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冯友兰选集 上【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冯友兰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 ISBN:7301045514
- 出版时间:2000
- 标注页数:769页
- 文件大小:29MB
- 文件页数:792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冯友兰选集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卷:中国哲学史(三史释今古)3
选自《中国哲学史》(上册)3
自序3
第一篇 子学时代5
第一章 绪论5
(一)哲学之内容5
(二)哲学之方法7
(三)哲学中论证之重要7
(四)哲学与中国之“义理之学”8
(五)中国哲学之弱点及其所以9
(六)哲学之统一11
(七)哲学与哲学家13
(八)历史与哲学史14
(九)历史与写的历史15
(十)叙述式的哲学史与选录式的哲学史17
(十一)历史是进步的18
(十二)中国哲学史取材之标准19
第二章 泛论子学时代21
(一)子学时代之开始21
(二)子学时代哲学发达之原因22
(三)子学时代之终结27
(四)古代大过渡时期之终结29
(五)古代著述体裁30
第四章 孔子及儒家之初起32
(一)孔子在中国历史中之地位34
(二)孔子对于传统的制度及信仰之态度40
(三)正名主义44
(四)孔子以述为作48
(五)直,仁,忠,恕50
(六)义利及性56
(一)孟子之抱负及其在中国历史中之地位58
第六章 孟子及儒家中之孟学58
(二)孟子对于周制之态度60
(三)孟子之理想的政治及经济制度62
(四)性善68
(五)孟子反功利74
(六)天,性,及浩然之气75
第八章 《老子》及道家中之《老》学77
(一)老聃与李耳77
(二)《老)学与庄学79
(三)楚人精神82
(四)道德83
(五)对于事物之观察86
(六)处世之方88
(七)政治及社会哲学91
(八)《老子》对于欲及知之态度92
(九)理想的人格及理想的社会94
第十章 庄子及道家中之庄学96
(一)庄子与楚人精神96
(二)道,德,天97
(三)变之哲学99
(四)何为幸福100
(五)自由与平等103
(六)死与不死107
(七)纯粹经验之世界110
(八)绝对的逍遥113
(九)庄学与杨朱之比较114
第十四章 秦汉之际之儒家115
(一)关于礼之普通理论116
(二)关于乐之普通理论119
(三)关于丧礼之理论121
(四)关于祭礼之理论126
(五)关于婚礼之理论129
(六)关于孝之理论131
(七)《大学》135
(八)《中庸》141
(九)《礼运》147
第十六章 儒家之六艺论及儒家之独尊148
(一)儒家之六艺论148
(二)儒家所以能独尊之原因150
选自《中国哲学史》(下册)155
自序(一)155
自序(二)156
第一章 泛论经学时代157
第二篇 经学时代157
第二章 董仲舒与今文经学160
(一)阴阳家与今文经学家160
(二)阴阳家思想中之宇宙间架161
(三)董仲舒在西汉儒者中之地位164
(四)元,天,阴阳,五行165
(五)四时167
(六)人副天数171
(七)性情172
(八)个人伦理与社会伦理175
(九)政治哲学与社会哲学179
(十)灾异183
(十一)历史哲学185
(十二)春秋大义189
第十六章 清代之今文经学195
(一)清末之立教改制运动195
(二)康有为197
(三)谭嗣同203
(四)廖平209
(五)经学时代之结束216
自序221
选自《中国哲学简史》221
第一章 中国哲学的精神223
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223
中国哲学的问题和精神227
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231
语言障碍234
第二章 中国哲学的背景236
中华民族的地理背景236
中华民族的经济背景237
“反者道之动”238
“上农”238
自然的理想化239
家族制度240
入世和出世241
中国的艺术和诗歌242
中国哲学的方法论242
海洋国家和大陆国家244
中国哲学中不变的和可变的成分246
第三章 各家的起源248
司马谈和六家248
刘歆及其关于各家起源的理论249
对刘歆理论的修正251
第八章 名家255
名家和“辩者”255
惠施的相对论257
公孙龙的共相论260
惠施学说、公孙龙学说的意义263
第十三章 儒家的现实主义派:荀子265
人的地位265
人性的学说266
道德的起源267
礼、乐的学说268
逻辑理论271
论其他几家的谬误272
第十四章 韩非和法家274
法家的社会背景274
韩非:法家的集大成者276
法家的历史哲学276
治国之道278
法家和道家280
法家和儒家281
事物的原理283
第十五章 儒家的形上学283
万物生成的“道”285
万物变化的“道”286
