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诊断学【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诊断学
  • 陈文彬,潘祥林主编;万学红,胡申江,王笑云,高长斌,刘成玉,康熙雄等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7117058870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639页
  • 文件大小:51MB
  • 文件页数:679页
  • 主题词:诊断学-医学院校-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诊断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一)诊断学的内容1

(二)诊断学的学习要领1

目录1

绪论1

(三)建立和完善正确的诊断思维3

(四)学习诊断学的要求4

第一章 问诊的重要性5

第一篇 问诊5

第二章 问诊的内容6

第一节 问诊的基本方法与技巧10

第三章 问诊的方法与技巧10

第二节 重点问诊的方法12

第三节 特殊情况的问诊技巧13

第一节 发热17

第四章 常见症状17

第二节 皮肤粘膜出血21

第三节 水肿23

第四节 咳嗽与咳痰25

第五节 咯血27

第六节 胸痛29

第七节 发绀31

第八节 呼吸困难33

第九节 心悸35

第十节 恶心与呕吐37

第十一节 呕血39

第十二节 便血41

第十三节 腹痛42

第十四节 腹泻45

第十五节 便秘47

第十六节 黄疸49

第十七节 腰背痛54

第十八节 关节痛57

第十九节 血尿60

第二十节 尿频、尿急与尿痛61

第二十一节 少尿、无尿与多尿63

第二十二节 头痛64

第二十三节 眩晕66

第二十四节 晕厥68

第二十五节 抽搐与惊厥70

第二十六节 意识障碍71

一、触诊方法76

第二节 触诊76

第二篇 体格检查76

第一章 基本方法76

第一节 视诊76

第三节 叩诊77

二、触诊注意事项77

二、叩诊注意事项78

一、叩诊方法78

第四节 听诊79

三、叩诊音79

二、听诊注意事项80

一、听诊方法80

第五节 嗅诊81

二、年龄82

一、性别82

第二章 一般检查82

第一节 全身状态检查82

(四)血压83

(三)脉搏83

三、生命征83

(一)体温83

(二)呼吸83

五、营养状态84

(二)体型84

四、发育与体型84

(一)发育84

七、语调与语态85

六、意识状态85

八、面容与表情86

十、姿势87

九、体位87

十一、步态88

一、颜色89

第二节 皮肤89

四、皮疹90

三、弹性90

二、湿度90

七、蜘蛛痣与肝掌91

六、皮下出血91

五、脱屑91

十一、毛发92

十、瘢痕92

八、水肿92

九、皮下结节92

一、表浅淋巴结分布93

第三节 淋巴结93

三、淋巴结肿大病因及表现94

二、检查方法及顺序94

第二节 头颅96

第一节 头发和头皮96

第三章 头部96

(一)眼的功能检查97

一、眼97

第三节 颜面及其器官97

(二)外眼检查98

(三)眼前节检查100

二、耳102

(四)眼底检查102

三、鼻103

四、口104

三、颈部皮肤与包块109

二、颈部姿势与运动109

第四章 颈部109

一、颈部外形与分区109

五、甲状腺110

四、颈部血管110

六、气管112

第一节 胸部的体表标志113

第五章 胸部及肺检查113

一、骨骼标志114

三、自然陷窝和解剖区域115

二、垂直线标志115

四、肺和胸膜的界限116

二、胸廓118

一、胸壁118

第二节 胸壁、胸廓与乳房118

(一)视诊119

三、乳房119

(二)触诊120

(三)乳房的常见病变121

(一)呼吸运动122

一、视诊122

第三节 肺和胸膜122

(二)呼吸频率123

(三)呼吸节律124

(一)胸廓扩张度125

二、触诊125

(二)语音震颤126

(一)叩诊的方法127

三、叩诊127

(三)胸膜摩擦感127

(四)正常叩诊音128

(三)叩诊音的分类128

(二)影响叩诊音的因素128

(五)胸部异常叩诊音130

(一)正常呼吸音131

四、听诊131

(三)啰音133

(二)异常呼吸音133

(四)语音共振135

(五)胸膜摩擦音136

一、大叶性肺炎137

第四节 呼吸系统常见疾病的主要症状和体征137

五、胸部和肺体格检查的步骤和主要内容137

四、胸腔积液138

三、支气管哮喘138

二、慢性支气管炎并发肺气肿138

五、气胸139

(二)心尖搏动141

(一)胸廓畸形141

第五节 心脏检查141

一、视诊141

(三)心前区搏动142

(三)心包摩擦感143

(二)震颤143

二、触诊143

(一)心尖搏动及心前区搏动143

(四)心浊音界各部的组成144

(三)正常心浊音界144

三、叩诊144

(一)叩诊方法144

(二)叩诊顺序144

(五)心浊音界改变及其临床意义145

(三)听诊内容146

(二)听诊顺序146

四、听诊146

(一)心脏瓣膜听诊区146

(二)脉律157

(一)脉率157

第六节 血管检查157

一、脉搏157

(五)脉波158

(四)强弱158

(三)紧张度与动脉壁状态158

(一)测量方法159

二、血压159

(四)动态血压监测160

(三)血压变动的临床意义160

(二)血压标准160

一、二尖瓣狭窄161

