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台湾女性文学史=History of Taiwan feminine literature【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台湾女性文学史=History of Taiwan feminine literature
  • 林丹娅主编 著
  • 出版社:
  • ISBN: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0页
  • 文件大小:321MB
  • 文件页数:828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台湾女性文学史=History of Taiwan feminine literature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台湾远古文化与“原住民”口头文学中的女作者身影及其诉求1

第一节 概述1

第二节 台湾“原住民”神话与传说的性别分析2

一、始祖神话3

二、关于生殖器官的困惑4

三、关于人与动物的跨界婚恋7

四、关于近亲婚姻9

五、关于食物的由来10

第三节 台湾“原住民”歌谣创作的性别分析12

一、反映爱情生活12

二、反映婚姻家庭生活15

三、反映女性生活的艰辛18

四、反映母爱与童趣19

第二章 明郑至清治时期台湾文学中的女性形象23

第一节 概述23

第二节 濡染异域风情的人物特写——番女24

第三节 渗透着双重意志的“偶像”——烈女28

第三章 鸦片战争至日据中期的台湾女性创作(1840—1937)35

第一节 概述35

第二节 宦游和本土文人的女眷与文学40

第三节 日据前期汉学振兴与女性创作44

第四节 日据中期诗社兴盛与女性诗人57

第四章 两岸文化亲缘在台湾女性创作中的投影70

第一节 概述70

第二节 跨越海峡的文学对接74

一、从传衍到交融:大陆来台文人与台湾女性创作74

二、内渡、流寓和求学:台湾女诗人在大陆77

第三节 台湾女性创作中的历史、风俗和宗教信仰80

一、家国幽思与英雄情结81

二、移垦社会女性生活风貌83

三、兴盛不衰的女神崇拜86

第五章 台湾现代女性文学的发生与兴起(1920—1945)92

第一节 概述92

一、台湾现代女性文学产生的历史动因93

二、台湾现代女性文学的叙事主题及风格98

第二节 台湾现代女性小说创作99

一、日据时期台湾女性作家的小说创作100

二、“皇民化”时期台湾女性作家的小说创作107

第三节 台湾现代女性散文创作114

一、妇女解放与1920年代台湾女性散文写作主旨115

二、性别觉醒与三四十年代台湾女性散文写作热117

三、日据时期台湾女性散文写作的历史特征122

第四节 台湾现代女性诗歌创作123

一、日据时期“皇民化”运动和日语现代诗124

二、萌芽状态的女性现代诗歌126

第六章 1945年至1950年代的台湾女性文学129

第一节 概述129

第二节 1945年至1950年代的女性小说创作140

一、“反攻复国”的同声应和142

(一)潘人木:逃离大陆的莲漪表妹142

(二)孟瑶:爱情杂烩意识形态的“美虹”143

(三)谢冰莹:参军“复国”的受挫青年145

二、怀乡思旧的异地书写146

(一)林海音:苍凉悠远的北平记忆146

(二)孟瑶:大陆体验的文学省思148

(三)张漱菡:大家庭里的故事151

三、观照现实的多方描写152

(一)林海音、孟瑶、张秀亚、琦君等:背井离乡的生活之苦153

(二)郭良蕙等:重回困境的主妇之怨156

