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现代化报告 2004 地区现代化之路【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国现代化报告 2004 地区现代化之路
  • 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 ISBN:7301067933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355页
  • 文件大小:29MB
  • 文件页数:380页
  • 主题词:现代化建设-研究报告-中国-2004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现代化报告 2004 地区现代化之路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地区现代化的历史事实2

第一节 美国的地区现代化2

上篇 地区现代化之路2

表1-1美国的历史阶段和现代化阶段2

一、美国现代化进程3

图1-119世纪美国追赶英国的过程4

图表目录4

表1-22000年美国社会和经济指标4

表1-320世纪美国经济现代化的发展指标6

表1-420世纪美国经济现代化的基本事实6

图1-420世纪美国工业劳动力和工业增加值比例的变化7

图1-31930~2000年美国GDP年增长率的变化7

图1-220世纪美国农业比重与人均GNP的负相关7

图1-520世纪美国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变化8

表1-520世纪美国社会现代化的发展指标8

表1-620世纪美国社会现代化的基本事实9

图1-6美国工业化启动以来的城市化过程9

表1-720世纪美国知识领域现代化的发展指标10

图1-720世纪美国的都市化和郊区化10

二、美国的地区现代化11

图1-820世纪美国高中和大学的入学率11

表1-820世纪美国知识领域现代化的基本事实11

图1-9美国地区划分的示意图12

图1-11美国四大地区的城市化趋同13

图1-10美国四大地区工资水平的趋同13

图1-1220世纪美国八大经济地区农业增加值比重的变化14

图1-1420世纪美国八大经济地区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的变化15

图1-1320世纪美国八大经济地区工业增加值比重的变化15

表1-9美国八大经济地区就业结构的变化16

图1-1520世纪美国八大经济地区人均收入与美国平均人均收入的比值16

表1-10美国地区就业劳动力的产业分布17

表1-11美国小麦和棉花产量的地区分布18

表1-122001年美国信息产业的地区分布18

表1-13美国都市地区人均收入与非都市地区人均收入之比19

表1-14美国都市地区和非都市地区产业结构行业就业结构的比较19

图1-162000年美国电脑和因特网的家庭普及率20

图1-17美国城市人口密度(人/平方英里)的下降20

表1-1520世纪美国农村居民结构的变化21

图1-182000年美国地区第二次现代化水平的分布22

表1-16美国12个州的工业化和非工业化过程23

表1-17美国16个州城市化的比较24

图1-1920世纪下半叶美国家庭收入不平等的变化25

表1-1820世纪美国48个州人均收入差距的比较26

图1-201840~1988年美国州的人均收入差距的变化26

表1-19美国50个州人均GSP州际差距的比较27

表1-2020世纪美国50个州的追赶和退步28

表1-211980~2000年美国50个州现代化水平相对位置的马尔可夫链分析29

表1-22美国3个州195个县的人均收入的比较30

表1-232000年美国富州富县和穷州穷县的人均收入比较32

表1-24美国3个州195个县的人均收入与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的相关性32

表1-25美国3个州195个县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34

表1-26美国3个州195个县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变化35

表1-27美国3个州195个县人均收入与成人教育程度和婴儿死亡率的相关性36

一、欧盟国家的国家现代化37

第二节 欧盟国家的地区现代化37

图1-211975~1995年欧盟12个国家人均收入(PPP)的变异系数38

表1-28二百年欧盟国家人均GDP的追赶38

表1-2920世纪英国经济现代化的发展指标39

表1-3020世纪英国社会和知识现代化的发展指标40

表1-31英国7个都市县人口的变化40

二、欧盟国家的地区现代化41

图1-22英国个人可支配收入的不平等41

图1-23欧盟国家家庭电脑和因特网普及率41

表1-32欧盟国家地区人均收入的地区差距的变化42

表1-331977~1994年欧盟109个地区相对水平的马尔可夫链分析42

图1-24意大利地区人均GDP的收敛和发散43

表1-3420世纪欧盟国家和日本的地区差距的收敛和发散43

表1-35英国12个地区人均GDP的差距44

表1-36英国12个地区三次产业的结构变化44

第三节 墨西哥和印度的地区现代化45