第七节 循环系统常见疾病的主要症状和体征161

三、血管杂音及周围血管征161

(一)静脉杂音161

(二)动脉杂音161

(三)周围血管征161

三、主动脉瓣狭窄163

二、二尖瓣关闭不全163

五、心包积液164

四、主动脉瓣关闭不全164

六、心力衰竭165

一、体表标志166

第一节 腹部的体表标志及分区166

第六章 腹部166

(二)九区分法167

(一)四区分法167

二、腹部分区167

(一)腹部膨隆168

一、腹部外形168

第二节 视诊168

(二)腹部凹陷169

三、腹壁静脉170

二、呼吸运动170

五、腹壁其他情况171

四、胃肠型和蠕动波171

第三节 触诊172

二、压痛及反跳痛173

(二)腹壁紧张度减低173

一、腹壁紧张度173

(一)腹壁紧张度增加173

(一)肝脏触诊174

三、脏器触诊174

(二)脾触诊176

(四)肾触诊178

(三)胆囊触诊178

(五)膀胱触诊179

(二)异常肿块180

(一)正常腹部可触到的结构180

(六)胰脏触诊180

四、腹部肿块180

五、液波震颤181

二、肝脏及胆囊叩诊182

一、腹部叩诊音182

六、振水音182

第四节 叩诊182

四、移动性浊音183

三、胃泡鼓音区及脾脏叩诊183

一、肠鸣音184

第五节 听诊184

五、肋脊角叩痛184

六、膀胱叩诊184

四、搔弹音185

三、摩擦音185

二、血管杂音185

一、消化性溃疡186

第六节 腹部常见病变的主要症状和体征186

二、急性腹膜炎187

三、肝硬化188

五、肠梗阻190

四、急性阑尾炎190

六、腹部肿块191

一、阴茎193

第一节 男性生殖器检查193

第七章 生殖器、肛门、直肠检查193

二、阴囊194

第二节 女性生殖器检查195

四、精囊195

三、前列腺195

二、内生殖器196

一、外生殖器196

一、视诊197

第三节 肛门与直肠检查197

二、触诊198

(二)病理性变形200

(一)生理性弯曲200

第八章 脊柱与四肢检查200

第一节 脊柱检查200

一、脊柱弯曲度200

三、脊柱压痛与叩击痛201

二、脊柱活动度201

(二)腰骶椎的特殊试验202

(一)颈椎特殊试验202

四、脊柱检查的几种特殊试验202

(二)肩关节203

(一)长度203

第二节 四肢与关节检查203

一、上肢203

(四)腕关节及手204

(三)肘关节204

(一)髋关节206

二、下肢206

(二)膝关节207

(三)踝关节与足208

(四)三叉神经211

(三)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展神经211

第九章 神经系统检查211

第一节 颅神经检查211

(一)嗅神经211

(二)视神经211

(八)副神经212

(七)舌咽神经、迷走神经212

(五)面神经212

(六)位听神经212

(三)不自主运动213

(二)肌张力213

(九)舌下神经213

第二节 运动功能检查213

(一)肌力213

(二)深感觉检查214

(一)浅感觉检查214

(四)共济失调214

第三节 感觉功能检查214

(一)浅反射215

第四节 神经反射检查215

(三)复合感觉检查215

(二)深反射216

(四)脑膜刺激征218

(三)病理反射218

(七)其他219

(六)Valsalva动作219

第五节 自主神经功能检查219

(一)眼心反射219

(二)卧立位试验219

(三)皮肤划痕试验219

(四)竖毛反射219

(五)发汗试验219

第一节 全身体格检查的基本要求220

第十章 全身体格检查220

第二节 全身体格检查的基本项目221

第三节 特殊情况的体格检查227

第五节 重点体格检查228

第四节 老年人的体格检查228

第一章 病历书写的基本规则和要求231

第三篇 病历书写231

(一)住院病历格式与内容233

一、住院病历233

第二章 病历书写的种类、格式与内容233

第一节 住院期间病历233

(二)住院病历书写举例238

(三)表格式住院病历240

(一)入院记录245

二、住院期常用医疗文件245

(四)病程记录246

(三)24小时内入、出院记录或24小时内入院死亡记录246

(二)再次住院病历(记录)246

(五)同意书247

(八)会诊申请和会诊记录249

(七)交(接)班记录249

(六)上级医师查房记录249

(十)病例讨论记录250

(九)转出(入)记录250

(十二)死亡记录251

(十一)出(转)院记录251

(十五)手术后病程记录252

(十四)手术记录252

(十三)手术前小结252

(二)门诊初诊、复诊病历书写内容253

(一)门诊初诊、复诊病历书写要求253

第二节 门诊病历253

(三)门诊病历举例254

第三节 常用检查申请单书写要求255

第三章 医疗机构病历管理规定256

(三)实验诊断学的主要内容259

(二)实验诊断学与检验医学259

第四篇 实验诊断259

第一章 概论259

一、实验诊断学及其进展259

(一)基本概念259

(六)学习的方法和要求260

(五)实验诊断学的现状及发展趋势260

(四)实验诊断学的应用范围260

(一)血液标本的采集和处理261

二、标本的采集和处理261

(二)常用诊断性实验的评价指标262

(一)正确选择实验室检查项目262

(二)骨髓标本的采集和处理262

(三)排泄物、体液标本的采集和处理262

三、实验诊断的临床应用和评价262

(一)参考范围263

五、实验诊断的参考范围与医学决定水平263

(三)ROC曲线及临床应用263

