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传》前易学【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传》前易学
  • 吴前衡著 著
  • 出版社: 湖北长江出版集团;湖北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16052757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586页
  • 文件大小:35MB
  • 文件页数:600页
  • 主题词:周易-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传》前易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言1

第一节《传》前易学是易学的童年13

第二节《传》前易学根本不同于传统易学20

一、《传》前易学不取经传合一的解释模式21

(一)关于“解释模式”21

(二)传统易学的解释模式:圣人混沌下的“经传合一”22

(三)“五四”新易学和解释模式23

(四)经传合一的“易学”和游离而出的“易说”26

(五)《传》前易学是《易传》未成时的易学35

二、《传》前易学不言“象数与义理”37

三、《传》前易学不道阴阳41

四、《传》前易学彻底告别“圣人作《易》”48

(一)无“圣人”的易学时期52

(二)“圣人”卷入易学解释52

(三)孔子提出“圣人作《易》”命题56

(四)司马迁首先完成“圣人作《易》”体系58

(五)“圣人作《易》”谱系的易学评述65

(六)“圣人作《易》”是伪造的《传》前易学68

第三节《传》前易学的对象和边际73

一、《传》前易学的对象:本体和核心73

(一)《传》前易学的本体74

(二)《传》前易学的核心74

二、《传》前易学从哪里开始75

三、《传》前易学的转折点76

四、《传》前易学终结的标志78

(一)文本标志:《易传》体系的确立78

(二)人物标志:孔子78

(三)命题标志:“一阴一阳之谓道”82

五、《传》前易学的开放性88

(一)关于“圣人作《易》”89

(二)关于“象数思维独大”89

(三)关于“形而上学‘一/--’的单一向度发展”91

(四)“一/--”意义的逻辑类型92

第四节《传》前易学的理论与方法94

一、重新认识易学95

(一)占筮易学也是《易》文本的解释形式96

(二)易学的解释对象97

(三)易学的解释对象可通称《易》文本”98

(四)“《易》文本”判据99

(五)“《易》文本”是一个创造和发展的过程1

(六)《周易》文本的理性化扩展101

二、易学解释学概要103

(一)文本的生命在于对它的解释103

(二)解释同时是人的自我理解104

(三)“前理解”使理解成为可能105

(四)“前理解”构成了人的历史存在111

(五)理解是人的“效果历史”113

三、易学范式114

(一)占筮易学117

(二)哲理易学117

(三)现代易学117

第一节 占筮易学是《传》前易学的本体120

第二节 占筮易学的结构121

一、命运崇拜122

二、筮仪124

三、筮法124

四、《易》文本125

五、占断解释127

第三节 占筮易学的功能129

一、命运关怀的生存论需求129

二、初民的教化131

第四节 易学溯源之旅134

一、占筮易学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135

二、六十四卦乃《易》之源136

三、“阴阳起源论”批判138

第五节 六十四卦的起源141

一、“64”不是演算结果141

二、身体坐标和“二者择一”143

三、《易》文本结胎和问世143

四、“64”的原生性144

五、易学起源的基因鉴定145

(一)人体坐标和“方”146

(二)“二者择一”和“正反对贞”147

第六节《经》前易学掠影148

一、占筮易学的口传时期148

二、《易》文本有了卦爻辞151

三、筮法和筮法制度变革154

第七节 西周时代的易学160

一、西周易学面貌161

(一)西周易学是占筮易学161

(二)西周易学是王官之学161

(三)西周占筮和龟卜并行162

二、《周易》占筮易学165

(一)《周易》的命运崇拜165

(二)《周易》筮仪166

(三)《周易》筮法167

(四)《周易》是最后一个《易》文本169

(五)占断解释的危机173

三、《洪范》“贞”“悔”辩175

第八节 筮书《周易》文本177

一、筮书《周易》的结构要素178

二、筮书《周易》的卦画和卦名179

三、筮书《周易》无卦象解析结构181

(一)《传》前《周易》无半卦解析结构的证据181

(二)筮书《周易》不可能有卦象解析结构的理论分析182

(三)卦象解析是《周易》的自源解释186

(四)“简单的”不一定是“原始的”186

四、筮书《周易》无爻称189

(一)占筮定爻:“《A》之《B》”句型190

(二)句型“《A》之《B》”是占筮的定爻陈述191

(三)爻称结构是文本性质的原则判据192

(四)由“《A》之《B》”定爻走向爻称193

