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生态系统定位观测与研究数据集 农田生态系统卷 江西鹰潭站 1998-2006【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国生态系统定位观测与研究数据集 农田生态系统卷 江西鹰潭站 1998-2006
  • 周静,石晓日编;孙鸿烈,于贵瑞,欧阳竹丛书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 ISBN:9787109151116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449页
  • 文件大小:22MB
  • 文件页数:464页
  • 主题词:生态系统-统计数据-中国;农田-生态系统-统计数据-鹰潭市-1998~2006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生态系统定位观测与研究数据集 农田生态系统卷 江西鹰潭站 1998-2006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引言1

1.1鹰潭站简介1

1.1.1概况1

1.1.2基础设施和科研条件1

1.1.3研究方向2

1.1.4研究成果2

1.1.5合作交流3

1.1.6人才队伍3

1.2研究数据整理规范3

1.2.1数据整理目的4

1.2.2基本原则4

1.2.3数据综合整理出版说明4

第二章 数据资源目录5

2.1生物数据资源目录5

2.2土壤数据资源目录6

2.3水分数据资源目录7

2.4大气数据资源目录9

第三章 观测场和采样地17

3.1概述17

3.2鹰潭站长期观测采样地介绍21

3.2.1鹰潭站第一综合观测场水土生长期观测采样地21

3.2.2鹰潭站第二综合观测场水土生长期观测采样地23

3.2.3鹰潭站第一辅助观测场土生长期观测采样地23

3.2.4鹰潭站第二辅助观测场土生长期观测采样地23

3.2.5鹰潭站第三辅助观测场土生长期观测采样地24

3.2.6鹰潭站站区第一调查点土生长期观测采样地24

3.2.7鹰潭站站区第二调查点土生长期观测采样地24

3.2.8鹰潭站第三调查点土生长期观测采样地25

3.2.9鹰潭站站区第四调查点土生长期观测采样地25

第四章 长期监测数据26

4.1生物监测数据26

4.1.1农田作物种类与产值26

4.1.2农田复种指数与典型地块作物轮作体系27

4.1.3农田主要作物肥料投入情况28

4.1.4农田主要作物农药除草剂生长剂等投入情况30

4.1.5农田灌溉制度33

4.1.6水稻生育动态33

4.1.7作物叶面积与生物量动态34

4.1.8耕作层作物根生物量35

4.1.9作物根系分布36

4.1.10水稻收获期植株性状36

4.1.11作物收获期测产37

4.1.12农田作物矿质元素含量与能值38

4.1.13农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季节动态41

4.2土壤监测数据42

4.2.1土壤交换量42

4.2.2土壤养分43

4.2.3土壤矿质全量44

4.2.4土壤微量元素和重金属元素45

4.2.5硝态氮和铵态氮46

4.2.6土壤速效微量元素47

4.2.7土壤机械组成48

4.2.8土壤容重49

4.3水分监测数据50

4.3.1土壤含水量50

4.3.2地表水、地下水水质状况52

4.3.3地下水位记录56

4.3.4农田蒸散量60

4.3.5土壤水分常数64

4.3.6水面蒸发量68

4.3.7雨水水质状况69

4.3.8农田灌溉量69

4.3.9农田蒸散量(大型蒸渗仪)72

4.3.10农田土壤水水质73

4.3.11水质分析方法74

4.4气象监测数据75

4.4.1温度75

4.4.2湿度76

4.4.3气压77

4.4.4降水78

4.4.5风速80

4.4.6地表温度80

4.4.7辐射81

第五章 台站长期试验研究和发表的论文目录83

5.1鹰潭站红壤水稻土养分循环和有机质周转的长期试验研究83