(四)检验结果解释与临床的辨证统一263

四、实验诊断的影响因素263

八、个体化诊断264

七、实验室质量体系264

(二)医学决定水平264

六、循证医学与实验诊断264

九、床边检测265

(一)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增多266

一、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检测266

第二章 临床血液学检测266

第一节 血液一般检测266

(三)红细胞形态改变267

(二)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267

(一)白细胞计数270

二、白细胞的检测270

(二)中性粒细胞271

(三)嗜酸性粒细胞273

(五)淋巴细胞274

(四)嗜碱性粒细胞274

(六)单核细胞276

(一)网织红细胞测定277

三、网织红细胞的检测277

(二)血小板平均容积和血小板分布宽度测定278

(一)血小板计数278

(二)网织红细胞生成指数278

四、血小板的检测278

五、红细胞沉降率检测279

(三)外周血血小板形态279

(二)红细胞平均值的计算280

(一)血细胞比容测定280

六、血细胞比容测定和红细胞有关参数的应用280

(三)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测定281

(一)白细胞体积分布直方图282

七、血细胞直方图的临床应用282

第二节 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测283

(三)血小板直方图283

(二)红细胞体积分布直方图283

(一)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284

二、红细胞膜缺陷的检测284

一、溶血性贫血的筛查检测284

(一)血浆游离血红蛋白检测284

(二)血清结合珠蛋白检测284

(三)血浆高铁血红素清蛋白检测284

(四)含铁血黄素尿试验(Rous试验)284

(五)红细胞寿命测定284

(一)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285

三、红细胞酶缺陷的检测285

(二)红细胞孵育渗透脆性试验285

(三)自身溶血试验及纠正试验285

(一)血红蛋白电泳286

四、珠蛋白生成异常的检测286

(二)氰化物-抗坏血酸试验286

(三)变性珠蛋白小体生成试验286

(四)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荧光斑点试验和活性测定286

(五)丙酮酸激酶荧光筛选试验和活性测定286

(一)抗人球蛋白试验287

五、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检测287

(二)胎儿血红蛋白酸洗脱试验287

(三)胎儿血红蛋白测定或HbF碱变性试验287

(四)HbA2定量测定287

(五)限制性内切酶谱分析287

(三)蛇毒因子溶血试验288

(二)蔗糖溶血试验288

(二)冷凝集素试验288

(三)冷热双相溶血试验288

六、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检测288

(一)酸化溶血试验288

(二)血细胞发育过程中形态学演变的一般规律289

(一)血细胞的生成289

第三节 骨髓细胞学检测289

一、血细胞的生成、发育及正常形态学特征289

(三)血细胞的正常形态学特征290

(一)低倍镜检查293

二、骨髓细胞学检查的内容、方法和临床意义293

(三)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294

(二)油浸镜检查294

三、血细胞的细胞化学染色297

(五)填写检查报告单297

(四)血涂片的观察297

(一)过氧化物酶染色298

(三)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299

(二)苏丹黑B染色299

(五)氯化醋酸AS-D萘酚酯酶染色300

(四)酸性磷酸酶染色300

(七)糖原染色301

(六)α-醋酸萘酚酯酶染色301

(八)铁染色302

(二)细胞免疫分型的临床应用303

(一)检测方法303

四、细胞免疫分型303

(三)急性白血病细胞免疫表型特点304

(二)染色体分析305

(一)染色体检查方法305

五、细胞遗传学分析305

第四节 血型鉴定与交叉配血试验306

(三)临床常见血液病的染色体改变306

(一)ABO血型系统307

一、红细胞血型系统307

(二)Rh血型系统310

二、其他血型系统311

一、贫血312

第五节 常见血液病的血液学特征312

二、白血病314

三、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317

四、多发性骨髓瘤318

五、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319

三、凝血因子的作用321

二、血小板的作用321

第三章 出血、血栓与止血检测321

第一节 止血、凝血和纤溶机制321

一、血管壁的作用321

(二)外源性凝血途径322

(一)内源性凝血途径322

(二)体液抗凝作用323

(一)细胞抗凝作用323

(三)凝血共同途径323

四、抗凝系统的作用323

二、出血时间测定324

一、毛细血管抵抗力试验324

