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中古时期《法华经》注本研究 以授记主题为中心【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国中古时期《法华经》注本研究 以授记主题为中心
  • 李幸玲著 著
  • 出版社: 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
  • ISBN:9789863390008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328页
  • 文件大小:39MB
  • 文件页数:336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中古时期《法华经》注本研究 以授记主题为中心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导论1

第一节 问题意识与研究方法1

一、中国《法华经》注释与西方诠释学对话的基础1

二、南北朝至隋唐之《法华》注本4

三、研究视角的提出:「授记」与「消解神话」6

四、前贤相关研究省思10

五、佛典「授记」主题之相关研究13

第二节 文本与诠释:汉译《法华经》的版本及其注本20

一、原典的概念:经典的原初版本与发展20

二、《法华经》的记录语言及其传本32

三、〈提婆达多品〉独立成品的问题37

四、罗什译本所据经本疑义47

第三节 诠释学循环的三重意涵49

一、局部与整体的诠释循环49

二、文本与环境:诠释的系统性51

三、「前见」的后设反省:效果历史意识53

四、结语55

第二章 南北朝的法华经注疏57

第一节 鸠摩罗什的中观学法华诠释58

一、《大乘大义章》以「声闻授记」为核心的法华诠释58

二、授记理论的建立68

三、女身授记76

四、僧叡与慧观的般若学法华诠释77

五、结语82

第二节 竺道生《妙法莲花经疏》的诠释观点84

一、摘要随评式注解84

二、「四种法轮」的判教:第三「真实法轮」86

三、三乘权实与一阐提:四车说与异方便89

四、叙事策略:「破三成一」以显一乘义91

五、授记为心理嘉勉、果熟予记96

六、寄土无土的净土观98

七、结语99

第三节 光宅法云《法华经义记》的涅槃学诠释100

一、中国首部《法华经》详注100

二、法云与《法华义记》撰作之年代102

三、现存《法华义记》及其所据《法华》译本106

四、「三教五时」的判教:《法华》为渐教之同归教112

五、一乘义与佛寿长远:「因果六义」与「神通益物」116

六、法华叙事策略:三根三说的授记书写128

七、一阐提:暂时失解大乘体性133

八、结语135

第四节 慧思《法华经安乐行义》的诠释139

一、「安乐行」义新释142

二、「无相四安乐行」的般若学诠释146

第三章 隋唐的法华经注疏156

第一节 世亲《法华论》的叙事结构与观点160

一、《法华论》的叙事结构与议题160

二、《法华论》的诠释特点167

三、「三乘究竟」与「一乘究竟」169

四、「不予记」的意涵:决定声闻与七种增上慢175

五、「声闻授记」的基础:依三种平等、立四种声闻180

六、结语184

第二节 智顗《法华》注释的诠释观点185

一、《法华经》的定位:授记经185

二、新释「因果六义」之成佛理论187

三、经文的迹本双重结构与「三周说法」的叙事策略197

四、佛典诠释理论:「五重玄义」与「四意消文」203

五、「法华三昧」的禅修诠释213

六、立五种声闻:「大乘声闻」的意义215

七、结语218

第三节 吉藏《法华玄论》《法华义疏》的诠释观点219

一、「二教三法轮」的判教:「摄末归本法轮」的终极定位221

二、一乘义:如来藏佛性、正因佛性与缘因佛性223

三、融贯真常与唯识的声闻体性:五种声闻231

四、法华叙事策略与三乘权实:三周说法、三车说236

五、结语241

第四节 窥基《法华玄赞》的唯识学诠释242

一、《法华经》为顿渐无别教门243

二、法华叙事策略与三乘权实:三周说法、三车说247

三、立四种声闻:决定声闻无大乘种姓252

四、体性与实现:一阐提、理佛性、行佛性255

五、结语266

第四章 宗教经典诠释:文本、诠释与反思268

第一节 主体与诠释:注疏的典范建立与移转269

一、效果历史意识与《法华经》诠释史272

二、经典注疏的互文性:是建构也是解构279

第二节 真理或方法:方法论的后设反省283

一、问题的提出:本原的语言/语言的本原286

二、真理与语言:作为参照的道家语言观289

三、戏论与空性294

四、言说/本原/延异298

五、结语:默亦语,语亦默300

第五章 结论303

参考文献312

附录32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