表1-37英国12个地区人均GDP的追赶45

一、墨西哥的地区现代化46

表1-3820世纪墨西哥经济现代化的发展指标47

表1-3920世纪墨西哥社会和知识现代化的发展指标48

图1-25墨西哥地区人均GDP和劳动生产率的收敛49

二、印度的地区现代化49

表1-4020世纪印度经济现代化的发展指标50

图1-2620世纪后期印度工业化进程51

表1-4120世纪印度社会和知识现代化的发展指标51

图1-2720世纪90年代印度地区人均GDP差距和收入分配不平等的扩大52

表1-42印度16个地区人均GDP的差距52

表1-4320世纪80~90年代印度16个地区人均GDP的追赶53

表1-442000年世界18个国家的地区现代化水平53

第二章 地区现代化的理论分析54

第一节 世界18个国家地区现代化的启示54

一、世界18个国家地区现代化的基本事实和特点54

表2-1世界18个国家地区发展的16个基本事实和特点54

表2-2世界18个国家地区现代化基本事实的9个启示58

二、世界18个国家地区现代化基本事实的重要启示58

表2-3美国等4个国家一级行政地区人均GDP的差距59

表2-4美国150个都市的人口和工作岗位的空间分布62

第二节 地区现代化的相关理论63

一、发展理论63

表2-5地区现代化过程中的地区发展水平相对位置的转移概率63

表2-6地区现代化的相关理论64

表2-7区域发展理论的分组67

表2-8经典现代化理论的基本要素69

二、现代化理论69

表2-9第二次现代化理论的基本要素71

表2-10第二次现代化理论的四个基本原理72

图2-12000年世界现代化水平分布的横向不均衡73

图2-21998和2000年世界现代化水平分布的纵向不均衡73

表2-1120世纪后期世界100多个国家现代化水平相对位置的马尔可夫链分析74

图2-320年里国家现代化水平相对位置的转移概率75

表2-12地区(区域)现代化理论的基本内容76

第三节 地区(区域)现代化理论76

一、地区现代化的理论含义77

二、地区现代化过程的规律和特点78

表2-13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现代化与发展的关系78

表2-14地区现代化的四个基本原理81

表2-15一级地区和二级地区的两种现代性81

三、地区现代化的结果和目标81

表2-1621世纪地区现代化的目标和性质82

表2-17美国地区人均收入和人均GSP相对水平位置的马尔可夫链分析83

表2-191988~1998年欧盟国家一级地区相对地位的转移概率85

表2-181980~2000年美国一级地区相对地位的转移概率85

四、地区现代化的动力86

图2-420年里地区现代化水平相对位置的转移概率的参考值86

五、地区现代化的模式87

六、地区现代化理论的基本结构88

表2-20地区(区域)现代化理论的学科结构和学术流派88

七、地区现代化研究的重点课题89

八、地区现代化研究的一般方法90

表2-21地区现代化研究的对象界定90

表2-22现代化研究的内容界定91

第三章 中国地区现代化之路93

图3-121世纪前50年中国地区现代化道路的三种选择93

第一节 中国地区现代化的现状94

一、中国地区现代化的历史进程94

表3-11970~2001年中国34个地区现代化进程94

二、中国地区现代化的分布和结构95

表3-22000年中国34个地区现代化水平的分组96

图3-2中国34个地区的三大片和八大区的划分97

表3-3中国大陆内地三大片地区现代化水平的地区差距98

图3-32000年中国地区现代化水平的空间分布98

图3-4中国大陆内地地区现代化水平的地区差距(极差)的变化99

表3-51980~2000年中国大陆内地地区现代化水平相对位置的转移概率100

表3-41970~2000年中国大陆内地地区现代化水平的地区差距100

表3-62000~2050年世界现代化水平的估计101

三、中国地区现代化的时代背景101

一、理论选择102

第二节 中国地区现代化的战略选择102

二、目标选择103

图3-5世界现代化先进水平的政策性界定104

表3-7世界现代化先进水平的界定104

表3-8地区第一次现代化的标准106

表3-921世纪前50年中国地区现代化水平的推算107

表3-1021世纪前50年中国国家层面地区现代化的总目标108

表3-1121世纪前50年发达国家现代化指标的估算值109

表3-1221世纪前50年中国中等发达地区现代化的第二个目标的参考指标110

表3-1321世纪前50年世界现代化指标平均值的估算值110

表3-1421世纪前50年中国现代化指标的估算值112

表3-1521世纪前20年中国省级地区实现地区现代化第二个目标的概率的参照系114

图3-620年里中国地区实现现代化第二个目标的参考概率的示意图115

三、道路选择115

四、模式选择116

第三节 中国地区现代化的战略布局117

一、国家层面地区现代化的布局117

图3-7中国地区现代化的三大片和八大区的布局118

表3-172000年中国大陆内地三大片和八大区经济发展指标的比较119

表3-162000年中国大陆内地三大片和八大区的主要指标占全国的比例119

表3-182000年中国大陆内地三大片和八大区社会和知识发展指标的比较120

表3-1921世纪初中国大陆内地三大片和八大区的城乡现代化布局121

二、地区层面的地区现代化布局122

表3-20不同水平地区的现代化战略布局122