五、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作用324

第二节 血管壁检测324

五、血浆血栓调节蛋白抗原测定325

四、血浆6-酮-前列腺素F1a测定325

三、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测定325

二、血小板粘附试验326

一、血小板相关免疫球蛋白测定326

六、血浆内皮素-1测定326

第三节 血小板检测326

五、血小板a颗粒膜蛋白-140测定327

四、血浆β-血小板球蛋白和血小板第4因子测定327

三、血小板聚集试验327

八、血浆血栓烷B2测定328

七、血块收缩试验328

六、血小板第3因子有效性测定328

三、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测定329

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329

第四节 凝血因子测定329

一、凝血时间测定329

六、血浆因子Ⅱ、Ⅴ、Ⅶ、Ⅹ促凝活性测定330

五、血浆因子Ⅷ、Ⅸ、Ⅺ和Ⅻ促凝活性测定330

四、血浆纤维蛋白原测定330

九、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复合物测定331

八、血浆凝血酶原片段1+2测定331

七、血浆因子ⅩⅢ定性试验331

三、血浆游离蛋白S测定332

二、蛋白C活性测定332

十、血浆纤维蛋白肽A测定332

第五节 抗凝血功能检测332

一、血浆抗凝血酶Ⅲ活性测定332

七、Lupo和Lucor实验333

六、血浆游离肝素时间测定333

四、血浆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测定333

五、血浆肝素定量测定333

四、血浆凝血酶时间测定334

三、血浆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1活性测定334

第六节 纤维蛋白溶解检测334

一、优球蛋白溶解时间测定334

二、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测定334

八、血浆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测定335

七、血浆纤维蛋白肽Bβ1-42和Bβ15-42测定335

五、血浆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测定335

六、血浆D-二聚体测定335

第八节 血液流变学检测336

二、同型半胱氨酸测定336

第七节 血栓形成的特异检测336

一、血栓前体蛋白的测定336

四、红细胞电泳时间测定337

三、红细胞变形性测定337

一、全血粘度测定337

二、血浆粘度测定337

二、二期止血缺陷的选择338

一、一期止血缺陷的选择338

第九节 检测项目的选择和应用338

五、抗凝治疗的监测339

四、血栓前状态339

三、纤维蛋白溶解综合征339

(二)一般性状检测341

(一)尿液的收集与保存341

第四章 排泄物、分泌物及体液检测341

第一节 尿液检测341

一、尿液的一般检测341

(三)化学检测343

(四)显微镜检测346

(一)尿红细胞形态检查349

二、尿液常用特殊检验349

(四)尿微量清蛋白350

(三)尿补体C3、免疫球蛋白350

(二)尿蛋白电泳350

(九)尿酶351

(八)尿纤维蛋白降解产物351

(五)尿清蛋白/肌酐比值351

(六)尿β2-微球蛋白351

(七)尿α1-微球蛋白351

(十)尿蛋白其他成分的检验352

(十一)尿电解质353

(一)干化学尿分析仪355

三、尿液自动化仪器检测355

(十二)乳麋尿试验355

(一)一般性状检测356

二、检测项目356

(二)尿沉渣自动分析仪356

第二节 粪便检测356

一、标本采集356

(二)显微镜检测357

(四)细菌学检测358

(三)化学检测358

一、标本采集359

第三节 痰液检测359

三、临床应用359

(二)显微镜检测360

(一)一般性状检测360

二、检测项目360

第四节 脑脊液检查361

三、临床应用361

(一)一般性状检查362

二、检验项目362

一、标本采集362

(二)化学检查363

(三)显微镜检查364

(六)脑脊液蛋白电泳方法学清蛋白电泳365

(五)免疫学检查365

(四)细菌学检查365

(八)常见脑及脑膜疾病的脑脊液特点366

(七)骨髓鞘碱性蛋白电泳测定366

一、浆膜腔积液分类和发生机制367

第五节 浆膜腔积液检测367

三、临床应用367

二、检测项目368

三、漏出液与渗出液鉴别诊断369

(二)一般性状检查370

(一)标本采集370

四、临床应用370

第六节 生殖系统体液检测370

一、阴道分泌物检测370

(四)病原生物学检查371

(三)阴道清洁度检查371

(一)标本采集372

二、精液检测372

(五)细胞学检测372

(三)显微镜检查373

(二)一般性状检查373

(五)其他检测375

(四)病原生物学检测375

(三)显微镜检查376

(二)一般性状检查376

三、前列腺液检测376

(一)标本采集376

(四)病原生物学检查377

第一节 肾小球功能检查378

第五章 常用肾脏功能实验室检测378

一、内生肌酐清除率测定379

三、血尿素氮测定380

二、血清肌酐测定380

(一)肾脏浓缩和稀释功能试验381

一、远端肾单位功能试验381