(三)钟梅音、繁露、孟瑶、林海音等:复杂多元的性别之战158

(四)张秀亚、郭良蕙、孟瑶等:温情脉脉的人性之美162

第三节 1945年至1950年代的女性散文创作163

一、“五四”女作家新文学经验的传承165

(一)苏雪林:打杂文坛的归鸿忆语165

(二)谢冰莹:女兵理事的文章典范167

二、青年女作家台湾视野与体验的拓展168

(一)张秀亚:大时代里的诗情爱梦168

(二)艾雯:文化沙漠里的青春流年170

(三)徐钟珮:驻外记者的中性特质173

(四)钟梅音:乡居主妇的闲情细语174

(五)琦君:初试啼声的琴心梦痕175

第四节 1945年至1950年代的女性诗歌创作178

一、现代诗“横的移植”178

二、男性主唱诗坛中的女低音伴唱179

(一)蓉子:作为新女性的“维纳丽莎”181

(二)林泠:“与顽石铸情”的理性186

(三)从张秀亚到李政乃:林鸟飞翔187

第七章 1960年代的台湾女性文学192

第一节 概述192

第二节 1960年代的女性小说创作199

一、大陆情结的深沉释放199

(一)林海音:女性历史的深情回顾200

(二)聂华苓:直面现实的含泪的笑202

二、留学海外的深刻体验205

(一)於梨华:负笈海外的无根代言205

(二)欧阳子:文化钟摆下的心理探寻207

三、台湾现实的深入观照209

(一)陈若曦:现代文学里的台湾乡土210

(二)施叔青:奇异疯狂丑怪的美212

(三)张秀亚:现代气息里的空虚与苦闷214

(四)琼瑶:纯美爱情反衬现代人性216

第三节 1960年代的女性散文创作217

一、怀乡忆旧纯粹个体情感218

(一)琦君:温柔敦厚的如烟轻愁218

(二)张秀亚:北窗下的曼陀罗221

二、海外见闻拓宽孤岛视野223

(一)林海音:作客美国的异域体验224

(二)钟梅音:放眼世界心存故国225

三、台湾视角呈现时代变迁226

(一)罗兰:知心姐姐的哲思与情怀227

(二)张晓风:地毯那一端的理性反思228

四、精致文化带来修养散文的萌起229

(一)张秀亚:即使得不到人爱也须爱人229

(二)胡品清:红尘中的爱情独白230

第四节 1960年代的女性诗歌创作231

一、现代派大行于世,现实主义“乡土”应声而起231

二、《创世纪》的现代派女诗人233

(一)罗英:超现实主义的感觉飞行233

(二)朵思和古月:传统的背叛者237

三、对现代派的反思240

(一)敻虹:由新古典转向新禅诗241

(二)胡品清:反对现代主义,表现女性特质246

(三)张香华:草根诗社的写实主义250

(四)其他女诗人:回归婉约为主的风格252

第八章 1970年代的台湾女性文学257

第一节 概述257

一、政治经济及文化背景258

二、三种走向及各自发展261

第二节 1970年代的女性小说创作265

一、吾乡吾土与吾国吾民266

(一)谢霜天:传统“地母”式的乡土想象267

(二)萧丽红:演绎“桂花巷”里独活的女性270

(三)聂华苓:不仅仅是一个中国人的寻根273

二、现实人生之本岛版与海外版278

(一)曾心仪:期待她自污血中站起280

(二)季季:都市化进程中的众生相284

(三)陈若曦:在大炼狱中体悟深邃288

(四)荻宜:旋涡中的地狱之花291

三、女性主义理论与女性经验293

(一)李昂:从花季到人间世的鹿城故事295

(二)施叔青:呈现两性关系问题的逻辑基础299

(三)心岱:弱小者的视角与处境301

四、情爱幻想与残酷言情304

(一)琼瑶:台湾生活经验的出场306

(二)玄小佛:特立独行的反言情书写312

第三节 1970年代的女性散文创作312

一、“五四”余绪的承继者314

(一)琦君:永远唱着怀乡的歌谣314

(二)张秀亚:有情世界有情天317

(三)林文月:通过苦痛经验的澄明320