第四节 促进地区现代化的战略措施122

一、国家层面的地区现代化战略措施123

二、地区层面的地区现代化战略措施124

下篇 世界和中国现代化指数128

第四章 世界和中国现代化指数128

第一节 世界现代化指数128

一、2001年世界现代化指数128

表4-1世界现代化指数的组成128

表4-22001年世界现代化指数129

图4-22001年根据第二次现代化水平的国家分组131

图4-12001年世界现代化水平的坐标图131

表4-4世界现代化水平的国家差距132

表4-32001年处于第二次现代化发展期的国家132

二、世界现代化水平评价结果133

图4-32000和2001年世界国家分组的变化133

图4-4世界第一次现代化实现程度134

表4-52000~2001年世界现代化发展阶段的变化134

表4-62001年世界第一次现代化指标的达标比例135

表4-72000年与2001年世界第二次现代化指数排前10名的国家135

表4-92001年世界第二次现代化水平的五大洲分布136

表4-82001年世界知识创新、知识传播、生活质量和经济质量指数排前10名的国家136

表4-101980~2001年期间全部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追赶137

图4-5世界综合现代化水平的国家分布137

表4-112001年中国现代化指数138

图4-6综合现代化水平指数变迁138

第二节 中国现代化指数138

一、中国现代化指数138

二、中国现代化水平评价结果139

图4-72002年中国第一次现代化的特点139

第三节 中国地区现代化指数140

表4-12中国综合现代化水平指数140

一、2001年中国地区现代化指数140

图4-82001年中国第二次现代化的特点140

表4-132001年中国地区现代化指数141

表4-14中国大陆内地地区现代化水平与世界水平的差距142

表4-152001年中国34个地区现代化的不平衡性142

图4-92002年中国地区第一次现代化实现程度143

表4-162002年中国34个地区现代化的发展阶段143

二、中国地区现代化水平评价结果143

图4-102002年中国地区第一次现代化实现程度的空间分布144

图4-112001年中国地区第二次现代化水平145

图4-121980~2001年中国大陆内地地区综合现代化水平的提高145

三、中国大陆内地三大片和八大区的现代化水平145

表4-18中国大陆内地八大地区现代化水平的比较146

表4-17中国大陆内地三大片地区现代化水平的比较146

第五章 国家和地区现代化水平评价体系147

第一节 国家和地区现代化水平评价体系的结构和功能147

图5-1国家和地区现代化评价体系的结构147

一、国家和地区现代化水平评价体系的结构148

二、国家和地区现代化水平评价体系的功能148

表5-1现代化评价的主要类型148

表5-2国家和地区现代化水平评价的特点149

图5-2国家和地区现代化水平评价体系的结构149

第二节 国家和地区现代化水平评价体系的评价指标150

一、国家和地区现代化水平评价体系的评价指标的选择原则150

表5-3国家和地区现代化水平评价体系的评价指标151

二、国家和地区现代化水平评价体系的评价指标的分层151

三、国家和地区现代化水平评价体系的评价指标的相关性检验152

表5-4地区分类及其名称152

表5-52000年世界131个国家第一次现代化评价指标的相关系数153

表5-62000年世界131个国家第二次现代化评价指标的相关系数154

表5-72000年世界131个国家综合现代化评价指标的相关系数154

表5-92000年美国50个州第二次现代化评价指标的相关系数155

表5-82000年美国50个州第一次现代化评价指标的相关系数155

表5-102000年美国50个州综合现代化评价指标的相关系数156

表5-112000年中国大陆内地31个地区第一次现代化评价指标的相关系数156

表5-122000年中国大陆内地31个地区第二次现代化评价指标的相关系数157

表5-132000年中国大陆内地31个地区综合现代化评价指标的相关系数157

一、国家和地区现代化水平评价的基本原理158

第三节 国家和地区现代化水平评价体系的评价模型和方法158

表5-14国家和地区现代化水平评价体系的评价指标的相关性比较158

图5-3在T年国家和地区现代化的位置和水平示意图159

二、国家和地区第一次现代化评价模型和方法160

表5-15第一次现代化评价指标的标准值161

三、国家和地区第二次现代化评价模型和方法162

表5-16第一次现代化信号指标的划分标准和赋值162

表5-172000年第二次现代化评价指标和基准值163

四、国家和地区综合现代化评价模型和方法164

表5-18第二次现代化信号指标的标准和赋值164

表5-192000年综合现代化评价指标和参考值165

技术注释167

表a《中国现代化报告2003》的国家分组168

表b第一次现代化进程评价方法169

表c第二次现代化进程评价方法170

表d综合现代化水平评价方法172

参考文献174

数据资料来源179

附录一 美国50个地区现代化水平评价数据集181

附录二 欧盟、墨西哥和印度121个地区现代化水平评价数据集236

附录三 世界现代化水平评价数据集278

附录四 中国地区现代化水平评价数据集32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