四、肾小球滤过率测定381

五、血β2-微球蛋白的测定381

第二节 肾小管功能试验381

(二)尿渗量(尿渗透压)测定382

第三节 有效肾血浆流量测定383

(二)肾小管葡萄糖最大重吸收量试验383

(三)急性少尿的鉴别诊断指标383

二、近端小管功能试验383

(一)对小分子蛋白的重吸收功能383

一、尿酸化功能测定384

第四节 肾小管性酸中毒诊断试验384

三、碳酸氢离子重吸收排泄(碱负荷)试验385

二、氯化铵负荷(酸负荷)试验385

一、肾功能试验在肾单位的定位386

第五节 肾功能试验的选择、定位386

一、概述387

第六节 肾活体组织病理检查的诊断意义387

二、肾功能试验应用的注意点387

二、肾活检病理诊断分类388

三、常见肾病理类型形态学特征与临床表现389

三、肝脏的分泌与排泄功能391

二、肝脏的生物转化作用391

第六章 肝脏功能检测常用的实验室检测391

第一节 肝脏的基本功能391

一、肝脏的代谢功能391

(一)血清总蛋白和白蛋白、球蛋白比值测定392

一、蛋白质代谢功能检查392

第二节 肝脏病常用的实验室检查392

(二)血清蛋白电泳393

(四)血浆凝血因子测定395

(三)血清前白蛋白测定395

二、脂类代谢功能检查396

(五)血氨测定396

三、胆红素代谢检查397

(二)阻塞性脂蛋白X测定397

(一)血清胆固醇和胆固醇酯测定397

(一)血清总胆红素测定398

(四)尿中尿胆原检查399

(三)尿内胆红素检查399

(二)血清结合胆红素与非结合胆红素测定399

四、胆汁酸代谢检查400

(一)靛氰绿滞留率试验401

五、摄取、排泄功能检查401

(一)血清氨基转移酶及其同工酶测定402

六、血清酶及同工酶检查402

(二)利多卡因试验402

(二)碱性磷酸酶及其同工酶测定404

(五)α-L-岩藻糖苷酶405

(四)乳酸脱氢酶及其同工酶测定405

(三)γ-谷氨酰转移酶及其同工酶测定405

(八)单胺氧化酶406

(七)5’-核苷酸酶406

(六)谷氨酸脱氢酶测定406

(一)Ⅲ型前胶原氨基末端肽测定407

七、其他检查407

(九)脯氨酰羟化酶测定407

(三)血清铜测定408

(二)Ⅳ型胶原(CIV)及其分解片段(7S片段和NCl片段)408

第三节 肝脏病检查项目的选择与应用409

一、空腹血糖检测410

第一节 血糖及其代谢产物的检测410

第七章 临床常用生物化学检测410

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411

三、血清胰岛素检测和胰岛素释放试验412

五、糖化血红蛋白检测413

四、血清C-肽检测413

(二)甘油三酯测定414

(一)总胆固醇测定414

第二节 血清脂质和脂蛋白检测414

一、血清脂质检测414

(二)高密度脂蛋白测定415

(一)乳糜微粒测定415

二、血清脂蛋白检测415

(四)脂蛋白(a)416

(三)低密度脂蛋白测定416

(二)载脂蛋白B测定417

(一)载脂蛋白A-I测定417

三、血清载脂蛋白检测417

(一)血钾测定418

一、血清阳离子检测418

(三)载脂蛋白A-I/B比值418

第三节 血清电解质检测418

(三)血钙测定419

(二)血钠测定419

(二)血磷测定420

(一)血氯测定420

二、血清阴离子检测420

一、血清铁检测421

第四节 血清铁及其代谢产物检测421

五、血清铁蛋白检测422

四、血清转铁蛋白饱和度检测422

二、血清转铁蛋白检测422

三、血清总铁结合力检测422

六、红细胞内游离原卟啉检测423

(一)肌酸激酶测定424

一、心肌酶检测424

第五节 心肌酶和心肌蛋白检测424

(三)肌酸激酶异型测定425

(二)肌酸激酶同工酶测定425

二、心肌蛋白检测426

(五)乳酸脱氢酶同工酶测定426

(四)乳酸脱氢酶测定426

(二)心肌肌钙蛋白I测定427

(一)心肌肌钙蛋白T测定427

(四)脂肪酸结合蛋白测定428

(三)肌红蛋白测定428

二、淀粉酶及其同工酶检测429

一、酸性磷酸酶检测429

第六节 其他血清酶检查429

四、胆碱酯酶检测430

三、脂肪酶检测430

(二)三碘甲状腺原氨酸和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测定431

(一)甲状腺素和游离甲状腺素测定431

第七节 内分泌激素检测431

一、甲状腺激素检测431

(五)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摄取试验432

(四)甲状腺素结合球蛋白测定432

(三)反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测定432

(一)尿17-羟皮质类固醇测定433

三、肾上腺皮质激素检测433

二、甲状旁腺素与调节钙、磷代谢激素检测433

(一)甲状旁腺素测定433

(二)降钙素测定433

(四)血浆和尿液醛固酮测定434

(三)血清皮质醇和尿液游离皮质醇测定434

(二)尿17-酮皮质类固醇测定434

(一)血浆睾酮测定435

五、性腺激素检测435

四、肾上腺髓质激素检测435

(一)尿液儿茶酚胺测定435

(二)尿液香草扁桃酸测定435

(三)血浆孕酮测定436

(二)血浆雌二醇测定436

(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测定437

(一)促甲状腺激素测定437

六、垂体激素检测437

第八节 治疗药物监测438

(四)抗利尿激素测定438

(三)生长激素测定438