二、唯我唯美唯心的“私写作”324

(一)三毛:我的故乡在远方324

(二)胡品清:寻找自我的流浪者329

三、主流文化的变形与突破333

(一)张晓风:家国意识风云气概333

(二)赵淑敏:小人物看大世界337

(三)罗兰:清新小语滋养心智338

(四)杏林子:在病痛中开出的生命之花338

(五)丘秀芷、谢霜天:像树叶生长一般自然339

第四节 1970年代的女性诗歌创作340

一、回归对乡土的想象与吁求台湾精神340

(一)陈秀喜:台湾女性的文化母亲342

(二)杜潘芳格:乡土女性诗的新发展347

二、现代派对“情欲”的重新抒写350

(一)冯青:与席慕蓉不同的境遇350

(二)苏白宇、斯人:独立女诗人的都市感悟353

三、现代派与古典派的融合355

(一)淡莹和尹玲:华侨女诗人笔下别种情致357

(二)刘延湘等:现代主义的触角359

(三)涂静怡等:本土诗人的古典风360

第九章 1980年代的台湾女性文学365

第一节 概述365

第二节 1980年代的女性小说创作368

一、张爱玲、“三三”与闺秀文学369

(一)袁琼琼:女人要有自己的天空373

(二)苏伟贞:世间女子的情爱红尘378

(三)萧丽红:唯美传统诗化民俗381

(四)朱天心:眷村边缘生活的未了情384

二、新女性主义小说385

(一)李昂:以性易食的杀夫与暗夜386

(二)施叔青:外来者眼光中开出香港故事之奇葩392

(三)廖辉英:一笔写尽女性的油麻菜籽命395

(四)朱秀娟:建构不脱传统的现代女强人400

(五)吕秀莲:借这三个女人提出女人的问题403

(六)陈烨:女性记忆中的家族记忆404

三、都市小说和希代小说族405

(一)萧飒:都市女性的情爱情仇406

(二)张曼娟:写出都市新人类的熟悉气味409

(三)吴淡如:拨动都市生活的敏感脆弱神经410

(四)黄子音:都市欲望与爱情的浮世绘410

第三节 1980年代的女性散文创作411

一、性别与文体的双重突破413

(一)龙应台:一把烧向劣根与弊端的野火413

(二)李昂:从岛屿政治到女性生存的尖刻解剖417

二、美文传统的传承与突破418

(一)陈幸蕙:朴实理性地把爱还诸天地418

(二)席慕蓉:安静而美丽地沁人心脾421

(三)喻丽清:阑干拍遍依然茉莉香423

(四)洪素丽:守望古典与现代主义的鱼426

(五)刘静娟等:来自村俚乡俗的人间味429

三、新女性主义散文430

(一)简媜:独特鲜明地浮在空中430

(二)曹又方:特别的妙方给特别的女性433

四、报道文学与生态环保散文的相生434

(一)心岱:回归自然的完整生命435

(二)韩韩、马以工:我们只有一个地球437

第四节 1980年代的女性诗歌创作438

一、中生代与诗歌的多元化438

(一)诗歌的多元化格局438

(二)女性主义诗歌逐渐进入主流440

二、婉约与浪漫兼具的新闺怨派442

(一)席慕蓉:长在你必经的路旁442

(二)方娥真等:只当赋为寻愁而写448

三、都市女性的女性主义情欲表现451

(一)夏宇:女顽童的粉红色噪音452

(二)曾淑美、陈斐雯:猫一样的爱欲之枵渴457

四、本土女诗人笔下的身体与乡土461

(一)利玉芳:女人的水稻不稔症461

(二)洪素丽等:为了向往一个天空463

(三)筱晓:水龙头下的母亲和乡土468

五、女性诗学与女性经验470

(一)钟玲:陛下的深情也刺痛我471

(二)洪淑苓:为什么忘不掉玻璃鞋472

第十章 1990年代的台湾女性文学476

第一节 概述476

一、1990年代台湾的社会文化语境476

二、1990年代台湾女性文学的总体概况479

第二节 1990年代的女性小说创作481

一、女性书写的以性言政治或其他485