中和288
庸常289
明诚290
第十六章 世界政治和世界哲学292
秦统一前的政治状况292
中国的统一293
《大学》294
《荀子》的折中趋势296
《庄子》的折中趋势297
司马谈、刘歆的折中主义298
〔注〕关于中国人的民族观念299
第十九章 新道家:主理派302
名家兴趣的复兴302
重新解释孔子303
向秀和郭象304
“道”是“无”304
万物的“独化”305
制度和道德307
“有为”和“无为”307
知识和模仿308
“齐物”310
绝对的自由和绝对的幸福310
第二十章 新道家:主情派313
“风流”和浪漫精神313
《列子》的《杨朱》篇314
任从冲动而生活316
情的因素317
性的因素319
第二十三章 新儒家:宇宙发生论者321
韩愈和李翱322
周敦颐的宇宙发生论323
精神修养的方法324
邵雍的宇宙发生论326
事物的演化规律328
张载的宇宙发生论330
第二十四章 新儒家:两个学派的开端333
程颢的“仁”的观念333
程朱的“理”的观念的起源335
程颐的“理”的观念336
处理情感的方法337
寻求快乐339
第二十五章 新儒家:理学343
朱熹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343
理344
太极345
气346
心、性348
政治哲学350
精神修养的方法351
第二十六章 新儒家:心学354
陆九渊的“心”的概念354
王守仁的“宇宙”的概念355
“明德”356
良知358
“正事”(格物)359
用敬360
对佛家的批评361
第二十七章 西方哲学的传入363
对于新儒家的反动363
孔教运动366
西方思想的传入368
西方哲学的传入371
哲学家和哲学史家374
第二十八章 中国哲学在现代世界374
战时的哲学著作375
哲学的性质378
人生的境界379
形上学的方法论382
选自《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二册387
第二十一章 易传的具有辩证法因素的世界图式387
第一节 关于《易经》和易传387
第二节 筮法和易传中的“数”390
第三节 易传中的“象”393
第四节 易传的宇宙发生论及世界图式399
第五节 易传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403
第六节 易传中的辩证法思想406
第七节 易传哲学的阶级根源415
第二十四章 先秦百家争鸣的总结与终结420
第一节 儒家所作的总结420
第二节 道家所作的总结425
第三节 法家所作的总结428
第四节 杂家和吕不韦的《吕氏春秋》430
第五节 杂家的出现与先秦哲学的终结435
第一节 “过秦”439
绪论439
选自《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三册439
第二节 “宣汉”443
第二十六章 汉初最大的政论家和哲学家——贾谊448
第一节 陆贾的“逆取顺守”的策略448
第二节 贾谊对于秦朝所以灭亡的分析及其对付农民的策略449
第三节 贾谊对于地主阶级的忠告451
第四节 贾谊恢复了关于“礼”、“法”的争论452
第五节 贾谊对于巩固地主阶级政权的一些建议454
第六节 贾谊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458
第一节 《礼记》其书466
第二十八章 《礼记》与中国封建社会的上层建筑466
第二节 关于冠礼和婚礼的“义”467
第三节 关于丧、祭礼的“义”471
第四节 关于孝的理论477
第五节 礼是变动的479
第六节 《乐记》483
第七节 《中庸》488
第八节 《大学》499
第三十章 《盐铁论》与“义利之辨”508
第一节 地主阶级打击商人的斗争508
第二节 《盐铁论》的主要内容513
第三节 “义利之辨”520
第四节 盐铁会议与《大学》522
选自《中国哲学史新编》第四册527
第四十四章 通论佛学527
第一节 所谓儒、释、道三教527
第二节 佛教和佛学的主题——神不灭论529
第三节 佛学的方法531
第四节 中国佛教和佛学发展的阶段532
第五节 一个辩论,一个问题533
第一节 僧肇及其著作535
第四十五章 佛学在中国发展的第一阶段——“格义”535
第二节 慧远的《神不灭论》及其他542
第三节 道生的诸“义”548
第四节 谢灵运的《辩宗论》553
第四十六章 中国佛学发展的第二阶段——“教门”556
第一节 三论宗556
第二节 《大乘起信论》562
第三节 玄奘的《成唯识论》566
第四节 华严宗的三个“义”569
第四十七章 中国佛学发展的第三阶段——“宗门”574
第一节 禅宗出现的历史意义574
第二节 慧能和神秀——禅宗中的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576
第三节 禅宗的“不道之道”580
第四节 禅宗的“无修之修”582
第五节 禅宗中的派别590
选自《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五册595