第九节 筮书《周易》的卦爻辞195

一、《左》《国》筮案的卦爻辞考察196

(一)筮案与《周易》文字基本相同者196

(二)筮案与《周易》文义相通者199

(三)筮案与《周易》文义悬殊者200

二、孔子所读的《周易》文本202

三、卦爻辞的结构特征207

(一)卦爻辞是与卦画对偶的语言存在209

(二)把命运关怀深深地嵌入世界213

(三)《乾》《坤》的特殊地位《传》前已定214

第十节《周易》筮法216

一、《周易》筮法大要218

二、成卦法则的统计性质219

(一)传统筮法理论的成卦法则219

(二)揲蓍成卦的不等概问题222

(三)蓍数“六、七、八、九”的概率分布223

(四)成卦法则概率的若干讨论224

三、变卦法则的定爻唯一性225

(一)变卦的困难:解并发散225

(二)传统变卦理论的方向迷失226

(三)变卦法则:唯一性和“盲卦”风险228

(四)变卦法则的证明229

四、盲卦和筮法的变通238

(一)占筮遇“八”的惊恐239

(二)筮法变通的占断解释240

(三)“盲卦”因变通而获得传播242

《周易》筮法小结242

第三章《易传》的发生(上)253

第一节 八卦取象和占筮易学的解体253

第二节《易传》发生的四大线索和相互交织260

一、卦象释易262

(一)八卦取象所导致的易学变革265

(二)《说卦》成书的四个阶段269

(三)“象”中有义理279

(四)《说卦》为《易传》各篇的祖源281

二、义理释易284

(一)占筮中的义理发生286

(二)早期的引《易》述理288

(三)作为概念命题系统的《易传》289

三、卦位释易309

(一)卦爻结构作为《周易》的解释根据310

(二)爻画显出独立的解释意义310

(三)爻称名于《周易》文本312

(四)爻称和数314

(五)卦位释易简评318

四、卦序的确立320

第三节《易传》发生线索的编结324

一、卦象线索的编结326

二、义理线索的编结329

三、卦位线索的编结336

四、卦序的编结338

第四节《易传》年谱和作者342

一、《易传》的编次与发生时间345

二、《易传》的作者347

(一)《易传》发生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348

(二)《易传》发生是理性取代巫性的文化变革348

(三)《易传》始于“史”而终于“士”349

第五节 孔子与《易传》350

一、“孔子易学”和“孔子序十翼”350

二、“三篇帛易”为孔子的易学著作355

(一)关于《二三子问》355

(二)关于《易之义》362

(三)关于《要》369

三、孔子与“天道观”376

第一节 中国形而上学的发生383

一、形而上学是民族精神的脊梁384

二、阴阳概念的独立发展393

(一)阴阳源于人和自然对象的基本关系393

(二)由“阴阳”概念走向阴阳观395

三、《老子》的阴阳存在论模型397

(一)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397

(二)《老子》的“一/--”形式结构400

(三)“道”存在于对偶关系中401

(四)“道”“器”之论403

(五)通向形而上学之路,“大”和“善”405

四、孔子:阴阳观念与易学的结合者407

(一)孔子的贡献408

(二)开辟“阴阳”解《易》的方向410

(三)为《说卦》加冕411

(四)八卦的重新排序412

(五)“道”是人对世界的理性自觉413

五、“象思维”的最高抽象415

(一)卦性问题415

(二)“象思维”的最高抽象415

(三)规范汉字的“形声”之象417

六、阴阳概念进入《易传》421

七、“阴阳”与爻称424

(一)占筮易学不需爻称425

(二)爻称发生的动力,在于易学的变向426

(三)爻称增补《周易》的时间和人物428

(四)爻称是《周易》文本的性质判据430

第二节“中华民族”的整合统一432

第三节 汉字的规范和《易传》的发生443

一、《易传》发生和汉字规范的历史地位444

二、书卦皆为“象符号”447

(一)形式思维、形象思维和象思维448

(二)信息和符号454

(三)西方形式思维说略464

(四)“象符号”是中国人理论思维的主要载体471

(五)汉字的规范化477

(六)规范汉字是“自组织”的文字体系485

三、“籀书”和“籀易”499

(一)“籀”之三义500

(二)“籀”是汉字的理性化变革504

(三)“籀书”与“籀《易》”508

第四节“《易传》的学派性质”是伪命题514

一、诸子百家发生的民族和语言条件518

二、诸子百家发生的工具和价值条件525

三、人才和教育的条件,“士”对“史”的取代529

四、老、孔关系不是“学派关系”540

五、有关“《易传》学派性质”的评述546

第五节 中国形而上学的命运553

一、易道阴阳的深化发展555

(一)易有太极556

(二)“太极”与“中庸之道”563

(三)太极与气571

(四)太极与本体584

二、易道阴阳与中国社会文化584

编辑手记58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