5.1.1试验说明83

5.1.2依托此长期试验已发表的论文83

5.2鹰潭站土壤侵蚀机理与植被水土保持效应的定量表征的长期试验研究85

5.2.1试验说明85

5.2.2依托此长期试验已发表的论文85

5.3鹰潭站侵蚀劣地植被恢复过程对水土流失的影响长期试验研究86

5.3.1试验说明86

5.3.2依托此长期试验已发表的论文87

5.4鹰潭站黑土、潮土、红壤长期置换试验—气候和土壤类型对碳氮转化与产量的影响研究87

5.4.1试验说明87

5.4.2依托此长期试验已发表的论文88

5.5鹰潭站红壤旱地养分循环长期试验研究88

5.5.1试验说明88

5.5.2依托此长期试验已发表的论文88

5.6鹰潭站大气氮硫沉降与红壤质量演变长期试验研究89

5.6.1试验说明89

5.6.2依托此长期试验已发表的论文89

5.7鹰潭站重金属在红壤—植物系统中迁移转化和污染土壤修复的长期定位试验研究90

5.7.1试验说明90

5.7.2依托此长期试验已发表的论文90

5.8鹰潭站稀土的红壤生态效应长期观测试验研究90

5.8.1试验说明90

5.8.2依托此长期试验已发表的论文90

5.9鹰潭站红壤花生连作障碍的生物防治长期定位试验研究91

5.9.1试验说明91

5.9.2依托此长期试验已发表的论文91

第六章 其他研究数据集92

6.1鹰潭站背景值资料92

6.1.1红壤生态站土壤类型及背景土壤图(1/6000)概述92

6.1.2红壤生态站植被性质101

6.1.3红壤生态站土壤养分状况及养分图(1/60000)概述104

6.1.4红壤生态站土壤中元素的空间分异105

6.1.5红壤生态站土壤中Zn、Ni、Cu、Co的分布107

6.1.6红壤生态站土壤物理性质研究109

6.1.7红壤生态站土壤生态环境质量评价110

6.1.8红壤生态站东塘水库的水生生物及其渔业评价112

6.1.9余江县五湖水库的水生生物及其渔业评价113

6.1.10依托上述背景数据发表的论文114

6.2生态模式评价与优化115

6.2.1红壤丘陵区生态环境退化及治理对策(以赣东北余江县为例)115

6.2.2低丘红壤区复合生态模式及其调控116

6.2.3红壤丘陵区土壤资源特点及复合农林业的应用—以江西红壤“八五”攻关试区为例118

6.2.4新垦红壤旱坡地耕作制度的比较研究119

6.2.5红壤旱地几种种植模式及其效益121

6.2.6低丘红壤橘园间作模式评价与优化124

6.2.7优质柑橘的适宜栽培区及其生态指标124

6.2.8低丘红壤四季供草养鱼模式及牧草栽培技术措施126

6.2.9割草方式及施肥对红壤低丘区象草产量的影响128

6.2.10江西红壤丘陵区人工草地的重建及其效益131

6.2.11红壤农业生态模式设计及其优化133

6.2.12耕作制度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及其应用134

6.2.13不同冬作和耕作制度的投入产出模型140

6.2.14红壤旱坡地几中种植模式比较研究142

6.2.15不同耕作制度下红壤缓坡地水土流失及土壤水分研究144

6.2.16新垦红壤旱坡地不同耕作制度下的土壤温度研究145

6.2.17低丘红壤林农间作生态系统的生物量和生产力的研究147

6.2.18低丘红壤复合橘园环境特征分析149

6.2.19红壤低丘种草养鱼建立稳定生态系统模式的研究150

6.2.20亚热带低丘红壤间作栗园生态效应和经济效益152

6.2.21红壤生态系统的芽孢杆菌资源154

6.2.22红壤区不同植被下土壤酶活性的研究155

6.2.23低丘红壤区农田的微生物156

6.2.24论南方贫困地区建立脱贫致富型耕作制度159

6.2.25红壤丘陵区经济果园的复合利用研究159

6.2.26南方坡地不同利用方式的环境效应分析160

6.2.27亚热带低丘红壤猕猴桃—李—草莓立体种植研究161

6.2.28红壤复合生态模式的优化与推广163

6.2.29南酸枣林农间作系统生物量和生产力研究164

6.2.30南方红壤丘陵区牧草生态系统研究165

6.2.31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肥力影响的初步分析—以广西南宁市为例166