自序595
绪论597
第一节 从地主阶级贵族到“四民之首”597
第二节 士与知识分子阶层601
第三节 士在中国历史中的作用602
第一节 什么是道学605
第四十九章 通论道学605
第二节 从比较哲学的观点看道学的特点607
第三节 道学的目的和方法612
第四节 道学的发展阶段614
第五节 道学的名称616
第六节 道学的历史作用619
第五十九章 后期道学的高峰——王夫之的哲学体系621
第一节 论客观世界的真实性621
第二节 关于“有”、“无”问题622
第三节 关于“动”、“静”问题624
第四节 关于“形上”、“形下”问题625
第五节 关于“理”及其各项对立面626
第六节 王夫之的认识论及其对心学的批判630
第七节 关于知行问题632
第八节 关于“性”、“命”问题634
第九节 王夫之的历史观635
第十节 王夫之的辩证法思想637
第十一节 王夫之哲学思想的局限性640
第十二节 王夫之的著作的幸与不幸643
第一节 戴震论“道”647
第六十二章 戴震反道学的斗争647
选自《中国哲学史新编》第六册647
第二节 戴震论“形上”、“形下”648
第三节 戴震论“理”650
第四节 戴震论“性”、“气”651
第五节 戴震论“欲”、“情”、“知”653
第六节 戴震对于道学的政治的批判656
第六十八章 中国第一个真正了解西方文化的思想家——严复659
第一节 严复对于当时所谓中学和西学的“格义”660
第二节 严复对于当时中国的问题的看法664
第三节 严复所介绍的《天演论》669
第四节 严复论“自由”673
第五节 严复与逻辑学675
第六节 严复论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677
第七节 严复的哲学思想679
选自《中国现代哲学史》685
第三章 新文化运动的创始人,教育家、哲学家——蔡元培685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686
第二节 蔡元培论世界观与人生观687
第三节 蔡元培与新文化运动690
第四节 蔡元培的哲学观693
第五节 蔡元培的美学思想696
第四章 新文化运动的右翼——胡适、梁漱溟700
第二节 胡适引进美国哲学——实验主义700
第三节 胡适的实验主义的应用706
第五章 新文化运动的左翼——陈独秀、李大钊711
第一节 陈独秀论新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712
第二节 陈独秀论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根源和奋斗目标714
第三节 陈独秀对于当时社会各阶级的分析717
第四节 陈独秀论国民革命后中国的前途721
第八章 中国哲学近代化时代中的理学(上)——金岳霖的哲学体系724
第一节 道、式、能725
第二节 共相与殊相,一般与特殊730
第三节 性与尽性732
第四节 理与命734
第五节 无极而太极735
第六节 近代化与民族化740
第十章 中国哲学近代化时代中的心学——熊十力的哲学体系742
第一节 熊十力哲学体系发展的过程742
第二节 熊十力哲学体系的中心思想746
第三节 熊十力的宇宙论749
第四节 熊十力的心学思想752
第十一章 《中国哲学史新编》总结756
热门推荐
- 652957.html
- 1262349.html
- 2628846.html
- 1740014.html
- 3211120.html
- 421108.html
- 3342966.html
- 132739.html
- 1714187.html
- 251360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50517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5583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3258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26932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767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61255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48315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27452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56342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3366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