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理想与现实之间的人类解放境界【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刘同舫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010108919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516页
- 文件大小:128MB
- 文件页数:550页
- 主题词:马克思主义-人学-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理想与现实之间的人类解放境界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前言1
上编 马克思人类解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3
第一章 马克思人类解放的主题与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3
第一节 人类解放的进程与社会形态的嬗变3
(一)市民社会:构建人类解放理论的逻辑起点4
(二)人类解放:超越市民社会的独特主题10
(三)三大形态:反观人类解放的“普照之光”18
第二节 政治解放、社会解放和劳动解放的历史逻辑26
(一)政治解放的意义及其限度27
(二)人类解放的大视野及其双重维度29
(三)作为客体向度的社会解放32
(四)作为主体向度的劳动解放34
第三节 马克思文化解放的维度与无产阶级意识的建构39
(一)“文化”概念:追本溯源与政治意涵40
(二)文化解放:历史形态与阶级性质43
(三)政治旨趣:无产阶级意识的建构47
第四节 哲学作为一种解放方式——马克思博士论文的真旨49
(一)哲人的解放激情50
(二)文本结构与细节54
(三)双重解放的哲学57
第二章 西方学者对人类解放理论的阐释61
第一节 人的本质解放:马尔库塞的艺术与审美之解放美学61
(一)“量的扩张和质的提高”的爱欲解放61
(二)人的解放的艺术与审美之途64
(三)乌托邦式的解放美学69
第二节 交往理性重置:哈贝马斯人类解放思想的逻辑主线72
(一)现实困境:“多重隐忧”的凸显72
(二)逻辑主线:交往理性的重置75
(三)交往理性与人类解放思想的关联79
第三节 激进多元民主:拉克劳、墨菲的社会主义解放策略82
(一)基于话语理论的社会主义策略83
(二)迈向人类解放的别径——激进多元民主85
(三)激进多元民主:对马克思解放理论的误读87
第四节 微政治学路径:芬伯格的解放理论构建与解放旨意89
(一)基于技术的解放政治学的构建90
(二)激进民主转化的微政治学路径96
(三)对芬伯格技术政治学理论的评析103
第三章 马克思人类解放之途的中国实践108
第一节 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的理想性与现实性108
(一)误解:马克思人类解放的理想性与现实性之混同108
(二)挖掘:现实性的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体系之构建111
(三)拓展:现实性的人类解放理论与和谐社会之建设114
第二节 “中国模式”与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的现实性运用117
(一)理论界分:人类解放理论的理想性与现实性向度118
(二)实践探索:从社会主义改造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120
(三)“中国模式”之实质: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的现实性运用124
第三节 中国模式与思想解放126
(一)中国模式的魅力127
(二)中国模式的改进130
(三)五次思想解放运动对中国模式的推动132
第四节 从思想解放走向人的解放136
(一)思想解放:科学发展与人的解放的前提136
(二)科学发展:人的解放的手段138
(三)人的解放:人类的奋斗目标140
第五节 以人类解放理论为依托的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性143
(一)科学发展观具有客观性144
(二)科学发展观具有体系性146
(三)科学发展观具有规律性148
(四)科学发展观具有创新性151
(五)科学发展观具有可验证性和发展性153
第六节 人类解放视域中的教育价值合理性154
(一)人类解放:双重向度的宏大视域155
(二)教育目的: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158
(三)教育功能:化育个体与改造社会160
(四)教育技术:警惕“工具理性”之僭越164
中编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及其意义研究169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发展169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之路169
(一)敞显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性质和主题169
(二)反思传统教科书的哲学体系172
(三)呼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175
第二节 在挑战当代社会思潮中发挥马克思主义的威力177
(一)话语与权力:当代社会思潮相互激荡178
(二)修正与解构:当代社会思潮的共性182
(三)从被动回应到主动挑战:发挥马克思主义的强大威力187
第三节 在何种意义上区分马克思与恩格斯的文本193
(一)《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修改稿对原始稿修改的性质194
(二)马克思文本与恩格斯文本的归属与清理197
(三)在学术规范的意义上对待马克思与恩格斯的文本归属199
第四节 马克思学说中的哲学与马克思学说的解释框架202
(一)马克思学说中有没有哲学203
(二)马克思学说的三个解释框架206
(三)马克思学说的解读原则208
第五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的列宁阶段211
(一)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卓著贡献212
(二)列宁哲学思想的若干关键性问题224
(三)列宁哲学思想的当代魅力236
第六节 精神生产力:历史唯物主义不可或缺的范畴240
(一)逻辑形成:从萌芽到深化再到成熟240
(二)思想源泉:古典经济学家的理论贡献245
(三)历史根据:与时代相伴生的永恒主题248
第五章 马克思人学理论与当代发展252
第一节 马克思人学范式的核心及其创建252
(一)如何存在:人学范式之核心厘定252
(二)重新奠基:人学范式之理论创建254
(三)着意解放:人学范式之政治旨趣257
第二节 马克思实践人学及其当代境遇261
(一)马克思实践人学的源起:问题与学说261
(二)马克思实践人学的展开:实质与特征264
(三)马克思实践人学的发展:相遇与关照266
第三节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问题与交往全球化270
(一)人的全面发展:人类解放的历史归结270
(二)人的全面发展与人的交往的紧密关联273