6.2.32红壤丘岗区农林渔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优化模式研究167

6.2.33鹰潭市农业生态系统的演替及其对策175

6.2.34红壤退化中的土壤质量评价指标及评价方法175

6.2.35红壤丘陵区农户经济行为特征分析175

6.2.36红壤丘陵地区有机农药污染的生物和土壤生态效应—5年试验结果报告176

6.2.37红壤低丘区降雨特点及季节性干旱的发生与防治176

6.2.38鄂南红壤丘陵区种植结构调整对土壤养分的影响178

6.2.39红壤区雨季农田蒸散量的估算179

6.2.40江西余江县水体浮游动物动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180

6.2.41江西余江县水体营养状况评价181

6.2.42红壤旱地钾素含量和供钾特点182

6.2.43红壤地区早稻氮肥用量模型的研究185

6.2.44土壤缺硫的诊断187

6.2.45大气硫的农区效应189

6.2.46红壤农田生态系统长期定位监测预研究189

6.2.47低丘红壤地区猕猴桃多层次立体复合栽培研究192

6.2.48依托上述数据发表的论文194

6.3红壤物质循环过程与调控196

6.3.1华中红壤丘陵地区土壤的钾肥效应和施钾前景196

6.3.2江西鹰潭地区硫肥肥效的研究198

6.3.3红壤新垦旱地施用硼肥初报199

6.3.4施用石灰石粉对红壤酸度的影响200

6.3.5智利硝石对红壤地区柑橘产量、质量及土壤影响的研究201

6.3.6碳化煤球炉渣对水稻生长的影响204

6.3.7红壤低丘多花黑麦草割草管理和施氮量效应的试验研究205

6.3.8除草型复(混)肥对水稻除草增产的效果207

6.3.9低丘红壤水动态和元素浓度特征208

6.3.10红壤丘陵地橘园土壤的有效水库容及水分动态初步研究209

6.3.11红壤的细菌资源210

6.3.12红壤区土壤的反硝化细菌212

6.3.13根瘤菌高效耐酸菌株的选育及其在红壤地区应用效果的研究213

6.3.14侵蚀红壤中VA菌根真菌的侵染力及接种效应的研究215

6.3.15红壤荒地中微生物研究216

6.3.16垃圾堆肥的微生物特性及其在红壤上的肥效217

6.3.17赣中低丘红壤生态系统的线虫种群特征220

6.3.18红壤与环境间的物质交换及其与植物生长的关系221

6.3.19红壤丘陵区水分、养分循环特点与资源的合理利用230

6.3.20红壤柑橘园各生育期的土壤肥力指标231

6.3.21江西省耕地的有机质平衡及瘠地红壤的有机质积累研究233

6.3.22石灰石粉对红壤某些化学性质的影响235

6.3.23红壤旱地和水稻土的施肥效应236

6.3.24南方几种土壤的供硫潜力237

6.3.25红壤生态站土壤结构状况239

6.3.26红壤的库容及其对抗旱性能的影响240

6.3.27关于红壤有效水范围的探讨242

6.3.28红壤丘陵区橘园土壤的水分特性及其管理243

6.3.29红壤农田生态系统低投入研究244

6.3.30低丘红壤薪炭林生物量和养分循环及能量的研究245

6.3.31亚热带人工林地的生物归还动态及土壤养分含量的变化247

6.3.32肥力贫瘠化红壤的特点及产生原因249

6.3.33贫瘠红壤的肥力变化251

6.3.34第四纪红黏土发育的红壤持水特征253

6.3.35我国中亚热带红壤区雨养旱地避旱复种的对策257

6.3.36红壤丘陵区甘薯引种鉴定及栽培技术配套研究—甘薯栽培技术管理的研究258

6.3.37红壤低丘岗地区农业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特征258

6.3.38中亚热带低丘红壤农田生态系统养分平衡特征研究—Ⅰ.农田养分循环260

6.3.39中亚热带低丘红壤农田生态系统养分平衡特征研究—Ⅱ.农田养分平衡265

6.3.40华中丘陵红壤的水分问题—Ⅲ.茶园红壤的水分状况268

6.3.41不同耕作制度下红壤非饱和土壤水分扩散系数的变化规律269

6.3.42用15N微区试验研究钾肥对油菜吸氮的影响270

6.3.43赣中丘陵红壤的温度状况271