(二)需要监测的药物439

(一)治疗药物监测的目的439

一、治疗药物监测的目的和需要监测的药物439

(二)影响TDM结果的因素440

(一)掌握必要的临床资料440

二、治疗药物监测的结果分析440

(三)TDM常用参数和参考数据441

(二)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442

(一)动脉血氧分压442

第九节 血液气体分析和酸碱测定442

一、血气分析的指标442

(四)混合静脉血氧分压443

(三)动脉血氧饱和度443

(六)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444

(五)动脉血氧含量444

(九)实际碳酸氢盐445

(八)标准碳酸氢盐445

(七)pH值445

(十三)阴离子间隙446

(十二)血浆CO2含量446

(十)缓冲碱446

(十一)剩余碱446

(二)临床应用动脉血气判断酸碱失调的步骤447

(一)酸碱平衡诊断卡447

二、酸碱平衡失调的判断447

(一)代谢性酸中毒448

三、酸碱平衡失调类型及血气特点448

(六)呼吸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碱中毒449

(五)呼吸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酸中毒449

(二)呼吸性酸中毒449

(三)代谢性碱中毒449

(四)呼吸性碱中毒449

(九)三重酸碱失衡450

(八)呼吸性碱中毒合并代谢性碱中毒450

(七)呼吸性碱中毒合并代谢性酸中毒450

二、免疫球蛋白A检测451

一、免疫球蛋白G检测451

第八章 临床常用免疫学检查451

第一节 血清免疫球蛋白检测451

五、血清M蛋白检测452

四、免疫球蛋白E检测452

三、免疫球蛋白M检测452

四、补体C4检测453

三、补体C3检测453

第二节 血清补体检测453

一、总补体溶血活性检测453

二、补体C1q检测453

(二)T细胞转化试验454

(一)T细胞花结形成试验454

五、补体旁路B因子检测454

第三节 细胞免疫检测454

一、T细胞亚群的检测454

(二)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测定455

(一)自然杀伤细胞活性测定455

(三)T细胞分化抗原测定455

二、B细胞分化抗原检测455

三、自然杀伤细胞免疫检测455

(三)干扰素测定456

(二)肿瘤坏死因子测定456

四、细胞因子检测456

(一)白细胞介素2活性和白细胞介素2受体测定456

(三)组织多肽抗原测定457

(二)癌胚抗原测定457

第四节 肿瘤标志物检测457

一、蛋白质肿瘤标志物的检测457

(一)甲种胎儿球蛋白测定457

(二)癌抗原72-4测定458

(一)癌抗原-50测定458

(四)前列腺特异抗原测定458

(五)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测定458

二、糖脂肿瘤标志物检测458

(六)癌抗原15-3测定459

(五)癌抗原242测定459

(三)糖链抗原19-9测定459

(四)癌抗原125测定459

(四)α-L-岩藻糖苷酶测定460

(三)异常凝集酶原测定460

三、酶类肿瘤标志物检测460

(一)前列腺酸性磷酸酶测定460

(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测定460

第五节 自身抗体检测461

四、肿瘤标志物的选用461

(一)抗核抗体检测462

二、抗核抗体检测462

一、类风湿因子462

(一)抗线粒体抗体测定463

三、组织和细胞抗体检测463

(二)抗DNA抗体测定463

(三)可提取性核抗原性多肽抗体谱测定463

一、流式细胞技术464

第六节 流式细胞术检测464

(二)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测定464

(三)抗甲状腺微粒体抗体测定464

(四)抗乙酰胆碱受体抗体测定464

(五)抗平滑肌抗体测定464

一、HLA DNA分型465

第七节 器官与骨髓移植的检测465

二、流式细胞仪465

三、流式细胞术在临床中的应用465

(三)淋巴细胞毒交叉配型实验466

(二)特定细胞群反应抗体测定466

二、血清学分型技术466

(一)微量细胞毒试验466

四、器官和骨髓移植检查项目的选择和应用467

(二)HLA-DP抗原的测定467

三、HLA细胞学分型检测467

(一)HLA-D抗原的测定467

三、丙种反应性蛋白检测468

二、冷球蛋白检测468

第八节 其他免疫检测468

一、循环免疫复合物检测468

(三)粪便470

(二)尿液470

第九章 临床病原体检测470

第一节 标本采集、运送和检测方法470

一、标本采集和运送470

(一)血液470

(四)病原体的分离培养和鉴定471

(三)病原体核酸检测471

(四)呼吸道标本471

(五)脑脊液与其他无菌体液471

(六)眼、耳部标本471

(七)泌尿生殖道标本471

(八)创伤、组织和脓肿标本471

二、检查方法471

(一)直接显微镜检测471

(二)病原体特异性抗原检测471

(一)耐药菌株472

一、耐药性及其发生机制472

(五)血清学实验472

第二节 细菌耐药性检查472

(二)耐药菌监测试验473

(一)药物敏感试验473

(二)耐药机制473

二、检查项目、结果和临床应用473

第三节 临床感染常见病原体检查474

