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世纪之交的中国人口 海南卷【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朱向东主编;张恒卷主编;海南人口普查办公室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 ISBN:7503744693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359页
- 文件大小:16MB
- 文件页数:380页
- 主题词:人口-研究-中国;人口-研究-海南省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世纪之交的中国人口 海南卷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1
第一章 总论1
一、海南省概况1
(一)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1
(二)社会经济发展综述5
二、人口发展回顾8
(一)人口历史演变8
(二)建国以来,人口总量的变化11
三、人口现状及特征16
(一)总人口呈低增长趋势16
(二)人口地区分布起了变化,城镇化进程加快17
(三)少数民族人口增长快于汉族19
(五)人口年龄构成属于成年型,但已接近进入老龄化社会20
(四)总人口性别比偏高20
(六)生育率已大幅度下降,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的任务还很繁重21
(七)死亡率长期保持较低水平,平均预期寿命逐渐延长22
(八)婚姻稳定,结婚年龄集中22
(九)受教育程度有很大提高23
(十)人口就业率高,就业人口主要分布在第一产业24
(十一)人均住房面积已达小康,城乡住房设施差别较大26
(十二)人口迁移流动以省内为主,省外流入多于省内流出27
第二章 人口年龄性别和老龄化29
一、人口性别构成29
(一)总人口性别构成29
(二)分年龄组人口性别比32
(三)人口性别比的区域差异34
(一)人口年龄构成及变化35
二、人口年龄构成35
(二)人口年龄金字塔40
(三)人口年龄构成的城乡差异41
(四)人口年龄构成类型和人口再生产类型42
三、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43
(一)人口老龄化现状及趋势44
(二)老年人口婚姻与家庭44
(三)老年人口再就业状况45
(四)老年人口供养状况与社会保障45
第三章 生育水平与人口控制48
一、生育水平现状48
(一)育龄妇女情况48
(三)分孩次生育水平50
(二)对妇女生育水平的客观性估计50
(四)城乡妇女生育水平51
(五)各民族人口生育状况52
(六)各种受教育程度妇女生育水平差异53
二、妇女生育模式的历史转变54
(一)妇女生育模式及变化54
(二)不同孩次生育模式变化特点57
(三)城乡妇女生育模式变化特点63
三、影响妇女生育水平变化因素68
(一)生育政策因素68
(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因素68
(三)文化教育因素69
(四)城镇化发展水平因素69
(一)城市计划生育管理面临的问题70
(二)农村计划生育管理面临的问题70
四、人口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70
第四章 死亡水平和平均预期寿命72
一、死亡水平及区域差异72
(一)人口死亡状况72
(二)死亡水平及变化74
(三)死亡率的地区差异75
(四)死亡率的城乡差异78
二、分性别和年龄的死亡水平及影响因素79
(一)分年龄死亡率的性别差异80
(二)分年龄死亡率的变化80
(三)分年龄性别死亡率的城乡差异和标准化死亡率82
(四)影响死亡水平的主要因素85
(一)平均预期寿命水平88
三、人口平均预期寿命88
(二)平均预期寿命的地区差异89
(三)平均预期寿命的性别年龄差异92
(四)提高居民平均预期寿命的几点建议96
第五章 婚姻与家庭99
一、人口婚姻状况及变动趋势99
(一)人口婚姻状况及变化99
(二)人口婚姻构成的区域差异112
(三)大龄未婚人口和早婚人口116
(四)婚姻状况对生育和经济的影响119
二、家庭规模及变动趋势120
(一)家庭户规模现状及变化120
(二)家庭户规模的区域差异122
(三)家庭户结构现状及变化124
(四)影响家庭结构的社会因素127
第六章 人口受教育状况130
一、人口受教育程度130
(一)人口受教育程度现状及变化130
(二)人口受教育程度的年龄、性别差异134
(三)人口受教育程度的行业、职业差异137
(四)人口受教育程度的区域差异141
(五)文盲人口的构成及差异145
(六)人口文化素质的几个特点147
二、人口文化素质与教育发展148
(一)教育事业发展的现状148
(二)进一步发展教育,提高人口素质151
三、人口文化素质与人口控制153
(一)控制人口增长对提高人口文化素质的重要性153
(二)受教育程度与生育水平的关系154
(三)受教育程度与计划生育的关系155
四、人口文化素质与社会经济发展156
(一)提高人口受教育水平的重要性和紧迫性156
(二)文化素质提高与产业结构调整157
五、提高人口文化素质的对策和建议158
第七章 劳动力资源与就业161
一、劳动力资源地区分布及构成161
(一)劳动力资源总量161
(二)劳动力资源的地区分布162
(三)劳动力资源的性别构成162
(四)劳动力资源的年龄构成163
(五)劳动力资源的文化构成164
二、就业人口构成164
(一)就业人口的行业构成165
(二)就业人口的职业构成166
(四)就业人口的劳动时间167
(三)就业人口的文化素质167
三、失业人口构成与就业压力分析169
(一)失业人口总量与构成169
(二)就业与再就业分析171
四、劳动就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向173
(一)就业压力对经济发展的影响174
(二)就业压力对社会发展的影响176
五、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177
(一)千方百计扩大就业177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183
