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中西部地区经济长期发展路径【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赵苑达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3138869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514页
- 文件大小:33MB
- 文件页数:528页
- 主题词: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中西部地区经济长期发展路径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言1
第1章 经济增长理论的演进与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9
1.1早期经济增长思想评析10
1.1.1重农主义的经济增长思想评析10
1.1.2古典经济学的经济增长思想评析12
1.1.3小结29
1.2哈罗德经济增长理论评析30
1.2.1哈罗德的经济增长模型30
1.2.2有保证的增长率与实际增长率的关系34
1.2.3自然增长率及其与实际增长率和有保证的增长率的关系37
1.2.4对哈罗德经济增长理论的评价40
1.3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评析47
1.3.1索洛对哈罗德经济增长模型的考察47
1.3.2索洛的经济增长模型49
1.3.3对索洛增长理论的评价53
1.4丹尼森和库兹涅茨经济增长因素分析理论评析61
1.4.1丹尼森对经济增长因素的分析及其结论61
1.4.2库兹涅茨对经济增长因素的分析及其结论66
1.4.3对丹尼森和库兹涅茨经济增长因素的分析理论的评价69
1.5新经济增长理论评析69
1.5.1阿罗—谢辛的经济增长模型72
1.5.2宇泽的经济增长模型75
1.5.3罗默的经济增长模型77
1.5.4卢卡斯的人力资本溢出增长模型79
1.5.5对新经济增长理论的评价84
1.6本章结论与启示86
第2章 中国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及居民收入水平的差距与社会公平89
2.1我国地区间经济发展及居民收入水平的差距及变动趋势89
2.1.1我国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及变动趋势89
2.1.2我国地区间居民收入水平的差距及变动趋势92
2.2判断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及居民收入差距公平性的理论依据98
2.2.1罗尔斯的公平正义理论的主要内容98
2.2.2差别原则与机会平等原则的关系102
2.2.3差别原则与收入分配的差异性和收入分配差异的条件性102
2.2.4差别原则是否主张绝对平等而忽视效率105
2.2.5对罗尔斯公平正义理论的评价108
2.3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收入水平巨大差距的成因与社会公平111
2.3.1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收入水平巨大差距的成因111
2.3.2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收入水平的巨大差距与社会公平124
第3章 中国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收入水平差距的调整与效率127
3.1哈耶克关于公平与效率相对立的理论观点评析127
3.1.1哈耶克关于公平与效率对立的理论观点127
3.1.2对哈耶克关于公平与效率相对立的理论观点的评价129
3.2庇古关于公平与效率相容的理论观点评析136
3.2.1庇古关于国民收入分配与社会福利最大化的理论137
3.2.2对庇古关于国民收入分配与社会福利最大化理论的评价143
3.3中国学者关于公平与效率关系的主要观点评析144
3.3.1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观点评析144
3.3.2公平与效率并重及公平优先的观点评析146
3.3.3公平与效率关系层次论的观点评析148
3.4公平与效率的含义及其关系的再探讨149
3.4.1效率的层次性及其含义149
3.4.2机会平等、机会不平等与社会公平和效率150
3.4.3公平与效率侧重点的可变性152
3.4.4社会福利最大化:社会公平与效率的共同基础155
3.4.5社会公平的相对性与社会效率157
3.5中国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收入水平的差距与效率158
3.5.1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收入水平差距过大对局部效率与全局效率的影响158
3.5.2地区间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差距过大对短期效率与长期效率的影响162
3.5.3地区间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差距过大对经济效率与社会效率的影响164
3.6中国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收入水平差距的调整与效率165
3.6.1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收入水平差距的“下游调整”与效率166
3.6.2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收入水平差距的“上游调整”与效率173
3.6.3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收入水平差距“上游调整”与“下游调整”的关系179
第4章 财政转移支付与地区差距的“下游调整”181
4.1财政转移支付的概念、构成及其与区域公平和效率的关系181
4.2财政转移支付的理论依据184
4.2.1福利经济学的社会效用最大化理论184
4.2.2卡尔多的要素分配理论185
4.2.3地方财政能力均等化理论185
4.2.4公共产品的外部效应理论186
4.2.5财政转移支付的理论基础比较187
4.3中央政府财政转移支付政策的实施对地区经济差距的影响188
4.3.1国内学者对财政转移支付对地区差距影响的研究188
4.3.2中央政府财政转移支付政策的实施对东中西部地区地方政府可支配财政收入的影响191