(三)病原菌耐药基因的检测474

(二)病毒感染475

(一)细菌感染475

一、流行病学和临床类型475

(一)流行病学475

(二)临床类型475

二、检查项目和临床应用475

(五)其他病原体感染476

(四)寄生虫病476

(三)真菌感染476

(六)实验结果分析和临床应用477

(二)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测定478

(一)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测定478

第四节 病毒性肝炎标志物检测478

一、甲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478

(一)甲型肝炎病毒抗原和RNA测定478

(二)甲型肝炎病毒抗体测定478

二、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478

(六)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测定479

(五)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测定479

(三)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测定479

(四)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测定479

(二)丙型肝炎病毒抗体IgM和IgG测定480

(一)丙型肝炎病毒RNA测定480

(七)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蛋白前S2和前S2抗体测定480

(八)乙型肝炎病毒DNA测定480

三、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480

(二)庚型肝炎病毒RNA测定481

(一)庚型肝炎病毒抗体测定481

四、丁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481

(一)丁型肝炎病毒抗原和抗体测定481

(二)丁型肝炎病毒RNA测定481

五、戊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481

(一)戊型肝炎病毒抗体测定481

(二)戊型肝炎病毒RNA测定481

六、庚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481

(二)伤寒和副伤寒沙门菌免疫测定482

(一)血清抗链球菌溶血素“O”试验482

七、输血传播病毒检测482

第五节 感染免疫检测482

一、细菌感染免疫检测482

(三)人巨细胞病毒抗体和DNA测定483

(二)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抗体IgM测定483

(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免疫测定483

(四)布氏杆菌病凝集试验483

(五)结核分枝杆菌抗体和DNA测定483

(六)幽门螺杆菌抗体测定483

二、病毒感染免疫检测483

(一)汉坦病毒抗体IgM测定483

(二)日本血吸虫抗体测定484

(一)弓形虫抗体和DNA测定484

(四)柯萨奇病毒抗体和RNA测定484

(五)轮状病毒抗体和RNA测定484

(六)嗜异性凝集试验及吸收试验484

(七)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病毒抗体及RNA测定484

三、寄生虫感染免疫检测484

(四)淋球菌血清学测定及DNA测定485

(三)梅毒螺旋体抗体测定485

(三)囊虫抗体测定485

(四)疟原虫抗体和抗原测定485

四、性传播疾病免疫检测485

(一)衣原体抗体测定485

(二)支原体的血清学检测485

(二)常见临床类型486

(一)流行病学486

(五)人获得性免疫缺陷病毒抗体及RNA测定486

第六节 性传播疾病病原体检测486

一、流行病学和临床类型486

(一)AIDS病原体检测487

二、检查项目和临床应用487

(五)生殖器疱疹病原体检测488

(四)非淋菌尿道炎病原体检测488

(二)梅毒病原体检测488

(三)淋病病原体检测488

(一)流行病学489

一、流行病学和临床类型489

(六)尖锐湿疣病病原体检测489

第七节 医院感染常见病原体检测489

(一)医院感染病原体检查项目和临床应用490

二、检查项目和临床应用490

(二)常见临床类型490

(二)医院环境中细菌污染的监测和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测491

二、临床诊断中的必要性492

一、分子生物学在实验诊断中的位置492

第十章 分子生物学在临床上的应用492

第一节 分子生物学诊断492

第二节 分子生物学诊断的常用技术及临床诊断中的应用493

四、基因检查的流程493

三、基因诊断原理、途径493

一、聚合酶链反应494

(三)自动测序技术495

(二)化学修饰法测序495

二、DNA测序495

(一)双脱氧终止法测序495

三、荧光原位杂交技术496

(二)FISH的应用497

(一)FISH所应用的探针497

(二)DNA印迹法的临床应用498

(一)DNA印迹法的原理498

四、DNA印迹技术498

(一)SNP的检测方法499