(一)李昂:性政治的历史迷园或魔鬼485

(二)朱天文:感应中的世纪末华丽493

(三)朱天心:眷村记忆的文化乡愁501

(四)苏伟贞:眷村情结的孤岛魔幻508

(五)袁琼琼:恐怖日常化的恐怖时代512

(六)李元贞:爱情私语与身体新伦理513

二、超越传统乡土叙事515

(一)凌烟:画眉失声与角色僭越性体验515

(二)蔡淑芬:盐田儿女与性别化乡土经验518

三、挑战性别规约的同志小说522

(一)邱妙津:无法互舔伤口的鳄鱼523

(二)陈雪:寻找天使失落的翅膀527

(三)洪凌:不见天日的向日葵529

四、另类的历史书写530

(一)施叔青:性别东方主义的殖民吊诡530

(二)陈烨:泥河般的本省族群记忆534

(三)平路:写在百龄笺上的隐喻536

第三节 1990年代的女性散文创作538

一、风起云涌的女性散文与其变革538

二、台湾女性散文的代际图谱542

三、席慕蓉:游牧文化的情怀547

四、龙应台:特立独行的态度549

五、简媜:多重风格的试验555

第四节 1990年代的女性诗歌创作558

一、女性诗歌与后现代主义的融合558

二、新世代的身体诗559

(一)罗任玲:在果菜市场遇见白雪公主562

(二)零雨:在掌声中一跃而出565

(三)颜艾琳:女性成长中的“骨皮肉”569

(四)亚媺等:执著一分古典的美与距离574

三、后现代的破碎与自由576

(一)吴菀菱:做一个女巫般的坏女孩577

(二)丘缓:不知如何当中知道如何582

(三)刘毓秀等:虽然世界倒着站584

(四)网络女诗人:共享一张脸590

第十一章 21世纪初年的台湾女性文学598

第一节 概述598

第二节 21世纪初年的女性小说创作601

一、苏伟贞《日历日历挂在墙上》与朱天文《巫言》604

二、施叔青《台湾三部曲》及其他608

第三节 21世纪初年的女性散文创作614

一、林文月、张晓风、季季等人的创作616

二、凌拂等人的自然书写以及龙应台的创作619

三、简媜、张曼娟以及更年轻世代作家的创作622

第四节 21世纪初年的女性诗歌创作625

一、21世纪初的妇运和新新世代视诗如归的多重写作625

二、女鲸诗社的诗歌革命628

(一)江文瑜:情色的反情色诗628

(二)张芳慈:从身体写作到生态女性主义632

(三)李元贞:作一个“英雌”636

(四)陈玉玲和沈花末:女人以恶露写诗639

三、女性主义诗歌的新发展641

(一)杨佳娴:“美人鱼”的现代版本641

(二)廖之韵、林婉瑜和杨久颖:新新世代的清醒的童话公主651

(三)植物园诗社的女诗人:反思消费文化654

(四)蔡秀菊、蔡宛璇等:女体之抒写658

(五)网络诗《诗次元:2001诗路年度诗选》:女性诗的多元发展665

第十二章 台湾现代女性戏剧671

第一节 概述671

第二节 戏剧导师李曼瑰674

第三节 布道者张晓风682

第四节 汪其楣领航“边缘”实验693

第五节 从实验走向先锋703

第十三章 台湾现代女性主义批评716

第一节 概述716

第二节 欧阳子:新批评的典范之作719

第三节 龙应台:新批评的“实用批评”724

第四节 钟玲:为台湾女诗人塑像730

第五节 李元贞:“女性诗学”的建构733

第六节 张小虹:后现代女性主义736

一、解构女人国736

二、女性主义与通俗文化739

第七节 何春蕤:性权派女性主义742

第八节 邱贵芬:台湾·女人·文学史747

第九节 施淑:马克思主义的文学分析754

一、卢卡契的意义754

二、日据时期文学知识分子研究756

三、女性文学与社会历史757

第十节 刘纪蕙:台湾文化症状的精神分析式解读759

第十一节 范铭如:从女性到空间764

附录 台湾女性文学大事记769

后记802

热门推荐