4.3.3中央政府财政转移支付政策的实施对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及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的影响196
4.4对中央政府财政转移支付政策实施的客观效果的分析与评价199
4.4.1财政转移支付政策的实施与中西部地区居民公共产品需求的满足程度199
4.4.2财政转移支付政策的实施与欠发达地区居民的福利水平200
4.4.3财政转移支付政策的实施与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增长速度201
4.4.4财政转移支付政策的实施没有缩小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的原因分析202
4.4.5财政转移支付影响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机理与过程203
4.5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政策建议205
4.5.1税收返还存在的问题与政策建议205
4.5.2专项转移支付存在的问题与政策建议207
4.5.3财力性转移支付存在的问题与政策建议213
4.5.4各类别财政转移支付存在的共性问题与政策建议214
4.6政府支出规模与财政转移支付的规模和效率219
4.6.1公共支出规模对长期经济增长的作用220
4.6.2政府行政经费支出的规模对财政转移支付规模与使用效率的影响221
4.6.3政府行政经费支出规模过大和财政转移支付资金使用效率低下的原因226
4.7马克思关于廉价政府的思想与我国的廉价政府建设229
4.7.1廉价政府与我国政治改革的基本目标229
4.7.2精简政府机构与财政倒逼机制的建立233
4.8专家参与政府决策的制度与政府决策的科学化和合理化236
4.8.1政府决策失误与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的严重浪费236
4.8.2专家参与政府决策的制度与政府决策的合理化与科学化239
第5章 教育与中西部地区经济长远发展的人力基础242
5.1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教育的效率效应242
5.1.1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作用242
5.1.2教育促进经济发展的原因246
5.2教育与社会收入分配的关系——教育的公平效应248
5.2.1教育对社会收入分配的作用248
5.2.2教育对社会收入分配的作用与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251
5.2.3教育促进社会收入分配公平的原因252
5.3教育发展水平对我国地区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的影响254
5.3.1教育发展水平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254
5.3.2教育发展水平对城乡居民收入的影响259
5.4我国不同地区间教育发展水平差距形成的原因分析266
5.4.1不同地区之间教师的数量和素质的差异267
5.4.2不同地区间中小学办学物质条件的差异269
5.4.3我国不同地区间中小学生均教育经费的差异275
5.4.4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体制与教育经费地区和城乡分布的差异277
5.5教育公平与教育产品的性质——缩小地区间财政性教育经费差距的理论依据280
5.5.1教育公平的含义与我国教育的现状及其对居民收入水平的影响280
5.5.2公共产品的特征282
5.5.3公共产品的分类286
5.5.4全国性公共产品与地方性公共产品的联系与转化288
5.5.5教育的公共产品属性289
5.5.6教育是一种什么样的公共产品293
5.5.7基础教育的特殊公共产品性质与中央政府应当承担的责任295
5.6缩小中西部地区教育发展水平与东部地区差距的基本思路298
5.6.1增加财政对教育的投入的必要性与可行性298
5.6.2增加的财政性教育资金的投向301
5.6.3财政性教育经费转移支付方式的选择301
5.6.4我国基础教育的财政转移支付模型310
第6章 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314
6.1技术创新的内涵、过程与环节314
6.1.1技术创新的内涵——熊彼特及其后继者相关理论观点评述315
6.1.2技术创新的过程与环节320
6.2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理论考察324
6.2.1熊彼特等人关于技术创新决定经济增长的理论观点324
6.2.2诺思等人关于制度创新决定经济增长的理论观点325
6.2.3对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对经济增长影响的不同理论观点的简单评价334
6.3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关系334
6.3.1西方学者关于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关系的理论观点334
6.3.2对西方学者关于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关系的理论观点评析340
6.3.3对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关系的重新认识342
6.4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346
6.4.1国外学者关于技术创新动力机制问题的不同观点346
6.4.2企业技术创新意识——企业技术创新动力机制的补充354
6.5企业家的职能与技术创新的主体356
6.5.1西方早期学者关于企业家特征与职能的理论观点评述356
6.5.2马歇尔关于企业家职能的理论观点评述358
6.5.3熊彼特关于企业家职能的理论观点评述361
6.5.4技术创新主体的认定363
6.6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状况的制度分析364
6.6.1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外部制度因素365
6.6.2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内部制度因素376
6.7推进我国中西部地区技术创新的制度思考379
6.7.1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的外部制度环境381