6.3.44新垦红壤橘园施钾、硫和镁肥的效应及其对土壤的影响273

6.3.45酸性红壤铝毒与作物生长的关系及其调控研究274

6.3.46从农田气候生产潜力看红壤地区的水问题(以江西余江地区为例)275

6.3.47稻作初期红壤的温度水分状况与元素迁移的基本特征275

6.3.48几种有机化学品在红壤中的残留动态及其植物的生态效应研究277

6.3.49红壤重金属复合污染与植物生长279

6.3.50红壤丘陵区水田土壤元素淋溶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281

6.3.51有机肥和化肥影响下的三种土壤有机质和氮磷钾的变化282

6.3.52提高红壤水有效性的初步研究284

6.3.53中国酸雨的分布、成因及其对土壤环境的影响285

6.3.54江西省降水、灌溉水和土壤渗漏水的含硫量及其变化286

6.3.55施肥方式对玄武岩发育水稻土肥力演变的影响288

6.3.56红壤水特性的形成机理289

6.3.57应用综合调控技术提高白塔渠道灌区的灌溉效益290

6.3.58红壤区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及提高途径292

6.3.59我国南方红壤磷吸附量的研究294

6.3.60红壤中重金属污染的植物效应296

6.3.61红壤利用方式对线蚓数量特征的影响297

6.3.62耕作方式对红壤水分渗入特性的影响及测定方法的比较297

6.3.63水面分子膜对提高氮肥利用率及水稻产量的影响299

6.3.64红壤生态农业的微滴灌试验300

6.3.65旱作物体内游离脯氨酸含量与耐旱性300

6.3.66红壤区的5龄南酸枣林农业生态系统三要素分布及流动301

6.3.67依托上述数据发表的论文303

6.4红壤资源潜力与持续利用306

6.4.1我国热带亚热带土壤合理利用和土地退化的防治306

6.4.2江西省农田养分循环和平衡307

6.4.3红壤性水稻土节能增产试验研究307

6.4.4丘陵茶园草甘膦防除杂草试验309

6.4.5几种桉树的引种及其光合蒸腾强度试验309

6.4.6红壤低丘速生薪炭林栽培试验初报312

6.4.7红壤生态站侵蚀土壤特性及其改良利用312

6.4.8红壤生态站侵蚀土壤和流失泥沙特性的对比研究313

6.4.9持久农业与红壤的开发利用314

6.4.10我国热带亚热带森林土壤肥力性状与利用途径316

6.4.11江西省冬季农业生产潜力的分析317

6.4.12低丘红壤区主要气候因子的产量效应317

6.4.13赣南稀土尾砂堆积场地恢复植被的试验318

6.4.14胡枝子—红壤荒丘复被的先锋植物320

6.4.15胡枝子接种VA菌剂的效果320

6.4.16美国几种草木在我国红壤地区的试种321

6.4.17红壤上耐瘠禾本科牧草品种的筛选322

6.4.18红壤丘陵地区甘薯引种鉴定及栽培技术配套研究Ⅰ.甘薯引种鉴定的研究322

6.4.19江西鹰潭地区红壤性水稻土发展大麦的前景324

6.4.20东塘水库水质及浮游生物特点与鱼的放养量325

6.4.21红壤生态系统综合治理技术及农业持续发展326

6.4.22我国南方丘陵区红壤资源潜势、问题与持续利用耕作制度332

6.4.23我国南方红壤丘陵区农村经济现状与发展对策335

6.4.24南方红壤丘陵区土壤侵蚀评价336

6.4.25我国南方红壤丘陵区生态环境特征及其评价338

6.4.26江西红壤丘陵地区乡村林业典型调查与分析340

6.4.27低丘红壤区水资源的时空变异及综合开发利用340

6.4.28红壤上以覆盖耕作为手段的持续农业的研究Ⅰ.坡地的土壤水分特性和玉米生长348

6.4.29中低产红壤性水稻土的综合改造技术349

6.4.30红壤多年施用石灰对作物产量及硼、钼营养的影响350

6.4.31石灰石粉和石灰对旱地红壤物理性质的影响352

6.4.32红壤施用磷肥对豆科作物结瘤及产量的影响353

6.4.33微生物肥料在红壤上的应用353

6.4.34有效微生物菌剂对新垦红壤种植花生的影响355

6.4.35红壤中几种土著VA菌根真菌对植物生长的效应355

6.4.36 VA菌根对加速侵蚀劣地植被恢复的作用356

6.4.37低丘红壤荒坡垦植果树的改土增肥效应356

