空间对策161

6.4 基于“三线”的空间建构策略165

6.4.1 基于生态基线的空间对策165

6.4.2 基于生态绿线的空间对策166

6.4.3 基于生态灰线的空间对策166

6.5 基于“三限”的空间管控策略167

6.5.1 限性质167

6.5.2 限建设170

6.5.3 限活动170

6.6 小结171

第7章 合肥市绿地生态网络评价及空间增效指引173

7.1 研究区域概况173

7.1.1 区位及历史沿革173

7.1.2 城市建设发展概况174

7.1.3 城市绿地生态空间建设176

7.2 数据来源与技术路线182

7.2.1 空间数据来源182

7.2.2 数据预处理及数据库建立182

7.2.3 空间效能分析技术路线182

7.3 合肥市建成区绿网空间格局总体评价183

7.3.1 绿地空间信息提取与总体分析183

7.3.2 绿地空间测度及其分析186

7.3.3 绿地空间格局评价小结190

7.4 合肥市建成区绿网连接度分析评价191

7.4.1 距离阈值及其相关指数191

7.4.2 分析结果192

7.5 合肥市建成区绿网渗透度分析评价200

7.5.1 平均分维数评价200

7.5.2 分析结果200

7.6 合肥市建成区绿网密度分析评价202

7.6.1 边缘密度评价203

7.6.2 核密度评价205

7.6.3 可达密度评价207

7.7 合肥市绿地生态网络综合关联评价209

7.7.1 Step 1:效能需求及其排序209

7.7.2 Step 2,3,4:空间技术需求、“效能—空间”关联分析、空间效能评价210

7.7.3 Step 5,6:网络系统要素、“空间一网络”关联分析、网络效能评价212

7.7.4 Step 7,8:各区竞争性比较分析214

7.8 基于效能评价的合肥市绿网空间增效指引215

7.8.1 总体增效指引215

7.8.2 基于“三度”的空间优化策略217

7.8.3 基于“三线”、“三限”的空间建管策略218

7.9 小结220

第8章 结语与展望222

8.1 创新点与不足222

8.1.1 创新点222

8.1.2 不足223

8.2 展望224

8.2.1 实现绿地生态网络规划的“蜕变”224

8.2.2 GNOD——以城市绿地生态网络为导向的城市发展模式的探索225

参考文献228

后记23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