五、单核苷酸多态性及其应用499

(三)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的类型499

(四)RFLP的应用499

(二)SNP的特点500

(三)SNP的医学意义和应用501

(二)LCR的临床应用502

(一)LCR的原理和方法502

六、连接酶链反应及其应用502

七、基因芯片技术与应用503

三、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的染色体检查504

二、YY综合征染色体检查504

第三节 染色体的检测504

一、染色体异常504

一、心电图产生原理505

第一节 临床心电学的基本知识505

第五篇 器械检查505

第一章 心电图505

二、心电图各波段的组成和命名507

三、心电图导联体系508

一、心电图测量510

第二节 心电图的测量和正常数据510

(四)平均心电轴511

(三)各波段时间的测量511

(一)心率的测量511

(二)各波段振幅的测量511

(五)心脏循长轴转位512

二、正常心电图波形特点和正常值512

三、小儿心电图特点514

(一)右房肥大515

一、心房肥大515

第三节 心房、心室肥大515

(二)左房肥大516

(一)左室肥大517

二、心室肥大517

(三)双心房肥大517

(三)双侧心室肥大519

(二)右室肥大519

(一)心肌缺血的心电图类型520

第四节 心肌缺血与ST-T改变520

(一)基本图形及机制522

第五节 心肌梗死522

(二)临床意义522

(三)鉴别诊断522

(三)心肌梗死的定位诊断525

(二)心肌梗死的图形演变及分期525

(四)心肌梗死的分类和鉴别诊断527

一、概述528

第六节 心律失常528

二、心肌电生理529

三、窦性心律及窦性心律失常531

四、期前收缩533

五、异位性心动过速534

六、扑动与颤动536

(一)心脏传导阻滞537

七、传导异常537

(三)预激综合征543

(二)干扰与脱节543

八、逸搏与逸搏心律545

(一)电解质紊乱546

第七节 电解质紊乱和药物影响546

(一)心电图分析方法和步骤547

第八节 心电图的分析方法和临床应用547

(二)药物影响547

(二)心电图的临床应用549

(三)临床应用范围550

(二)导联选择550

第二章 其他常用心电学检查550

第一节 动态心电图550

(一)仪器的基本结构550

(二)运动负荷量的确定551

(一)运动试验的生理和病理基础551

(四)分析注意事项551

第二节 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551

(三)心电图运动试验方法552

(五)运动试验结果的判断553

(四)运动试验的适应证和禁忌证553

一、肺容积555

第一节 通气功能检查555

第三章 肺功能检查555

(一)肺通气量557

二、通气功能557

(二)用力肺活量558

(五)临床应用559

(四)肺泡通气量559

(三)最大呼气中段流量559

(一)气体分布561

第二节 换气功能检查561

(二)通气/血流比值562

(一)闭合容积563

第三节 小气道功能检查563

(三)肺泡弥散功能563

(二)最大呼气流量-容积曲线564

(三)频率依赖性肺顺应性566

第一节 基本原理简介567

第四章 内镜检查567

(二)禁忌证568

(一)适应证568

第二节 上消化道内镜检查568

(三)方法569

(五)常见上消化道疾病的内镜诊断570

(四)并发症570

(三)方法571

(二)禁忌证571

第三节 下消化道内镜检查571

(一)适应证571

(五)结肠疾病的内镜诊断572

(四)并发症572

(二)禁忌证573

(一)适应证573

第四节 纤维支气管镜检查573

(四)临床应用574

(三)检查方法574

(五)并发症575

(一)搜集临床资料577

第一章 诊断疾病的步骤577

第六篇 诊断疾病的步骤和临床思维方法577

(四)确立及修正诊断578

(三)对疾病提出初步诊断578

(二)分析、评价、整理资料578

(二)临床诊断的几种思维方法579

(一)临床思维的两大要素579

第二章 临床思维方法579

(四)诊断思维的基本原则580

(三)诊断思维中应注意的问题580

(五)临床思维误区——常见诊断失误的原因581

(一)诊断的内容与格式582

第三章 临床诊断的内容和格式582

(二)诊断书写要求583

一、导尿术584

附录一 临床常用诊断技术584

(一)胸膜腔穿刺术585

二、胸膜腔穿刺术和胸膜活体组织检查术585

(二)胸膜活体组织检查术586

三、腹腔穿刺术587

四、心包腔穿刺术588

(一)肝穿刺活体组织检查术589

五、肝穿刺活体组织检查术及抽脓术589

(二)肝穿刺抽脓术590

六、肾穿刺活体组织检查术591

(一)骨髓穿刺术592

七、骨髓穿刺术及骨髓活体组织检查术592

(二)骨髓活组织检查术593

(二)淋巴结活组织检查术594

(一)淋巴结穿刺术594

八、淋巴结穿刺术及活组织检查术594

九、腰椎穿刺术595

十一、前列腺检查及按摩术596

十、膝关节腔穿刺术596

十二、中心静脉压测定597

十三、眼底检查法598

一、血液检验600

附录二 临床检验参考值600

二、骨髓检验613

三、排泄物、分泌液及体液检验615

四、肾功能试验619

五、内分泌激素检测620

六、肺功能检查621

附录三 中英名词索引62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