第八章 少数民族人口186
一、少数民族人口发展状况186
(二)少数民族人口构成187
(一)少数民族来源187
(三)少数民族人口增长188
二、少数民族人口地区分布与构成191
(一)少数民族人口地区分布191
(二)少数民族人口性别年龄构成193
(三)少数民族人口受教育程度195
(四)少数民族人口的婚姻生育198
(五)少数民族人口的就业状况201
三、少数民族政策与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203
(一)搞好民族工作的重要性203
(二)实现少数民族人口生育低增长203
(三)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204
(四)加大民族地区的扶贫攻坚力度205
(五)大力促进民族地区各项事业的发展207
(六)加强民族团结,密切民族关系208
(七)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政策209
(八)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210
第九章 人口迁移与流动211
一、人口地区分布211
(一)人口地区分布现状211
(二)人口地区分布的变化趋势216
二、人口迁移流动状况217
(一)建国以来人口迁移流动概况217
(二)人口迁移流动现状219
(三)流动人口与暂住人口231
三、人口迁移流动特征及原因235
(一)迁移流动的规模及流向特征235
(二)迁移流动人口的特征237
(三)人口迁移流动的原因242
四、人口迁移流动与社会经济发展244
(一)人口迁移流动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246
(二)人口迁移流动的负面影响247
(三)健全和完善人口迁移流动的调控机制248
第十章 人口城镇化251
一、人口城镇化的历史进程251
二、人口城镇化水平254
(一)人口城镇化水平现状254
(二)人口城镇化发展的几个特点257
三、人口城镇化水平的区域差异260
四、人口城镇化发展战略与模式265
(一)优先发展大城市,走集约型的城镇化道路265
(三)走多元化的城市化道路266
(二)实施城市经营战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266
五、推进人口城镇化发展进程的措施269
第十一章 人口居住状况274
一、居民住房水平274
(一)住房间数275
(二)住房面积277
(三)居住水平的比较分析279
(四)影响居住水平提高的主要因素281
二、住房配套设施282
(一)厨房282
(二)主要炊事燃料283
(三)家庭饮用水284
(四)洗澡设施287
(五)厕所288
三、居住水平的差异290
(一)各种受教育程度户主的住房水平差异290
(二)不同职业户主的住房水平差异293
四、住房来源及相关情况296
(一)住房来源296
(二)住房用途和合住户298
(三)住房建成时间298
(四)住房建筑层数和墙体材料301
五、住房需求展望302
(一)城镇居民无房户和住房困难户多,住房需求潜力大302
(二)家庭结构的变化,住房需求会相应增加303
(三)城镇化水平的提高的人口的增长,不断增加新的住房需求303
一、人口与资料环境现状305
(一)人口发展现状与特征305
第十二章 人口与资源环境305
(二)环境现状与保护目标307
(三)资源现状与特征311
二、人口发展对环境资源的影响314
(一)人口与环境的关系314
(二)人口与资源的关系317
(三)人口环境容量318
(四)人口分布对经济发展和城镇化水平的影响320
三、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323
(一)可持续发展的科学选择一生态省建设323
(二)生态省建设的经济基础324
(三)环境资源保护的区间功能327
(四)环境资源保护中的人口发展328
(五)确保人口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330
第十三章 未来人口发展前景展望335
一、人口发展趋势预测335
(一)出生人口预测335
(二)死亡人口预测339
(三)未来迁移人口估计342
(四)人口总量预测343
二、未来人口的主要构成预测346
(一)未来总人口年龄构成346
(二)未来劳动力资源构成348
(三)未来育龄妇女构成350
三、未来人口的主要问题352
(一)人口控制与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关系352
(二)人口老龄化问题354
(三)人口就业问题356
热门推荐
- 2794357.html
- 2983243.html
- 3663272.html
- 3412704.html
- 3264221.html
- 2066778.html
- 159352.html
- 483980.html
- 2300087.html
- 269447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9797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11139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4195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61101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8705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34461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1924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27307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7516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195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