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心理和谐导论【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李萍著 著
- 出版社: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5066052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265页
- 文件大小:15MB
- 文件页数:279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心理和谐导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和谐与心理和谐1
第一节 心理和谐理念的提出1
一、中国传统和谐思想对心理和谐的阐发2
二、西方传统和谐思想对心理和谐的诠释6
三、马克思主义和谐思想中的心理和谐理念12
四、中国现代心理和谐理念的形成15
第二节 心理和谐的概念界定19
一、心理和谐的定义19
二、心理和谐的内外部特征22
第三节 心理和谐的价值分析25
一、心理和谐是个体自我调节,发挥创造性的关键因素26
二、心理和谐是人与人和谐相处的精神基石27
三、心理和谐是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重要基础28
四、心理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前提29
五、心理和谐是人与机器和谐相处的主导因素30
第二章 个体自身的心理和谐(一)31
第一节 个体心理过程的和谐31
一、认知和情绪情感的和谐统一31
二、认知和意志的和谐统一32
三、情绪情感和意志的和谐统一34
第二节 认知与心理和谐36
一、认知理论与心理和谐37
二、健康和谐的认知模式40
三、社会认知失调及其治疗46
第三节 情绪情感与心理和谐51
一、情绪理论与心理和谐52
二、健康和谐的情绪情感特征56
三、典型的负性情绪及其调节59
第四节 意志与心理和谐66
一、意志理论与心理和谐67
二、健康和谐的意志品质特征70
三、不良的意志品质及其矫正74
第三章 个体自身的心理和谐(二)80
第一节 个性心理的和谐80
一、健全和谐的个性模式80
二、健全和谐个性的界定84
三、健全和谐个性的意义87
第二节 需要与心理和谐89
一、需要理论与心理和谐91
二、健康和谐的需要模式95
三、需要的冲突及其调节100
第三节 气质与心理和谐104
一、气质理论与心理和谐105
二、典型的气质类型108
三、典型气质类型的改良110
第四节 性格与心理和谐113
一、性格理论与心理和谐114
二、健康和谐的性格特征120
第四章 人与自然的心理和谐129
第一节 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化129
一、前发展阶段,人与自然关系的原始和谐130
二、低发展阶段,人与自然关系的相对和谐132
三、高发展阶段,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和谐132
四、持续发展阶段,人与自然关系的追求和谐134
第二节 人与自然和谐的相关理论135
一、中国儒家“天人合一”的自然观136
二、中国道家“天人一体”的自然观141
三、马克思、恩格斯的辩证自然观146
四、利奥波德的大地伦理思想148
五、阿恩·奈斯等的深生态理论150
六、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152
第三节 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及改善153
一、人与空气关系的恶化及改善155
二、人与水关系的恶化及改善158
三、人与土地关系的恶化及改善161
四、人与其他生物关系的恶化及改善162
第五章 人与人的心理和谐165
第一节 人际交往与心理和谐165
一、人际交往是个性发展和完善的基础条件166
二、人际交往是促进个体认识自我的基本途径167
三、人际交往是保持心理健康与平衡的有效方式168
四、人际交往是人生事业成功的保证因素169
五、人际交往是获得安全感和幸福感的需要169
第二节 人际和谐的相关理论171
一、符号相互作用论171
二、场合交往理论173
三、自我呈现论173
四、社会交换理论174
五、T组理论176
六、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176
七、群体人际关系层次理论178
八、人际关系活动中介理论179
第三节 人际和谐应当遵循的原则180
一、合法守德原则181
二、诚实守信原则182
三、平等公正原则183
四、互利互惠原则184
五、宽容谦让原则185
六、交往适度原则186
第四节 人际关系的障碍及其调节187
一、腼腆心理障碍及其调节187
二、猜疑心理障碍及其调节189
三、恐惧心理障碍及其调节191
四、孤僻心理障碍及其调节194
第六章 人与社会的心理和谐197
第一节 人的社会化与心理和谐197
一、社会化促进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培养完善的自我观念,形成和谐心理的基础198
二、社会化促进个体内化价值观念,传递社会文化,提升和谐心理的层次199
三、社会化促进个体掌握生活技能,培养社会能力,形成健康和谐的角色心理200
第二节 人与社会和谐的相关理论201
一、库利的“镜中我”理论201
二、米德的社会角色理论202
三、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204
四、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204
五、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论”206
六、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209
七、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210
第三节 人与社会和谐的规范要求212
一、遵守社会的法纪法规,具备成熟的规范意识212
二、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形成和谐的思维方式213
三、坚持集体主义价值观,拥有健康的心理取向215
四、遵守社会的行为规范,自觉扮演社会角色217
五、正确对待竞争与合作,践行各种形式的利他行为218
第四节 人与社会关系的障碍及其调节220
一、角色失调及其调节220
二、侵犯行为及其矫正225
第七章 人与机器的心理和谐233
第一节 机器的发展与心理和谐233
一、机器的发展使人的体力智力不断放大,有效提高了个体的身心素质234
二、机器的发展彻底解放了人的身心,使个体内部的心理和谐成为可能234
三、机器的发展激发了人类的创造力,有效发挥了个体的主观能动性235
第二节 人与机器和谐的相关理论236
一、笛卡尔“人不是机器”说238
二、马克思的机器论240
三、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243
四、闵斯特伯格的工业心理学理论245
第三节 人与机器和谐应遵循的原则246
一、“以人为本”的人本性原则248
二、“人机匹配”的协调性原则249
三、“着眼于未来”的前瞻性原则250
第四节 人与机器关系的障碍及其调节252
一、电视依赖症及其调节252
二、电脑网络成瘾症及其矫治255
三、手机成瘾症及其调节260
主要参考书目264
热门推荐
- 909048.html
- 1390254.html
- 405853.html
- 2651318.html
- 3317446.html
- 607780.html
- 3442812.html
- 3392346.html
- 2520965.html
- 5059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2702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33324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65812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32208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7460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14012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896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49769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6809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6915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