6.4.38 15N自然丰度法测定豆科作物共生固氮初报358

6.4.39低丘红壤森林植被的恢复与重建359

6.4.40湿地松林地修筑集水槽及栽种胡枝子在改良林业中的作用361

6.4.41含濒危植物群落迁地保护的初步研究361

6.4.42长喙毛莨泽泻的繁育特性与迁地保护363

6.4.43弯叶画眉草在红壤矿区尾砂坝的生态适应性及其防护效果363

6.4.44热带多年生禾本科牧草越冬返青的生长动态研究364

6.4.45综合开发山区资源,促进农业持续发展—赣南丘陵山区资源综合开发模式及技术体系的调查研究365

6.4.46红壤岗地上种植牧草的经济与生态效益研究369

6.4.47低丘红壤豆科绿肥接种根瘤菌的效果370

6.4.48红壤多年生禾本科牧草生态特征研究371

6.4.49用植物茎秆栽培平菇的试验376

6.4.50适宜在江西红壤丘陵地区发展的三种经济树种376

6.4.51亚热带人工林地的土壤肥力变化及坡地的农林复合利用376

6.4.52第四纪红黏土侵蚀区水土资源建设和植物群落多元化研究377

6.4.53复合农林休闲轮作制的研究378

6.4.54复合农林业在低丘红壤区的应用380

6.4.55江西省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分析381

6.4.56施肥对消除花生连作障碍的效果382

6.4.57中亚热带主要森林类型下土壤肥力的性状383

6.4.58植被刈割间隔时间对土壤有机无机复合状况的影响385

6.4.59蚯蚓和蚁类活动对红壤性质的影响387

6.4.60红壤中VA菌根真菌优良菌种的筛选389

6.4.61赣东北无花果引种栽培初报390

6.4.62高产水稻品种引种与栽培技术研究391

6.4.63蓄水保墒是三峡库区防治水土流失的重要措施392

6.4.64调整产业结构,建设“一优二高”农业—鹰潭市农业持续发展的途径392

6.4.65侵蚀退化土壤恢复重建关键技术研究393

6.4.66红壤地区土壤微生物生态与资源利用396

6.4.67美国几种草木的根际溶磷细菌397

6.4.68水稻间隙灌溉试验报告398

6.4.69 RYY4—1型土壤湿度仪的室内外标定399

6.4.70“韶栗18”板栗空苞的发生及防治401

6.4.71南酸枣花生(肥田萝卜)林—农间作的生态和经济效益403

6.4.72“巴西陆稻”的高产栽培技术研究404

6.4.73早稻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405

6.4.74依托上述数据发表的论文405

6.5红壤退化过程与恢复409

6.5.1红色黏土区侵蚀劣地快速绿化和土壤侵蚀监测研究409

6.5.2侵蚀劣地土壤的基本性质409

6.5.3第四纪红黏土区侵蚀土壤的退化特性414

6.5.4地表径流中的水化学性质417

6.5.5水土流失中的固体径流分析418

6.5.6第四纪红黏土流失区的产沙量分析422

6.5.7土壤孔隙分布和持水通气性能429

6.5.8第四纪红黏土区侵蚀土壤的夏季水分动态432

6.5.9第四纪红色黏土流失区的水土保持效益分析433

6.5.10侵蚀劣地上胡枝子根系生长发育研究435

6.5.11红壤生态站侵蚀土壤的光谱反射特性研究436

6.5.12我国红壤地区的养分退化现状和主要退化过程436

6.5.13三峡库区水田坝乡附近土壤的容量剖析438

6.5.14红壤的积累态磷与磷肥积累利用率439

6.5.15我国土壤中的稀土元素440

6.5.16 VA菌根真菌耐酸性能的研究441

6.5.17红壤区经果作物根际土壤微生物量与酶活性443

6.5.18红壤站附近土壤的容重养料及其数理统计分析444

6.5.19不同利用方式下红壤中芽孢杆菌分类区系444

6.5.20覆盖措施对红壤水分及花生生长的影响446

6.5.21农业集约化与持续化的关系探讨—以江西省余江县为例446

6.5.22五湖水库和东塘水库的理化性质447

6.5.23猪屎豆花期叶片生理生态指标周日变化测定报告448

6.5.24依托上述数据发表的论文44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