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比较文学基础教程【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比较文学基础教程
  • 陈惇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4046118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264页
  • 文件大小:14MB
  • 文件页数:273页
  • 主题词:比较文学-电视大学-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比较文学基础教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什么是比较文学1

第一节 比较文学是跨民族、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1

一、比较文学是文学研究的一个分支1

二、比较文学的定义4

三、比较文学的特征8

第二节 比较文学在全球化时代的意义11

一、全球化与比较文学11

二、当代比较文学的目的与宗旨14

第二章 比较文学的基本类型和研究方法20

第一节 “影响与接受”研究20

一、什么是传统的影响研究20

二、什么是接受研究23

三、流传学28

四、渊源学30

五、媒介学34

六、译介学36

七、形象学40

第二节 平行研究46

一、什么是平行研究46

二、文类学47

三、主题学50

四、题材学52

五、比较诗学55

六、平行研究的可比性与科学性59

第三节 跨学科研究62

一、什么是跨学科研究62

二、文学与艺术63

三、文学与宗教68

四、文学与人文科学71

五、文学与自然科学74

第四节 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79

一、历史实证法79

二、美学批评法81

三、异同比较法82

第三章 比较文学与文学交流86

第一节 文学交流是文学发展的强大动力86

一、比较文学是文学交流的产物86

二、清理文学交流的历史与经验89

三、文学交流的基本原则91

四、翻译的重要作用95

第二节 东西方文学交流史择要98

一、历史的起点98

二、古罗马继承希腊而崛起100

三、东西方文化交汇的产物——基督教及其世界影响104

四、阿拉伯—伊斯兰的兴起及其贡献107

五、从西学东渐到面向东方111

六、“世界文学”概念的提出118

第三节 中外文化与文学交流史择要123

一、中外文化与文学交流的途径123

二、中外文化与文学交流的三次高潮127

三、印度佛教的传入及其影响129

四、东亚文化圈的形成与中国影响134

五、中阿(拉伯)文学的双向交流137

六、18世纪欧洲的“中国风”143

七、文学转型与西方影响147

第四章 中西各体文学比较154

第一节 中西诗歌比较154

一、中西诗歌特性比较154

二、中西诗歌题材与主题的比较158

三、中西诗歌诗体、音律的比较163

第二节 中西小说比较168

一、中西小说起源比较168

二、中西传统小说叙事方式比较171

三、中西传统小说结构比较176

四、中西传统小说人物塑造比较180

第三节 中西戏剧比较184

一、中西戏剧观比较184

二、中西戏剧基本特性比较188

三、中西戏剧结构比较193

第五章 中国与东方国家文学比较200

第一节 中印文学比较200

一、文学传统:历史意识与神话意识200

二、文学与现实:入世精神与出世精神201

三、文学表现:自然含蓄与冗繁夸饰203

第二节 中日文学比较207

一、文学题材:明志载道与人情况味207

二、文学功能:经国大业与游戏心态209

三、文学风格:雄浑壮阔与纤细小巧212

第三节 中阿(拉伯)文学比较217

一、文学发展:主线融合与多元复合217

二、文学内容:世俗精神与宗教精神221

三、文学结构:严谨一体与松散组合225

第六章 比较文学的历史与现状233

第一节 国际比较文学发展的三个阶段233

一、比较文学发展的初创期233

二、比较文学发展的拓展期236

三、比较文学发展的第三阶段241

第二节 中国比较文学的贡献245

一、中国比较文学的复兴245

二、中国比较文学的创新与贡献250

附录 关于提高比较文学本科教学质量的几点意见258

后记26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