6.7.2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的内部激励制度384
6.7.3建立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的社会意识形态和企业文化386
6.7.4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的劳动用工制度389
6.8我国中西部地区技术创新的原则与策略390
第7章 中西部落后地区主导产业与产业集群的发展395
7.1主导产业的定义与社会发展阶段理论397
7.1.1主导产业的定义397
7.1.2罗斯托的主导产业与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理论399
7.2主导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关系402
7.2.1主导产业对相关产业的影响402
7.2.2主导产业与支柱产业的关系405
7.2.3主导产业与基础产业的关系408
7.3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或原则410
7.3.1国外主导产业选择基准的观点评述410
7.3.2国内主导产业选择原则的观点评述414
7.3.3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综合基准和整体性原则419
7.3.4选择和确定区域主导产业时需要注意的其他方面423
7.3.5对梯度转移理论的再认识425
7.4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层次、类型与主导产业的选择427
7.4.1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层次与主导产业的选择427
7.4.2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经济类型与主导产业的选择428
7.5我国矿产资源枯竭区域主导产业转换的个案分析431
7.6区域主导产业与产业集群432
7.6.1产业集群的定义与产业集群理论的形成433
7.6.2产业集群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437
7.7发挥政府推动中西部地区主导产业和产业集群发展作用的简要建议439
7.7.1对中央政府的政策建议439
7.7.2对中西部地区地方政府的政策建议440
7.8房地产业的产业性质与产业定位443
7.8.1房地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443
7.8.2房地产业与整个国民经济和地区经济的主导产业定位446
7.8.3房地产业与整个国民经济和地区经济的支柱产业定位449
7.8.4房地产红利和暴利向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资金的转化452
第8章 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规律与中西部地区城市化推进战略453
8.1区域城市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454
8.1.1区域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判断454
8.1.2区域城市化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原因455
8.2城市经济力与城市影响力458
8.2.1城市经济力及其决定因素458
8.2.2城市影响力及其决定因素462
8.3城市化的类型与中国城市化道路问题的观点评析464
8.3.1城市化类型划分的观点评析464
8.3.2中国城市化道路问题上的对立观点评析468
8.3.3城市化类型的国际比较469
8.3.4中国是否应该选择以大城市的发展为主的城市化道路471
8.4大中小城市的协调发展规律474
8.4.1城市体系与大中小城市的协调发展规律474
8.4.2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内在机理477
8.4.3分散型城市化与集中型城市化的殊途同归478
8.4.4经济发展的阶段性与城市化的类型479
8.5我国不同地区城市体系的完善程度及其对地区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479
8.5.1我国不同地区城市体系的完善程度479
8.5.2我国地区城市体系完善程度对地区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493
8.6中西部地区的城市化发展战略495
8.6.1中西部地区城市体系的完善程度与城市化发展战略496
8.6.2中西部地区城市化推进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500
参考文献501
后记513
热门推荐
- 1637195.html
- 945401.html
- 2960952.html
- 1680514.html
- 2425304.html
- 2025723.html
- 3485252.html
- 2294487.html
- 1905795.html
- 253129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99934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3821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85887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27443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17375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11171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89692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41590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69678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162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