(三)作为人类生存状态的全球化交往275
(四)合理的全球化交往的实现方式277
第六章 西方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发展279
第一节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性质与中国意义279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前提279
(二)认识西方马克思主义性质的核心问题284
(三)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的边界289
(四)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中国意义294
第二节 英国新左派思想家对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的拓展300
(一)作为马克思主义载体的英国新左派301
(二)相互激荡又相互关联的理论特质303
(三)对传统历史唯物主义拓展的维度308
第三节 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与结构主义之辩310
(一)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实质310
(二)结构主义对人道主义的挑战314
(三)双方争辩的主线与主题317
(四)争辩的理论性质与局限性321
下编 技术与人类生存关系研究325
第七章 技术的本质325
第一节 技术的边界与人的底线325
(一)现代技术对自身边界的肆意超越325
(二)技术化生存危机的实质327
(三)圈定技术的边界与固守人的底线329
第二节 技术发展的非人性效应及其克服331
(一)技术的本来面目:人性与物性的自洽332
(二)技术的非人性发展及其后果333
(三)技术的非人性效应的克服337
第三节 技术的理性与非理性341
(一)技术的生存论基础——理性342
(二)技术创新的逻辑超越——非理性345
(三)辩证把握理性与非理性的张力348
第四节 科技的辩证本质与人类解放进程——重思《自然辩证法》351
(一)自然观的变革: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历史呈现352
(二)科技革命:人类解放进程中的历史考察355
(三)“双刃剑”的科技:新历史境遇下的理论延伸359
第五节 马克思技术批判的方法论转换364
(一)质疑技术的“声音”364
(二)方法论转换:马克思对技术异化的反思366
(三)审视技术的历史唯物主义视角369
第八章 技术与环境的复杂关系372
第一节 技术的社会制约性372
(一)社会实践与社会需要372
(二)社会选择与社会利益375
(三)社会心理与技术国情377
第二节 技术与思想互动的形式381
(一)冲突互动:不平衡的矛盾运动381
(二)协调互动:对立中的和谐一致384
(三)整合互动:人类存在的整体革命385
(四)融合互动:技术与思想的一体化388
第三节 当代教育的技术化活动方式及其调整390
(一)“工具理性”与技术化之特征391
(二)“人文精神”与技术化方式之反思394
(三)“自我意识”与技术化方式之调整396
第九章 技术、伦理与文化400
第一节 怨恨的滋生与技术合理性秩序的建构400
(一)怨恨心理情态的滋生因素401
(二)技术合理性的出场与兴起403
(三)偶在论语境中怨恨与技术合理性调谐407
第二节 怨恨对技术合理性的反叛411
(一)技术合理性的局限412
(二)现代性价值理念中的怨恨精神气质414
(三)技术合理性中的怨恨积聚与反叛416
(四)技术合理性与怨恨关系的调谐420
第三节 拯救现代技术文化——以海德格尔技术文化观为基点423
(一)技术的展现方式与救渡之思424
(二)技术文化观及其意义与局限427
(三)新的境遇下技术文化的超越432
第四节 网络文化:技术与文化的联姻437
(一)网络文化是一种工具性文化437
(二)网络技术是文化视野中的技术440
(三)网络文化超现实性的精神特质442
第五节 社会学视野中的网络犯罪与综合治理444
(一)网络犯罪的社会学分类445
(二)网络犯罪的社会影响447
(三)网络犯罪的综合治理449
第十章 现代性、后现代性问题与反思454
第一节 中国语境的现代性及其现实意义454
(一)现代性的“总体转变”455
(二)现代性的“多重隐忧”457
(三)现代性语境下和谐社会的培育459
第二节 马克思哲学视野中的现代性反思463
(一)揭示现代性问题的困境463
(二)探寻现代性问题的路径466
(三)评判现代性反思的价值469
第三节 后现代视野中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争473
(一)意义倚重真理还是理解先于意义473
(二)默认二值原则还是拒斥二值原则476
(三)直觉主义——反实在论的新策略479
附录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与党的执政理念演进485
(一)毛泽东思想与“革命为民”的执政理念485
(二)邓小平理论与“实现共同富裕”的执政理念488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执政理念490
(四)科学发展观与“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492
附录二 罗尔斯教育公正理论情结及方法论原则批判495
(一)抽象的理论前提:人性的虚拟假设496
(二)片面的理论视角:尺度统一的正义原则498
(三)乌托邦式的理论归宿:平均主义的倾向503
附录三 学术自由的尴尬与悖论507
附录四 构筑科学与人文的和谐510
(一)科学与人文的历史统一510
(二)科学与人文对立的浮现511
(三)以人文精神重建科技理性512
后记514
热门推荐
- 54436.html
- 1645764.html
- 2113565.html
- 1762376.html
- 728412.html
- 2226228.html
- 1182217.html
- 3277406.html
- 1436034.html
- 126915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1551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60781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18991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51600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57727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39700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72963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17403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3100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3341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